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料

  • 短史记

    作者:谌旭彬 / 杨津涛

    真实的历史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等形式的演绎,往往失了真,再加上读者对传统固有思维的认知,往往对历史存在着诸多偏见或误解,例如: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他的游记是靠幻想拼凑出来的旅行小说吗?

    杜甫活着时,他的诗为什么无人转发、无人赞赏?

    宋朝的GDP真的占到世界的60%-80%吗?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呢?

    本书作者引经据典,查阅大量史料,以“疑今察古,鉴往知来”的严谨态度,以历史考据的方法为大家揭开历史的真相。

  • 伦敦日记

    作者:[苏联]伊万·迈斯基 著 /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

    *内容简介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媒体推荐

    这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日记。

    ——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希特勒的战争催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日记,这些日记现在成了历史学家的重要证据……如今我们要在这份名单上添加迈斯基的名字……(迈斯基的)日记几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但现在,感谢一位熟练和敏感的编辑,让迈斯基获得永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无论对专业历史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来说,迈斯基的日记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为那些对苏联外交政策,苏联领导层的思想,英国政策、社会、二战前夕的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

    ——《俄罗斯评论》

    未来所有关于二战的新叙事都要征引这部日记中的史料。

    ——《伦敦标准晚报》

    迈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人道、幽默,有自知之明。他和丘吉尔的谈话绝对扣人心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人,不会想错过他们。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苏联档案中,不曾有一份为二战及其起源提供新见解的私人文献,具有如此的广度、价值和体量。翻阅过程中,我惊叹于日记的直观和坦率,还有迈斯基敏锐、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行文。

    ——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辑推荐

    1.获2016年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the 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被《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周刊》等英国多家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历史图书”。

    2.苏联外交官罕见私人日记,以“外交天才”(丘吉尔语)的第一人称微观视角亲历二战,提供二战起源新见解。

    3.聚焦戏剧性且重要的二战时代,体悟伦敦城内云谲波诡的外交、政治风云,直击国际关系的瞬息变化和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观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

    4.描摹左右世界命运的盟国政要群像,深刻遍察英国上流社会。

    5.全球已出版十一种译本,引发历史、外交、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热烈讨论和对二战的新思考。首度推出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编者添加特别按语,以揭示中国在苏联等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史学大家E.H.卡尔弟子、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十二年精心编注,用翔实史料和严谨考证完整迈斯基日记的背景链条。

    7.图文并茂,内含115幅珍贵的私人图片。风云变幻的二战故事因日记体迸发鲜活的现场感。

  • 红运

    作者:[越南]武重奉

    二十世纪越南著名作家、“越南的巴尔扎克”武重奉代表作

    来自街头的逆袭记,跨越烽火的世态图

    越南讽刺小说的王冠,矛盾、搞笑、无厘头

    “很快你就会名扬四海,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

    《红运》是二十世纪越南最为著名的作家武重奉代表作,于 1936 年在越南首次出版,讲述一个街头流浪者在殖民社会中荒谬的经历。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二十世纪初的河内之所见,从旧商业区肮脏的人行街道,到新兴的上层阶级华而不实的豪宅,全景式再现了时代潮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充满对殖民时代晚期越南西化的愤怒和讽刺。

    ——————————

    武重奉之于他的时代,正如巴尔扎克之于他的时代。—— 刘重庐(越南诗人、作家)

    你们以为小说仅只是小说。我却与我志同道合的作家们认为,小说实在生活......你们想要顺意时势,只写社会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实则虚伪。而我们凡讲,必属事实。—— 武重奉

  • 六大以前

    作者:中共中央书记处 编

  • 满族历史资料集成·民间契约卷

    作者:何晓芳 / 张德玉 编

  • 傅斯年遺札

    作者:王汎森編

    内容简介 《傅斯年遗札》收录了傅斯年致亲友及各类机关的私人、公务书札,收信人有蔡元培、罗家伦、胡适、李济、顾维钧、李四光等各界著名人物。书中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文献,以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史语所档案”、“史语所考古组档案”为主,兼取中研院近代史所“朱家骅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等公开出版物。
  • 中华民国史史料四编

    作者:

