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史

  • 人有病 天知否

    作者:陈徒手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作者:袁行霈

  • 文学大纲(上下)

    作者:郑振铎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中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全书不仅及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理论),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诸多领域。所述上起人类开化史之初叶,下迄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涉及古近中外诸多作家诗人和名篇名作。 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成书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方面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东半球较早出现的文学史类专著。书中首次把西方和东方的文学历史平等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通史。时隔八十年后,这本书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学术价值和魅力!本书是最新版本,除了忠实原著外,还附有内容详尽的图书插图目录,使用极其方便。
  • 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作者:[美] 宇文所安

    本书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剑桥中国文学史》力图实 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自主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学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等在本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部新的文学史,是一次重新检视各种范畴的机会,既包括那些前现代中国的范畴,也包括1920年代出现的新文学史所引入的范畴。重新检视并不意味着全盘拒斥,只意味着要用证据来检验各种旧范畴。 ——宇文所安
  • 中国文学史话

    作者:胡兰成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 英国诗史

    作者:王佐良

    关于怎样写外国文学史,曾经几次有所议论,这里只扼要重述几点主要想法:要有中国观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要以叙述为主;要有一个总的骨架;要有可读性。 也许还可加上一点,即要有鲜明个性。就本书而言,作者让自己努力做到的是:第一,在选材和立论方面,书是一家之言,别人意见是参考的,但不是把它们综合一下就算了事;第二,要使读者多少体会到一点英国诗的特点,为此作者选用了大量译诗,在阐释时也尽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地位,说出切身感受。 古英语、中古英语都同近代英语相差很大,特别是古英语更大,但又是一脉流传下来的,只不过中间经过若干次不同民族语言的冲突、融合和演进,才出现每一时期的主导语言:三种西日耳曼语形成的古英语,日耳曼语和罗曼语相结合的中古英语以及吸收更广但又以英格兰东南部方言为基础而进行标准化的近代英语。在这过程里,英语从一个岛国的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之一。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各有不同的诗风和诗律,近代英语诗兼取两者之长而又有所侧重,同时又吸取欧洲大陆以及晚近美国的诗歌精华,进行创新,使得英国能有一种特色鲜明、大诗人迭出的韵文文学,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歌也好,语言也好,背后都有文化。从英诗而论,四大文化在此遇合:最初的日耳曼文化,中世纪的拉丁文化,近代的不列颠和跨大西洋文化,再加原在英格兰岛上后被逼得上山过海,只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还有遗留的凯尔特文化在19世纪以后复兴,所以有四种文化给了英诗以滋养,在它们相互冲突和融化之中,起伏消长之间,英诗取得了新的活力,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所受的基督教影响又是贯穿整个英语诗歌三个时期四种文化的一个精神因素,到了现代才有所减弱。
  • 美国文学简史

    作者: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第一版自1990年问世以来,作为教育部选定的高校文科教材及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在国内广泛使用,畅销不衰。全书精述17世纪早期至当今时代的美国文学发展史,评价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解析引领时代风气或主导作家创作的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等。《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吸收了近年来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增补了50余位当代作家作品的评介,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在战后美国文坛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创作当中的表现; 此外,新版还注重收入近几十年来评论界对美国文学的新定义、新解释,增加了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介绍,如美国黑人作家、印第安人作家、美国亚裔作家、美国拉丁裔作家等,上述群体的崛起使美国文学凸现多样化格局,增添了艺术背景的真实性。
  • 近代欧洲文学史

    作者:周作人

    《近代欧洲文学史(插图珍藏本)》周作人名下有《近代欧洲文学史》,而他已面世的作品中并无此种。估计是未出版的遗稿,遂请作者家属代为查看。系线装一册,目录三叶,正文七十九叶。正文栏外有“近代欧洲文学史国文门二年级周作人编”字样。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据他介绍:“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萆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
  • 世界文学史(上下卷)

