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林贤治

  • 午夜的幽光

    作者:林贤治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昧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本书即是这样一部透析知识分子和知识的警世之作。批判、自由、正义、宽容……所有这些知识分子捍卫的价值,在作者雕刻刀般的笔下,一一得到呈现。
  • 文化随笔

    作者:林贤治

    本书精选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多位大师富有人文精神的随笔经典60余篇。 “以立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精神的尺度。”编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精中选精,以国别区分,以时间为序,每人配以一二百字的作者生平简述,收入了海涅、马克思、黑塞、高尔基、伏尔泰、左拉、奥威尔、格拉斯、茨威格、卡夫卡、鲁迅、爱因斯坦、阿伦特、略萨、桑塔格、米沃什、博尔赫斯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全书群星闪耀,其中包括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选的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们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思考、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读全书,宛如享受一道精神盛宴。
  • 中国新诗五十年

    作者:林贤治

    《中国新诗五十年》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以独立精神立论,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从中国当代史出发,史论结合,细致分析了当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现象、诸多写作群体及个人;其间随机穿插外国诗歌的状况,旨在打开视野,建立参照,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品质的评价。《中国新诗五十年》新见迭出,发人深省,文气流贯,别开生面,是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当代精神状况的必读之作。
  • 社会小说

    作者:林贤治

    《人文经典:社会小说》是“人文经典”丛书中的一册,精选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多位大师富有人文精神的随笔经典60余篇。“以立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精神的尺度。”编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精中选精,以国别区分,以时间为序,每人配以一二百字的作者生平简述,收入了海涅、马克思、黑塞、高尔基、伏尔泰、左拉、奥威尔、格拉斯、茨威格、卡夫卡、鲁迅、爱因斯坦、阿伦特、略萨、桑塔格、米沃什、博尔赫斯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全书群星闪耀,其中包括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选的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们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思考、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读全书,宛如享受一道精神盛宴。
  • 自制的海图

    作者:林贤治

    《自制的海图》有二篇长文,一篇是关于“五四”与知识分子的研究,另一篇是对本世纪后五十年中国文学中散文写作的窥测。
  • 时代与文学的肖像

    作者:林贤治

  • 鲁迅的最后10年

    作者:林贤治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尽管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鲁迅的最后10年》,但与众多关于某某名人的最后10年20年的传记类书籍是不一样的。看一看本书7个章节的题目,你就知道一个大概: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二、反文学:“革命文学”;三、自由与人权;四、书报审查制度;五、专制与改革;六、知识分子的内战;七、国家、民族、统一问题。这里的事情发生在鲁迅的最后10年(1927―1936),但“10年”无非是一个时间的外壳。内在的理性的思考,在这本书里,鲁迅常常成为引发作者思想飞扬的一个由头,很多文字的片段,单独来看,你是看不出它是存在于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中的。
  • 我们的时代

    作者:(俄)索尔仁尼琴,等

  • 广场钟声

    作者:林贤治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富有人文精神和深远影响的演说词五十多篇。在西方,演说始自希腊罗马,可谓源远流长。柏拉图说演说术是“灵魂的指引者”,演说的内容直接诉诸公众的灵魂。全书由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的《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开始,收入苏格拉底的《最后的辩护》、布鲁诺的《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福斯特的《反纳粹广播演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曼德拉《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等传世演讲名篇。此外,还收入了三篇人权宣言,都是影响深远的经典。
  • 中国散文五十年

    作者:林贤治

    《中国散文五十年》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回顾五十年中国文学,从人类自由精神出发,以树木为喻,从根、干、枝叶等多个方面,探讨散文写作的特性,时代的不同体制、意识形态、“有活力的组织”对写作的影响,现实环境中作家的言说方式及价值选择等问题。《中国散文五十年》论及多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臧否分明,印证了作者所坚持的美学原则,是一部极具特色的文学史著作。
  • 孤独的异邦人

    作者:林贤治

    《孤独的异邦人》为林贤治的散文随笔选。选入的文字大体分属两类:一面是故乡,一面是异地;一面是现实生活,一面是书本世界;一面是记忆,一面是乌托邦,想象中的未来。《孤独的异邦人》只是该书中的其中一篇散文,该作品曾获中国文学界单项奖金最高的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 午夜的孩子-流亡者.小说卷(A)

