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李敖文集

    作者:李敖

    目录好像没法改
  • 我的宝贝

    作者:三毛

  • 又厚又黑红楼梦

    作者:王小山

    厚黑学有三境界: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贾赦、贾蓉是也;二、厚而硬,黑而亮。贾雨村当仁不让;最高境界——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唯“厚黑教主”薛宝钗一人而已……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宁、荣二府以及美女集散地的大观园,但单是大观园一处,就危机四伏,凶险连连,暗算、陷阱充斥其间;正如探春所言:“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为争得一隅容身之地,美人们不惜撕破脸皮,演出了一场场鲜血淋漓的活剧。“厚黑教主”薛宝钗、“厚黑护法”花袭人在其中自然是长袖善舞,游刃有余,而单纯任性如林妹妹之流,则注定将一败涂地。事实也的确如此。故事中如此,那么现实中呢?
  • 读库0702

    作者:张立宪

    Mook《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 厚黑随笔

    作者:李宗吾

    厚黑随笔:李宗吾讽刺幽默文集,ISBN:9787210035220,作者:李宗吾
  •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作者:朱自清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ISBN:9787508046372,作者:朱自清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 酱缸震荡

    作者:柏杨

    《酱缸震荡》凝聚了《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十年后柏杨先生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再思考,既充满了批判,也充满了希望。《丑陋的中国人》日译本出版后,在日本社会同样激起巨大反响,日本华裔作家黄文雄就《丑陋的中国人》涉及的一些问题,与柏杨展开近一步对话,遂有了《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后另附有柏杨从未出版的《未竟的访谈》,内容拓展到中西文化比较等,可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柏杨的思想。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酱缸文化对中国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把中国人都酱得一模一样,当然不是每个人面孔都皱纹满面,而是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尽量消除个性。假如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话,会感觉不妥,而且一般人也会批评,甚至要铲除你这种“独特”个性。中国酱缸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中国人普遍的、而且很根深柢固地怀着“嫉妒心”,对每个人都嫉妒,但为什么嫉妒都不知道,只是看不顺眼、见不得人好,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没有开阔的胸襟,也就是人格的不完整。中国文化因为缺少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的基因,人们全部精力都贯注到现世的荣华富贵,又因为人口密集、竞争激烈,打压手段最简单而又立即见效,所以,不能衍生出尊重别人的人权精神,也产生不了平等观念。孟轲先生所谓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故意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并不是人权精神,人权精神是尊重和平等,平民忽然“贵”过了君王,也是一种病态。
  • 丑陋的中国人

    作者:柏杨

    中国的历史总是被匆忙地翻过去,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丰厚的遗产总是包裹着问题被永久寄存,而对未来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败的宿命。80年代不应该如此被简单地忘却,柏杨也依然有其重新阅读意义和价值。最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颇有眼力,出版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们正可“合法性地”平心静气地来阅读一下这本震撼华人世界的奇书。
  • 从黄昏起飞

    作者:羽戈

    《从黄昏起飞》是“枭声文丛”之一。收录了青年评论家羽戈有关文化批评、时评、电影、法学诸方面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谭嗣同、李敖、鲁迅、高阳、哈维尔、富歇、加缪、昆德拉、格拉斯、佩索阿、尼采、萨德等名人。作者基于爱与正义的理性立场,叙述温和沉静。既具有思辨的魅力,也具有生动机智的可读性。它的出版,标志着“80年代”人思想者的破土而出。
  • 读库0703

