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诺贝尔文学奖
-
阿尼阿拉号
《阿尼阿拉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哈瑞•马丁松的史诗式作品,包括103首诗歌。 描写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它星球,但飞船最终失去控制,脱离原定航线,听任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坠落,展示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瑞典首位太空宇航员克里斯特·福格尔桑升空时特地将《阿尼阿拉号》带在身边,可见这部作品的重要地位。 -
莫言了不起
《莫言了不起》是将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从1997年开始至今撰写对莫言的评论文章集成一册,且收录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刘再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亚洲周刊》《金融时报》的三篇采访文章。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收录了刘再复在1997—2001年所写的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第二辑着重收录了有关刘再复对莫言鲸鱼状态的形容缘起及其具体内容,以及莫言作品的启迪;第三辑收录了莫言获奖后刘再复接受著名媒体采访的文稿;第四辑则得到莫言许可,首度收录其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全稿及其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词。 -
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21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老爸很有关系。虽然儿子的写作才能绝非做父亲的所调教,但他在每封信里都流露着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
纪德精选集
《纪德精选集》作者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纪德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通常所说的迷宫,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克里特岛迷宫,人进去就会迷路,困死在里面。忒修斯是个幸运者,他闯进迷宫,杀死了牛头怪弥洛陶斯,不过也多亏拉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才最终走出来。然而,纪德的迷宫则不同,它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这座迷宫的一个窄门;他的许多朋友、绝大部分读者,从这种窄门挤进去,仅仅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只好带着同样的疑惑又退了出去。至于他的敌人,往往连窄门都闯不进去,只好站在门口大骂一通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为敌为友,还是普通读者,大都未能找见连通这些作品的暗道密室,未能一识纪德整座迷宫的真面目。克里特岛迷宫中有牛头怪,纪德迷宫中有什么呢?纪德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 -
大地
本书包括《大地》、《儿子》、《分家》,三部曲的巨作中,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的生活沉浮。 -
人与鼠
本书收入作者著名的中篇小说《人与鼠》、《煎饼坪》、《小红马》和短篇《菊》、《逃亡》等,这些作品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再现了作者出生地美国西部小城镇人民的喜乐哀愁,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早期创作中质朴感人的可贵特色。其中的《小红马》曾由作者亲自改编成电影剧本。 -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故事讲述的是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 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
铁皮鼓
本书是格拉斯的惊世之作《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一部现代流浪汉的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格拉斯的时事讽刺辛辣刁钻,让你不由得想起诗人海涅。1980年,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夏夜里的人们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夏夜里的人们》内容简介:作者首先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芬兰风光:“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展现出形形色色的命运。小说中有些人的命运阴森可怕,另一些人则和谐幸福,而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是夏季特有的。作者的人生观在此表现得极为清楚:力求自由、丰富和完美。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不像《少女西丽娅》中的人物那样具有深度,但这些人物活泼轻松,正好与作品中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机地协调起来。 -
贝多芬是1/16黑人
本书是纳丁·戈迪默在获奖16年后推出的新文集,其写作依然鲜活、深刻,依然紧扣时代脉搏,一如五十多年前她开始为《纽约人》杂志供稿之时。虽然在有些篇章中,对身份的探寻转变为其他内容,但从不同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熟悉的主线。不过,不同的是时代: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新作叙述的方式与戈迪默早些时候的作品大不相同。许多主人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所带来的日益强烈的负罪感让他们心力交瘁。从作品中也可以读出渴望,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到中年的人来说,他们渴望在新的时代里,在政治手段的帮助下,能够让自己得到救赎。 戈迪默在描述生活的平凡时刻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正是这样的天赋和她精美但数量不多的散文,让戈迪默始终能够站在高处,成为当代英语短篇小说的权威。 -
辽阔的原野
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历史被遗忘的一面”,这是20世纪最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上的一大特色。本书中,作者仍沿用了他这一惯用的写作技巧。 二战时期冯提作为战地记者去前线采访,认识了法国姑娘玛尔塔,在姑娘的影响下参加了抵抗运动的电台工作。战后冯提在苏占区任小学教师,协助政府做思想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但后来因鼓吹自由的越轨行为,尤其在其三个儿子“叛逃西方”后,在党内受到清洗,并被辞退。两德统一后他又受到重用,被托管局聘为顾问;此时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我们的共和国完了”的叹息,表达了他对工农政权恋恋不舍之情。在国会大厦前庆祝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欢呼声中,人们又听到了冯提“满月好,可是残月更好”的不和谐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提对重新统一的德国的失望也与日俱增。来自西部的财阀们打着“清理”的旗号,大肆巧取豪夺,还让冯提任职的托管局将成千上万的东部公民推上街头,迫使他们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在人们心中“清理”成了“谋杀”的代名词。此时冯提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去寻找一种新的名词来替代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词。冯提这才有所醒悟:人们追求的自由、民主,原来就是这样的!之后,他同法国的外孙女一起悄然逃出柏林,驾车向一个辽阔的原野疾驶而去。 -