    作者:刘文飞,李政文 编选

    在当今世界上,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长期以来,他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他和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二十余年来,他佳作迭出,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重视,获得过英国以及美、法等国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上世纪八十年代,拉什迪在《撒旦诗篇》中出言不慎,闯下了杀身之祸,结果使他不得不接受英国警察的保护,在公众面前消失达九年之久。正是个原因,他的重要作品在我国迟迟未能得介绍。所幸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变,1998年,伊朗官方宣布,尽管对拉什迪的追杀令是霍梅尼遗留下来的圣谕,不可更改,但这个命令从认真执行过,今后也不打算执行。随后,欧共体各国纷纷恢复了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一件令世人瞩目并引发国际争端的大事就以这样一种皆大欢喜的方式收了场。1998年,萨尔曼·拉什迪本人又在公众前露面。 难得的是,即使在拉迪处于风暴中心、被迫藏身地下之时,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十余年间,他又有一系列新作问世,包括文学评论集《想象的家园》,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长篇小说《哈伦故事海》、《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她脚下的土地》和《愤怒》。更可贵的是,评论家认为,他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自己,每一部作中都有一些出人意外的新东西。 拉什迪出生在印度的穆斯林家庭,但却在英国接受教育,在文化上,他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这使他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他以英语为写作语言,小说素材大多来自印度次大陆,他在写作中经常采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技巧,把“神话传统、寓言、后现代小说和通俗文化交织在一起”,他的作品可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一幅幅异常生动的图画。 拉什迪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出色的便是《午夜的孩子》。《午夜孩子》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使他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和君特·格拉斯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并驾齐驱。这部小说原文四百余页,1981年出版后,文学界好评如潮,《纽约书评》称它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伦敦书评》认为它是“印度对英语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泰晤士报》有人撰文说“自从阅读过《百年孤独》以来,还从来没其他小说像它这样令人惊叹。”它连续获得了英国文学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及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1993年,该书又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二十五周年而颁发的大奖“特别布克奖”。1999年,美国著名的兰登书屋出版社评选出一百部二十世纪最佳英语小说,该书便名列其中。 《午夜的子》所以会受到广泛的好评,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一是因为其题材独特,场面恢宏。它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内容涉及到印巴分治前后的政治动乱、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复杂的现象;拉什迪以文学的语言再现了这段历史的内涵,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和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这个“后殖民”的时代。二是作者的想象力丰富,他突破了关于小说形式的传统观念,将现实虚构、小说和历史糅合在一起,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讽刺中,加入了奇特的幻想,把神话、寓言、通俗文化、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情节曲折多变,读性非常强。 拉什迪在《午夜的孩子》一书中采用的是印度史诗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让主角萨里姆·西奈在走向人生道路终点之前向女伴博多讲述自己的家史。书中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二年,覆盖的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这半个多世纪在印度次大陆发生的种种重大政治事件,例如1919年4月英军在阿姆利则对手无寸铁的印度人的大屠杀(死伤一千五百余人)、印度独立前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中印边界冲突、巴基斯坦政变、孟加拉战争、英迪·甘地的铁腕统治等无不在书中得到了反映。拉什迪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同主角的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索。他在描写次大陆社会变革政治动乱过程中,对当权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调侃,尤其是对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的紧急状态法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午夜的孩子”这一说法出自拉什迪的虚构。说的是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德里宣布独立,就在零时至一时之,印度全境共出生了一千零一个婴,其中有五百八十一人活了下来,这些与新国家同时诞生的孩子就是“午夜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诞生于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他们都获得了某些神奇的法力,有的能任意变化,有的能穿越时空,其法力的大小又与其出生时刻同午夜零时的距离成反比,即越是离零时近的法力越大。这其中两个离零时最近便是在孟买诞生的两个婴儿,一个是本书的主人公萨里姆·西奈,另一个名叫湿婆。