    当代民国史研究领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出现了新的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形势,特别是对民国史的研究更是处在深入、广泛的发展时期。由于客观社会的发展及史料的不断充实,新的研究成果的认可,许多过去旧的看法成为疑问,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当今国内外史学界,正在利用已有的史籍和研究成果,新方法,新观点,变革过去的陈旧的研究方法,这种强劲的新一轮民国史研究势头,无疑是将对这方面史料提出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需求。 过去我们组织出版了许多民国史方面的史料(如《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华民国史史料三编》),很多是原始一手资料,对于研究认识这段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成度上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今后我们将不断关注这种研究趋势的发展和要求,继续组织收集相关的、更系统、具体的史料为研究者提供资料,本辑《中华民国史史料四编》主要提供的是民国初期官方的一些第一手资料,用以呈现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情况,本资料还提供了许多有关金融、商业、贸易、交通等方面的史料。如金融年鉴、银行年鉴、商标公报等等资料。均是十分难得的史料。 这些资料以某个系统的数据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比一般其他来源资料可靠详实,全面系统。值得重点说明的是本集收了“孙中山先生”给蒋介石、廖仲恺等民国革命初期主要领导人的一批信函手札,以及蔡元培给宋止文等人的信稿,这些信函让史学家们又感悟到当时的社会实况。在当今的情况下从民国史研究的新发展状况,用新的方法,用的观点去研究这些史料,史学家们将会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对过去一些不清楚的疑点会得到进一步明确,会有新的收获和新的研究成果。
  • 吴稚晖全集

    作者:吴稚晖

    《吴稚晖全集(套装共14册)》内容简介:吴稚晖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化事业,在语音、文字、哲学、教育、书法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有《吴稚晖先生全集》18册在台湾出版。 我社新版仍如原版作繁体竖排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对其体例加以调整,分为14卷,具体为:1.哲理与文教;2.科学与工艺;3.国音与文字学;4.国是与党务;5.日记、书信、笔记;6.杂著。主要内容如下: 《哲理与文教》 共2卷,是吴稚晖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理念的阐发。其中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反思,也有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和体悟。涉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具体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 《科学与工艺》 共1卷,内容包括对科学之于人类的意义、工业生产之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等的阐述,以及倡导青年学习科学,呼吁政府发展工业等,是吴稚晖的科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反映。 《国音与文字学》 共2卷,是对汉语语音与文字学的研究性著作。内容包括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汉语语音的特点、语音的沿革以及语音统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案等问题的研究。 《国是与党务》 共3卷,内容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对时政和国民党内部事务发表的看法和提出的主张,诸如甲午战争、君主立宪、列强侵略、无政府主义、学生运动、抗日救国、国共两党关系等等。 《日记、书信、笔记》 共4卷,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记述个人生活的日记、与友人往来书信以及读书和游历时所做笔记的汇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充分反映了吴稚晖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杂著》 共2卷,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有随笔、杂文、诗歌、公文、序跋、题词、挽联、研究论文等等,是吴稚晖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全面反映,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 历代判例判牍(全12册)

    作者:杨一凡,徐立志

    目录 历代判例判牍(第一册) 金文中案例六则 张家山汉简所载奏谳书 文献资料所载唐以前案例选辑 文明判集残卷 安西判集残卷 开元判集残卷 开元岐州郿县尉判集残卷 永泰河西巡抚使判集残卷 龙筋凤髓判 疑狱集 折狱龟鉴 棠阴比事 棠阴比事原编 棠阴比事续编 棠阴比事补编 历代判例判牍(第二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三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四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五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六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七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八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九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十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一册) 历代判例判牍(第十二册)
  • 民报(全六册)

    作者:民报报馆

    《民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辨的最著名的刊物,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   《民报》是在革命急剧发展的形势下,适应门争的实际需要而诞生的。从一开始它就以战门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全力宣传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劳动保障纲领,阐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旨,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
  • 清朝续文献通考(全四册)

    作者:刘锦藻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
  • 恽毓鼎澄斋日记

    作者:恽毓鼎

    本书记载了恽毓鼎一生的日记。其中包括文献、时事、读经史子集笔记、论古文诗词、民俗风情、家庭锁事。本书不仅反映了清廷末世的腐败,也在古籍版本书画手迹,行医处方,天气天象,地理地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故本书具有很高听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 《澄斋日记》长期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篇幅浩繁,有三十六册,百万字之多。因恽氏行草字体辨认较难,断句不易,难以卒读,所以从未刊行面世。史晓风先生退休以后,发军馀热,穷十年之力,埋头整理这一繁重而珍贵的材料,实难能可贵。他年事已高,却勤奋用功,寒暑不辍,把整部《日记》点校整理并誊写一过。由于恽氏《日记》是随笔记录,我用草书,故辨认字体极为艰难。有时辨认某个字,遍阅草书字典,不得其解;以后忽见另一处亦用此字,前后通观,反复研读,其义豁然贯通。遇到许多人名、史事,亦必追根究底,切实理清。这种勤奋、缜密、敬业之精神,老而弥笃,值得钦佩。
  • 中国农村的医学

