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O孃的故事

    作者:Pauline REAGE

  • 蒙梭罗夫人(上下)

    作者:[法] 大仲马

    16世纪时出入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宫廷的都是一些贵族剑客或勇士,其中既有依附于国王的,也有不依附国王而忠于安茹公爵的,两派势成水火,闹得不可开交。 比西是安茹派的第一勇士,他被国王派的剑客击伤后,为一个绝色美女所救。这个绝色美女名叫狄安娜——也就是本书女主人公,后来被王家犬 猎队队长蒙梭罗看中,成了蒙梭罗夫人。 狄安娜貌若天仙,宫廷上下的男人们为之倾倒。她与比西两情相悦,这使得垂涎其美貌的安茹公爵炉火中烧,由此引发了一場血腥的宫廷决斗……
  • 俊友

    作者:[法] 莫泊桑

    乔治•杜洛阿是一个有着漂亮外表,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无耻之徒,他善于抓住机会,利用女人发迹,在短时间内便飞黄腾达,获得了巨额财产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本书通过一个现代冒险家发迹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的复杂现象,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同时也是代表莫泊桑最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作品。
  • 一度青春

    作者:莫狄阿诺(Modiano.P.)

    莫狄阿诺(1947~),法国当代作家。本书收入《一度青春》、《往事如烟》、《凄凉别墅》3部小说。 【作 者】:(法)莫狄阿诺(Patrick Modiano)著;李玉民等译 【丛编项】: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第五批 【装帧项】:18cm / 393页 【出版项】:漓江出版社 / 1993 【ISBN号】:9787540713492 / 7540713496 【原书定价】:¥7.85 【主题词】:中篇小说-法国-现代-选集
  • 红与黑

    作者:司汤达

    《红与黑(珍藏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菊子夫人

    作者:洛蒂

    法国海军军官“我”随舰来到日本长崎,按当地习俗,把菊子姑娘“租”来当临时妻子。小说围绕这一租妻故事,细致地描绘了“我”与菊子之间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与菊子的母亲、姐妹等亲属的交往,从中反映出十九世纪初日本长崎的风貌,以及当时日本人面对欧洲人那种卑躬屈膝的奉承相。小说既写了法国人恃强高傲的优越感,也以一个法国人的眼光,描写了当年日本社会乃至日本民族的种种阴暗面和弊端。特别是末尾法舰调防,“租妻”结束,菊子不但毫无伤感,反而热衷在数钱,计算赚了多少钱,这就把人物的J 心理剖析得更深了一层,无疑具有认识的作用。
  • 为了一夜的爱

    作者:左拉,普鲁斯特

    本书内容:小小的P城在一座山岗上。在老城的墙脚下,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条小河夹在陡峭的河岸之间,河水很深。大概就是因为它那清脆的流水声,人们才称它为叮咚河。假如您从通往凡尔赛的大道过来,就得在南门口经过叮咚河上的一座单孔石桥,石桥两旁低矮粗壮的圆栏杆,成了郊区所有老年人休息时从的长凳。进城后上坡,就是丽日街,街尽头是静静的四姑娘广场,广场上铺着大石块,石缝间杂草丛生,使得这块广场看上去绿油油的,像一块草地。四周房子里寂静无声。每过半小时左右会慢吞吞走过一个行人,引起马厩门后一条狗的狂吠。这个僻静的地方每天要热闹两次,那是几个军官按照时经过这儿到丽日街一家饭铺去吃包饭的时候。……
  • 邦斯舅舅