    作者:[英]约翰·德林瓦特

    《世界文学史(插图本)(套装上下卷)》包括:《世界文学史(插图本)(上卷)》和《世界文学史(插图本)(下卷)》。《世界文学史(插图本)(套装上下卷)》内容简介:一位大艺术家曾经说过,在他看来,宗教思想的核心是连续感,实际上,这种感觉就是宗教。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和这位艺术家站在一起,英国大地在眼前伸展着。对面山坡上有一条老路,多少世代之前,马儿曾在那条路上往返,把每日用的面包送到山顶的小村庄里。岁月改变了这一切。现代运输方法取代了马儿,但山坡上的小路却仍然依稀可辨,提醒人们岁月蹉跎,而生活却从未间断过。我感到这位艺术家的话铿锵有力。也许,当你在伦敦街头漫步,想起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时,你仿佛来到了一个三百多年前的城市,离你有一千多英里远,然后,你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那个伦敦,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根本的变化,不过有一点循序渐进的改变、发展和重新规划罢了。而这种思想里却孕育着宗教思想之根。如果有人问起文学史除了直接研究文学外还有别的什么用途的话,下面就是答案。这部书有两个用途:首先,它代表性地总结了世界大文豪的成就。其次它还用历史的视角看待这些成就,表明从开始到现在,从早期经典的无名诗人到罗伯特·勃朗宁,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最深切精神始终要经过无数亘古不变的表征。《世界文学史(插图本)(套装上下卷)》的目的不仅要让读者了解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和托马斯·哈代的特殊性,而且要表明这些人及其同行,他们那些色彩斑斓的声音和姿态,也依然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连续体的承继。
  • 欧洲文学史(第3卷)

    作者: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第3卷(套装全2册)》包括《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后欧洲文学》。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 欧洲文学史(下卷)

    作者:杨周翰 编

    《欧洲文学史》(下)全书分为八章,每章叙述一个时期欧洲文学的轮廓,并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与思潮:每章又分别叙述这一时期若干国家的文学发展,着重论述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而构成本书作为文学史的特色。
  •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作者:朱维之,赵澧,黄晋凯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6版》整整三十年学术积淀,六度精心修订易稿,累计印数二百万——这是一部经受时间考验又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受到一代代读者广泛欢迎的精品教材,主要特点如下:全书分三编十三章,以时序为经,以思潮为纬,讲述欧美文学自古代至20世纪的发展,历史勾勒清晰,注意承传关系;重点突出,分析深透,思考题启迪创造性思维,阅读书目强调注重文本,既宜于启发性讲授,又宜于系统性自学。第六版除订正讹误、做一定删改外,新增了对托马斯·曼及博尔赫斯的解读,从而内容更为全面。
  • 夜无虚席

    作者:张永义

    本书在2004年出版的《夜无虚席——与文学大师相爱》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五辑。作家以涓涓细流般的温暖笔触,逐篇评述了众多西方作家的创作生涯,风格细密地描绘出英、美、法国、意大利、拉丁美洲等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文学图景。
  • 俄国文学史(上下卷)

    作者:[俄] 德·斯·米尔斯基

    这部《俄国文学史》被纳博科夫称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俄国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一部”。 作者米尔斯基起初是当做教材来写作的,具有“通史”性质,它实际上由两部文学史组成:一,《自远古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时的俄国文学史》,二,《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其文字简洁优美,观点新颖独到,长期以来被欧美各国名校的斯拉夫系选为专业课本,在西方斯拉夫界享有盛誉,好几代学者都深受其影响。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巨著的翻译出版无疑填补了我国俄语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疏忽和缺失.
  • 英国诗史

