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拉斯金读书随笔

    作者:拉斯金

    拉斯金是英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演说家,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大师,拉斯金学识渊博,语言华美,引经据典,在19世纪的英国散文诸家中,拉斯金独树一帜,具有广泛的影响。《拉斯金读书随笔》是拉斯金各个时期的作品精选。
  • 人生只剩八卦了

    作者:安东

    人人都爱“八卦”,因为每段八卦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种人生。 八卦带给我们太多想象,太多快乐,它是朋友相聚时的谈资,也是无聊生活的一剂安慰。 《人生只剩八卦了》旨在挖掘隐藏于电影圈幕后的故事,揭示那些大腕们的真实性情。他们的糗事、牛事、囧事、艳事、情事、衰事、秘事一一展现,他们的心酸路、狷狂语、荒唐事如在眼前,时而让人畅怀大笑,时而让人掩卷深思…… 你可以把它看作娱乐野史,但它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每个小段子都是一个生活寓言。 作为一枚重口味小清新,你必须知道——八卦里面有真谛,生活比娱乐更精彩!
  • 与之言集

    作者:钟叔河

    《与之言集》为钟叔河历年接受媒体记者访问时发表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部社会文化评论集。文本均据当时报刊发表的原文,因发表前多未经本人过目,故此次作了必要的订正。访谈的范围相当广,虽然很多都是从编书谈起。《走向世界丛书》和新编重印周作人著作,本来都是震动和影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书。它们的酝酿和产生,它们遇到的坎坷和曲折,反映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人事的浮沉和编者的心迹。答问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采访的题目本不限于书,答问的内容更不限于题目,有时像口述自传,有时又在谈古论今。比如他对“蔡伦造纸”和“郑和航海”的质疑,自幼阉割入宫的太监,怎么会懂得造纸和航海?对作家办书院、大学生读经的不看好,说书院从来不是作育士大夫的主渠道,说只有三家村学塾才读《三字经》也读不出人才。……
  • 天下事,猶未晚

    作者:薛仁明編,杜至偉(箋注),顧文豪(箋注)

    唐君毅是百年大儒,胡蘭成則為當世志士。兩位高人結識後近三十年情誼,皆呈現於「胡蘭成致唐君毅書八十七封」之中。不管是歡喜,亦或是悽涼,胡蘭成這一封封信函,大抵似帕米爾高原,峰峰相連,隨處皆高。
  •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漓江版年选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 源自十四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汪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什么是民国范儿?回望民国,大到国家景观,小到芸芸众生,有历史,有人物,有不说也罢的感慨。昨天是今天的镜子,当代国人是什么范儿?你想要什么范儿?请听艺术家陈丹青的评说……(《民国范儿》)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对现实绝望;自己骂她可以,别人骂就不可以。自大与自卑,纠结又和谐。“中国控”对中国到底怀着怎样的情感?(《中国控》)中国人为什么爱说谎?是文化基因,还是体制环境?为什么鉴别泛滥的谎言,已成为中国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中国人为什么爱说谎?》)在微传播时代,共享与传播“我思、我见、我说”,我不再是一枚孤立的原子,我是小小的水滴,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共振,汇聚时代潮流。(《微革命》进城。出城,你属哪一座城?结婚,离婚,还是不婚?我们要自我,要生活,要大都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我们和城市讨价还价,我们和自己肉搏。(《谁告诉我怎么活?》
  • 无所畏与无所谓

    作者:张鸣

    《无所畏与无所谓》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展示与分析中国的难题,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历史往事暗示着今日依然存在的痼疾,提醒着未被注意到的重要细节;对于合作化运动以来农村变迁的分析研究;社会批评,着重评论时事风气与官僚制度的种种现象;个人的记忆折射着社会与时代的细节。
  • 我的心在乌云上面