    作者:巴尔扎克

    一部传统的小说,自然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去解读。让我们着重看一看《邦斯舅舅》中的主要人物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个旧时代的“遗迹”。小说一开始,便以极富象征和概括性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他那悲剧性的外表及这外表所兆示的悲剧性的命运。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那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受着激烈的动荡。贵族阶级逐渐没落,资产阶级政客、大银行家,投机商和大批食利者占据了法国的政治和经济舞台,而邦斯舅舅在这个时代的的舞台上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衣着的某些细微之处依旧忠实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样,让人回想起第一帝国时代。”这个“又干又瘦的”老人,“在缀着白色金属扣的暗绿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栗色的斯宾塞!……一个穿斯宾塞的人,要知道在这一八四四年,不啻于拿破仑尊驾一时复生,” 怪不得他一出场,巴黎街头早已麻木的无聊看客也不由得发出含义丰富的微笑,带着讥刺、嘲弄或怜悯:他“身上无意中留存了某个时代的全部笑料,看起来活脱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化身”,“就像人们说帝国式样家具一样,毫不犹豫地称他为帝国时代人物。” 这位“帝国时代人物”,原本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还获得过罗马大奖。当初,国家把他派往罗马,本想把他造就成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可他却在那儿染上了古董癖,还“染上了七大原罪中恐怕上帝惩罚最轻的一桩:贪馋”。 一方面,邦斯那颗“生机盎然的心灵永不疲惫地欣赏着人类壮丽的创造”,在收藏和欣赏人类的艺术创造中得到慰藉和升华;另一方面,他那张挑剔的嘴巴充满嗜欲,腐蚀了他的气节,那“嗜欲潜伏在人的心中,无处不在,在那儿发号施令,要冲破人的意志和荣誉的缺口……” 从表面看,似乎是邦斯犯的那桩原罪——“贪馋”把他推向悲剧的道路,由一个具有艺术追求的音乐家“沦落到一个吃白食”;养成了“吃好喝好”的恶习,“只要能够继续活个痛快,尝到所有那些时鲜的瓜果蔬菜,敞开肚子大吃(话虽俗,但却富有表现力)那些制作精细的美味佳肴,什么下贱事都能做得出来”。他不仅为满足自己的贪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且还被腐蚀了灵魂,“对交际场上那些客套,那些取代了真情的虚伪表演全已习以为常,说起来恭维话来,那简直就像花几个小钱一样方便”。 然而,这仅仅是邦斯人生悲剧的一个方面,一个非本质的方面。他的悲剧的深刻原因,在于他的“穷”,在于他与他的那些富有、显赫的“亲戚”根本上的格格不入。一个在一八四四年还穿着斯宾塞的“帝国时代人物”,偏偏又生活在一群七月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之中。在他身边,有法国药材界巨头博比诺,“当年闹七月革命,好处尽让博比诺得了,至少与波旁王族第二分支得到好处不相上下”;有“不惜牺牲自己的长子”,拼命向政界爬的老卡缪佐;有野心勃勃一心想当司法部长的最高法院庭长;有公证人出身,后来当上了巴黎某区区长,捞尽了好处的卡尔多。邦斯担任乐队指挥的那家戏院的经理,也同样是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从本质上讲,邦斯是个艺术家。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他才拥有青春;只有与艺术交流时,他才显得那么才气横溢。在乐队的指挥台上,他的手势是那么有力;在他的那间充满人类美的创造的收藏室里,他是那么幸福。对于艺术和美的创造,他是那么一往情深。他“热爱艺术”,“对任何手工艺品,对任何神奇的创造,无不感到一种难以满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对一位美丽的恋人的爱”。甚至,当他因为得不到爱而绝望,投入到“连富有德行的僧侣也不可避免的罪过——贪馋”的怀抱时,也是“像投入到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崇拜之中”。 然而,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相悖的。对七月王朝时期那些资产阶级暴发户来说,音乐只是那些音乐家的一种“糊口的”手段,戏院经理戈迪萨尔看重邦斯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邦斯编的乐曲可以给他招徕观众,带来滚滚财源;对爱慕虚荣,耍尽一切手段要让丈夫当上议员,乃至司法部长的德·玛维尔庭长太太来说,邦斯搜集的那些艺术品,那些稀世珍品,“纯粹是一钱不值的玩艺”,艺术痴迷的邦斯,完全是“一个怪物”。 在这些人的府上,邦斯老人经受着百般的奚落、嘲讽和耍弄,最终被逐出“他们的天地”,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这里,没有艺术的位置,他们“崇拜的是成功,看重的只是一八三○年以来猎取的一切:巨大的财富或显赫的社会地位”。剧院的头牌舞女爱洛伊斯·布利兹图说得是那么一针见血:如今这个世道,“当老板的斤斤计较,做国王的巧取豪夺,当大臣的营私舞弊,有钱的吝啬抠门……艺术家就太惨了!”看来,邦斯由艺术家沦为“吃白食的”,这不能不说艺术本身的沦丧,而邦斯的悲剧,恐怕就是艺术的悲剧了。
  • W或童年回忆

