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是《季羡林谈人生》之后有一结集,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套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 三闲集

    作者:鲁迅

    《三闲集》收作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末附作于1932年的《鲁迅译著书目》一篇。1932年9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三闲集》的主要内容包括:匪笔三篇,某笔两篇,述香港恭祝圣诞,吊与贺,“醉眼”中的朦胧,看司徒乔君的画,在上海的鲁迅启事,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通信(并Y来信),太平歌诀,铲共大观,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等内容。
  • 准风月谈

    作者:鲁迅

    《准风月谈》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 余墨集

    作者:陆谷孙

    本书为作者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师友忆往”、“自说自话”、“浮世杂感”及“美国扎记”等八个部分。作者以其深厚扎实的中、外文功底,敏锐正直的目光,考究、评论了一系列的学术问题、人文社会问题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体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正直良知。
  • 鲁迅散文

    作者:王得后,钱理群

    《鲁迅散文》为鲁迅散文集,收录鲁迅散文多篇,内容包括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夜记杂感、自言自语、生命的路等等。
  • 铁与犁

    作者:余杰

    在近代国际关系及历史的框架下,余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上梳理了中日关系一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并辨析了这种关系纠缠中的历史基因。语言酣畅淋漓,并有着深沉的历史问题意识和沉厚的民族文化关怀。余杰先后访问了十多个日本城市,采访了包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普通民众在内的近百位日本人。深入而广泛地接触了日本社会……
  • 尴尬时代

    作者:余杰

    历史是一个谜。近代中国的历史更是一个谜。在时间长度上,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漫长的文明史而言,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然而,就文明形态的进步而言,近代史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文明本体上的强烈冲击,新旧时代的嬗变更替,理性和情感的对立与交融,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位移,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冲突……近代社会的中国人被抛入了一个既不可爱也不可信的世界里,对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尽相同。
  • 老鼠爱大米

    作者:余杰

    收入《人见人爱的“尼尔斯”》、《童话的故乡》、《绍兴的鸭》、《生命是忧伤的》、《山坳上的中国教育》、《冷漠是一种罪恶》等随笔作品多篇。
  • 自由的歌谣

    作者:摩罗

    《自由的歌谣》是文学批评家摩罗继《耻辱者手记》之后的第二本文集。书中共分为灵魂忏悔、喜剧时代、精神创伤、岁月流逝四辑。在《自由的歌谣》中,摩罗袒露了生命个体对自由的追寻与捍卫,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立场。
  • 铁磨铁

    作者:余杰

    《铁磨铁》收录了余杰诸多优秀杂文。全书共分五辑,包括优孟之伪、文学之魅、生活之光、时代之惑、人物臧否。内容包罗万象,观点新颖明确。 本书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一部经典杂文读物。
  • 鲁迅杂文

    作者:来凤仪 选编

    收录了《拳术与拳匪》、《“来了”》、《“圣武”》、《恨恨而死》、《有无相通》、《名字》、《所谓“国学”》等120多篇鲁迅的杂文。
  • 四十不坏

    作者:孔庆东

    《四十不坏》讲述人生的四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很牛,文武全才,混乱不挡,耳聪目明,头重脚轻,跟天天服用了“脑白痴”似的。四十岁时很衰,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双兔傍地,莫辨雄雌,好像《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的亲爹似的。   四十岁绝对是男人的钻石年龄,青春期刚过,更年期尚远,食有鱼(虾皮也算),出有车(自行车也算),智勇双全,人才两丰,年富力强,前列尚康,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论被挖到什么单位都是领导的随身膏药——哪儿疼往哪儿贴。   四十岁了,我更加理解了苏东坡的处世姿态: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四十岁了,还有这等幼稚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 Y语录

