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局外人 西绪福斯神话

    作者:[法国]阿尔贝·加缪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哲学随笔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局外人》是加缪思想的出发点,以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默而索的自述形 式写成。小说以简练得近乎枯涩的笔调,冷静得近乎淡漠的口吻,震惊读书界。

    《西绪福斯神话》以哲学的语言论证了《局外人》的基本思想。加缪在书中论述了“荒诞哲学”,这是一个从觉醒到行动的完整哲学体系。

  • 兰波评传

    作者:[法]伊夫·博纳富瓦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 堕落 流放与王国

    作者:[法国]阿尔贝·加缪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精美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 堕落》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克拉芒斯是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知识分子,在酒吧里对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堕落》也许是加缪“最美的,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 ”。

    《流放与王国》收录六部短篇小说。加缪用流放和王国这两个概念说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流放是现实的状态 ,王国则是理想的状态。

  • 别放开我的手

    作者:[法]米歇尔·普西(Michel Bussi)

    身为父亲,却变成杀妻凶手? 身为母亲,能忍受何种变故? 马夏尔带着妻女来留尼汪岛度假,没想到却踏上了惊魂之旅。妻子离奇失踪,生死不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报警的马夏尔。 警方层层包围,进行抓捕,无法说明真相的马夏尔带着女儿踏上了惊险的逃亡之路。一路上,不断有人死去,逃亡、追捕、疑点、真相交替出现。当矛盾越来越激烈,被派出去追捕的警察也越来越多。 马夏尔开着被杀房主的车,带着被杀的房主和一个“小男孩”突破防线,驶向高地,继续自己的计划。而在后方,看似吊儿郎当的警察却发现了不寻常之处,关于马夏尔的过去开始浮出水面……

  • 男孩

    作者:[法]马库斯·马尔特

    ▷一个野孩子始于1908年的觉醒之旅 | 一部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小说。

    ▷马库斯·马尔特野心之作 | 诗意与克制的书写 | 中文版首次翻译出版。

    ▷在人类的疯狂与文明之间,男孩隐约预感到何为生存:无数的灾难和少数的欢愉;这是一个年轻灵魂对这个世界深沉而无望的爱。

    ————————

    【内容简介】

    《男孩》是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的长篇小说,荣获2016年费米娜文学奖。

    男孩没有名字,在法国南部的森林里长大。母亲死后,男孩在天性驱使下踏上旅途。他遇到了很多人:丧失爱人后心灰意冷的约瑟夫、行走江湖的艺人布拉贝茨、文采飞扬的断臂侠士,还有爱玛——男孩的如姐如母的爱人。在旅途中,男孩开始模糊地明白生活是由什么构成:几分欣喜,几分波折;一些欢聚,许多离别。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男孩经历了人类的极度疯狂、大屠杀和我们所谓的文明。这是年轻灵魂的一段旅程;在懵懂间,男孩经历了铸就历史的大小事件,并开始觉醒……

    ————————

    【媒体热评】

    伟大的史诗之作,小说出色地讲述了一个野孩子发现文明的神话。这是一个关于学习和成长的精彩故事,也是关于战争之残酷性的寓言。

    ——莫娜·奥祖夫, 费米娜奖评委会主席

    马库斯·马尔特胆识过人,野心恰到好处。小说的叙事语言根据情境不断变化:时而富于诗意,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尖锐犀利,时而暴烈张扬。小说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人性的复杂。

    ——法国《阅读》杂志

    “震撼人心的作品……马库斯•马尔特绝对是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家,他的作品处于诗意、神秘、史诗之间,给人带来强烈的阅读的愉悦感。”

    ——《解放报》亚力桑德拉·舒茨博德

    “这是一个关于发现世界的实验,让你先是大笑,继而悲伤的哭出来。”

    ——《生活报》伊夫·维奥利耶

    “虽然不说话,但是男孩身上的本真和气质,强烈地感染了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包括读者。”

    ——《阅读报》吉娜维夫·西蒙

  • 东方故事集

    作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凌空捕捉的传说、寓言、道德故事,这本《东方故事集》在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犹如一座宏伟宫殿中的一间精巧的小礼拜堂。现实在其中变幻,梦想与神话每一次说着新的语言。故事里的欲望和激情往往出人意表,狂暴而炽热地燃烧,或许因为在这些短小叙事令人赞叹的结构中,这些情感找到了必要的完美反差,瞬间闪耀。