    作者:(法) 乔治·佩雷克

    乔治·佩雷克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本书中包含两个交替出现的文本;似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彼此相联,仿佛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独立存在,仿佛只有从它们彼此的衔接中,从它们远远地投向彼此的光线中,才可揭示某个从未在这个或那个文本中言说而只在它们微弱的交叉处言说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文本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是一部冒险小说,是对一段童年幻想任意却细致的重构,它描写了一个被奥林匹克理想统治的城池。另一个文本是一部自传:战争期间童年生活的破碎叙事,缺乏探索与回忆的叙事,由零散的碎片、缺失、遗忘、怀疑、假设以及贫乏的小故事构成。位于旁边的冒险小说表现出一种宏伟,或者也许是可疑。因为,它开始时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忽然间,又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在这断裂中,在这将叙事悬于不明所以的等待的裂缝中,存在着一个最初的地方,这本书正是从那里诞生的,童年时代断开的线以及写作之线都系于那些悬置点周围。
  • 孽之缘

    作者:萨德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弗洛维勒和库瓦耳——又名孽之缘》、《洛兰莎和安东尼奥——意大利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他以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法克斯郎惹——又名野心误》、《爱尔内斯汀——瑞典短篇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西方文学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作家,其作品继以西班牙传说人物唐璜为主人公的那样放肆刻画男女情、给予恶德细致描绘的诸多传统故事、小说、戏剧、歌剧之后,开创了18世纪直至20世纪整整一个流派的西方文学。然而,其人、其事、其作品却是历经否定、肯定,再否、再肯定的一个重大焦点,盖棺尚不易论定。至今我们还可以各抒己见,继续研究,继续探讨,继续辩证。 …… 雨果又以画家库尔贝(1819—1877)为例。库尔贝曾对雨果自夸画了“一幅真实的墙”,说是画得比荷马描绘阿喀琉斯的盾好得多。“我[雨果]对他说:‘得了吧!我宁愿要阿喀琉斯的盾,首先因为它比你的墙美,其次因为你的墙毕竟还是欠缺点什么。’”欠缺什么呢?欠缺的就是“人们往往在墙脚下发现的那堆东西:另一个人难免总有一天屙在那里从而比你更为现实主义的那玩意儿”。绝妙!试想,那玩意儿要是画在墙脚下,或者把人体下面排出的气体也写入诗中,成何体统! 萨德在世时和去世后,就笔者所知,迄今尚无其全集出版。在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坊间所见只是他人汇编的一些选集或萨德自己在世时编辑的选集或单独出版的单篇。这大概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有些作品在作者去世前即已遭查禁,甚至毁版,再也无从觅得;二是舆论认为有些作品(大多数为其匿名的)当时和现在都不宜与公众见面,不值得寻觅,予以出齐。 我们既然立足于中国,而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道德深厚的文明民族,西方伦理观念可以放纵过去的东西,不见得适合我们的文明读者。有鉴于此,笔者大胆充当一次萨德万分厌恶的“检察官”,从所能觅到的萨德原文作品中选择了三部,译出作为《萨德文集》(三卷集),第一集曰《孽之缘》(短篇小说选),第二集日《伪贞洁的女人》(原名《故事、小故事、传奇集》)(故事、中短篇小说选),第三集曰《贞洁的厄运》(原名《鞠斯汀娜,又名美德的厄运》)(长篇小说),每一部也有所删节或润色,均见各集译者所作关于该集版本的说明。 2010年10月改于北京
  • 波斯人信札