    作者: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的五百多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流沙河说:“蜀人爱讲笑话,讥三弹四,讽五刺六,言在此而意在彼,明说我而暗说他,这种功夫就是在茶座上培养出来的。笑话说得满堂彩,我用心记,默而识之。回去稍加剪裁,便入《Y语录》。这本小册子,固然多属我自己的创作,但确有小部分是茶聚听来的。笑话娱人,首在娱己。自己写着好玩,旁人读了冁颜。”语录虽荒诞,然有意趣,含哲理。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小波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王小波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使我感到欣慰。有一次,作家孙郁先生对我说,他在北京四中读书的女儿非常喜欢读王小波的作品,她的同学们也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让毫无相同生活经历的年轻一代喜欢,首先证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而这就是所谓“永恒的主题”,如爱和美。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当初,王小波的作品刚面世时,我就听到这样的说法:他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 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证书来印证这一点,但是,我相信,时间就是他作品价值的证书。—— 李银河 2006年1月16日
  • 人情.世故

    作者:林夕

    內容簡介 : 林夕心簡3──人情?世故 林夕在序文道: 「在人情與世故之間 我們抱著如三歲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間世 感受人情的溫度 重繪人心的圖畫 品味人間的煙火 替人間的故事與事故用自己角度詮釋 見過世面之後用自己的鏡頭拍成電影 在世風中思考又是誰來定義日下日上 我相信這是個 無須交差的觀察練習 無所謂輸贏的遊戲 用如火的熱心 如灰的冷眼 瀏覽人世風景 是最值得上的終身學習課 是保持生趣最方便的動力」 在人間世,是否人總也要懂一點人情世故。 在世風中,做得世面,不落世故,不沒於人煙,留得住人情,才可暖著人心。然後,要用如火的熱心,如灰的冷眼,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人世風景。 說來已不易,行亦更艱難。 只願隨著作者字裡行間的幾捺潑墨,勾勒出的那幅名為〈人間世〉的水墨畫,絲絲連連的把人心、人情、人煙、世故、世面、世風中的幾番所感所思,或許,讀者會有一分半釐的參悟,實是此書的小小祝願。
  • 连岳说:神了

    作者:连岳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 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 常識與通識

    作者:阿城

    「阿城是個好讀書而且雜讀書之人,但和我們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釋卷,但阿城通過文字的學習比例仍遠比我們低,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行遍天下的奇特人生際遇,但更重要是他由此而生的奇特本事和人生趣味,牢牢的讓他聯繫於具象事物的俗世之中。」 --唐諾 《常識與通識》所收的十二篇文字,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發表於上海的雙月刊文學雜誌《收穫》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是「常識」。 例如談到「思鄉」,他認為思鄉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酶在作怪。談到「藝術」,阿城的說法是:藝術乃是起源於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再說說「鬼故事」吧,阿城說,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釋放的潛意識。 為何阿城要與中國大陸的人們談論常識?因為,相對於當今高度發展的經濟,中國一直是意識型態較稀薄的國度,阿城希望藉由這些文字,將人們喚回一個真實無欺的世界,讓讀者不斷增進常識;每一次老錯誤的修改,每一次新知識的容納,都意味著常識的再次進展,是一個民智由蒙昧走向開化的過程。 而在台灣「認真搞意識型態」之際,《常識與通識》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讀。
  • 谈龙集

    作者:周作人 著,止庵 校订

    《谈龙集》收录五十篇,涉及方面很多,如文艺批评,文学家的纪念,中外民歌,日本古史及小诗,希腊神话及小诗,猥亵歌谣,翻译问题,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作者此后的随笔创作,均与《谈龙集》关系更为密切。 周作人的文章很多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常读常新,例如《文学谈》说:“在中国,有产与无产者两个阶级俨然存在,但是,说也奇怪,这只是经济状况之不同,其思想却是统一的,即都是怀抱着同一的资产阶级思想。”又如《竹林的故事序》中,“其实这一部分未始不足以代表全体:一个失恋的姑娘之沉默的受苦未必比蓬发薰香,着小蛮靴,胸前挂鸡心宝石的女郎因为相思而长吁短叹,寻死觅活,为不悲哀,或没有意思。”这可以看作“人的文学”精神的一个注脚。
  • 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小波

    《王小波全集•第8卷•杂文: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全集》第八卷杂文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作者: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