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镜子中的洛可可

    作者:马振骋

    有人说,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是一出戏。 又有人说,世界是一面镜子,人人在镜子里照出自己。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镜子里的映象也就无时无刻不在变。 当今据说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怕自己像别人,于是有那么些人变着花样新立异;但是又怕不像别人,于是又有那么些人追随时尚的标准去改变自己。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你要是不信,请给我找出一个自己不像自己的人;或者两个长相、脾气、性格、经历、遭遇一模一样的人。 因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独一无二也做不到。各人的事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人与事,各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镜子在变幻无常的映象中寻求和表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学。何况照到的又是“发挥到荒谬绝伦才看了顺眼”的洛可可(雨果语)。这是宇宙与人间的本质,没有什么绝对相同,没有什么绝对不同;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无边的空间,存在说不完的故事。 这部小书就是试图说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 情境笔记

    作者:汪丁丁

    有一种无奈,每当我面对满架书籍意识到它们都是垃圾的时候,它便涌出来。自从背弃启蒙心态以来,渐渐地我屈从了这种无奈。文字,不是要告诉别人真理是怎样的,它只是我在各种特定情境里私人感受的记录,是“备忘”,是“笔记”,甚至是“隐私”。然而,它们却是不得不有的。
  • 书缘与人缘

    作者:唐德刚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二十年所撰写的杂著随笔,既有忆人谈往,又有话书论艺,从中可见作者多方面的才学。
  • 孤岛访谈录

    作者:黄集伟

  • 饮食男女

    作者:沈宏非

    继《时髦是毛 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专著之后,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饮食男女》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 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他的最有影响力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的“吃弗消”,《经济观察报》的“废话点心”,以及正在《新民晚报》开设的“准风 尚谈”等等。《饮食男女》正是其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饮食男女”的集结。 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沈宏非写过诗、小说,当过记者、编辑,连续居住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和香港,对南北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报刊口味的熟埝以及对中西时尚文化的敏感造就了他在他在专栏写作的领跑地位,从而改写了谈吃谈喝一向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历史。 与《食相报告》、《写食主义》等书不同的是,《饮食男女》并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书中,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如《安能辨我食雌雄》,《鸳鸯茶》,《霸王别鸡》,《男左女右》、《惹火尤物》等篇章,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津津有味,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
  • 请读我唇

    作者:黄集伟

    一个专门搜集语词蝴蝶标本的纸箱子,这只纸箱子将每年更新也欢迎你往里面放一见钟情的语词 有这样一位富翁,他的富有是因为他拥有一座用语词砌成的宫殿。然而,他同时又是一个无产者,因为,他除了语词便一无所有。在语词的宫殿里,他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语词的主宰。他就是上帝本人。他是无所不能的,他可以任意调兵遣将去完成他想象中的远征……这位富翁的名字叫“民间”。
  • 冒犯之美

    作者:黄集伟

    黄集伟,书评家,语词收藏人,有《审美社会学》(美学笔记)、《孤岛访谈录》(采访笔记)、《纸上的后花园》(阅读笔记)、《晚安,纸家具》(读书笔记)及"语词笔记系列"多种行世。在《请读我唇》、《媒俗通行证》、《非常猎艳》后,其语词笔记第四卷《冒犯之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自由的言说

    作者:徐友渔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部自选文集,收录的全是1997年以来的文字,其中大部分发表于1999年。这是一个关心中国历史走向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的言说,也可以说是世纪之交的思考。
  • 雅舍杂文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我们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
  • 王小波门下一群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帅克

    王小波就是一个灵魂丰富的人,他也是一个灵魂受着某些念头煎熬的人,他常常心中郁结,有一种非要找个出口宣泄一下不可的冲动。正因为如此,他写出的东西才好看。也许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写作,他才不得不写作。这本书的作者们或许也是这样的一群人,至少是别人在消闲、游乐、打牌、睡觉的时候,他们偏偏在那里冥思苦索,想要表达自己灵魂中的某些不安、困惑、兴奋、狂喜。这群人当中,有些人也许会以写作作为自已的终身事业,这要取决于他们的灵魂的需求,他们的才能,他们的机遇;也有些人也许就是一时的兴之所致,一泻到底,从此再也不会写作。无论是哪一种人,我想他们都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因为他们所写的东西都是有趣的,是生命力的一次小小的迸发,是灵魂的一次小小的宣泄。我相信,喜欢王小波的人写出的东西不论高下,至少不会是沉闷。冗长或者说教的,因为这是王小波最不能容忍的,相信也是本书的作者们最厌恶的。
  • 西窗随笔(全二册)