    作者:(法)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内容简介:我在这里不是写献词,我不为此书请求保护。如果书好,人们就会读它;如果不好,人们读不读,我也无所谓。我拿出这头一批信试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我文书夹里还有许多别的信,以后可以献给公众。但是这得有个条件,即人们不知我是何许人。因为,万一人们知道了我的姓名,那么从此我就将缄口藏舌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走路姿势很好,可是别人一看着她,她走起来就瘸了。这部书的缺点已够多的了,用不着再把我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供人评论!如果人们知道我是谁,就会说:“他的书跟他的性格太不相称。他该把时间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才是,一个庄重的人犯不上干这样的事。”评论家们肯定会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不必多费脑筋,手到擒来。 《波斯人信札》中那些写信的波斯人曾经跟我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他们把我视为另一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也不隐瞒。事实上,从那么远的地方移居来的人是无须再保守秘密的。他们把大部分信给我看,我把这些信抄下来。其中有些甚至使我惊奇,他们本不该让我看的,因为这些信的内容极大伤害了波斯人的虚荣和妒忌心。 因此我只不过代为迻译而已。我的全部辛劳困难就在于使作品适合我们的风俗。我尽可能减轻亚洲语言给读者的负担,使读者不被没完没了、令人厌烦的闳大不经的言辞弄得不知所云。 不过我为读者所做的并非仅此而已。我删掉了冗长的客套话,在这方面,东方人的慷慨大方不亚于我们。我还省掉了无数细枝末节,这些小事难以公之于众,而应自行消亡于两个朋友之间。 如果大部分出版书信集的人都这样做,那他们就会看到他们的作品全都湮灭无闻了。 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任何译者,乃至最粗鄙不文的评论家,都可以在他的译作或他那无聊的评论前面,将原文吹捧一番,指出它的作用、优点和不凡之处,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作品,这是惯例所允许的。我可不这样做。读者可以很容易猜测出其故安在。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把这些十分无聊的话,写在一个本身已是极其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意思是说写在一篇序言中。
  • 深夜旅行的女人

    作者:[法] 弗朗索瓦兹·尚德纳戈尔

    《前妻》作者的又一家庭伦理力作 呈现给你关于家和亲人和死亡的另类感悟 母亲患绝症六年,行将离世,形容丑陋,言语尖刻,往昔的优雅美丽消失殆尽。四个人到中年的女儿,生活的箱底积攒下了种种纠结和不如意。母亲,这个躺在病床上的陌生的老太婆,牵扯起了姐妹四人对于往昔的种种记忆。 撕开生活的表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种种或许不堪入目,但并不显得狰狞。因为生活让太多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母亲一点点死去的过程浸泡在各人的回忆里,但绝不仅仅是串故事的绳子,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沉重的大石头,是直接被拉近到我们眼前的可憎难看的东西。最终,并不是每一个谜团都得到了解答。 优美而压抑,真实,又带着几分虚幻,仿佛将醒未醒的辰光。
  • 不朽者