    ——马蒂厄·加莱(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东方故事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借用东方之壳叙事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印度、日本和东欧(欧洲人古典概念中“东方世界”)的神话、历史和传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特殊的仁慈,蕴含着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希望的力量。她的语言轻逸,节奏不徐不疾,文本富有想象与诗意。

    全书插图均由法国著名插画师乔治·勒穆瓦纳根据文本创作,梦幻而空灵,极具东方韵味与艺术价值。

  •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作者:[法]马塞尔·贝纳布

    一本挑战悖论的不可能之书。

    乌力波文学经典。法国黑色幽默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幽默解剖写作欲、探究写作之难。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比拉-马塔斯在《巴托比症候群》中致敬之作。

    “我之所以从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决不是意图和文学一刀两断;我从未把颗粒不收当作实现目标,或把生产乏力当作生产模式。我无意破坏,恰恰相反,我打定主意要遵守图书界的规则。”

    ……

    主人公充满写作欲望,却又难以成篇。是什么阻碍了他的写作?与文字的关系?与语言的关系?与自身经历的关系?与自我理想的关系?

    短小精悍,博学幽默,这本自称不是书的书以自嘲的笔法,或明或隐地引用、摹仿了近两百位哲人、文豪,在脱口秀般的节奏中设下一个个脑力挑战,抽丝剥茧地解剖写作欲望,令人思考写作与文学的真谛究竟为何。

    本书引用作者(不完全统计):

    《传道书》、荷马、伊索、毕达哥拉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摩西尼、伊壁鸠鲁、西塞罗、维吉尔、李维、塞内加、马提雅尔、塔西佗、德尔图良、阿普列尤斯、普洛提诺、圣奥古斯丁、迈蒙尼德、但丁、阿布拉菲亚、比特沃的阿尼乌斯、拉伯雷、佩里耶的博纳旺蒂尔、塞夫、龙沙、蒙田、培根、莎士比亚、梅纳尔、霍布斯、笛卡儿、高乃依、拉罗什富科、拉封丹、帕斯卡、斯宾诺莎、布瓦洛、拉辛、拉布吕耶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莱辛、尚福尔、利希滕贝格、萨德、梅西耶、歌德、茹贝尔、约翰•保罗、夏多布里昂、荷尔德林、斯科特、诺瓦利斯、谢林、叔本华、司汤达、维尼、海涅、德拉克洛瓦、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果戈理、坡、盖兰、缪塞、萨克雷、梅尔维尔、阿米尔、波德莱尔、福楼拜、龚古尔兄弟、凡尔纳、阿布、左拉、哈代、雷东、马拉美、詹姆斯、尼采、魏尔伦、洛特雷阿蒙、于斯曼、洛蒂、佩雷茨、兰波、康拉德、阿莱赫姆、拉弗格、勒纳尔、乌纳穆诺、赞格威尔、吉普林、塔罗兄弟、威尔斯、班达、纪德、普鲁斯特、瓦莱里、雅里、托马斯•曼、里尔克、鲁塞尔、阿波利奈尔、阿沙尔、雅拉贝尔、弗齐、弗莱、乔伊斯、卡夫卡、波扬、卢卡奇、萨克斯、伯努瓦、茹弗、勒韦尔迪、韦费尔、科克多、本雅明、阿尔托、巴塔耶、博尔赫斯、米舒、莱里斯、拉迪盖、格诺、萨特、尼赞、布朗肖、夏尔、波伏瓦、热内、劳瑞、齐奥朗、达雷尔、雅贝斯、范德梅尔施、加缪、巴特、阿尔都塞、比森斯、卡尔维诺、布尔迪厄、德里达、佩雷克……

    媒体推荐:

    此书一出,叫人以后还如何写作?

    ——法国《世界报》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讲述了对书籍、对语言的热爱,以及所有造就这一热爱的元素,纸也好,词也好。

    ——美国《出版人周刊》

    包裹在令人捧腹的自嘲之下,是对写书之难的严肃思考。

    ——美国《时代周刊•文学副刊》

    自白文学、觉醒作者及努力创作之间趣味横生的悖论。

    ——美国《柯克斯书评》

  • 夺命卧铺

    作者:[法] 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我们这桩案子曾有过一个被害人、一个凶手和几个证人,

    可现在证人没了,凶手也没了。”

    .