萨里姆其实是一个英国人同杂耍艺人的妻子私通所生,而另一个孩子的父母是孟买的一对穆斯林富商夫妇。但是, 助产士在他们出生时进行了调包,这,英印血统的婴儿便成为穆斯林富商的儿子,被取名为萨里姆。而这对夫妇真正的儿子却到了街头艺人身边,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两个孩子都神通广大,萨里姆具有通灵术,能够深入到人的思想之中,洞悉别人内心的想法。他每天午夜还能够把所有午夜的孩子的灵魂召集到一起,后来他的鼻子又变得异常灵敏,以致孟加拉战争时在巴基斯坦军队中充当“军犬”的角色。而湿婆的膝盖则无比强大,他从小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成为一个信奉暴力的歹徒,但孟加拉战争却使他时来运转,成了战斗英雄。拉什迪虚构了尼赫鲁为萨里姆的出生写他的贺信,信中说:“……你是印度那个既古老又永远年轻的面貌的最新体现。……你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的镜子。”萨里姆有己的人生哲学,他追求生活的目的,力图把午夜的孩子团结起来,把印度建设成为理想的国土。但现实却给予他一次次的打击。他未老先衰,健康每愈下,全身出现了裂痕。拉什迪借着萨里姆的个人遭遇,表现的重点是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次大陆留下的灾难性后果。而湿婆作为萨里姆的反面,处处与他作对,追求的只是破坏和罪恶,体现了印度社会中一股恶的力量。 有人说,魔和印度历史永远是拉什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本书中,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等离奇的内容既使故事蒙上了印度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印度本身是一个文化传统丰富、种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拉迪在全书中使用了大量有关印度传统文化的典故,其中不少都与印度教、伊斯兰教有关。例如,被调包的孩子名叫湿婆,这是印度教中司毁灭创造、生殖和舞蹈的主神的名字,而另一位午夜的孩子婆婆帝用的便是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的名字。护士的调包,使血统是英印混血儿的萨里姆进入穆斯林家庭,穆斯林富商的骨血却流落到印度教信徒的街头艺人中,造成了宗教文化身份上的错乱。拉什迪尽管在小说中量进行了虚构,但其中的大多历史事件却完全真实,这种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及其历史变革折射到一个家族、一个孩子的经历之上的叙事手法十分巧妙。作者故意夸大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本书中的鼻子和膝盖,作为萨里姆和湿婆两人的象征,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想象力的丰富令人惊叹。 拉什迪借用了印度史诗中的叙事方式,即由主角讲述故事,这使全书节奏流畅,行文生动,富有民口语文学的韵味。它时而离题万里,时而回归主题,枝叶繁茂,令人眼花缭乱。书中个人生活与历史事件、现实与虚构结合得天衣无缝。拉什迪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能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印度独立前后的现实之中,阐述古老的文明,探讨印度次大陆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的艰辛历程。不妨说,萨里姆遭遇也正是印度这一新国家独立后成长的艰难历程反映。 拉什迪在对英语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十九世纪的大师狄更斯、萨克雷等相媲美。英国著名作家普雷切特在《纽约客》上就撰文说:“印度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滔滔不绝地讲故事的大师。”他的语言灵活风趣,丰富多彩,可说是色香味样样俱全,例如书中反复使用了印度国旗上的绿色和桔黄,克什米尔天空的蓝色,再加上黑夜的黑色。又反复将食品如酸辣酱的味道和人物的感情或者故事的转换联系起来。另外我们在故事中还可以看到大量巧妙的比喻和双关语,即以各章标题而论,其中就有好几处一语双关,例如“多头妖怪”既指以进行种族宗教迫害牟利、以印度教中多头神罗婆那来命名的黑帮,同时该又有“群氓”之意,指很容易受到煽动的芸芸众生。“引流和沙漠”中,引流一词指医学上对鼻腔等器官的疏通,同时该词又有“消耗殆尽”之意,指国家的力量、军队的斗志以及个人的精力等消耗一空。此外,毒蛇的内容在书中反复出现,德哥斯塔在被警察追捕时被蛇咬死;萨里姆病危,靠蛇毒救治过来;在“蛇梯棋”一章中 ,萨里姆将蛇和梯子看成是人生中的祸与福的象征这两者保持平衡,又互相转化,这种辩证的关系与我国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很近;而在“萨巴尔马提司令的指挥棒”一章中,萨里姆的报复便是模仿蛇的出击。书中又反复使用了“一千零一”这个数字,除在某些场合是实指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表示“无数”、“非常多”之意。同时,拉什迪在故事中还使用了意流手法,借助梦境和生病时的昏迷状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预感。此外,作者还不止一次地使用孟买电影中的技巧,如人物的特写镜头,近景和远景的描绘等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而宗教对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民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大量涉及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方面的内容。印度教中神话传说的丰富令我们难以想象,正如拉什迪在小说中所说的,印度教中的神灵就有三亿三千万个,其中一些主神都有各各样的化身。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大量篇幅反映了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不止一处引用古兰经。这些都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将全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我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印度次大陆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书籍,书中人名、地名和神祗的名称尽可能采用《宗教词典》、《高级印度史》、《印度史话》、《印度邦历史文化》、《巴基斯坦简史》等书中通行的译法。书中大量有关食物、衣着和其他风俗习惯的词语源自印地语、乌尔都语或者孟加拉语,这些词语就连英国的《牛津词典》和美国的《韦氏三版国际词典》等大型英语辞书也不见收。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译者只能转请国外的友人向具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文化背景的朋友请教。简而言之,译者在翻译本书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超过平常的。
  • 鲁迅小说全编

