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局外人

    作者:[法]加缪

    《局外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 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 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 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 贯的荒谬之感。 在第二部分里,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 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把始终认为自己无 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 、蓄意杀人的魔鬼。 本书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作品,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 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 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 “荒谬”的观念。
  • 如果种子不死

    作者:[法] 纪德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 沉默女王

    作者:[法] 玛丽·尼米埃

    《沉默女王》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精巧结构和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一个敏感孩童,在英年早逝的父亲阴影之下的成长。这部自传体小说赢得读者的喜爱,以及法兰西学院最佳小说奖和美第奇文学奖两项大奖。 小说虽是关于在生命中缺席的父亲,关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却也是关于追寻,关于生活中的谜题。正如作家毕飞宇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我们的‘父亲’是谁?他凭什么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凭什么是他的孩子?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也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问题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孤儿,他有理由质疑血管内部急遽流动的液体,他有理由寻找血管顶端的那个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的接口。”
  • 欧洲快车

    作者:[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人们即将读到的这本书,并不自诩为一部自成一体的作品。作品,是电影,如人们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和听到的那个样子,在这里,人们只能找到对它的一种描绘举个例子吧,这就好比对一部歌剧而言,它是剧本,配有音乐总谱,还有布景提示、表演说明,等等。对没能去观看放映的人来说,电影小说还能够像一本乐谱那样被人阅读。 《欧洲快车》收录同名电影的剧本大纲、剧情梗概、对白剧本以及电影小说提纲。该电影讲述一个导演、一个制片人和一个秘书,三人在欧洲快车上构思一部有关毒品走私的电影,孰料他们下车后,接站的同行向他们叙述了当地报纸上刊登的一条社会新闻,与他们在欧洲快车上构思的故事分毫不差。 《欧洲快车》由阿兰·罗伯-格里耶编著。
  • 蒙田意大利之旅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蒙田意大利游记》简介: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写作,信马由缰,不仅让自己欣赏到了自然界各种形态的生生不息演变,更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
  • 沙漠中的一口井

    作者:[法]圣艾克絮佩里

    《沙漠中的一口井》是圣艾克絮佩里的书信集,由《与家人书》和《与友人书》两部分组成。《与家人书》是作者在1910年至1944年间写给家人的信函,共153封,其中多数是写给母亲和姨妈伊万娜的。在这些信件中,圣艾克絮佩里主要向她们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其工作情况,偶尔与姨妈谈及文学。《与友人书》收录了作者二十几年间同二十多位朋友的通信。在信中,圣艾克絮佩里敞开心扉,用细腻的笔触向友人倾诉他的爱恋、深情,也抱怨他的痛苦、失意。既有一时冲动的激烈言辞,也不乏冷静、理性的哲学思考。一个真实的圣艾克絮佩里就这样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于是我们——城市森林中的寂寞读者,在人群的沙漠中喝到了水。
  • 红与黑

    作者:司汤达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问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
  • 超越荒诞

    作者:柳鸣九

    本书介绍的引文基本上都出自“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七十种,我有幸作为主编与本学界与同道合作,在中国共同完成当代外国文学这一最大的文库,已成为了我生平中一段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这种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易于流传,为受众喜闻乐见,拥有广大的读者,其侦探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所处理的题材,是法国19世纪年间富有戏剧性的一段历史。对于熟悉那个时期的历史过程的读者来说,有必要对这段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简要的概述。 本书涉及的点众多而广泛,自然就形成了面。在这两集“论丛”中,由于涉及的作家有六七十位,作品有一百部左右,上至世纪之初,下至世纪之末,事实上已经显示了法国20世纪文学发展的大致历史过程和与各个方面的景貌,对重大的思潮流派与显赫的文学现象,也有若干聚焦的写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一部文学史应有的主体内容,因此,且把它们作为原三卷本《法国文学史》续篇,为此,将其内容归纳为十二个专题。
  • 小说的政治阅读

