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唐代

  • 唐宋女性与社会

    作者:邓小南

    704:印张:29.25;插页:10;字数:812,500。
  •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作者:王小甫

    本书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诸如吐蕃向西域扩展势力及其与唐朝的争战、西突厥的兴衰、大食的东方扩张等。
  •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

    作者:易中天

    安史之乱后,只能梦回盛世大唐。华清池没了杨贵妃的身影,唐明皇也不再指挥《霓裳羽衣曲》,摇晃的帝国勉强支撑,宦官专权、朝臣内讧、胡人添堵、藩镇割据。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又用农民大起义踹了唐王朝一脚。公元907年,二百八十九岁的帝国终究咽了气。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平叛的过程为何如此漫长?为什么强大的唐帝国会从此由盛转衰?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乱》。
  • 唐史史料学

    作者:黄永年

    《唐史史料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 花舞大唐春

    作者:齐东方,申秦雁

    编写这本书时曾想用“再现盛世辉煌”来命名,因为在唐代文物中,何家村遗宝不仅最精美,也集中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技术水平、艺术成就和精神面貌。但“再现盛世辉煌”也可以用作形容其他遗迹遗物的发现,应该换个更响亮、更贴切的名字。著名文学史家袁行霈先生建议直接借用唐人诗句“花舞大唐春”为名,这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元日述怀》中的一句。“花舞大唐春”恰好形容了大唐盛世的燕婉热闹,当读者真切地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文物、陶醉于对遥远文明的浪漫想象时,也许还会激发出深人探索这批遗宝背後奥秘的热忱。 本书图版是以北京大学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家村遗宝精粹”展览的展品为基础。由于何家村遗宝没有正式的考古报告,在筹备展览之初,徐天进先生、马振智先生便直接策划了这部书的编写。书中从何家村遗宝总共一千多件文物中选择了七十四件(组)精品,如果除去466枚钱币以及大量同样的器类,基本反映了何家村遗宝的面貌。书中选用的文物都经过重新仔细观察、照相、绘图、测量,这些国宝要从库房、展柜中逐个取出,需动员多人共同努力,这些都是在马振智、申秦雁先生的组织与协调下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编写一部普通的图录也许不太困难,但何家村遗宝未系统刊布,所以我们希望提供一部精美图录的同时,更要有学术参考价值。于是,我们定下了原则:新拍摄的照片尽可能有各个角度和细部,以弥补以往发表图片的不足;并对多数器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公布准确的数据。只有这样才会与过去零散发表的图录不同,且有永存的价值。前面的几篇论文,实际上主要是导读性质,便于读者了解何家村遗宝。每件器物的解说,撰写时除了客观描述,还带有一定的研究体会。导读论文和器物图说中的观点未必都正确,却希望能给人以启发。 公布资料力图做到详细、准确,是希冀重新引起学界对何家村遗实的学术“发掘”。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的照片、线图以及说明文字中有不少新的收获。如“镇金兽首玛瑙杯”,我们特意拍摄了口部流口打开的细节;那件“銮金舞马衔杯改银壶”,也首次将“开元通宝”金钱、“开元通宝”银钱背面展现出来;“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过去因为通体鎏金而被误认为是金盒,这次不仅发现是银鎏金,而且还发现了上面浅浅刻出的纹样;“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也发现了“新”纹样。这些以前无人知晓的现象,是由于纹样刻得太浅,极难辨认,可能是器物制作时纹样的起稿线,属于作品中未完成的部分。这些发现当然十分重要,至少暗示着器物制作的过程。如此等等,正是我们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以后值得关注的新信息。由于条目是由多人分别撰写的,每个研究者的看法会有不同,虽然经过讨论仍有许多问题一时无法弄清,如一些器物的制作、加工痕迹,有的认为是车床所为,有的认为是抛光所致;一些器皿有人认为是炼丹用具、药具,有人认为是生活用具、茶具。所有这些,正反映了何家村遗宝的扑朔迷离和亟待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何家村遗宝的时代不同、来源不一是显而易见的。本书图录部分虽然没有分章节,但在图片的顺序则考虑了器物时代的先後问题,其中还隐含了器物的分姐意图,这也是以后我们在研究时要关注的。 何家村遗窦已经发现33年了,做一个专题展览,出版一部精美图录是许多人的愿望。我们荣幸地承担了这项工作,如果读者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资料在以後的研究中能够有些许帮助,那是我们最感欣慰的。 以图录为主的书,读者群可能是多方面的,观赏时需要得到美的享受,因此这里要感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先生为本书所测绘的精美而准确的线图,还要特别感谢“北京文明之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编排本书。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劳动是应该予以大力赞扬的。 齐东方 二○○三年四月八日
  •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作者:蔡鸿生