Istanbul
A shimmering evocation, by turns intimate and panoramic,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 by its foremost writer. Orhan Pamuk was born in Istanbul and still lives in the family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his mother first held him in her arms. His portrait of his city is thus also a self-portrait, refracted by memory and the melancholy–or hüzün– that all Istanbullus share: the sadness that comes of living amid the ruins of a lost empire.With cinematic fluidity, Pamuk moves from his glamorous, unhappy parents to the gorgeous, decrepit mansions overlooking the Bosphorus; from the dawning of his self-consciousness to the writers and painters–both Turkish and foreign–who would shape his consciousness of his city. Like Joyce’s Dublin and Borges’ Buenos Aires, Pamuk’s Istanbul is a triumphant encounter of place and sensibility,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immensely moving. Orhan Pamuk: Winner of the 2006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
爱的荒漠
《爱的荒漠》是奠定莫里亚克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的作品。主人公库雷热医生虽然功成名就,但内心感到空虚。他和妻子、儿女没有共同语言,咫尺天涯。他爱玛丽娅·克罗丝,但却不被她理解,接受,只得将痛苦埋藏心中。至于玛丽娅,她生活在罪恶中,但以罪恶为耻,不甘心堕落,向往纯洁,幻想贞洁而真诚的爱。她在纯洁与罪恶之间,善与恶之间,幻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徘徊,体会到了人间孤独的极致。在小说的最后,莫里亚克还是留下了光明的尾巴——家庭是一切的最终归宿。 -
红树林
《红树林》是莫言1998至1999年创作的一部背景离开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故事转向南海之滨的现代化都市和淳朴的南国渔村。小说中既有对权欲、钱欲、情欲、性欲等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阴暗面的淋漓再现,也有对老一辈革命历史以及老一辈的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恨情仇的生动描写。小说在艺术上追求创新,通过一个处处在场又并非真实存在的、全知全能的“我”来展开叙述,时而把视角对准小说中的当下情景,时而把故事拉到历史和传说之中;各种叙述手法犹如万花筒一般,不断变幻,但在整体上又不乏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 -
米夏埃尔
《米夏埃尔:一部写给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内容简介:电视观众们看到这里说不出的高兴,至少他们看起来比洛加尔斯基太太知道得多。一位电视观众对另一位说: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当洛加尔斯基太太第二次按门铃而里面毫无动静时,四五位其他电视观众或者两三百万其他电视观众对他们的妻子、朋友或孩子们说了: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 可是洛加尔斯基太太还一直没有起任何疑心。我们大家齐声狂喊:有事情发生了,洛加尔斯基太太!但她还一无所闻。洛加尔斯基太太打开了没有关好的花园的门,走向住房。门关着。毫无动静。现在一切都清楚了,洛加尔斯基太太甚至愣住了(愣住了)。 -
英国旗
《英国旗》收入三部中篇小说:《英国旗》讲述了从集中营出来的“青年克维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度过的灰色日子;《笔录》讲述老年的“我”在去奥地利的国际列车上,由于没有按规定审办“外汇携带许可”而被海关工作人员“合法地”扣留了准备“非法”携带出境的四千先令;《寻踪者》中的主人公努力地寻找自己生存的证据,结果发现:至今为止,在这个地方谎言一直是真理;然而今天,就连谎言也不再真实了。凯尔泰斯的全部作品就是为了表述“生存就是屈从”,屈从背后存在抗争。 -
流浪的星星
小说以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的途中的种种遭遇为情节,展示了她以及她的亲人、朋友,在希望、绝望、等待、死亡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心态,对战争和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表露。 -
风暴眼
《风暴眼》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的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 悉尼一座豪华的别墅里,镶着银太阳的宽大的花梨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大农场主遗孀伊莉莎白·亨特。护士、管家、医生、律师在周围穿梭、忙碌,多年未露面的一双儿女也长途跋涉地赶来,大家各怀鬼胎。小说以病床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开去,在围绕钱财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中,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精神和情感危机,探索了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和敌对的原因,提出了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大问题。 作者在书中采用了枝蔓式的立体交叉结构,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也描绘了她经历过的世事风云和接触过的种种人物。 -
所罗门之歌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作品以“黑人会飞”这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的核心,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新老两代的冲突,与母亲、姐姐之间男尊女卑的冲突,以及在南行中发生的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等,从而提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贫乏乃至堕落。作品中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主题熔于一炉,因此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
所罗门之歌
★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喜爱的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 《新闻周刊》“史上最好的100本书” ★ 荣获美国书评家协会奖 ★ 美国中学必读书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奥巴马 小说一开场就意味深长:奶娃非常幸运地成为白人医院第一个黑人婴儿,但他出生时恰逢一个黑人想借一对丝绸翅膀飞翔而摔死。 就像出生时的意外一样,奶娃发现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意外:身在富裕之家却不能自立;与父亲格格不入,母亲的关爱实际成为桎梏,在姐姐那里只得到仇视;爱上的,却是外甥女…… 奶娃只好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父辈遗失的金子。但历尽千辛万苦,除了先辈留下的传说与歌谣,等待他的只是儿时伙伴吉他瞄准的枪口……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