    作者:(法)雅克・里纳尔

    小说的政治阅读是把小说放在社会学范围及其意识形态表现的交接点上,是把言语的功能和精神范畴内的游戏联结在一起,把具体化的表现体系和社会政治面以及文学形式面联结在一起。本书由世界的感知与再现,精神分析学观点的引入,历史、神话和书、神话与写作四部分组成。通过把小说的政治阅读理论应用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嫉妒》,本评论被视为意识、历史、文学阶段的“新小说”。
  • Madame Bovary

    作者:Gustave Flaubert

  • 漫步遐想录

    作者:(法)卢梭

    卢梭的文学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被公认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些特色在《漫步遐想录》中表现得比在他的任何其他作品中都更突出。在这部作品中的卢梭是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
  • 法国文学选集

    作者:张放

    《法国文学选集:法文》选入了历史上(从中世纪—20世纪90年代)有争议或受到忽视而在本世纪重新受到重视的作家与作品,并重点选入76位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有特色的、有前途的作家的作品,力图为读者提供一部尽可能完整的反映法国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全貌的选集。
  • 加缪读本

    作者:加缪

    这本《加缪读本》由阿尔贝·加缪著,沈志明选编。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东部沿海城市蒙多维(现名德雷昂)。从少年时代起,就与贫穷和死亡的阴影相伴,这使他更能深切体会人生的荒谬。无论在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他一生都在与荒诞作斗争。代表作有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和哲学著作对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有很大影响。《加缪读本》收录了加缪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随笔和文论。
  • 旅行者

    作者:(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罗伯-格里耶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下诺曼底首府Caen的乡下城堡度过的。在那里,他回忆、写作,同时也照顾他心爱的热带植物。离城堡不远有一座修道院,现在是法国当代出版纪念学会,简称IMEC,罗伯-格里耶生前已经将所有手稿, 包括绘画和照片,交给它永久保存。学会的负责人奥利 维耶·科尔佩先生特别珍惜自己的特权,他让罗伯-格里耶感到IMEC好像就是为他而建立的,并为他做了一切,其中就包括选编《旅行者》,它出版于罗伯-格里耶八十寿辰的前一年。 《旅行者》中文版上卷的文章虽然是作者写下的或校订的,但不包括60年代出版的《为了一种新小说》中的任何篇章,部分甚至超出了文学或新小说的范畴。为了弄懂作者的一生,接触这些材料——尽管其中不少内容经常重复——是研究者必要的功课。 无疑,不管在什么场合,罗伯-格里耶总是喜欢谈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批评自己的同伴,这使得喜欢他的人和厌恶他的人一样多。通过编选这个文集,奥利维耶·科尔佩从正面评价了占据我们思想空间的这个“午夜的魔王”:新小说最具旅行者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最重视与人们分享新小说要求以及持久进展状态的人。 《旅行者》中文版下卷中所收集的对话涉及罗伯-格里耶四十年中的每一个时期,虽然并不是作家一生中的全部,但已经够丰富了。读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其中内容的重复,因为是媒体的性质和作家的性格决定了某些重复的必要性。无论是宣传自己还是评价别人,罗伯-格里耶始终是作为思想者在发言。所以,重复以及每一次增加的少许新内容,都必然构成现代文学或者新小说的思想宝库。(陈侗)
  • 纪德日记

    作者:[法] 纪德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一九四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的日记从一八八七年他十四岁写起,直到一九五○年他逝世前为止,在二十世纪所有的作家艺术家当中都堪称绝无仅有。从他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道德观的形成、他的海量的阅读,他的著作的起源和经历,他的同性恋癖好甚至他数次猎艳的详细经过,这些内容都是他最少雕饰的“自传”,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成为另一位蒙田。 少女时代的桑塔格在某一天的凌晨看完纪德的日记后,这样写道:“我本该看得慢点的,而且我得一遍又一遍地看——我和纪德获得了极其完美的智性交流,对他产生的每个想法,我都体验到那种相应的产前阵痛!因此,我想的不是:“多么不可思议地清晰易懂啊!”——而是:“停下!我无法这么快地思考!或者确切地说,我长起来没有这么快!”“因为,我不只是在看这本书,我自己还在创造它,这种独特而巨大的体验清空了这可怕的几个月来充斥在我脑子里的许许多多的混乱与贫乏——”她从纪德身上找到了真正的志同道合,从此致力于反抗庸俗与愚蠢的艺术崇拜。
  • 地上的粮食

