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读库0903

    作者:张立宪

    目录: 这是湖南。1937-1945。 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真实的“余则成” 浮生旧梦说隋唐 “卑劣的行径能够带来权力” 不死的堂·吉诃德 彼得·席格的斗争之歌 列仙酒牌 2005年,《潇湘晨报》记者邹容、摄影记者周志刚踏遍青山,寻访湖南抗日旧战场。他们的一手田野调查访问资料,在晨报“湖湘地理”专版连载。限于篇幅和其他原因,该系列在刊发时删除了部分内容。 邹容老师将稿子发给我时,所附信中言道:“我不知道做《读库》的新星出版社有无可能对此书感兴趣。或者你的《读库》对此有无兴趣。我们所寻访的人事,死的已死,早的六十多年前,近的才一年,但选择将他们抹杀和遗忘,太彻底,太无情。令我愧对那一丁点儿我所以为触摸到了的历史真相……” 我们尽力将邹容老师的原文恢复全貌,予以刊发,便是本辑《读库》中的《这是湖南。1937-1945。》一文。该文的功绩,非单是风餐露宿所做的田野调查,也包括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和精心梳理。 《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确实只是“私人编年史”,“写这篇文章,是想讲述在那个大背景下,我这个普通人在一个局部的所见所闻,希望可以给宏大历史做一些形象的注脚”,这是作者的本意。所谓历史,还需要论证选择遗忘还是牢记吗?时隔三十年,大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操纵和改变,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对于经历者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用刻意“遗忘”。 继《读库0902》中的《海子的事》,本辑读库《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一文,写的是另一个诗人顾城。 该系列文章是作者刘春先生的一部书稿的部分章节。按照他的创作思路,是“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新时期以来百转千回的诗歌之河,记录一个时代精英的光荣与梦想。如果这潮流是轰轰烈烈的,我就浓墨重彩,如果这潮流趋向干涸,那我就沉下心来细细挖掘。那是一本理想中的书,是一个不愿意托付给别人而只期待自己去实现的理想。如果它能够完成,也将成为作者本身的光荣与梦想。2002年秋天,我向这条河流迈出了第一步。 ……无论从技艺还是思想层面,“第三代”都是值得研究,甚至大书特书,他们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艰辛的求学道路,他们在无书可读的年代,从“老三篇”、小人书、大字报,从糊墙壁的《人民日报》,甚至从烟盒、招牌、启事、赤脚医生手册、标语、小字条进入文学,最后走进文学史和诗歌史,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欢乐,多少启示。 为这一代人立传,一直是我内心的梦想,我要像爱伦堡写《人·岁月·生活》那样写一本书,向这些沉默的、喧哗的乃至泼辣的前行者致敬,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痛苦与光荣。 ……书稿完成后,目录的排序成了一个问题,经过与责任编辑商量,我选取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按年龄大小排列。排完后我看到,20年前就已去世、目前影响最大的海子竟然是年纪最小的一个,这令我不胜唏嘘。 一批谍战电视剧的热播,让大众对该题材的兴趣骤增。杨浪老师“从众”立题,以“余则成”为由头,其实是依靠他常年搜集的史料和深入的探究,披露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脉络。 现实中的“余则成”吴石先生并没有余则成般逢凶化吉,他在台湾的“潜伏”生涯一共只有七个月的时间,即被捕就义。 意味深长的是,几十年后,国共两党在海峡两岸,均为吴石立碑纪念。处决吴石的国民党一方,在2000年举行“1950年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特展,“愿今天台湾的人民记取教训,放下仇恨一页”,有人反思“这是中国人的不幸,为政者不可不慎,勿以众生为刍狗”。2002年8月,台北市政府设立马场町纪念公园,碑文可供咀嚼: 一九五零年代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人士,在戒严时期被逮捕,并在这马场町土丘一带枪决死亡。现为追思死者并纪念这历史事迹,特为保存马场町刑场土丘,追悼千万个在台湾牺牲的英魂,并供后来者凭吊及瞻仰。 本辑藏书票仍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 千夫所指