    作者:林贤治 编

    《鲁迅小说全编》收鲁迅小说20余篇,作于1918年至1922年间。
  • 人间鲁迅

    作者:林贤治

  • 人间鲁迅

    作者: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 漂泊者萧红

    作者:林贤治

    这是关于天才的中国女作家萧红的最新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他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 旷代的忧伤

    作者:林贤治

    本身为林贤治的思想随笔精选,作者以细腻优美的文字,抒写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名人的思想状况,涉猎面之广,认识之深刻,都是我们值得一读的精品。
  • 夜听潮集

    作者:林贤治

    内容简介 这是林贤治先生最新出版的一部随笔、评论集。本书沿着作者一贯的路向,笔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诸领域。其中有重大事件的记述,有珍稀史料的钩沉;有社会世相的显影,有私人记忆的重现;有古今人物的素描,有中西书籍的评介。独上高楼,极目天涯,风云变幻,花树纷纭。作者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往往借打通时空的限界,寻绎诸多事象的勾连。所以,即使各篇取材不同,形态各异,却因致力于追寻事物的本源,而在诗性的语言之下,展露出某种思想的深度来。 编辑推荐 这是林贤治先生的最新作品集,既延续他一贯的风格,又在新时代下展现不一般的意义。 这是一部有力的人文审思之作。作者透过史料钩沉与世相显影,将历史的再现与独到的思索结合,呈现出历史的深广度,展示其多方位的思考维度。 这是一部颇具问题意识的人文随笔集。作者并不将那些重大事件孤立,而致力于追寻事物本源,为读者打开深邃的思想大门。
  • 鲁迅思想录

    作者:林贤治编著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鲁迅的所有一切,都包容在《鲁迅全集》里,包容在他的全部的文字遗产中。要了解中国,了解鲁迅及我们自己,回归原著,是唯一捷径。本书选取了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群众、青年、斗争、宽容等二十多个主题关键词,将鲁迅作品的精华部分节录于相关章节中,并配以注释,帮助读者快速扫描鲁迅作品,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本书的初衷。 √ 没有时间看全集,《鲁迅思想录》菁华摘选,贴心注释,带你走进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 √ 鲁迅是反对“摘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流于片面。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中,鲁迅以陶渊明为例说,世人多摘引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以完成一个“飘逸”的诗人形象,殊不知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因为他确实写过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样的文字,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可见,倘要摘句,就得极力避免以偏概全。目下的这个摘句式选本,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编选的。编者并非那类研究鲁迅的通人,自然,本书也不敢自诩为模范的选本,但是,力求显示鲁迅思想和人格中的实质性和丰富性,确是着手的初衷。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广西师大出版社全新精装版精彩面世。精选鲁迅一生中的生活旧照、书影、手稿、信件,图文混排,内文版式疏朗而灵动,极富冲击力。 ☆另给读者精心准备500套裸背函盒典藏本,纯手工制作,裸脊部位锁红线,配以酒红进口装饰布,照片用超白雅梭纸裱于中灰草香纸,将民国书籍的古朴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书附赠鲁迅手迹、手绘、书影特制书签。
  • 反抗者鲁迅

    作者:林贤治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指出,发端于19世纪文明的新精神,实质是一种反抗精神。《反抗者鲁迅》将鲁迅定位为一个“反抗者”的角色:与兄弟决裂、与政制斗争、与文友论战。充分体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一种战士的孤愤。 《反抗者鲁迅》是“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书籍中最为生动并富有趣味的一部,为读者直观形象地了解与还原鲁迅一生提供了参考。这部传记中,不仅倾注着林贤治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而且更大的价值在于对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出精彩而独特的分析与见解。 这是鲁迅先生的传纪,从鲁迅的出生,点点滴滴地一直谈到他的逝世。作者林贤治细腻、人文的文笔,呈现一个热血又文艺的鲁迅。是真正读懂、读透鲁迅的一本书。 这部传记中,不仅倾注着林贤治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而且更大的价值在于对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出精彩而独特的分析与见解,这部书犹如一部鲁迅思想的饕餮盛宴,值得认真品读。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广西师大出版社全新精装版精彩面世。精选鲁迅一生中的生活旧照、书影、手稿、信件,图文混排,内文版式疏朗而灵动,极富冲击力。 ☆另给读者精心准备500套裸背函盒典藏本,纯手工制作,裸脊部位锁红线,配以酒红进口装饰布,照片用超白雅梭纸裱于中灰草香纸,将民国书籍的古朴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书附赠鲁迅手迹、手绘、书影特制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