    作者:[法] 安德烈·纪德

    唐祖论,193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法语副教授。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07年获法国学术棕榈奖骑士勋章。主要译著:《地粮·新粮》、《苦儿历险记》、《埃梅童话》、《巴黎圣母院》、《瓦莱里散文选》等;编著有:《法汉实用辞典》、《不屈的中国人》等。
  • 作者:[法] 维克多·谢阁兰

    《碑》是谢阁兰生前正式出版的惟一一本诗集。此书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收录金石拓片的连缀册页形式,书中每首诗的右上角皆配汉语题词,诗的四周还围以黑色边框,使人见书如见碑,表现了诗人对“碑体诗”的追求。在1989年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法国历代文学珍本展览中,《碑》被列入当代四十种文学珍本参加展出。这是一本特殊的令人惊讶的作品,是一本中西文化合璧的奇书,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方诗的纪念碑。
  • 美学珍玩

    作者:[法]夏尔·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从绘画评论开始的,《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一炮打响,《一八四六年的沙龙》则确立了他权威艺术评论家的地位。这期间,他已经开始诗歌创作,但成名作《恶之花》的出版,却是在十二年之后。 《美学珍玩》收集了波德莱尔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评论。他极力推崇色彩和想象力,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令他迷狂,漫画家伽瓦尔尼令他心醉神迷。他涉猎广泛,油画、素描、漫画、雕塑,无不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为读者展开了一副美妙的法国十九世纪艺术画卷。他认为:“对一幅画的评述不妨是一首十四行诗。”诗可以说画,画也可以说诗,“现代诗歌总是明显地带有取之于各种艺术的微妙之处。”
  • 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 遗存篇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 遗存篇》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收有《西斯廷教堂》《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宁为玉碎》《皮毛兽》《镜子的效果和鬼火》《年节》等文。
  • 威尼斯

    作者:(法) 保罗·莫朗

    《威尼斯》是法国著名作家保罗•莫朗所写的,关于威尼斯的随笔集。作者将威尼斯的历史人文、文学典故以及自己游历威尼斯的见闻、思索巧妙地穿插融合,读来颇有趣味。莫朗有着流浪汉的性情,他创造了一种让他感到非常自在的文学形式,把历史、人文、地理、实事和自己的感觉糅合到一起——这是一份对威尼斯的印象与感觉的大杂烩,无比渊博也无比优美。 编辑推荐 保罗•莫朗是才子加学者型的作家,行文机智风趣,文笔优雅凝练,博学而敏锐。威尼斯是他钟爱的城市,他曾多次流连忘返于那里。这本关于威尼斯的文化随笔,以类似梦呓般的笔法,以集艺术、宗教于一身的威尼斯为叙事背景,按年代次序记述了他的旅行经历和所思、所感,娓娓道来,隽永耐读。 精彩书摘 威尼斯在它有限的空间里囊括着我在尘世的一生,它也处于虚无当中,介于胎儿的羊水与冥河的河水之间。 在威尼斯,人们可以体验到一种新的乐趣:没有汽车,就像在采尔马特或是以前的百慕大,幸福地生活在一座没有人行道、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汽笛的城市里。在这里,漫步就是流动,就像在水上:我这就出发啦,没有重量,像一只真正的气球。 威尼斯的房屋满怀对船舶的思念,它们的底层常常被水浸没。这些房屋同时满足了对固定住所和漂移生活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