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大
-
七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七十年代生人成长史:北大虫子们的少年往事》图文并茂,主要介绍了七十年代生人成长史,北大虫子们的少年往事。现在我好像又能看见那时候的北京。满街都是卖天津煎饼的摊子,铁板上做出的面饼卷上油条和葱花。商店里整天放着崔健的歌。还有不知什么人唱的《北方的狼》。 我真想念那时的北京:什么事情都有种新鲜的活力。人们还没有体验真正的捻,日常生活也还没有经历本质的变化。 -
北大授课
余秋雨先生曾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出版后在两岸大受欢迎。2012年,这部中华文化史由余先生全新增订并题名为《北大授课》。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 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这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余秋雨) ●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余秋雨心中唯一中华文化史定本。 全新增订,珍藏首选。 ●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 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
北大边缘人
他们是未名湖中的浮萍,无处可栖,漂浮在水中。而他们仍在碧绿地生长,他们努力在随波逐流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并开出美丽的小花。 -
北大往事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 因其鲜明的个人性,本书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卷;既有对伟大事件的目击,也有对一已之私的挖掘;既有对精神世界的穷根究底,也有对儿女之情的沉吟回味。 在此,沉静者讲述了他们的骚动,世故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
老北大的故事
陈平原并非“全北大”(在北大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全部课程),且有在乡下作“孩子王”的经历,他对“我们北大”尚未到心迷神醉的地步。与张中行不同,《负暄琐话》对老北大的佚文趣事讲述颇多,但好玩的不一定是真的。而《老北大的故事》则以扎实的现代学术与教育关联史研究见长。虽也写老北大佚事,但却不沉湎于此,而是以学术史的视界,关注“故事”后面的思想史线索。“校庆之改期、传统之诠释、校长的遴选、纪念册的编纂等,其内在涵义,绝非区区学校围墙所能限制。” 当年《老北大的故事》的问世引起了出版商们纷纷效仿,全国各大名校一夜之间都有整本的故事出台,足以说明这个话题的号召力。 -
北大旧事
在望得见皇城的地方念书,形成何种心理期待,似乎不言而喻。即便帝制已经取消,高高耸立的皇宫,依然是某种文化符号。每天阅读此符号,不可能完全熟视无睹。或者欣赏,或者厌恶,但有一点,皇宫所包含的“政治”、“权力”、“中心”等意味,很容易感染阅读者。北大师生之故意不提紫禁城,不等于毫无这种心理积淀。每回学生示威游行,都要在天安门前演讲,当然不只是因那里地方宽敞。进入民国以后,“天安门”作为政治符号,取代了“紫禁城”的地位;更因其具有某种开放性,兼有“公共空间”与“权力象征”的双重意义,成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注目的焦点。从北大民主广场到天安门城楼,这距离未免太近了。当初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时,若把校址设在山清水秀、远离权力中心的郊区,学生们的政治意识是否会有所减弱,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北大学生自认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种信念之确立,早在五四运动以前。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北大学生集会抗议,慷慨激昂,表示“要学古代太学生一样,‘伏阙上书’”。在这“北大学生争取自由的第一幕”中(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虽有“伏阙上书”的动议,但其读禁书,喜演讲,发通电,以及事后有人走向社会,组织武装等,均非汉宋太学生所能想象。而五四以后的学生运动,往往有政党的直接领导,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所谓太学传统,主要取其政治意识;至于实际运作,早已斗转星移。 将学校作为党争的基地,其间利弊得失,黄宗羲、章太炎的意见截然相反,值得三思。这里不想详细讨论学潮的功过,而是借政府对待学潮的态度,窥探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借用谢兴尧的话来说,便是“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红楼一角》)。 在“第一幕”中,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争到了马上选派出国留学的权利。此后,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政府态度也日益强硬。1919年的五四运动,只是以火烧赵家楼的罪名,把若干学生抓起来,可见政府对舆论尚有忌讳。到了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那可就是公开的屠杀了。周作人将后两个事件,作为现代中国政治的象征:五四代表知识阶级的崛起,三一八象征政府的反攻。“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学生与教授在社会上似乎保有一种权威和地位,虽然政府讨厌他们,但不敢轻易动手”;此后可就大不一样了,以北大教授李守常、高仁山惨遭杀害为标志,政府决定采取强硬立场,以极端手段解决学潮(《红楼内外》)。 -