    本书的论题,是由唐代两个著名混血儿的一场讥讽性对话引发出来的。《新唐书•哥舒翰传》给后世留下这样的记录: 禄山谓翰日:“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本同,安得不亲爱?”翰日:“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禄山以翰讥其胡,怒骂曰:“突厥敢尔!”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身世,以缩影的形式反映出一个广阔的种族文化背景,即中亚绿洲城邦文明与漠北草原穹庐文明的接触和交融。自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沙畹在圣彼得堡刊布《西突厥史料》以来,昭武九姓与突厥汗国在中古时代的互动关系及其渗透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外学人的关注。当代粟特学和突厥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不断地推进本世纪初沙畹孤明先发的学术导向。 本书之作,并无“预流”之心,只有“拾遗”之意。以下三编,谈胡说蕃,兼及胡物在汉地的命运。略人所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能否详人所略,那就有劳读者慧眼的鉴定了。
  • 唐代藩镇研究

    作者:张国刚

    《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是关于唐代藩镇问题的权威著作之一。作者从藩镇的类型分析人手,以坚实的史料依据和文献分析,用“藩镇格局”来代替“藩镇割据”,描述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局,对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把握了唐代后期一个半世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际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职级、财政体制以及监军制度、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 唐代蕃將研究

    作者:章群

    蕃將是唐代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自太宗朝起即參與對外爭戰,對唐代國勢的盛衰及兵制的演變影響深遠;與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更是息息相關。作者積三十年研究所得,撰成<<唐代蕃將研究>>一書,以圖表與文字相配合,不僅對蕃將問題依次解析,前後貫通;對唐代兵制之變化,亦多創獲;而前人對蕃將問題之誤解亦得以廓清。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作者:(日)圆仁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三大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卷第一 开成三年六月—开成四年四月十八日 渡海来华—海陵县—扬州—楚州—海州 卷第二 开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开成五年五月十六日 登州赤山—青州—贝州—赵州—镇州—五台山 卷第三 开成五年五月十七日—会昌三年五月 五台山—并州—汾州—晋州—蒲州—同州—长安 卷第四 会昌三年六月三日—大中元年十二月 长安—洛阳—郑州—汴州—泗州—楚州—海州—密州—登州—文登县—渡海归国 行历抄
  • 唐语林

    作者:崔文印

    《唐语林》是北宋王谠编的一部有关唐人的佚事杂说,典章故事文书,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这些文字长短不拘,但都主题鲜明,饶有兴味。
  • 初学记(上下册)

    作者:徐坚

    《初学记》,三十卷,是唐人撰修的一部类书。唐玄宗为方便他的儿子学诗作文时引用典故和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徐坚、张说等编辑此部类书。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豊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其目的主要是为因应皇子们初学诗文的需要而编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内容豊富,包罗万象。而且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性非常高,故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目录: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 《初学记》卷二·天部下 《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 《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 《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初学记》卷六·地部中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 《初学记》卷九·帝王部 《初学记》卷十·中宫部 《初学记》卷十·储宫部 《初学记》卷十·帝戚部 《初学记》卷十一·职官部上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 《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 《初学记》卷十四·礼部下 《初学记》卷十五·乐部上 《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 《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 《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 《初学记》卷二十·政理部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 《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 《初学记》卷二十三·道释部 《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 《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六·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宝器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草部(附) 《初学记》卷二十八·木部 《初学记》卷二十九·兽部 《初学记》卷三十·鸟部
  •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作者:柳公权