    作者:孔庆东

    《千夫所指》是“北人醉侠”孔庆东的精选作品集,文字风姿天纵、激越淋漓、鲜活跳跃、生猛可乐。温情蛤蟆功、观点流星锤、工作扫堂腿、读书六合拳、原创倚天剑、风波疯魔爪、零碎八卦掌、九班擒拿手、媒体互搏术、印象大挪移,招招精彩、拳拳流畅。
  • 新周刊2008年度佳作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新周刊2008年度佳作》汇聚《新周刊》2008年富有冲击力的都市生活话题,以极具生活质感的文字和图片,集中展示本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生活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 愤怒与柔情

    作者:石康

    石康散文集,有关生活、工作的若干感悟。记录和回忆生活点滴,一个个小想法小事件的定格,一段段文字,它只是视角,用于观察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关注其中的变化,从那些变化中,感受到活力。
  • 世界是我的床

    作者:加肥猫

    加菲猫之父吉姆·戴维斯说过:“我外表不胖,但我是个心灵上的胖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示我们心灵上的赘肉……心灵上的赘肉绝对不是坏事。有了它,捱得了饥饿,受得了敲打,挺得过煎熬,总是拥有燃烧不尽的热情。那些郁郁不乐的家伙,不管身材如何,肯定是心灵上的瘦子。心灵上的消瘦不同于肉体,可以瘦到离奇的程度,骨瘦如柴,如针,如麦芒,小到什么都容纳不下,除了一个无限渺小的自己。 这本书收录的散文随笔作品包括:《恋爱的艺术》、《自恋是生命中的甜品》、《猪肉卷才是永恒的》、《我可笑的情人》、《搭讪术的研讨报告》、《我是怎样遇到你老妈的》、《饕餮的艺术》、《我眼中的天堂》、《如何对付随便的女人》、《寻找优秀的饭搭子》、《黯然销魂炸酱面》、《节食等于“节死”》、《水果恋人》、《旅行的艺术》、《在海边散步才是正经事》、《舌头想旅行》、《游历第八大洲》、《世界是我的床》等,文笔诙谐幽默。
  • 瞎三话四集

    作者:吴鲁芹

    全书分为“无法分类的梦呓与杂感”、“谈书·论文”、“谈旧事”和“谈戏”四辑。书名“瞎三话四”当为作者自谦之词,但作者的东拉西扯中,却也颇多人生智慧。而作者谈“圣贤书”的一篇,则对现今的大学教育制度提出质疑,作者说的当然是美国的事,但今天中国的大学正走在欧美大学发展的老路上,作者的文章应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对《文学杂志》的一篇回忆文章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而美国二百周年建国庆期间作者的系列观戏感,则为我们了解西洋戏剧(当然是当时的)提供了若干线索。
  • 不纯真年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不纯真年代》:三联生活周刊文丛。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
  • 马未都说

    作者:马未都

    写这套丛书时马未都五十三岁,自称此套书是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个人生经验的大汇集。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现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所以古人常常发出哀叹,人生苦短。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明白。这套小书理应叫“明白集”。 《马未都说》一套三本,分别用了“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每篇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杂谈四个部分分类,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并用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观察力,拨开纷纭的现象,直接探究事理的本质,而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艺术的普及和创新的观念,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忧。
  • 像羽毛一样轻(生活圆桌精选集第3卷2003-2004)(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 名著中的悬案

    作者:萨苏

    《名著中的悬案》主要内容:名著中的悬疑:三国的宏大,西游的妖娆,都堪称东方文化的典藏。这些“大师”的称号是久经考验的,可不像现在,连卖饼的都敢给自家店门上来块“炊饼大师”的招牌。 既然是大师,当然是年高德劭,风骨过人之士,大师还需要狗腿子吗?
  • 文化笔记

    作者:王小波

    《文化笔记》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让我们跟着《文化笔记》去看看吧!
  • 马未都说

    作者:马未都

    书中分为四部分: <人情> :在枕之乐、警枕、西红柿... <事理> :书是什么、读书、猫书... <文化> :熟能生巧、真假道理、古董医院... <杂谈> :地震了、祈祷、人性光芒... 开篇寄语 :智者乐山 仁者永乐 ——论语
  • 东张西望

