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傅雷译文集

    作者:傅雷 译著

    《傅雷译文集》(1-15)(精装)傅雷对自己的翻译,曾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为指标。无疑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就是傅雷毕生心血结晶的实录,以创作生涯来说,前后经历二十七年;以译作发表的年份记,历时四十六年。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中,傅雷的翻译由初期的稚嫩生疏,至后期的成熟练达,经过了蜕度与演进,终于形成了如今脍炙人口的“傅译体”。由安徽文艺出版的这套盒精装是值得收藏的版本。
  • 驴皮记

    作者:巴尔扎克

    青年瓦朗坦安贫乐道,怀着远大的理想,钻研学问,努力工作。有一次受朋友诱惑,投身到社交场所,输掉了最后一枚金币,正准备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张神奇的驴皮,这张驴皮能实现任何愿望,但愿望实现后驴皮会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起初他不信,随口许愿成了百万富翁,驴皮也缩小了。从此他惟恐驴皮继续缩小,因而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不能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
  • 为了一夜的爱

    作者:(法)左拉

    本书收录了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为了一夜的爱》、《陪衬人》、《南塔斯》、《磨坊之役》等21篇佳作。这些佳作体现了左拉中短篇小说的取材广泛性,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反映了者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主张。其中,《森普利斯》、《血》和《穷人的妹妹》选自左拉生平第一部单行本《给尼依的故事》;《陪衬人》和《广告的受害者》是对资产阶级的“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的力透纸背的揭露;《比尔勒上尉》通过一个军官的沉沦表明军队中荣誉观念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丧失;《为了一夜的爱》和《娜伊丝·米科莱》的题材是自然主义者所十分偏爱的“隋欲之研究”;《洪水》则通过一个农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洪水搏斗而几乎全家丧命的故事,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灾害对人民的危害……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沙尔·波德莱尔

    几乎与《恶之花》出版的同时,波德莱尔开始在各种杂志上陆续发表一些散文。按照诗人的本意,想写的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音符的音乐”。这些散文后来以《巴黎的忧郁》为名出版,共50篇。波德莱尔写道:“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本书早已被奉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此次再版,本书又配有多幅精美插图。 这本散文集,又名《小散文诗》,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从收入集子的五十篇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好几篇与《恶之花》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都非常相近,有的甚至就是《恶之花》内某些诗篇的改写。所以这个集子带着诗人同样丰富的思想而一反传统的审美观,并以更加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文坛上,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也更扩大了作家的影响。
  • 包法利夫人

    作者:[法] 福楼拜

  • 磨坊书简

    作者:阿尔丰斯・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生于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1868年发表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小东西》,以轻淡微讽的笔触描写一个无助的少年的痛苦、失望、梦想和爱情的悲欢离合,烘托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冷酷。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都德风格,是其代表作。1870年参加普法战争,其间所作结集为《月曜日故事集》,其中收集了他的著名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战后他致力于长篇创作,主要作品有《达拉斯孔城的达达兰》、《富豪》等。一生写有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作品善用简洁的笔触描写复杂的政治事件,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对于普通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 墓中回忆录

    作者:[法] 夏多布里昂

    《墓中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费40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寄托了全部传世的希望的名山之作。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小住的时候,她的客厅里每天晚上聚集了十余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的各界顶尖人物,他们是来聆听夏多布里昂刚刚完成的回忆录片段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一旁,他不敢自己读,害怕过于激动,他只是微笑着倾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消息不胜而走,赞美之辞也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已决定死后50年出版,却也很快就有了买主。这也许是一种售稿策略,但也的确是使其文字趋于完美的一种方式。夏多布里昂在写作方面从来就是从善如流的,他不在这里表现他的傲慢。他终于把他的回忆录筑成了一座绝美的坟墓,实践了他对人的劝告:“你们喜欢光荣吗,那就细心经营你们的坟墓吧。” 夏多布里昂曾经把《墓中回忆录》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神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
  • 图像·女人的盛典