    作者:陈志潜

  • 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全11册)

    作者:[清]宪政编查馆

    清末民初的宪政运动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前后数十年间,我国的宪政之路经历了异常艰难曲折的过程。本刊所选史料计50余种,均系国家图书馆珍藏,多为当时的宪政编查馆、预备立宪会和筹备国会事物局等机构编辑,是研究清末民初宪政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 王子壮日记

    作者:王子壮

    「王子壯日記」涵蓋時間為民國十年至三十七年,有關北大學風、校園動態、政治牽動學術的案件,均有記載;抗戰前有關黨政問題,包括地方軍人異動,黨內蔣胡派系、山東黨務等,不論親自與聞或品評之辭,均是過去難能獲知的資料。抗戰八年完整的日記中,一個文人對抗日時期中央政治變遷、地方與中央關係、社會變化、物價波動、黨團糾紛、黨內派系糾葛、蔣宋關係的批評與認識、戰後接收與時局等,著墨極多,係研究抗戰時期黨政、社會、文化等問題的珍貴史料。
  • 时事画报(全10册)

    作者: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编

    《时事画报》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在广州创办的、最具革命色彩的一份画报。全书共10册。通过搜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海内外藏书机构所藏,共收录了1905到1913年停刊期间除缺漏数期外的全部画报共139期。《时事画报》图文并茂,是革命派的宣传阵一,具有非常强烈的革命色彩,是政治漫画的鼻祖。其中有大量的广东地方风俗、地方文化专题,并有不少用广东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此书的出版,不仅在新闻史上有独特价值,在政治史、美术史、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
  •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

    作者:夏新华,编

    一、本书名为《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材料范围限于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的宪政史料。 二、本书收集、编辑、勘校所依据之资料,主要来源于清末民国各种法规汇编、当时创办之报刊杂志、民国学人编撰之宪政书籍、台湾文海出版社编辑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以及今人编辑之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等等。具体资料出处详见引文按语。 三、抗战时期汪精卫、满洲国等伪政权的宪政史料,因目前掌握的资料有限,故暂未编人;革命根据地的宪政史料拟另行编辑。 四、本书所选资料包括宪法文本、宪法草案(含学者和党团私拟的各种民间草案)、宪法性文件(含组织法、选举法、议会法等)、相关重要背景材料以及有关评述。 五、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近代中国宪政历程的发展脉络,本书大体按照历史时期划分为四编十章,每章之下又设若干小节,并在某些历史阶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宪政活动或宪政文献作为章、节的标题。 六、关于清末民初以湖北为代表的各省军政府的宪政立法,在处理上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民国立宪的发端置于南京临时政府之前(在征求意见时,范忠信教授主张这一方式),二是作为省宪之渊源置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省宪运动之前。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本书的体例编排),最终采取了后一种处理方式。 七、所选资料原文系繁体、无标点者,现改为简体,并加标点;原文系繁体、有标点者,现改为简体,并按现代标点习惯校正。 八、原文为竖排者,现改为横排;原文中的“右据”、“如左”等字,也相应地改为“上据”、“如下”等。 九、对原文中较为明显的错字,或原书排字确有错误当时未能校正者,现予以校正,将校正字置于前,原文错字加[]置于后。 十、对原文中的脱漏字,在补上以后加[]表示。 十一、原文字迹不清无法辨认者,在正文中各该处加方框口,并加注说明。 十二、所选各类法律文本及草案的编排方式按现代法律文献格式。 十三、书末详列参考文献,正文引注从简。 十四、编者对所选材料进行必要诠释,按语内容包括资料出处、年代、相关人物简介以及编辑者简短的观点评说。 十五、因语言使用之时代差错,原文中某些字、词、句与今所不同者,如“参预”、“参与”、“授与”、“决非”、“引申”、“计画”、“筹画”、“规画”、“身分”、“身命财产”、“三分--,’、“四分三”,等等,均保留原貌。 本书的资料搜集、编辑、勘校和诠释工作由湘潭大学法学院夏新华教授和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旭晟教授共同主持,参加人员还有湘潭大学法学院法制史专业和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鄂、甘正气、万利容、刘姗姗。同时,本书的整理工作还始终得到了范忠信、李传敢、王健、张越、武乾、程燎原、李交发、胡平仁、胡肖华、张全民、韩秀桃等众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范忠信教授给予了许多具体而宝贵的帮助和指点,令我们受益匪浅。 最后还须说明的是,史料的搜集、编辑、勘校和诠释历来是一项最需要用时间、耐心、甚至功力来堆积的工作,也是一项最严肃而又最容易“惹麻烦”的工作,因而,自2002年春天搜集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在整个历时近两年的整理过程中,我们真可谓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搜求材料与勘校文稿之艰辛和喜悦至今尤历历在目:2002年12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楼,“饥寒交迫”中,按照管理员的要求,笔者坚持抄写了“河南省宪法”的部分章节后,手指已不听使唤,最后不得不以每页十元的昂贵价格复制了余下部分;2003年元旦节,笔者又谢绝了在京师友的多方盛情邀请,上午第一个赶到国图特藏部(为此还得到了管理员的一张贺年片),在发现材料的惊喜之余,以每页六元的不菲价格复制了近二百张,最后在好心的管理员的特殊“优待”下,掏空了钱包,只留下一元钱坐公车才回到了人民大学;2003年暑期,南方酷热难耐,我们带领研究生几乎是每天挥汗如雨,打印、校勘文稿,真是“人定胜天”啊!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科研的艰辛由此可见。史料的整理似乎是“为人作嫁衣裳”,这需要有“甘为人后”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吾等本为法史学人,更需要有“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作者:(清)弘昼