    作者:黄爱东西

    本书为“小女人散文”的开创者——黄爱东西的专栏作品。她以编辑为业,以写作扬名,了解广州,因为有所研究,更重要的是热爱。著有《花妖》、《男女有别》、《桃之夭夭》等多部作品。 桃花, 我见过。 阳光之下,漫山遍野,妖娆万状,红粉花菲。如果要震撼和壮丽,恐怕非得要大红色,或者,血红。未婚而受异性欢迎,称桃花,已婚而受异性欢迎,也称桃花,只有结婚,称红鸾。男女纠缠多年,一直互为桃花,他或她却忽然和别人星动红鸾去了…… 本书分为四辑:奸妃所为;桃花;爱情急诊室;球盲的世界杯。 目录: 辑一 奸妃所为 奇特问题 我的志愿 打错算盘 边干活边晒太阳 拍卖行里的房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陌上谁家年少 粤男穿衣 打鼠英雄 电话快捷键事件 奸妃所为 都是鱼 旧雨新知 新生代女性 女优 生前生后事 全城最佳菜市场 实验生涯副产品 起个大早,赶个早茶 后巷 在广州,在路上 凉快二三事 改变了人生的看法 茶楼 饕餮季节 年来年去 辑二 桃花 全世界人民的熟人们 成年人的世界 向美貌致意 窥视或分享 寂寞的脸 艳阳天气白日梦 榜样的力量 科学的名义 桃花 有人不见了 天空不一样,你仍活得漂亮 疯狂过山车 阈值升高 都会的旺季 鱼在水里的表情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错错错 凑场大热闹 娱乐人生 太阳出来 嗡嗡嗡 恭喜发财 喝凉茶的情人节 开春就种地 什么都不耽误 潮湿的城 娱乐头条 有些事 遇人不淑 传闻之中 子怡同学 选美冠军 神仙眷属 好友名义 熊猫它爹 全面折现 嗜赌 百载风华 垂下眼睛熄了灯 辑三 爱情急诊室 幸福女人的性幻想 相爱背后的阴谋论 你能想到最气人的事 习惯了短暂的男女关系 堕胎是否杀人事件 四条鱼加一只蝎之算式求解 将来丈夫的处女情结 搞不清楚谁是插曲的初恋 蜚声国际翘楚之不肯男主内 英雄过了美人关 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努力 当暗恋遇到脚踏两条船 是否要维持无性的婚姻 如何向避难所说再见 一颗暗恋的心 网恋之后要离婚 女生C对ABD的困惑 又又又,又暗恋 碰到了比较翩翩的骗子 当友谊跟爱情缠斗 辑四 球盲的世界杯 亲爱的宝贝 球盲世界杯 哎呀蓝 俊不俊和烧冷灶 女生们的看球闲话 网球明星们 奥运美人 2008去北京
  • 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本套丛书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本套丛书的作者皆系一百年前在中国居留并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他们以外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打量、考察着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纪录下他们的观感和惊奇。每本书都保留了大量老照片,这使我们可以更直观和清晰地回眸清末民初那一段充满创伤的岁月……
  • 少数派