    作者:柏杨

    一九六三年夏历五月,柏杨先生正在前途茫茫,愁眉苦脸,漫画家牛哥先生忽然驾临,以手俯我御背,告曰:“老头,我最近帮朋友的忙,接编台北《公论报》副刊,看你着实可怜,特来提拔,可每天写五百字,以免阁下沦于饿殍。”我曰:“杀人杀死,救人救活,要写每天就写一千字,五百字能有几文钱哉?”他慨然应允。当时心中大喜,就要请他吃香片热茶,他已大汗淋漓啦,既然无福消受,只好狼狈辞去。从此柏杨先生就写了起来,并定名为《西窗随笔》+夫西窗者,有异于东窗南窗北窗之窗也——每天一篇,颇为起劲。本书内容包括西窗随笔、大愚若智集、越帮越忙集、心血来潮集、死不认错集等五大部分内容。
  • 采采女色

    作者:雍容

    读完《采采女色》,最直观的感觉是,这是一个纯粹的女人用纯粹的汉语在写作。这种写作是一种相当从容、自然、非功利的状态,所有尘世间的俗利、恩怨似乎都离雍容很遥远,她沉浸在对古人特别是古代女性的理解与解读之中,满足于对汉字“排兵布阵”的快乐之中,流连于对亲情、爱情的感悟之中。  这本书的体裁和题材很杂,既有随笔评论,有散文、小说,还有她自称为闲文的诗词曲赋,从内容上看,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但从行文风格和写作状态来看,任何一篇都体现作者对纯粹汉语的珍爱与守护,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命运的思考。  作者在自序里写道:“祖先留给我们的诗词是汉语最纯粹、最凝炼、最优雅的部分,时代使我们和它们渐渐疏离,但是固守对它们的热爱的,决不只是我一个。”何止诗词?汉语的美就在于它的纯粹、凝炼和优雅,诗词是这种美最高层次的体现,难怪雍容那样看重自己作的古诗词。
  •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赤贫的精神》以随笔的文体,富有想像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的解悟。正当物质碰撞的声音日益铿锵的时代,人们都在假借心性之外的力量来建设自身的尊严,并以此互相侮辱和恐吓着。可在富足和傲慢的背后谁人不是积贫积弱?而欲望的沉醉也以拯救的名义一锹锹地挖掘着人性的深渊。趾高气扬的启蒙主义仍然需要启蒙。
  • 时髦是毛,时间是皮

    作者:沈宏非

    沈宏非如是说:时髦就像毛发,常常要在失去了以后才能被真切地感觉到。汉字中的“髦”,初指毛发,后来演变为杰出人物的代称,即“士之俊选者皆譬为名焉”以及“士中之俊,如髦中之毛”――当然,他们全部都是男性。因此,所谓“时髦”的意思,即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语境之下的“成功人士”(髦士)及其倡导的一种风气。喜读《写食主义》的各位看官请注意了,且看沈宏菲在本书中梳理、调侃我们时代无数时髦的细枝蔓节……
  • 中国可以说不

    作者:宋强,乔边 等

    中国说不,不是寻求对抗,而是为了更平等的对话。
  • 无花的蔷薇

    作者:鲁迅

    “名典书坊”着眼现代大家传世篇什,遴选最具阅读价值也最具人文承载之艺术精品,以作家个人各体创作为单册,拟将陆续分辑推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本社整理出版现代作家集册凡二三百种,曾先后编有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摩登文本等现代作品文库。其间幸赖学界人士悉心襄助,钱理群等。   杂文是鲁迅创造的一种新型文体。这种文体既吸收了英国随笔篇幅简短、绵里藏针、微而显著、小而见大的特色,又借鉴了魏晋散文“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特别是继承了魏晋文章的骨力。其杂感和短评,是鲁迅杂文的骨干,侧重于议论,融会了诗的境界、形象和美的文字等。它是诗与政论的融合,是史笔与诗情的结晶,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体,是战士和诗人一致的产物。在这本收录鲁迅杂文集子里,你可以看到鲁迅笔锋的犀利……
  • 李敖有话说3

