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呓语道破
“活在这十里洋场,若不想太早患上高血压或心脏病,便得学会让自己耳根清净。我的诀窍很简单:把家门牢牢关上,远离那些结了蛛网的嘴巴们,年复年月复月的疲劳轰炸。于是,闲来无事,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狗窝里多啃几本心仪的书,对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偶有意会,则可欣然一笑……” 写这段“人间闲话”的是居港三十年的杨志强先生,做过画廊老板、流行读物的主笔、出版社的主编以及首席插画师等工作,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的客座特约插画师及撰稿人。到目前为止,他发表过的文字超过二百万字,插画和漫画逾两万幅。文中不少图画都是出自作者手笔。书是由139篇小文章汇集而成,原分四辑:打开一扇窗、迷茫里的疑惑、亚当和肋骨、自言自语。前两辑,主要谈书论道;后两辑,主要谈情说爱,以及一些社会杂感。这本书,没有很深的学理探讨,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人在书中寻找到的一些心灵慰藉,对于世事的些许感慨,对于人生的一份执著,当与你我心有戚戚焉。 -
我对你说
《我对你说》简介:大家都知道,梁家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而他的作家身份确实令人惊诧。《我对你说》是他多年来在《文汇报》副刊开设的“辉笔而就”的专栏的精选结集。梁家辉的专栏几乎以一天一篇的速度更新,足见其写作之勤奋。对此,梁家辉认为,写专栏现在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写专栏,不但使他有了磨练文笔的机会,也让他学会了观察社会中的人和事,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在书中,梁家辉天上地下,人文历史,电影音乐,书籍网络,饮食风俗等等无所不谈,并在其中融进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理智,读来令人仿佛朋友相坐,对面而谈。 -
无聊斋
《无聊斋》内容简介:《无聊斋》为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绍刚随笔类作品处女作。《无聊斋》包括60篇小短文,以《聊斋志异》60篇故事为话题,对于当今社会婚姻家庭、职场、人际关系、交友、教育等热点问题的点评,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见解。文章短小精湛、风趣幽默、口语化的叙述方式,适于现代人的读书风格。 -
公民心事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官员是什么?公务场合是“公仆”,下班以后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 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本书所收妙文是2008年以来易中天陆续写作和发表的。公民关心社会,天经地义——矿难,城管,三聚氰胺,糊涂的拆迁,心酸的理想,绿丝带与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以及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中国梦与中国之套,仇官仇富,三俗非俗,又有《三国演义》的“性之病”,曹操变脸,关羽成神,孙权下课,诸葛升坛,还有逝者柏杨、吴冠中、蔡定剑等远去的雷声…… 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都是本书要说的。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比如自由、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愿不用再说。 -
旅美小事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书,都是作者在美国亲历的小事,完全是朴实的白描,作者自称“用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既然感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小事”在美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美国特色”,也就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 ——资中筠 -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精选了2001—2014年,王小峰在《三联生活周刊》任文化部记者期间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1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崔永元…… 等近百位文化圈的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作者犀利地剖析了十五年来蝉噪鸟鸣的中国流行文化现象,涵盖文化音乐、电影、电视、戏剧、相声、小品、文学等各方面的重要议题,不仅展示了一个媒体人对文化产业的持续关注与独立思考,更为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老生常谈
作者自谦说:题材庞杂,东拉西扯,没有什么足以振聋发聩的惊人之语。无以名之,名之曰《老生常谈》。 其实作者本着事实和逻辑,怀揣很大的勇气和思维的力量,娓娓道来,时而尖锐时而苦口婆心,其实是给人们上了一场思想启蒙课,也给这个时代提出了某种警示。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
嘲骚
本书是连续两年被评为搜狐时尚名博—— “反裤衩阵地”的时尚杂文精选。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博客中点击量超过百万的精彩奇文,而且包含作者近期从未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披露时尚真象,探讨时尚文化,批评时下娱乐,调侃白领生活。资深媒体创意人李孟夏着力推荐,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字字珠玑,总令人会心莞尔。 本书包含大量时尚粗口和成人智慧,心智不成熟者请在指导下阅读,心智成熟者可在不爽时阅读。 -
佛祖在一号线
全新封面及内文设计,附有20幅精美插画,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精装归来。 这些小文章来自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它们的略微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有一种声音,发出声音的家伙还算机灵,幼稚又天真,有着执拗的主心骨,觉察了生活 的荒诞,养成了滑稽和嘲讽的态度。他是个嘴巴里含了一颗糖,就敢于嘲笑世界的家伙。除了正义、智识、艺术和灵魂之外,简直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尊重,倘若有人胆敢冒犯这四样,他却要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
等待香港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巨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
一转念
《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内容简介:美国有一档帮助穷人的电视节目,选定一户穷人家,一周内为他们建栋崭新的漂亮房子,全新的家具,车库里都放上新车。一夜之间,梦想成真,就要从此幸福地生活……不久之后,记者回访发现,很多受帮助的人把车和家具都卖了,换了钱。甚至还有人生活比以前更显困顿了些,因为付不起房子的财产税。 这本书里绝大部分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故事是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那里听来的,我记录并转述出来。虽然来自经济学家,但这些故事和税收利息国际贸易无关,而是柴米油盐的道理,是日常生活。拿虐待老人来说吧,子女不孝冷血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不管子女如何冷血,不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通常来探望的次数也要多一些。忙还是不忙,子女要算时间的成本和收益。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经济学的道理。 -