    当你睡在一辆夜班火车的卧铺上时,你得提防一路遭遇的那些人。

    当你所在的包厢里有个女人被发现勒死在铺位上时,你得提防同包厢的那些乘客。

    当你邻铺的乘客被一个接一个地杀掉时,你就得提防一切了。

    如果你并不是那个杀手的话,那么这件事会变得相当麻烦……

    .

    ★《麦田里的守望者》法文译者ד法国的格雷厄姆·格林”侦探小说处女作

    ★ 被翻译成18种语言,畅销全球半个世纪,中文版终于问世

    ★ 同名改编电影是知名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导演生涯处女作,著名演员伊夫·蒙当×雅克·贝汉×米歇尔·皮科利联袂出演

  • 塔朗窃贼

    作者:[法]皮埃尔·勒韦迪

    - 编辑推荐 -

    ★“1917年,在《塔朗窃贼》中,他通过叙事的网状结构,对谵语和梦幻记录的虚构进行了实验。在这方面,他显然先于超现实主义者。”(勒贝尔·萨巴蒂埃)

    ★“当我们——苏波、布勒东、艾吕雅和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对我们来说是世界上的所有纯粹。我们的兄长,诗人的榜样。”(路易·阿拉贡)

    ★“我曾喜爱,至今仍然喜爱——对,充满了爱——对一切缀饰每天生命的东西进行大幅度剪裁而成的这些诗,这一飘浮在我们的行为和印象周围的感知和预示的光晕。”(安德烈·布勒东)

    ★“勒韦迪的许多诗,充满活力地发展,像是一次探寻,在滔滔不绝的事物间的一次前行,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是在意识和意识努力追赶的‘那个更真实的生命’之间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奔跑。”(让-皮埃尔·里夏尔)

    ★“勒韦迪的诗如今以它的高度、它的幽默和它的严重性而存在着,因为它‘剥去心脏的皮’,平静地复述着人类的孤独。”(伊夫·梅兹埃)

    - 内容简介 -

    皮埃尔·勒韦迪的诗体小说《塔朗窃贼》(1917)诞生于一个事件:某天他去拜访住在巴黎的好友马克斯•雅各布,看到一个装满手稿的箱子,顿生好奇,但雅各布担心朋友会窃取他的写作灵感,便当着勒韦迪的面关上了箱子。这一关闭箱子的举动提示勒韦迪,他与文学之都巴黎的友谊是不可靠的——他后来与雅各布、布勒东等人不欢而散,并于1926年离开巴黎去索莱姆隐居,其诗作中始终萦绕着面对现实的尴尬与无力。同时,“关闭”也是勒韦迪极钟爱的一个词,它表明世界和他者的不可进入性。《塔朗窃贼》正是围绕现象世界的无基底性展开的,一切生活在白昼中的人与物都处于巨大的悬浮状态,随时可能坠落,相互之间有观看的窗户,但绝没有紧密维系的纽带。

  • 情感教育

    作者:福楼拜

    《情感教育》的第一稿写于一八四三至一八四五年,但福楼拜并不满意,将它束之高阁。一八六四年九月,他着手写第二稿,于一八六九年五月完成。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 情人

    作者:(法)杜拉斯

    包含篇目《情人》(杜拉),《被遗弃的妇人》(波伏瓦),《西蒙与残废的少女》(维尔高尔),《山冈》(季奥诺),《死人的时代》(加斯卡尔)、《服丧的白雪》(特罗亚)。
  • 玛戈王后

    作者:大仲马

    《玛尔戈王后》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杰作之一,取材于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宗教战争。可以说它是大仲马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的一部精彩无比的史诗,为读者提供的法国宫廷的政治风俗画同样是罕见的佳作。而玛尔戈王后和拉莫尔的恋爱故事尤其被后世传为趣谈。 读过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读者都记得,书中的拉莫尔侯爵小姐颇以死在断头台上的祖先拉莫尔伯爵而骄傲,那位伯爵死后,他的情妇玛尔戈竟然将他的头颅珍藏起来作为纪念。而拉莫尔小姐就是仿效玛尔戈,保存了于连的首级。 《玛尔戈王后》自从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多次再版,并被搬上银幕,在著名的国际影星伊莎贝拉·阿加妮的演绎下,增强了该作品的受读者喜爱程度。该部电影还获得第20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保尔和薇吉妮