    作者:李敖

    《李敖有话说3(纪念版)》是有著名评论家李敖编著,主要写的李敖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包括:历史对李鸿章公道吗?美国的说法和共产党一样、自费做人家看门狗、替蒋介石说句话、美德也要自我宣传等等。
  • 2005中国年度杂文

    作者:刘成信,王芳

    大学毕业生徐本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国人,但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使这种感动在瞬间陨灭。当侮辱压断他最后一根理性的神经,打工仔阿星以他卑微的生命对社会敲响了警钟。高校超大规模扩建校园,建造豪华大楼,好大喜功。矿难等非正常死亡事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某些把人命“数字化”的地方官员,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一个水塘,为什么会化脓?一条江,为什么会死亡?21世纪某些地方的经济“崛起”,又以什么样的代价在进行交换呢。日本正在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得不到曾遭受侵略得亚洲临国的信任…… 选编者尽可能遴选了2005年出现在报、刊、书、网上的上的杂文,力图显现杂文在本年度的创作风貌, 本书收入吴非、朱铁志、鄢烈山、刘洪波、狄马、徐怀谦、杨学武、王安、黄波、徐迅雷等作者132篇杂文,其中,《做人的成本》、《我们为什么要建博物馆》、《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1937年的范长江》、《为什么他们的眼里没有泪水》、《画火御寒》、《安放那些女人》、《赵燕和李秀珍》等尖锐而含蓄,直言切谏,匡正时弊,这些杂文都着眼于国瘼民命,直面现实,沉深隽永,情感凝重,震撼人心,是体现杂文本真和风骨的力作。
  • 权势

    作者:柏杨

    千年难醒的噩梦 国民灵魂的桎梏 官崽哲学的流弊 最能体现柏杨杂文精髓的"传统大反思"系列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一系列涵盖了柏杨自成一派的反传统理论。其中包括了柏杨最富盛名的"酱缸文化"、"窝里斗文化"、"赏饭学"、"说不准学"、"听话学"等等柏杨痛扁丑恶之现象的独门秘籍。此次的"传统大反思"系列作品包括《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分别指明了柏杨奋力投枪之标地。 毫无疑问,酱缸文化是柏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腐朽处最传神也最令人惊愕钦佩的总结,这是一种发自良心的肺腑诤言。在《国际先驱导报》的访谈中,柏杨坦言:"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就成为什么大师了。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我的敌人很明确,就是酱缸文化,而我的目标是希望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健康,让我们中国人受到世界的尊重,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尊严。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希望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现在我的观点和作品得到重视,这也不过是说明:我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参加我的'游击队',我就勉强算个'游击队长'吧。" 在《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中柏杨围绕着酱缸和所谓的官崽学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浑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长期斲丧,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这就是柏杨一直以来要打破的"酱缸"所在。不仅如此,柏杨同时又提出要想破除二抓牌官崽学的陋习,必须要培养个人的自尊心,人还得有"入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情"。而《权势:官崽哲学的流弊》则主要针对社会百态发表议论,并引用大量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基础,着重抨击了官场中传统的"厚黑学"--中国官场之脸厚心黑,逢迎做作。以其轻松幽默之笔,借古讽今,一幅二十世纪的官场现形图跃然纸上。《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讲的则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产生的种种丑怪之相。中国历来被赞为所谓的"礼仪之邦",但柏杨却敢于提出 "到底是什么邦"的疑问,文坛中"脱裤文学"产生的"妖风",等等诸如此类的"恶风陋习"和现象,组成柏杨对传统反思的一部分。 柏杨从不自诩大师或权威,他只是带着一个知识分子小人物悲天悯人的痛苦心情,甩开针针见血的犀利笔锋,显示出先哲般的洞明和一股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有如此的魅力,历久而不衰,甚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读柏杨的文字也需要些幽默感,他的文章刻薄处见诚挚,嬉笑怒骂间见智慧,常让人会心一笑,种种黑暗的底细了然于胸。
  • 李敖作品精选