    作者:张立宪 主编

    《半世沧桑》为一位普通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他是一位国民党军官,经历了抗战和内战阶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正如他的儿子杨运在《父亲的个人史》中所说:“站在民间的立场,争取民间的话语权,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感受普通人的感情。这样的历史才是鲜活的,完整的,可亲的。” “黄皮书”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出版物,供“内部参考”的文学类图书。这些每种只印大约九百册的书,并没有在设定的读者群中引起明显回应,反倒成为另外一代人的文学食粮和精神家园。本辑专题《有关“黄皮书”的不完全报告》打捞出关于“黄皮书”的一些史料。作者王晓说,“黄皮书”不单纯是一个出版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果实。如果写史,如果形象生动地写史,“黄皮书”是一份很好的材料。 《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是贺友直先生关于老上海巷弄风情的图文作品。他的《小街世相》被冯其庸先生誉为“《清明上河图》之亚”,前年曾在上海金茂中心展出,奈何该图篇幅太大,不能全貌展示在《读库》中,而《说说画画上海老行当》恰可视为《小街世相》的局部大特写,而贺先生的文字也是拙朴洗练,尽管他老是说自己“不识字”,写不好文章。 《〈盲山〉前的李杨》介绍的是李杨从一个话剧演员成为电影导演,从德国留学到海归中国,拍摄《盲井》与新作《盲山》的人生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在中国如何拍出电影的个人标本。 《边缘•艺术》是一本民间刊物,在美术界传播,每辑的“编辑档案”短小精悍,颇有《艺林散叶》遗风,又生动泼辣得多。本辑《读库》以“边缘人语”为题,将已经出版的各辑“编辑档案”一并刊录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美术界的怪现状和真面目。 标准收藏公司出品的CC版DVD一直为影迷追捧,其DVD封套设计也是别出一格。而CC公司发行的华语电影,却只有《花样年华》、《一一》、《辣手神探》和《喋血双雄》四部。于是有一个中国的民间设计师,自己设计了诸多中国电影的CC版封套。 ★ 本辑藏书票由王弘力先生绘制。老人家患椎间盘脱出,已经不能坐立,仍在病床上完成了这幅作品。
  • 饭醉分子

    作者:闫涛

    《饭醉分子》中和沈宏非只交流手机段子,和蔡澜只讨论三级片,和肥佬韬就互相问候身体状况。闫涛说自己是饮食圈中的媒体人,媒体圈中的饮食人,既不会去开广告公司,也不会自己动手开馆子,所做的一切只是继续积极进取地无所事事,包括写这本自我解乏的小书。   中国已经由营养不良的年代来到了营养过剩的年代,人总不能一味低头猛吃,他甚至还在自己的专栏里指出忆苦饭是专制社会的思想毒药,“在因缘际会的美食面前,人们听到还算有趣的絮絮叨叨,或许能会心一笑”。
  • 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厚黑学》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厚黑学之精髓;第二章、厚黑学入门之道:取得随心所欲的十一欲原则;第三章、达摩——如愿树;第四章、达摩与命运;第五章、以弱点致胜之道等。
  • 绝对神经

    作者:袁岳

    这个书名是和袁岳在玩笑中定下的,当然可以有很多种理解。譬如:绝对坚强的神经,绝对神经质,绝对珍贵的秘笈等等。《绝对神经》收录的是袁岳的随笔集,虽触及的话题博杂,但总体由两部分组成:公共观察(晨起一日晴)和私人体验(夜卧一月圆)。这本厚厚的书是袁岳每天坚持写字的结果,写他对当下的思考,写他每天做的新鲜事。对他来说,这也是每天必做功课,就如同排泄一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甚至觉得他对文字有一种相当的依赖,是一种强烈的需要——你看,“我”就是非写不可!
  • 读库0701