    作者:邵燕祥

    本书为我社"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之一。   作为著名随笔杂文家的邵燕祥,堪称我国当代的杂文大家。其作品沉实犀利,思想深邃,艺术厚重,是有责任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   此书收入他的作品五十余篇,均为其从未结集出版过的新作。
  • 吐槽2014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疯狂的房价和日新月异的租房价让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不断刷新着有关居所的新名词:从地下室生存到胶囊公寓,从蜗居到井下穴居,北京客的生存智慧和忍耐力让人叹为观止。(《雾霾中的北京哲学》) 伪基百科对于“叫兽”行为有过描述:“叫兽”是只出没于大学之内的生物,而且对于可爱的女大学生特别感兴趣,据说有时会在四下无人时以推倒可爱的女大学生为乐,但在众人面前则会表现出伪学术伪持平的伪面目。(《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兽》)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自拍、微约、广场舞——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2014《新周刊》,记录着2014年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 文摘 阴谋论患者——谁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你太天真了!——他们这样评论相信新闻报道的你。 事情绝不是表面这么简单!——他们胸有成竹。 有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们好像更知道些什么。 他们若不是深喉不是幕后黑手,通常就是典型的阴谋论患者。他们拥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压根就不相信现象),一种对万事万物保持警觉的防御型世界观(并非真的理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或你自己。 灾难、政治、经济、娱乐八卦都是阴谋论策源地,阴谋论很流行。 不“公开公平公正”一定是阴谋论滋生的土壤。对未知情境充满不安全感的心理弱势、“判断相关”的思维惯性、一些被事后证明的丑闻和炒作、社会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也令阴谋论层出不穷,更加有市场。 但现在,阴谋论患者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阴谋论的数量了。 在中国,阴谋论也渐渐发展成为新的娱乐方式,具有晒智商、求安慰、找乐子的功能。——为什么他赢了?因为冠军早就内定了!为何我输了?因为水很深!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此事必有蹊跷!明星传绯闻?肯定是炒作!你不觉得她漂亮吗?肯定整过容!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彭凯平语) 阴谋论是一种社会病,患者不为解释别人,只为说服自己。 自拍、微约、广场舞——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自拍、微约和广场舞,是当下中国最大众化的社交行为。 自拍呈现的,是修饰过的自我和未加修饰的自我期许。在数以亿计的年轻 手机用户之间,自拍很社交很流行。 微约呈现的,是赤裸的性欲和隐晦的两性交往障碍。在中青年已婚和未婚 群体之间,微约社交流行。 广场舞呈现的,是自娱自乐的健康需求和噪声扰民的人居冲突。在数以亿 计的中老年之间,广场舞很社交很流行。 自拍者的家里,自爱与自恋是一人分饰的两角,自信与自卑都是其隐形室友;排解孤独是必要的事,但不接纳真实自我,可能面临自恋型人格障碍和晒自拍造成的微信“朋友圈暴力”。 微约者的心里,肉体的愉悦与感情的空虚如影随形,多吃多占的心理和印证魅力的需求并存;追求性爱是人之常情,但有性无爱的“用户体验”分离了亲密感和信任感,令两性关系更加异化和恶化。 舞者的广场上,有共同时代经历的人再次生命飞扬,惯性的集体意识和新鲜的舞曲水乳交融;老有所乐是社会之福,但对他人权利和感受的漠视,引发社区冲突,势必祸及自身。 各代际的中国人,都在尽情享受自己的社交,以各自的方式刷存在感,各有各的社交逻辑和病理,彼此谁看谁都有不顺眼的地方。但无论你属于哪个代际,精神层面的慰藉,一定来自真实和谦卑,来自温情和敬意。 ----------------------------------------------------------- 编辑推荐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媒体推荐 雾霾中的北京哲学:还能看见“大裤衩”吗?不能。那就是重度霾了 娱乐圈丑男批判:昨天是暖男,今天是渣男 如何成为一个妖孽:当男人吐槽女人,他们在吐槽什么 一支妖股的炼成史:“闪购”造就的 100 亿美元 游学社交圈:比 EMBA 更靠谱的人脉学
  • 老梁说天下

    作者:梁宏达

    本书是著名主持人梁宏达最近几年节目精华的汇编。这里有最新的新闻评论:高考改革、城市化进程、医患纠纷……最热辣的明星话题:春晚、冯氏幽默、赵家班子、郭德纲……最另类的读书心得:刘备是奸雄、武松假好汉、刘姥姥公关大观园……主持人老梁博古通今、鞭辟入里,带您挖掘热点背后的真相,品味明星戏里戏外的人生,笑谈四大名著里的人和事……
  • 单向街005