    作者:王佐良

    本书开卷曾提到英国国内有几种文化相互激荡又彼此吸收,同样情况也见于现代英国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虽然总的说来,英国是对外国文化开放的,诗人则有或迎或拒的不同情况。拒也不全是坏事,它促使诗歌更有本土的根基,更深刻,但是长期内向则又产生狭隘的岛国气。迎而又拒,拒中有迎,这才能使诗歌健康地成长起来。纵观英诗全局,似乎它是能够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都收归己用的。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这个结合。 当代世界情况远比过去复杂,经过现代主义对西欧和美国文化的大开放,英诗似乎又开始内向,写身边琐事,写心头烦闷,但现在已有迹象,它在增强历史感,响应外来的呼声。 一个相联而难决的问题是诗歌语言。诗人使用语言最精又最大胆,而对眼前的语言情况经常不满意。英国历来就有对“诗歌用语”的争论,从浪漫派起更为尖锐。华兹华斯要求以“人们真正用的语言”入诗。济慈从弥尔顿式的倒装句法转向纯净的北方英语。现代派艾略特依靠美国口语诗传统,要求“纯净部落的方言”。苏格兰的麦克迪尔米德追求“一种能尽各种功用的语言,它有一种奇妙的透彻,又有火光样的品质。”更近的东尼·哈里逊也要“吞下父亲们的火一样的语言”,用它去“点燃多少代压抑着的沉默”,并说即使他的声带被烤焦,“也将有火焰不断地唱歌”,这是把诗歌语言同为受剥削的“哑巴”们仗义执言的责任联系起来了。可见问题不仅是文言白话之分,白话也不仅有舞台式与街头式之别,而还有阶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多数英国诗人当然是不管这一套的,但他们也每天面临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争论的好处之一是英国的诗歌语言没有长期停滞过,不仅平时是流动的,而且每逢一个大的诗歌运动,总以刷新诗歌语言为其前奏。 以后的情况将如何? 一个新因素已经出现,即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英国国内是有不少人对此反对的,但未必能抗拒历史潮流。英语诗原来起自北欧,家当不过一二首史诗,现在已成为世界诗坛上一支强大力量,又回到欧洲的怀抱,会出现什么局面,这将是世界上所有的诗歌爱好者怀着兴趣注视的事。
  • 外国文学史

    作者:朱维之,赵澧,崔宝衡 主编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3版)》比较重视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介绍。教材的每一章除概述之外,都包括若干作家专节,分别介绍各个时期出现的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于那些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我们则把他们列为重点,给以较多的篇幅,全面分析他们的生平创作和代表作品,以帮助读者获得较为深人的理解。大部分作家专节包括生平创作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两个部分,少数作家的专节只综述其生平创作而并不单独分析其某一部作品,这是根据每个作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 欧洲文学史(上)

    作者:杨周翰 等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欧洲文学史(上)》概括地叙述了从古希腊开始到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为止的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向广大读者,尤其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全书分为八章,每章叙述一个时期欧洲文学的轮廓,并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与思潮:每章又分别叙述这一时期若干国家的文学发展,着重论述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而构成《欧洲文学史(上)》作为文学史的特色。
  •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作者:朱维之等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在第四版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调整改动:1、改写“导言”;2、“目录”中增加三级标题;3、补充修订调整各章的概述,以增强史的勾勒;4、“中编”增加“莫泊桑”一节;5、着重对“下编”作了增删调整:(1)按时序将20世纪分为前后期,再按思潮分章;(2)删除“茨威格”、“马雅可夫斯基”两节,增加“帕斯捷尔纳克”、“布莱希特”、“贝娄”和“加缪”四节;6、为更密切配合教学,在每章后新增“思考题”部分,我们希望“思考题”能激发师生的 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着眼于应试;7、开列“阅读书目100种”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此次修订,仍由原编委会在京成员匡兴,李明滨、徐京安、 黄晋凯组成编委会,对全书进行审读修改,最后由执行主编黄晋凯定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次修订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责编陈泽春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 见和建议,并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世界文学简史

    作者:李明滨

    世界文学简史,ISBN:9787301052907,作者:李明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