    玄秘塔碑建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石现存西安碑林。现影印出版的玄秘塔碑是根据目前见到的宋拓中最好的拓本,
  • 唐灵飞经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

    《唐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代表作之一。《唐灵飞经》又称《六甲灵飞经》,相传是唐钟绍京所书,其书体隽永端庄,匀称大方,工整婉丽,其用笔逆风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正题结构平稳,严谨而富有变化,有翩翩起舞之状,毫无呆板笨拙之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此帖历来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是最佳的小楷临摹范本之一。本帖编者力取原迹或是尽可能完美的拓本和复制品拍摄、电分制版,古体印刷,设计精美,古色古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初学者的最佳范本,也可作为专业书法人士及书法爱好者的珍贵收藏。不要错过哦,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古都,在观赏与临摹中陶冶情操,尽情品味唐朝小楷艺术的无限魅力吧!
  •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九成宫体泉铭碑,立于唐代贞观六年。碑上刻的字,是欧阳询写的。欧阳询,字信本,湖南临湘人,唐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一般人又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时欧阳询的书法就已经很出名,到了唐代,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宏文馆教授过书法。欧阳询早期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摩,刻苦钻研。后来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刻书体,同时吸取了当时一些书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
  • 唐代思潮

    作者:龚鹏程

    本书从思想史、哲学史等各个角度对唐代的思想文化展开研究,突出了这个时代延续与多异并重的时代化特质,在唐代经学研究、史学理论、宗教思想、书法史等领域都有独幽照疑、豁蒙发覆的议论。
  • 大唐英雄传

    作者:于赓哲

    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的一座阁楼,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将24名在建国和玄武门事变中建立功勋的功臣的画像悬挂在阁中,用以标榜功劳,激励后进。所以后世文学语言中“凌烟阁”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唐代先后有四位皇帝继续将功臣添补到凌烟阁中,如郭子仪、李光弼、张九龄、马遂等,总数最终达到了一百人以上。本书以“凌烟阁”为主线,从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位人物加以介绍,每人一讲,贯穿整个唐朝历史。阅读本书,就是阅读大唐三百年的历史,感受英雄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大丈夫壮志豪情的英雄气概,为治国兴邦,为人处世提供借鉴。
  • 坐火车游盛唐

    作者:赖瑞和

    普林斯顿大学唐代史博士赖瑞和教授,以强调人文气氛和神韵的摄影取景,在九次深入中国二十多个省和自治区的文史之旅中,留下了许多摄影杰作。本次赖教授精选了其中约二百四十张照片,配合上新撰的生动文字,仔细而愉悦地介绍了其他中国摄影集中未曾出现的唐代文史景观。这些都静待深度旅游者、铁道迷和中国文史爱好者细细品味。
  • 印象盛唐

    作者:江湖夜雨,石继航

    《印象盛唐:网络版唐才子评传》说起来像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船家会说『停船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唐诗宋词,历来被评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唐代众才子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让后人高山仰止,觉得难以企及。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独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将个性尽情挥洒。比之现在有些披个头发,戴个墨镜就算酷的人酷的多,另类的多。江湖夜雨从小就喜欢看唐诗宋词,所以直到现在闲着无聊或是心中郁闷时,还是忍不住拿起一本唐诗来静静地看。因为唐诗可以代我抒发心中的各种情感,唐才子们的经历可以引起我的共鸣,有时候真想回到千年以前,和唐才子们喝杯酒,谈谈诗。
  • 唐代铨选与文学

    作者:王勋成

  • 唐代文学史(上)

    作者:乔象钟,董乃斌,陈铁民

    本书是《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一,本套丛书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担纲主持,由北京大学、南京师大协作编纂。参与撰写的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该文学史系列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在全面科学地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文学创作的成就与不足,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发展的关系,描述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揭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宏观走向。 本书向你介绍了唐代的文学史,奉献给广大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