    作者:贝纳丹.德.圣比埃

    法国文学史上最畅销书之一——《保尔和薇吉妮》是著名作家贝纳丹.德.圣比埃(1737-1814)的代表作。 小说写两个法国女人因遭不幸,栖居海岛。各生一遗腹子,男名保尔,女名薇吉妮。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后来,姑娘被有钱的外姑奶接回法国,保尔由于是贫穷的私生子,无法去和顾念结合。万里相思,柔肠寸断。最后,薇吉妮因不从外姑奶主婚之命,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在返回海岛行将抵岸时,突遇飓风,船毁人亡。保尔悲伤而死。他们的母亲也相继去世。两家人合冢而葬。 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动人肺腑的描写,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谴责了世俗的金钱观和等级观念。
  • 布拉热洛纳子爵

    作者:大仲马

    《布拉热洛纳子爵》是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和《二十年后》的续篇,也是《三个火枪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本书以阿多斯的儿子布拉热洛纳子爵的恋爱故事为线索,描绘了路易十四时代的一系列真真假假的历史故事:财政总监富凯的 失宠;路易十四和侍从女伴拉瓦利埃尔的爱情;达达尼昂和阿多斯帮助查理二世国王重登王位;阿拉密斯和波尔朵斯想用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铁面人”代替国王却功败垂成;以及达达尼昂等四个生死与共的火枪手的最后结局等。
  •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册)

    作者:罗曼·罗兰

    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御用乐师,但此时家庭已经败落。老祖父很喜欢小克里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克里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早熟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断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遣兴》献给了公爵。小克里斯朵夫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孙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里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弥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在遭到弥娜母亲的一番奚落后愤然离开。此时,父亲也去世了。克里斯朵夫的童年也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克里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更见消沉,整天和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馆里泡。在这个时候,自小就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有一次,克里斯朵夫去听音乐会,他忽然感觉到观众都是百无聊赖,而演奏也是毫无生气。他回到家里,把他所景仰的几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拿出来看,竟发现其中同样充满了虚伪和造作。桀骜不驯的克里斯朵夫随即发表了对大师们的反面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宠爱,把他所在的乐队和观众也全部得罪了。一个星期日,他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时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难。 在巴黎,克里斯朵夫陷人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后,他终于在一个汽车制造商家里找到了一个教钢琴的工作。制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齐亚对他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克里斯朵夫继续着他的音乐创作,他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一幕音乐剧。然而,他拒绝一个声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员演出自己的音乐剧,又给自己惹了麻烦,演出被人捣乱搞得一团糟糕,他气愤得中途退场。由于这次不成功的音乐会,他教课的几份差事也丢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爱他的葛拉齐亚因无法帮助他而伤心地离开巴黎回到了故乡。 在一个音乐会上,克里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不久,克里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但不谙世故的克里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人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又—次脱身。然而,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出于自卫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里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克里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 岁月流逝,克里斯朵夫老了,葛拉齐亚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当克里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敌人也和解了,并反过来讥讽像他当年那样反抗社会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 茶花女

    作者:小仲马

  • 情人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

  • 孤独的女孩

    作者:佩居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荒漠,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寒雪。《孤独的女孩》写了三个主要人物,书商沃拉、小女孩爱娃及其母亲特莱丝都是孤独的典型。沃拉自小失去父母,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配偶。“肌肉的泛滥,记忆的过剩,摆动在任何地方都无所谓的身体的荒谬,造成了他的孤寂。是一种悲哀的孤寂,在遥远的童年就埋下的不幸和苦恼。”出车祸之后,他更加孤独,他经常面对的是一个被他撞伤致残、不会说话的小女孩,无法进行交流,“我到处寻找幸福,但是除了在小小的角落,小小的书上,我无处可寻”。小学生爱娃是个私生女,没有父爱,母爱也不多,在这座城市里没有熟人,在学校里也很少与别人说话。后来她被撞伤,小小的年纪就丧失了语言功能,完全被打入静界,“变成了一个小修女,没有声音、没有快乐、没有童年的孩子”。她短暂的一生是在孤独中度过的。爱娃的母亲特莱丝是个缺乏责任心的女人,但她也是个孤独的女人,没有一个男人爱她,人们只是与她逢场作戏,所以在她的话语里经常出现的是“悲哀,毫无意义”、“羡慕所有沉溺下去的人”、“希望像下着的雪一样飘落散开,什么也不再想,”她总结说:“我的一生很不稳定,就像一张模糊的照片一样”。   本书因为格调高雅、思想清新、内涵丰富而荣获2003年法国“国际广播图书奖”,被法国媒体誉为一部挑战《百年孤独》的梦幻现实主义作品。   本书同时收入作者的另一部代表力作《生育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