校花
八十年代,京华大学里的戌子谅、矶艳、林冠南、向骅铃,这四个无人不知的校花,有人将其名字里各取一块,合称为“艳冠京华”。 二十年后,才貌无两的戌子谅忽然在沙龙夜宴时自杀……小说用四个人,进行四重讲述,如同前后照镜、抽丝剥茧,把这个精神圣地里的事情如同俄罗斯套偶一样,逐一掀开。 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一干才俊的悲喜际遇也细腻地展开…… -
谁会感到不安
在前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籍贯,不只代表着方音、饮食、习性等,更包含着文化趣味与学术倾向。而在教育日趋普及、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当代中国,人们见面时,还会互相询问“你是哪里人”,可那基本上属于寒暄性质,只适合于初次见面或把酒聊天。一旦进入知识领域,学者的籍贯或出生地都变得无足轻重,“乡亲”的观念自然也就十分淡薄。以至于过去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南北学风差异,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起码显得不太重要。 -
迷失在阅读中
北大中文系考研心路历程全记录,全国第一部日记写实体考研自传。 作者考研历程的原景重现式大曝光:他的笑与泪水,他的爱与哀愁…… 我力图用尽可能生动细腻的文笔描述一切所思所见, 迷失在阅读中的考研过程,艰辛而充满挣扎于岁月泥淖的苦痛倾情传递。 对于考研烟云做了真实记录的,是每天陪伴我的日记中的标点和文字。 心情起伏之外,日记更包含了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不同的文学样式。 文字所展现的都是当时的风景,未曾点染“苦尽甘来”之后窜改的做作。 -
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
作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一直十分繁盛。年轻的心灵是敏感而多思的,本来就是文学的近邻,加之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的熏陶,使得许多大学生都曾拿起纸笔,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激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彼此交流,薪火相传,构筑了“高校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 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出版的这套“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便集中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高校文学的创作实绩。据我所知,这样大规模地推介高校文学作品,尚属首次,它为读者了解、体味高校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变化轨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件工作的价值,我想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园之中的文学创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希冀、想像、感受和经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急速变化的时代的思考,都直接见诸文字。因而,二十年来校园文学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实,反映了大学生丰富的心灵变奏。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理解时代浪潮之下年轻人精神趋向的演变,它们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它具有一定的延发性,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很多作品没有发表,只在校园之中流传,阅读,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作者在告别大学生活后也可能已放弃了写作。但应该看到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坚守了自己的理想,经过潜心的实践,终于成为作家、诗人,活跃于文坛,使早年的文学之梦变成了现实,他们大学时代或稚拙或激进的文学实验,也没有被岁月湮没,而是不断生长成为新的文学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文学具有一种“潜在写作”的性质,它像一块苗圃孕育了未来茂盛的文学森林。 -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
北大情事