    作者:李敖

    本书侧重于谈“性”, 谈中华民族的“性传统”和“性历史”。以下内容为转帖: 中国民族太古老了,古老得一举手一投足,就可能跟过去搭上线。你以为你举的是你的手,投的是你的足,其实不是。你的手和足,只是木偶戏中的手和足,它们全被线上的老相好操纵,这老相好,就是历史。 历史少的民族,了解他们就比较简单,很多事情,从层面入手,便八九不离十;但对背著历史大包袱的民族,像中国民族,要想这样取巧,就绝对不。从取巧得来的了解,只是雾里看花,好不好看是另外回事,看不清楚是一定的。看都没看清楚,又了解到那儿去? 所以,了解中国人干的事,一个重要步骤是:必得先跟历史搭线,从历史脉络上查考“手足之情”,不念手足之情是不行的。 现在试用娼妓问题,做一个例子。 中国民族职业分类,大类是士农工商,中类是三百六十行,小类没分,要分也有一千三百六十行,其中有一行,就是娼妓业。粉饰家不愿承认这种靠粉饰卖人肉的行业是一种行业,其实粉饰家忘了自己和娼妓同行,只不过前者粉饰灵魂出卖;后者粉饰肉体出卖。后者的职业道德远高于前者,身世且大可哀。可哀的身世,只有在承认有这么一回事,才能研究、呼吁、改善,一路粉饰的行为,固然不足自欺;若想欺人,也差上一大截。 现在粉饰中的卖人肉行业,形式上只妓女户,骨子里却包括酒家、地下酒家、舞厅、地下舞厅、理疗院、和马杀鸡性起的理发厅。我们细察这些粉饰中特色,穷本溯源,会有“手足之情”式的发现,就是:现在妓女户与酒家等的演变,有固有文化的背景--有的与固有文化貌合神离,有的与固有文化貌离神合。它们在许多方面,蔚为中国文化的特色,而被洋鬼子望“中”兴叹。 “公营企业”--以充国用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确属中国文化的特色。例子是:有谁想得到--娼妓在中国,竟是“公营企业”! 中国最早的娼妓,是最早进入制度化的一种行业。管仲治齐国,就设有“女闾”,女闾就是公娼--不是公家准许的窑子,而是官办的窑子。这是中国最早的“公营企业”,开办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坚瓠集》续集里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这就是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经费来源,部份却是吃软饭吃来的,实在不怎么光彩。孔夫子说没有管仲,他要披发左衽(右边为任字),变成外国人了,这么推论,使中国国泰民安,身为“女闾”的人,以血肉之躯,“以充国用”,的确功不可没。虽然她们的痛苦如何,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管仲时代妓女的主要来源,是奴隶,就是所谓“奚”。奚字在象形文字中,是“手持绳圈套女人”,套到女人操皮肉生涯,加入公营企业,这种妓女,就是“官妓”。官妓的制度在中国持续极久,吴越春秋》说“越王句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就是官妓。《万物原始》说“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就是官妓。《南史》说齐废帝“每夜辄开后,、、、、至营署中淫宴。”就是官妓。官妓的来源,主要有三: 一、罪人家属--古代的人权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族。一个人犯罪,常常连累到一家。通常的公式是:男人给宰了,妻女则沦为官妓。 二、奴隶买卖--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在人口比例上比中国多;但在时间持久上,比中国短。中国买卖奴隶,有过“与牛马同栏”的大场面,人变成牛马,还有什么可说? 三、堕入风尘--是变相的一种人口买卖,只不过被买卖的,原属良家妇女。