    本书辑录了除清代皇室爱新觉罗氏以外的满洲姓氏,以及归顺爱新觉罗氏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情况,共录姓氏1114个,立传者2240人,附载者7178人。
  •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套装共4册)

    作者:魏宏运,【日】三谷孝,张思 主编

    1990年8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三谷孝教授与南开大学历史系魏宏运教授共同牵头组成的“华北农村调查项目”正式展开,至1995年9月结束,这一调查活动长达五年之久。中日学者先后赴北京市房山县吴店村、顺义县沙井村、天津市静海县冯家村、河北省栾城县寺北柴村及山东省平原县夏家寨村考察访问,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调查机构对上述五个村庄的调查资料基础上,把考察的时间范围向后延续至1990年代,对近百位村民进行了口述访问,积累了大量口述与文字资料。这一研究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与日本“满铁”调查资料的衔接,构建20世纪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心理变化的实态,与传统的文本研究不同,它旨在“让农民叙说他们的20世纪史”。 参加调查的日本学者最早汇编了北京市房山县吴店村的调查访问记录,并以《农民が语る中国现代史》为名由日本内山书店于1993年出版(三谷孝主编)。此后,又以《中国农村变革と家族·村落·国家——华北农村调查の记录》(第1、2卷,日本汲古书院1999、2000年版)为名,出版了项目组在寺北柴村及沙井村、后夏家寨和冯家村的访谈记录,两卷调查记录都由三谷孝主编。出版后引起较大的学术影响,有人称之为这是继日本“满铁”调查资料汇编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之后、对于20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实态进行考察的又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 日文版调查资料的出版,引发了日本史学界考察并研究中国农村变迁的热潮,也引起了出版中文版资料的呼声。2005年以后,已离休的魏宏运夫妇带领几位博士生,着手展开调查记录中文版的编辑工作。根据访问时的中文录音记录,参照日文版资料,对人名、时间和话语作了补充、核实和订正工作并完成了初稿。2011年,受魏宏运先生委托,江沛教授负责全书编辑工作,并全部书稿进行了最后的审核及校订。《调查记录》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泽华和张国刚、李治安教授的呼吁下,纳入了南开大学“211”工程项目,并商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卷内容是当时在寺北柴村的调查访问纪录。第2卷是当时对沙井村和吴店村的调查记录,第3卷是当时在后夏家寨村和冯家村的调查访问纪录。可以说,中文版比日文版有些方面更丰满、也更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