    作者:许知远 主编

    本书为《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5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反智主义”,将美国当代竞选文化造成的对历史的无知、苹果公司精明的设计和销售哲学,以及同时作为“反传统英雄”与“时代病人”的吴虞的事略贯穿在一起,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背后其实都有着反智主义的实质。本辑其他文稿还有:对两位蜚声世界的汉学家舒衡哲和宇文所安的精彩访谈,青年摄影师张克纯拍摄的黄河地景,印度记者在中国的见闻、20世纪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孙女寻访并倾听祖父促进中西交流的事业的“回声”、本雅明在柏林的童年生活,等。
  • 妆台杂记

    作者:黄裳

  • 李敖生死书

    作者:李敖

    《李敖生死书》包括《李敖生死书》与《我们没有明天》两部书的内容。 《李敖生死书》共收入《何妨投死为韩凭?》、《四月之死》等19篇李敖谈论生与死问题的随笔,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反映了李敖一贯的泼辣作风及对于生与死这一永恒话题的豁达态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没有明天》则是李敖有感于台湾现实,以为“明天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但也常常是愚者自欺欺人的遁辞”,奉劝“不甘与他们同归于尽的人们”,“要把握今天”。其中多篇是从未发表过、或被查禁不见天日多年的文章,实为李敖著作中之精品。
  • 盐巴

    作者:潘媛

    潘媛2004年入行,做了六年电影记者,后任《成都商报》首席记者至今。《盐巴》这本册子自选近年来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东西,超过70篇干字文,涉及娱乐(无法在新闻中呈现的采访边角料)、生活(设在报纸周末版的专栏),乃至足球(世界杯期间的无知客串);其中有一半出自电影圈中人事。 《盐巴》作者潘媛的文字有浓厚的网络味道,年轻而有生气,调皮而有道理。任性而不乖张,洒脱而不专横。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这样的品格好像也不容易。
  •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作者:张立宪

    内容简介: 从“饭局通知”到“大脸人生”,从80年代青涩照到“探讨人生”深沉貌 十二幅铅笔线描友情勾勒八十年代回忆 六枚作者新老照片串起二十载北京生活。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2008年4月出版,已逾五载,屡次加印,好评不断。再推出新的“插图纪念版”,一是为了感谢新老读者的厚爱,二是有感于时代的剧变,有感于老六书中所描摹的那个年月,已渐成一曲挽歌。 此时,再次怀念八十年代,其出发点和意义已不只是个人史的回忆,更是为当下的存在寻求信念和暖意。如同老六在新版后记中的发问——在这个纷乱的年代,“我们如何自处?选择怎样的生活?”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时代在剧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着非同一般的检验,行走在这个时代中的老六,因为《读库》的结缘,因为个人的选择,共处的是一些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人们——“他们让我看到了在末世狂欢的人群中可以做到沉默,在四周纷纷噤声或跪下的时候可以兀自站立,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让我看到了抗拒某种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多么悲壮,在这个夸夸其谈的国度里还可以行动。他们在这个怨夫与怨妇充斥的世道里没有申诉个人的冤屈,他们打心眼里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他们的爱是一种切实的行动和勇气,是一种不屑于向你张扬的骄傲和充实。” 插图纪念版除了老六请王增延老师绘制的十二幅插图,还有老六不同时期、不同表情的六张照片。以及一些与“饭局通知“、与新版插图、与人生有关的杂碎文字,以及分量十足的新版后记。
  • 青春

    作者:韩寒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 杂的文

    作者:韩寒

    韩寒首部杂文集。 这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论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等。 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说——韩寒说: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
  • 干杯吧,托玛斯曼 (平装)

    作者:龙应台

    寫作人最恐懼的惡夢,我想可能就是被人遺忘,被自己在乎的人遺忘。托瑪斯曼初初流亡美國的時候--那是1938年,他的德被納粹占領--他是多麼的充滿自信。美國記者問他,放逐是不是一個沈重的負擔。他回答「Wo ich bin,ist Deutschland.」我托瑪斯曼人在哪兒,德國就在哪兒。
  • 超越比利牛斯山