《北里志》所谓“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就是这一类。 因为公营,所以官方设有专门的机构。这种机构,在唐朝先属“太常”,后属“教坊”,由“乐营”管辖。《云溪友议》记有“乐营子女,厚给衣粮、任其外住”的一个特例,是两个信释道大官的德政,反证了当时“乐营子女”是不能外住的,官妓的没有肉体自由,是和没有人身自由一致的。 因为没有自由,所以任凭处理,前程莫问。汉朝本来对“群盗妻子”发配为营妓的,但是李陵行军时,发现她们,就一律给杀掉;宋朝平北汉,北汉“献官妓百余人于宋”;胜利者意犹未足,还“夺其妇女随营”。宋朝的官妓,从宽录取,不但把罪人家属当公娼,甚至把良家妇女“系狱候理者”(在看守所中等待判决的)都派上用场!甚至公然去抢来,逼良为娼!或者乾脆诬陷良民为盗匪,以便将家属收为官窑子!更妙的是:王安石变法时,一切都公卖,酒是其中之一。为了卖酒,居然派妓女助售--“官卖酒用妓作乐”!《都城纪胜》书里说: “官库则东酒库、南酒库、北酒库、上酒库、西子库、中酒库、外库、东外库,每库皆有酒楼。若欲美妓往官库中点花牌,其酒家人亦多隐庇推脱。须是认识其妓,及以利委之可也。”这就是酒家的前身。现在中国人很难知道:酒家原来是官办的,最早的目的是推销政府造的酒,“以充国用”。这是一位立身谨严的政治家王安石出的怪主意。王安石本人,在别人请他吃饭以妓作陪时候,拒绝入席;但他却和管仲一样,为了“以充国用”,竟不惜油然而生“皮肉之见”,使政府大吃其软饭。这些大政治家的举措,使人想到那句西方谚语--“伟大的人有伟大的错”。 难乎为“妓”--以充文用 官妓演变到明朝,有了严格的发展,《国初事迹》记明朝公娼情形说: “太祖立富乐院,令礼房王迪管领,此人熟知音律,又能作乐府。禁文武官吏及舍人,不许入院。只容商贾出入院内。”这是很清楚的“公务员金字上酒家”模式。但这种禁令有效吗?《五杂俎》的记录,有了以下真相: “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辄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唐宋皆以官妓佐酒,国初犹然。至‘明英宗’宣德初始有禁,而缙绅家居者,不论也。故虽绝迹公庭,而常充轫(左边为牛)里干(门中干字)。又有不隶于官,家居而卖奸者,俗谓之‘私窠子’,盖不胜数矣!”这段文献,透露了两种“家居”情况:第一种家居,是“缙绅”先生在家里叫姑娘,姑娘做应召女郎;第二种家居,是姑娘在家里接客,姑娘做陶公馆式私娼,两种家居都可逃掉政府的禁令,使官妓制度,遭到反托辣斯的抵制。 《五杂俎》书里又提到“京师教坊官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的话,说明明朝政府仍在吃软饭。政府立场既然如此不道德,想用法律要求公务员道德,自然也就根本行不通。《尧山堂外记》收有明朝三杨”开泰的宰相(杨荣、杨士奇、杨傅(左边三点水))联袂狎妓的故事: “三杨当国时,有一妓名齐雅秀,性极巧慧。一日,令侑酒,众谓曰:‘汝能使三阁老笑乎?’对曰:‘我一入便令笑也。’及进见,问来何迟?对曰:‘看书。’问何书?曰:‘烈女传。’三阁老大笑,曰:‘母狗无礼。’即答曰:‘我是母狗,各位是公猴(侯)。’一时京中大传其妙。”连当朝宰相都可以公然叫条子,所谓禁令禁令,又在那儿? 其实,明朝这种知识分子与妓女的情孽,本是渊源有自的,早在唐朝就大为流行。唐朝知识分子以走动秦楼楚馆为正业之一,从元白到李杜,无一例外。在杜牧的诗里,可以看到太多太多“不饮赠官妓”“娼楼戏赠”的作品,从这些结果看,中国娼妓不但达到了“以充国用”的特殊效果,又给中国饮酒作乐的知识分子“以充文用”,风化出他们笔下的文学。流风所及,中国文人几乎无一不跟娼妓饮酒作乐,写诗漫爱。这种“饮酒作乐”的特色,本来是“酒家”与“妓女户”二合一的,到了现在,形式上已经一分为二,形而上者不能搞,形而下者不能聊,所有“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时代,已经完全远去,中国文人的作品也就更不堪设想了! “饮酒作乐”不但是中国娼妓业的固有文化,甚至此一行业的远流,就从饮酒作乐而来。