    作者:[法]阿尔封斯·都德

    长篇小说《不朽者》是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因法兰西学院院士通常被人称作“不朽者”。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虽此部作品不如作者的《磨坊书简》和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有名,但可读性不亚于19世纪的任何欧洲优秀小说。
  • 虔诚的回忆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对法国女作家的记忆或许是从杜拉斯开始的,但如果错过了尤瑟纳尔,你就等于错过了真正的法国文学。同是对过往的追述,杜拉斯沉迷于回忆,尤瑟纳尔青睐历史,因而她的小说更多的是书写一个地域、一种现象、一种传统、一个神话,在她的作品中,一种深远的承袭关系潜藏在那些表面上风格迥异的文字底下。尤瑟纳尔成为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但这并非女性们的骄傲,她的成功恰恰在于她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女性写作。 请读片断: 两个走向永恒之邦的过客 一年的秋天,奥克塔夫·皮尔麦茨把身体不适的母亲交给他的兄弟埃米尔照料,跟他同样也患着病的太太到阿克兹来过几个星期。大清早他让人给他备好马鞍,要到图恩附近的巴斯杜尔去,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去看看他生病的姨夫,市政长官路易·特鲁耶。 在我作为参考的他写的几页书里,他本人也叙述过这一天的情况。我尽量从他其他的作品中摘录出些片段,把他那简短的描绘补缀完整,进入这人的精神世界。我是他的远亲,这样,就仿佛在97年以前跟他共同生活了一天。对于奥克塔夫来说,去给我的外曾祖父扫墓是他对这个家必须尽的义务,这个行动也符合他在一件事的终了时沉溺于冥思默想的癖好,一个正在家居的旅行家看来,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闭门不出就是墨守成规,而走区区的15公里路程就打破了他越来越平庸的不良倾向。他要在这段路程中得到许多印象,看到许多景致,跟他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或是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地区游历的收获一样多。 他避开沙勒罗瓦和这个地区的烟雾,取道桑布尔山谷里的大路。过去,他曾跟他的表妹夫阿尔蒂尔一起,在马尔西安城堡小住过很多次,这地方让他怀着怜悯的心情想到玛蒂尔德死后那个鳏夫的生活,独自住在苏阿雷,带着那些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又稍稍硬起了心肠:他对玛蒂尔德的丈夫从来没有真正同情过。一座修道院的废墟,在10月份光秃秃的田野中间堆积着断壁颓垣,将他带到宗教气息浓厚又充满诗意的中世纪,有关那时的任何一点传说都会使他感动不已。就在这个地方。雷莫……,他年轻的弟弟,28岁得暴病死的,已经有3年了。有关弟弟的回忆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在秋季的阳光底下,那淡色的幽灵仿佛镀了一层金,也像刚从东方旅行回来的雷莫一样,棕褐的脸色,容光焕发。……3年了……草丛中开着秋水仙,和谐的灰褐色地面上,还有一大片蓝色的紫菀。天空中一只迁徙的鸟急速地转了个弯,不由地打乱了他在每一丝气息中颤动的思绪。他推敲着词句,今晚给约瑟·德·科潘写信正好用来描写这一切。这人是他在乡间的年轻邻居,是他的知己同伴。在一家旅店的院子里他停了下来,给他的马喂些草料。一张俊俏的脸打动了他的心旌(这件事他对约瑟一点也不提)。他向一个女人问路,她那浓郁的乡谈提起了他的兴致,从这里似乎又找到了在古老的法兰西漫游的情景;几个拾枯枝的小姑娘让他想起即将来临的冬天,这对于穷人来说非常严酷。就像往常一样,每一次他走向外部世界时,生活就会扑面而来,有出乎意料的事物,深沉的哀愁,让人迷惑的温存以及几乎使人招架不住的、无所不包的大千景色。 然而,他必须让自己一段又一段地重新走完路易·特鲁耶的路程,因为他就是要最后一次再看看才启程的。奥克塔夫二十来岁死了父亲,他把他的一部分亲子之情寄托在他姨夫身上(这姨夫也是他的教父)。他对这人十分尊重,又保持着一点距离,就像家里长幼之间那样。他尽力想象他姨夫儿时的情况,接着想象他勤奋的青年时代,就在这条河旁,周围就是这样的景致,就在滑铁卢战役的炮击之后不久。路易的父亲——斯塔尼斯拉斯·特鲁耶,在拿破仑治下是热马普地区的行政长官,接着,又在荷兰的政府里当议员,在那动乱时代顶着个官职,有一日算一日地敷衍着公务,这事比政权的持续更要紧。他好像是从他的母亲,伊萨贝尔·杜·乌兹那里继承了这种完美的举止,其实就是品位高雅、彬彬有礼的外在表象。当年比利时新从荷兰划分出来,还是欧洲地图上的一个新国,一提起那时布鲁塞尔议会中的唇枪舌剑,奥克塔夫就不太自在:路易·特鲁耶作为特万地区的年轻议员,曾经参加过那些已被遗忘的争论……奥克塔夫很看重为官做宦的身分,他姨夫后来就是干这个的,特别是当着埃诺的市长,在蒙斯过了21年。雷莫却不那么看重这高级职位,他总觉得在我们认为是公正的后面潜伏着不公正,而且在国家机构最为合法的惯例中,表面的命令底下总隐藏着不清不楚的东西。一个12岁的童工在博里纳日的矿井里一天要干12小时,这样的世界他不感兴趣。然而路易·特鲁耶却相反,他这样的人,无论社会怎么样,他都打算恪尽职责。 --------------------------------------------------------------------------------
  • 蓝狗时代

    作者:塞奇·布鲁梭罗『法』

    自从蓝太阳出现在小镇普安布鲁夫的上空,事情就不对劲儿了:小狗会下棋、猫咪能解读人的思想、最差的学生比老师还博学、连做填字游戏都困难的老妇人却能轻而易举地翻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至于一双双在街上跑来跑去的鞋子,更是坚决地想要踹前主人的屁股……一只蓝狗从此成了小镇的主宰,动物们决定要报复人类.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所有这一切,都是隐形人在背后捣的鬼。看来,只有佩吉·苏能拯救全镇的人了,因为她拥有一副魔法眼镜,惟有她能看穿隐形人的鬼把戏。 可是,有谁愿意相信一个十多岁的黄毛丫头呢?更何况她的法力还只是半吊子水平,灾难总是追着她跑,害得她没朋友,还被视为怪胎……唉!谁知道佩吉·苏能不能凭借智慧打赢这场仗呢?
  • 地铁姑娘扎姬