    作者:贺卫方

    为庆祝母校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五十周年,北京校友会策划了这样一套规模不小的学术文库。作为一个一直热心校友活动的毕业生,自己为能够参与这件盛事而感到由衷地快乐。但是,当几位老同学劝我也应该为这套丛书贡献一种的时候,我却犹豫起来了——近年来已经出版过几种文集,新东西很少,根本没有足够的材料做出一道能够与这桌学术盛宴相般配的佳肴来。 推托不过,只好另辟蹊径。忽然想起过去曾经计划编辑过一个自己文字的选本,当时我的家乡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约请一些学者编辑一套自选集丛书,每个人的集子中包括论文、随笔以及对话等。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安排,就用了一段时间,编成一个集子,写了自序,书名也取好了,就是眼下这个名字。但是,后来考虑再三,自己还是主动要求退了出来。只留下一篇自序无书可附,在网上偶尔露露面。 自那以后,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些年来,我又陆续写了一些文字,尤其是随笔评论类的东西,发表得较多,也有几个集子出版。现在,为了参加这套丛书,不妨在此前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一个新的文集,作为给母校生日微薄的献礼。于是就选择了5篇论文,30篇随笔和7篇序文,加上不久前在母校所作的一场关于西南政法大学精神的讲座记录稿,辑成此集出版。由于多数文章此前曾经收入过《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2003第2版)、《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以及《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等书,只有演讲一篇、作为硕士论文一部分的“天主教的婚姻制度以及教会法对世俗法的影响”以及30篇随笔中的8篇新作未曾结集出版,所以已经有上述各书的朋友大可不必再破费有限的书钱买这本书了。 把已经出版过的文字重新组合再出版,一个现成的借口是常言所谓敝帚自珍。这个成语不仅仅可以表达一个人对于自家文章的心情,也不妨用来形容一个毕业生对母校的多多少少有些非理性的情感。西南政法大学已经度过了她风雨苍黄的半个世纪岁月,跟世界上一些古老大学相比较,五十岁的大学只能算是处在童年期的小弟弟,况且就学科设置、图书收藏、校园建设等方面而言,西南不足之处尚多。但是,在我们这些毕业生的心中,对母校的看法显然搀杂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歌乐山下的这片不大的校园中,我们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西南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训练和一纸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四年里心灵的熏陶,人格的提升,以及那种独特的校园气氛对于每个人性情的塑造,当然还包括一辈子都脱不去的老火锅汤一般浓烈的西南情结。在题为“西南法律人的精神”的演讲中,我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校精神的理解,那当然是很粗浅的,或许只表现了我的一偏之见。不过,我真诚地期望,五十周年庆典能够成为母校焕发新的青春的契机,在今后的岁月里,这里能够有越来越浓郁的学术气氛,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能够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更出色的贡献。 2002年12月,广东校友会在广州成立,我应邀参加这次盛会,近千名活跃在广东法律界以及其他行业的校友在广州花园酒店会议厅里济济一堂,那样的气氛给我很大的感染。广州是康有为万木草堂的所在,我们又在花园酒店聚会,于是就触景生情,不怕在场的高绍先老师见笑,打油一首,表达自己的喜悦甚至为校友的杰出成就而骄傲的心情。不揣浅陋,把它录在这里作结: 法治万木欲参天, 自由百花已成园。 人间哪得美如许? 西南学子聚岭南。
  • 生活不能没有奇迹

    作者:陈江

    《生活不能没有奇迹》简介:读完这一篇篇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请你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吧。生命是如此短暂,希望籍由这些故事带给你的 心灵震撼,能让你感悟到如何珍重自己的爱情,珍重那个深深爱着你或爱过你的人。 或许,你心中也向往着一个海枯石烂的爱情。可他们却说,那只是个不着边际的传说,快回到现实来吧!可是,什么才是现实?难道只有金钱才能买来爱情的现实吗?如果,正在恋爱的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那么,就请你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一读这书中的故事吧。也许,你会由此明白……
  • 人情.世故

    作者:林夕

    請留意書名: 在「人情」與「世故」之間隔著那一個小黑點 這點很重要 我們一出世就難免入世 於是誰都懂得一點點的人情世故 可是在人情世故之中過活 也未免太沒趣了 我們抱著如三歲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間世 感受人情的溫度 重繪人心的圖畫 品味人間的煙火 見過世面之後用自己的鏡頭拍成電影 我相信這是最值得上的終身學習課 是保持生趣最方便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