中国古代没有“娼”字,娼字是六世纪才出现的。在它以前,都用“倡”字。倡就是音乐,“倡优”是一回事,就是歌唱表演。倡字后来来个细胞分裂,人字旁变口成为“唱”(纯音乐),变女成为“娼”(纯妓女),倡字本身保留原样的部份,只做为“提倡”“倡导”来用--自己不介入声色场所,清高起来了。 中国娼妓的语源,既然一开始就“穷声色之娱”,外加饮酒助兴,所以,在称呼方面,就有“声妓”、“歌妓”、“酒妓”、“饮妓”、“酒纠”等名目,这些名目所象徵的文化特色,自然也就我中华只此一家。 内外难分--以充家用 因为特色只此一家,由特色而来的历史,自然也就别无分号。中国历史中,有一种“家妓”。家妓是养在豪门中的妓女,算是自备的歌星、舞女兼酒家女,还没有资格做姨太太,要生了儿子,才有资格做姨太太。两晋南北朝时,家妓最多: 《宋书.沈演之传》:“奢淫过度,妓女数十,声色放纵。” 《宋书.杜骥传》:“家累千金,女妓数十人,丝竹昼夜不绝。” 《宋书.范晔传》:“家乐器服玩,并皆珍丽,妓妾亦盛饰。” 《北史.夏侯道迁传》:“妓妾十余,常自娱乐国。” 《北史.高聪传》:“唯以声色自娱,有妓十余人。” 《南史.张怀(玉旁)传》:“居室豪富,妓妾盈房。” 因为家妓成风,所以许多事件,也因之而起。最有名的“落花犹似坠楼人”主角绿珠,就是石崇的家妓。家妓引起家庭大血案,这种史实,只有中国才有。 别以为家妓只是豪门自己的规矩,其实是依法有据的。唐朝法令规定:“三品以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以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磐乐师。”可见官做大了,就可以依法在家开“妓女户”“歌舞班”玩。相对的,官不够大,自然就不能乱开。《南史.王宴传》:“宴从弟诩,位少府卿,(束力)未登黄门郎,不得畜女妓。诩、、、、以畜妓免官,禁锢十年。”就是一个教训,--女人岂是你玩的! 由于窑子开到家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就是古今名称的混乱。现在人称自己太太做“内人”,如果这位太太是“从良”了的,倒真名符其实。原来唐朝称妓女叫“内人”。《教坊记》里说:“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张佑的诗说:“内人已唱春莺啭,柳枝磋磋(单人旁,醉后起舞貌)轻舞来。”都特指妓女。可见从“家妓”观点看,妓女倒真正是内人,老婆反真正不内。要内,至多也该叫“内子”。内子照《礼记》、《左传》等解释,是卿大夫的正妻;但照《书言故事》、《频罗庵(广改为草头)遗集》等解释,却又指的是人家的老婆,却又明明该是“外子”!但“外子”又明明是指丈夫,于是老婆又变成丈夫,女的变成男的,又势难成立。这种的内外难分,使人感到:现代人向人介绍自己老婆是“内人”的时候,无异同时告诉人自己是“龟公”,是“大茶壶”。两位男士互相介绍自己内人的时候,就同时是两只“龟公”,两把“大茶壶”。三人四人,五人六人,自然依此类推,不在话下。这些谑画,都因为古人将妓女“以充家用”,引为内援。以致自外入内,将内见外,闹到安内为难,攘外亦不大易,俯仰一世,龟壶而后已,悲夫! 以上所举中国娼妓“以充国用”、“以充文用”、“以充家用”三种特色,都和後代有微妙的脉络关系,有不可思议的“手足之情”:不论是一种制度,不论是一种民俗,不论是一个名词或一条禁令,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关口,被古人含情脉脉”。 中国民族太古老了,从青史看青楼,虽然红袖香销,可是却残颜难褪,一段青楼的青史,使我们看到几番血色,多少苍白!真令人掩卷。 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