    作者:雷蒙·格诺

    雷蒙·格诺(1903—1976)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生于勒阿弗尔,在巴黎读的大学,曾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他当过银行职员、售货员,最后进入伽里马出版社当审稿员。他的第一部小说《麻烦事》于1933年获得双猴奖。之后又写了大量小说,其中著名的有《最后的岁月》、《我的朋友比埃罗》、《圣—格兰格兰》、《蓝花》。 《地铁姑娘扎姬》一书十分畅销,该书和格诺的其他小说一样,是一部平民主义的作品,奇特而滑稽。由于作者曾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有好几年之久,因此书中保留了来自超现实主义的那种东拉西扯,黑色幽默和嬉怒笑骂的艺术趣味,而且还由于大量运用俚语黑话,文字游戏,以及异想天开的拼写法,使得小说既充满了诙谐情调,又晦涩难懂。即便是平民主义的作品,格诺的小说也是以其难懂的文字而在法国文坛上出了名的。 然而,格诺并不因会嘲弄一切而影响其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他既是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又指导《新法兰西杂志》大百科全书的写作。他还热衷于修辞学和活字印刷术,甚至酷爱《萨利·马拉全集》中的色情描写。因而,格诺的这种复杂的性格在法国文学中至今仍是一个谜。
  • 巴马修道院

    作者:斯丹达尔

    主人公法布里斯英俊单纯,出身贵族家庭,在争风吃醋中,杀死了情敌,被投入监狱。狱中,又爱上了监狱司令的女儿克莱莉娅,两人爱得死去活来。法布里斯的姑妈是宫廷贵妇,暗恋着法布里斯,救出了法布里斯,并让他当上了总主教。克莱莉娅违心嫁给了富翁,又被痴情的法布里斯所感动,与他偷情了数年后抑郁离世,法布里斯不久也随她而去。 《巴马修道院》是法国大作家斯丹达尔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在法国与《红与黑》齐名,著名翻译家罗芃,以娴熟优美的文笔把该书译成中文,并撰写了长篇译序,使其成为一个完美的文本。
  • 怪盗亚森·罗宾探案全集

    作者:(法)莫里斯.卢布朗

    编辑推荐:本书是《亚森·罗宾探案全集》之一。 本集共收录了五个探案故事:《玻璃瓶塞的阴谋》、《30口棺材岛》、《亚森·罗宾智斗福尔摩斯》、《七大谜案》、《碧眼少女》。 作者在小说中把亚森·罗宾写成既是一位可与福尔摩斯齐名的神探,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侠盗”。本书以亚森·罗宾的“神探”和“侠盗”两条主线展开的故事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其情节诡异奇特,惊险刺激,常常令人不忍释卷。
  • 杀手保健

    作者:(比利时)阿梅丽·诺冬

    我是“书写癖”,绝对而完全的“书写癖”,如果面前没有纸、蓝墨水和我的华特曼钢笔,我就会感到十分空虚。 ——阿梅丽•诺冬 --------------------------------------------------------------------------------------------------------- 这是阿梅丽•诺冬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八十三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多年来离群索居,他又肥又胖,又得了一种罕见的病,只能活两个月。记者们赶去采访他,前四位都不到五分钟就被作家的逻辑和恶毒给打败,很快落荒而逃。第五位出现了,这是位女记者,而她事先就知道作家痛恨女人。她下定决心要打败他,一上来就立下规则:交锋结束后,输家必须跪在赢家的脚下。他上了女记者的当,几小时后,他供出了自己的秘密,也因此签署了自己的死亡判决书。
  • 梵蒂冈地窖

    作者:[法] 安德烈·纪德

    法国伟大作家纪德笔下波诡云谲的阴谋故事 复旦大学教授、《追忆似水年华》译者徐和瑾先生精心翻译 《梵蒂冈地窖》取材于当时一则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经过纪德的精心演绎,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复杂而善恶交织,并真实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状况。在形式上,小说如同报上常见的连载冒险小说,却又是讽刺杂感文特有的各种笔调的混合,亦庄亦谐,真假莫辨,显示出纪德高超的小说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