本书收录被大青年的真实爱情故事47篇,其中绝大部分为当事人自叙。在书中,不同年代的氛围,不同时代的背景,主人公们斑斓的情爱遭遇及命运流转,青春的最真与最美,爱的感伤与疼痛,情的深挚与震撼,人性的舒展与变形,都得道了开放与真实的叙述,都对读者构成了强里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的内容,与青年朋友最为近切,个体心灵的起落和冲撞、呼喊和呻吟,与社会大环境所散发出的浓烈时代气息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本书无比丰美、鲜活的文本。 -
北大情事
体验最真最美的爱情,把握一生一世的幸福,北大是名家云集、英才荟萃的北大,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可我们还要看到,北大也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的北大,也是青春汹涌、情爱充盈的北大。北大人也绝非由特殊材料制成,他们和所有的人一样,由血肉构成;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悲欢离合……《北大情爱三部曲》之《北大情事》将把北大世俗的、青春的、真实的方面呈现给您! 这些情商与智商齐飞的北大人,以他们特有的热情奔放的血质,在爱情的道路上进行了勇敢而真诚的尝试。这种尝试在本质上是对人生的探索,其中包含着对时代与社会的思考,对道德与观念的思考,对美好与幸福的思考,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当这些思考汇集在一起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本充满了奉献精神的书。这些北大人,本着为大众谋幸福的精神,毅然地为读者贡献出自己的爱情故事,他们是真诚而无私时。 -
鲤鱼洲纪事
鲤鱼洲位于江西鄱阳湖畔,从1969年到1971年,这一血吸虫病疫区成为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五七干校”所在地。《鲤鱼洲纪事》为北大中文系师生、工农兵学员、家属子女对当时干校生活的回忆诗文结集。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收录林焘和陈贻焮两位已经故去的老先生的诗文,并配以师友回忆;第二辑15篇文章出自当年在鲤鱼洲的“五七战士”之手;第三辑5篇文章,其作者包括前往探亲的妻子、当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以及北大教师子女。 -
北大之父蔡元培
这是一部全面展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错综复杂斗争历程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以北大之父蔡元培的辉煌一生为主线,在重塑这位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巨匠、学界泰斗博大品格的同时,又以纵横捭阖、沉雄凝练的话语,再现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卓远而丰厚的人文情怀。他们以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在风云变幻的 历史语境中,与封建王朝、军阀霸权以及国外强权进行了全方位的、毫不妥 -
四院·沙滩·未名湖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他们都是北大抚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北大的精英! -
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
《我的回顧與反思》是錢理群在北京大學最後一門課的講稿。在北京大學任教二十多年的錢理群,在2002年退休前夕,決定以自己為研究對象,講述個人生命歷程,同時總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思想的變遷。 錢理群在1999年被票選為北大最受歡迎的教師,在北大的講課曾經風靡一時,各系甚至各校的學生都會慕名前來。他的學生、現任北大副教授的孔慶東,曾如此描述錢教授的上課情形:「他洶湧的激情,在擠滿了幾百人的大教室裡奔突著,回蕩著。他深刻的見解,時而引起一陣急雨般的掌聲,時而把學生牢牢釘在座位上,全場鴉雀無聲。」 如此影響了一整代北大學子的激情,如今濃縮在這本自我生命與整個歷史交錯的書中。對他來說,「學術的探討,同時也是生命的掙扎;對研究對象的發現,也是對自我的發現」。換句話說,藉由這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瞭解一代學者的生命歷程,更可以理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關鍵問題。 被人稱作「好為人師」的錢理群,更愛與年輕人在一起,即使被嘲笑有「青年崇拜」也不以為意。他自認欠了年輕人的債,認為自己這一代沒能把國家社會搞好,結果讓孩子來承擔,極為不公平。這樣的欠債感、罪惡感,構成了他教學與寫作的驅動力,也讓他決定在北大退休之後,仍要回到當年下鄉的貴州從事中學教職。 錢理群的出身與經歷都可以視為中國的一個縮影:他的父親是對台灣農業貢獻良多的錢天鶴,他的一位哥哥與姊姊則是共產黨員。父親為了救國,加入國民黨;哥哥姐姐為了爭取民主自由,加入共產黨。這使他對國共兩黨時都帶著很深的感情,無法絕對站在任何一邊。對此,他所能作的,就是寫出歷史的複雜性。 本書以一種「精神自傳」的展現方式,細細回顧數十年來的治學生涯和人生故事,其清醒與深刻的自省鑄練出文字中飽含的情感,是認識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的重要著作。本書內容曾在去年以《我的精神自傳》(廣西師範)的上篇出版,並獲得大陸《中華圖書報》「年度十佳圖書」,不過內容經過刪減,繁體版則呈現完整上課內容。 -
站着上北大
《站着上北大》内容简介: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