    作者:张立宪

    我一直对《读库》的各位智囊说,《读库》最需要的是写得有趣周密的科普文章。我还曾与担任《新发现》杂志主编的严锋先生探讨,问他有没有理想的作者。他负责任地告诉我,国内优秀的科普作家,根本没有。 收到周黎明的《太空看长城采访记》一文后,我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让我比较满意的科普文章终于出现了。 长城是人类在太空中能看到的唯一人造建筑。对于这一说法,周黎明先生捋清了其源头,采访到了在太空中为自己设立专门课题的华裔科学家焦立中,拿到了焦拍到的第一手照片,就这个问题的细节,尽自己所能采访到了可以做出解答的人……他的文章,满足了我能想像到的一切疑问。 关于这一命题,用数学界的说法是,算是有了一个最后的证明。 《七十年代的斜阳》的传主是一代词人沈祖棻。当年与刘晖老师在SMN上聊天,就因为沈先生那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我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说,可以为《读库》写他考证沈先生诗词和人生遭际的一些心得。半年后,他把稿子发给我。我对他说,你是用了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这篇文章。 《在人生的另一端》是杨浪先生继《地图的发现》之后推出的又一系列,这次求他首发于《读库》上。人生的另一端,是在北京西山的万安公墓。从故去的人身上,可以读出许多现世活的滋味。 将这一组稿子编发后,我突然有个想法,孤陋寡闻如我,不晓得有没有这样一个词:“墓园文化”。无论如何,能够抽空去墓地看看那些墓碑,也许就能能明白活着的意义。 《看,她们在跳舞》是甘露小姐拍摄纪录片《她们在跳舞》的一些手记。该片拍的是最美丽的一群女孩——芭蕾舞演员。 严锋先生写过《好书》、《好棋》、《好玩》、《好音》等系列,这次出山,写的是《好声》。《好音》写的是电影配音,《好声》写的是音响发烧友,里面重点写了神话般的叶立。看得我啊,馋得不得了。 本辑《读库》彩印的是王弘力老师绘制的《古代风俗图》中的部分精华,还配以他所配写的竹枝词。我个人最喜欢下面这张,将其贴在网上时,窗外正爆竹声声。
  • 东西南北中国人

    作者:赵无眠 余秋雨 程黧眉 等著

    东西南北中国人,ISBN:9787531720720,作者:赵无眠、余秋雨、程黧眉
  • 鲁迅杂文集

    作者:鲁迅

    【内容简介】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一种穿越时间的力量,他去世八十年了,他的文章仿佛还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声。譬如关于当下流行的“女学课堂”,他说:“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随感录三十五》;关于恐怖主义,他说:“厌恶现世的人们还住着,这都是现世的仇雠,他们一日存在,现世即一日不得救……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杂感》;关于生二胎和留守儿童,他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着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二十五》。 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说的话,依然能说到现代人的心坎儿里。 这个版本的《鲁迅杂文集》,试图遴选那些对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有意义的鲁迅杂文,关于世道,关于人心,关于学问,从多个角度,借鲁迅杂文之“酒杯”,浇现代人胸中之块垒。相信你在读完之后,会对人性和世界有更深的领悟。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他写得到位、写得入理、写到精髓。 他的“死对头”梁实秋曾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这本集子里的篇目,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子一一选过。 【名人推荐】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梁实秋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法捷耶夫 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 ——史沫莱特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何满子
  • 人性诸相

    作者:刘再复

    《人性诸相》收录了作者揭示人性真相、谈论人性变异、描写世人病态的杂文六十余篇。内分六辑:人相、禽相、阿Q相、心相、众生相、时相。这些不同的侧面与层面,展示了作者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寻思的深度与不断探究的广度。这种集大成式的人性病例的诊断与寻脉,堪为继鲁迅之后对于现代国人国民性的又一次深入剖解,其间流露出深刻的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理论,到这本“人性诸相”,刘再复的理论批评与学术思考有一条内在的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围绕着人的主体与本体性问题,持续地探赜索隐。由此,他把人学与文学作了深切的勾联。 除了笔触幽默犀利的特色,作者对杂文新文体的尝试和探索也特别值得注意。有些篇什近似小说,却不失纪实,引入荒诞,却又非虚构,可谓别具一格。
  • 知识分子独白

    作者:《南方周末》编 马莉 选

    《知识分子独白》精选《南方周末》“写作版”作品,从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侧重关注人的命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同时,深度解读公民权利与公共道德的建设。无论是描摹人物.还是叙述事件,入选文章都体现出了公民社会的理想和使命。
  • 鲁迅杂文精选

    作者:鲁迅

    《鲁迅杂文精选》收入了鲁迅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代表性杂文百篇,文章分别选自鲁迅所著的《热风》、《华盖集》等十多部杂文集。鲁迅曾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抢,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的杂文,正是一把刺破封建黑暗的匕首!一杆射中民族劣根的杸枪! 鲁迅杂文具有透辟的思想洞察力、锐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抨击了时政、鞭挞了习俗、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