47楼207
《47楼207》以描写大学生活的《47楼207》开篇,以描写高中生活的《遥远的高三·八》压卷,一以贯之的是幽默,可谓是“凤头”和“豹尾”,全须全尾描画出上世纪80年代自然而率性的学生生活;荒诞的历史小传《风流大寻呼》,挣扎着向人们展示着人性的丑陋与卑劣;《高考制度之我见》、《(灵魂工作者还能逮着老鼠吗?》、《躁热的美神执著》等充满忿忿不平的呐喊,呼吁人们去体味现世,回溯历史。 作者理性而又敏感地思索着人生、关注着世态,荒诞中肩着责任,幽默中透着冷峻,充满智慧的侠气,读之酣畅淋漓,过瘾至极。 -
高阳杂文
本书中不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框架都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而且,故事细节时常都有据可查。由此旁涉开来,历史上的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世态,巧妙地融合到本之中,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
跨一步就成功
培养了一双成功儿女的美籍华人刘墉,在总结培育子女宝贵经验写成的《靠自己去成功》基础上,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新书《跨一步,就成功》。 《跨一步,就成功》是刘墉在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实用方法的新书。刘墉以交谈的方式,与孩子探讨为人处世、习惯养成、学习记忆、学习写作、体育运动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谈到记忆时,他介绍了“图像法”“潜意识法”“侵润发”“节奏法”等,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刘墉用他成功的经验告诉读者,学习,记忆以及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找到窍门和方法,这些窍门和方法的发掘,能使读者从平凡中发现自己的“天才点”,如果加以发挥,就一定能够成功。 《跨一步,就成功》告诉读者,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每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能否跨出找寻捷径的那一步。 -
不合时宜的思想
本集中收入了我国读者以前未曾读过的高尔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发表在俄罗斯也只是最近几年的。这些作品有政论文《两种灵魂》、《不合时宜的思想》(节选),给列宁、罗曼·罗兰、丘科夫斯基、亚戈达、斯大林等人的信。两种灵魂》集中反映了1905年革命后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长达十年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一篇具有真知灼见,但也不无偏激的东西方文化比较论文。《不合时宜的思想》在前苏联曾被禁读达70年之久,直到1988年才重新出版。在这部写于十 月革命前后的著作中,一直向往革命、呼唤革命的高尔基冷静地分析了与革命大潮相伴的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过程,尖锐地批评了暂时的革命者(真正的假革命)破坏法制、滥用暴力、摧残、 文化的罪行,热烈地呼吁发展生产、尊重文化、尊重科学和知识分子、弘扬人道主义、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致青年
青年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青年,才会更虔诚地相信,所谓命运确实是可以改变的;青年只要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青年,什么样的厄运,都难以把他击倒。因为青年本身便是“实力”的另一种说法。青年,有理由不怕老年人所怕之事;也有理由不怕中年人所怕之事;尽管老年人比青年多经验;中年人比青年多能力――但青年呵,比中年人多充沛的精力;比老年人多年龄的成本。这两样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
不必交谈的时刻
让时间时间,给语言语言 樊小纯 双重独白 纽约西21街笔记 随书附赠作者手写卡片 . 《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它并不时髦,但它庞杂、耐读,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它其实主题明确:一个人如何逐渐完成自己。 热爱,冷淡,坚 韧 ,自 觉,全然投入,置身事 外。对于生活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建,樊小纯沉着且一意孤行。她的文字 总是先人一步地准确。 “索引”或许是进入这本书的最好方式。直观、即兴。这种阅读的驱力将使人回归沉寂,并于沉寂之中获得力量。 . . 小纯的特别在于我知道她从哪里来,却无法想象她到哪里去。她的文字载着她现在的问与答,眼和心,但这些好像于她并不重要,她只是快速地路过,而我只是对这样的她会走到哪里,充满无限的遐想。 ——音乐人李泉 . 小纯的写作有着非常80后的特征:敏感、跳跃、碎片,但她能始终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努力体现自己的独立。 ——导演彭小莲 . 同是旅居纽约的电影系学生和纪录片导演,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樊小纯正在过着我渴望延续着的生活方式——天天流连书店画廊美术馆和电影院,奢侈地思考着我渴望有时间思考的东西。人生是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假如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她就像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自己。 ——音乐人梁翘柏 . 小纯的文字,总是读起来让人稍微觉费解。可是,每次都有一种召唤让你跟随下去。我想,也许是她足够冷才足够让人着迷,但冷的尽头又何尝不是热情的一体两面呢。我们切换着不同的年龄性别来看一个28岁的生命进行中的思考,并常有对话感,这就很好很好了。 ——电视人龙丹妮 . 樊小纯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最有人格魅力的女孩。她的头围完美地证明了脑容量与智商成正比这个事实。 ——宁财神 -
花间一壶酒
《花间一壶酒》收入的是李零先生近年的杂文和随感。李先生多少算是肯写“小文章”的“大学者”,本行是古文字学,却对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他文笔爽利,有意识地用通俗的语言讲大道理———近年来,著名学者有此倾向者,除了北大的李零先生,恐怕就只有华东师大的陈嘉映先生了。李零先生的文字风格,似乎可以从题目以管窥豹:《书不是白菜》、《学校不是养鸡场》、《笨蛋总比坏蛋强》、《天下脏话是一家》、《别让书生搞政治》……其见解每有可取,如果说有不无遗憾的地方,那恐怕要算他对生物学认识有限,却喜欢借用生物学上个别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不免过于大胆。但在一部分读者看来,这可能正是李零文章的可爱之处。 -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附赠DVD光盘1张)》主要内容: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的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