    作者:肖锋

    本书是《新周刊》创刊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也是作者自1999年任《新周刊》主笔以来7年的专题文字汇总。文章的触角延伸进中国改革时期的各个领域,娱乐、IT、房地产……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对热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披露,以及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轻松调侃。这些简单文字便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十年中纷繁芜杂的中国社会缩影。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代表着一本杂志看一个急剧变化国家的社会学视角”。 目录 自序 越小个,越大声 新的世纪到了 20世纪爱与恨 醒来就是下世纪 世纪末的财富秀 世纪沟 做梦使人进步 上帝和魔鬼一齐来到细节时代 结婚喜庆 来一炮! 理想很远 欲望很近 20年间被PK掉的人或物 20年间被PK掉的词 欢迎来到2046 大国要有大智慧 中国缺什么 最危险的关系 改变中国,就是改变世界 7分之拧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进化论 断想2030 全球化?WTO?拧 国庆?国玩?国味 贩卖中国,仅有土特产是不够的 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派 阶层之谜 中国 一个新兴阶层的诞生 谁妨碍了我们中产? 富人的孩子玩赛车 穷人的孩子练举重 你炫耀 你低调 张维迎为什么不接受采访 小资?中产?大狗 白领?金领?无领 飘一代?BOBOS?生活在别处 精英?贵族?绅士 清华系?北大系?绿林大学 同学就是生产力 世代PK 长者的衰落 幸福的旁边 80后?想X就X?我世纪 从“80年代下的蛋”到全球化的“杂种” 让我们一起伸长团结的短手 儿童不宜 还是成人不宜? 贱兔?小新?儿童化 F40就是现货 王鲁湘们的“飞去来”器 欢迎来鲜花盛开的村庄 传媒当道 砸烂电视的十个理由 病态传媒 手机狗 浅阅读 浅规则 坏消息?好消息?麦克卢汉 娱记?狗仔队?大腕 资讯?大话?犬儒 我们为什么还读杂志? 你一定要看杂志 再见,六十年代! 因我们而特别的网 我为网狂 我爱垃圾 互联网 穷人的礼物 富人的玩具 博客?老大?沙发 人脑?电脑?猪脑 我秀故我在 让一部分人先有名起来 谁扼杀了我们的创意? 城市名利场 有趣的人在哪里,哪里就会兴旺发达 中国经济新版图:向南,然后向北、向东 谁是中国未来的时尚地标? 北京或上海:都不一定是你的情人 广州:说得清的和说不清的 太原:谁愿当北京人的小后院? 狗日的户口 我们不要房地产,要人居! 住得像个人样 艺术家批准了吗? 找个地方躲起来 瞧,人这只“领地动物”! 因为自由 所以快乐 禽兽不如VS以人为本 有钱人住街头 大宅子?小院子?汤耗子 明式家具?中式庭院?小妾 对话艾未未 只有现代主义才能救中国 愤而不青的年代 不辣不革命 切?愤青?说不 哈韩?反日?干美国 因为无耻 所以流行 今天我们想骂的,鲁迅都骂过 毛泽东?商战?财富伦理 婚姻股 摘下面具 立即做爱 上帝保佑会做爱的人 体健貌美腿微瘸 一个汽车弱智主义者的独白 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 杂志癖

    作者:令狐磊

    一次优雅而极简的杂志旅行,它所赋予的那些杂志的新的洞见和光泽,是令那些老牌级的杂志人略略脸红的,假如他们中间的某些人复活或再生产的话。令狐对杂志充满过度阐释的心机,致使它成为一门显学。在这样一册杂志博物馆中,趣味始终在迁移,而口感始终如一。杂志为阅己者容,对杂志的好感也是一种终生不渝(愈)的残疾。
  • 我的故乡在天堂

    作者:摩罗

    对中国人没有信仰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因为没有信仰,我们内心毫无愧疚地对同胞举起屠刀,没有信仰,几乎没有了内在道德的约束而为所欲为。摩罗从对历史、文学和现实生活现象的阐释,发现信仰在我们生活中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灾难:缺少对罪恶的恐惧。人与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但我们一连在犯着对他人,对万物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中国人一直很少思考,现在摩罗先生走出了探索的历程并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凭借此书能引起读者的反思。
  • 目迷.耽美

    作者:馬家輝

    有了这个[湾仔]出身,犹如[007]得到格杀无误的[执照],对我而言,这才是马家辉——学者、编者、评论家,这一代香港文化人的领袖之一——的[英雄本色]。 —— 李欧梵 二零零六.六月.二十一 于三藩市
  • 食之白话

    作者:汪朗

    《食之白话》和《衣食大义》两书中收录的文章,包含了近些年来汪朗在《财经》杂志专栏中发表的所有作品,以及部分未发表的作品。汪朗的谈吃,有典故,有调侃,遍古历今,风趣有味,独具一格,别有意境。
  • 雅舍忆旧

    作者:梁实秋

    《雅舍忆旧》是梁实秋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槐园梦忆》深情叙述了他与妻子程季淑五十三年相濡以沫的传奇爱恋;《忆冰心》展现了他与冰心老人五十年的相知相惜;《忆老舍》记载了抗战时期老舍等人与他在重庆“雅舍”的交往和友情;更多的则是他在远离故乡的三十八里对故土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