    作者:贝格

    《图像·女人的盛典》主要内容:三十年后,让·德·贝格变成了让娜·德·贝格,但是她——假如人们最终能猜出这是一位太太的话——写的还是同样的东西:是erotique(情色)而不是sexuelle(性)。此外,她崇拜波丽娜·雷阿日也许甚于萨德,前者和她一样,一鸣惊人却又身份不明。 笔名就是面罩。然而,在这副面罩的后面,除了情色文学的优美文体和某种冒险,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东西? 当人们发现作者真正的名字既不是让·德·贝格也不是让娜·德·贝格,而且,而且署名P.R.的序言作者也从未写过《O的故事》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 娜娜

    作者:(法)左拉

    女主人公娜娜是《小酒店》中青年锌工古波和洗衣妇绮尔维丝的女儿,名叫安娜·古波,乳名娜娜,生于一八五二年,十五岁时浪迹街头,沦为下等妓女。十八岁时,被一家下等剧院游艺剧院的老板博尔德纳夫看中,被他推上舞台,主演下流歌剧《金发爱神》。可是她毫无艺术才能,嗓子像破锣,在舞台上连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于是博尔德纳夫便让她裸体上场,以吸引上流社会的淫徒色鬼,从他回答编剧福什利的一段话就可看出他的动机:“难道一个女人要会演会唱才行?啊!我的小老弟,你也太迂拙……娜娜有别的长处,这是真的!这个长处抵得上任何长处……你等着瞧吧,只要她一出场,全场观众就会垂涎三。”娜娜裸体上场演出,果然令观众心醉神,顿时轰动整个巴黎,第二天上流社会的色鬼便纷至沓来。她与这些绅士们厮混的同时,仍然不停地出去卖淫,老妇人拉特里贡经常来给她拉皮条。她开始与达盖内相好,这个在女人身上花掉三十万法郎的公子哥儿,在做股票交易中破了产,连买花送给娜娜的钱都没有。不久,她就把目光转向银行家斯泰内,她得到他的供养,住到他为她买下的一座郊外别墅“藏娇”里。她在那里同时接待贵族小少爷乔治·于贡与王室侍从缪法伯爵。斯泰内破产后,她又转向缪法伯爵,与此同时,她迷恋上了丑角演员丰唐,不久,与丰唐结婚,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并把缪法伯爵逐出家。可是好景不长,丰唐是个阿巴贡式的人物,生活中分文不拿出来,还把开始放在一起的七千法郎收回,并且经常虐待、殴打娜娜,不久,丰唐又与意大利歌剧院的一个女演员相好,成了她的情郎,娜娜反被赶出家门,她不得不再次沦为娼妓。后来,通过别人的撮合,娜娜与缪法恢复了关系,她的一切花费均由缪法提供,俨然是个皇后,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但是她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待缪法,享有充分的自由,于是淫徒色鬼又云集门庭。她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她接待的男人,一旦钱财耗尽,便被她拒之门外。一天,娜娜倏然失踪,出走的原因是与剧院经理博尔德纳夫发生了口角。有人说她去了开罗。过了几个月,又有人说她迷住了当地总督,住在深宫里;也有人说她与一个黑人鬼混,搞得钱财殆尽;还有人说她到了俄,成了王子的情妇。一天,她突然从国外回来,下火车后,径直去姑妈家里看望儿子,从儿子那里染上天花,不久病死在一家旅馆里。
  •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全译本),ISBN:9787535432124,作者:(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
  • 贝姨

    作者:[法]巴尔扎克

    小说以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为主线,叙述了男爵如何在疯狂的情欲的驱使下,一步一步背叛纯洁的爱妻,伤害天真的娇女,败坏家庭的名声,玷污军队的名誉,最终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形形色色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灵与肉、情与仇、善与恶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构成了一幕淋漓尽致的人间悲喜剧,一部五光十色的风化史,一曲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无尽的挽歌。
  • 大莫纳

    作者:阿兰-傅尼埃

    英俊、高大的十七岁莫纳转学来到乡村寄宿学校,成为班上的领袖,被称为“大莫纳”。在一次偶然的迷途中,他来到一座仙境般的古堡,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伊冯娜小姐。两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此后,莫纳一心想重新找到失去的古堡和恋人。经过种种周折,他终于在弗朗兹的帮助下,和伊冯娜小姐结成伴侣。但在新婚之夜,莫纳知道了弗朗兹的不幸遭遇,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于次日告别爱妻,去援助另一对不幸分离的恋人。一年以后,莫纳帮助弗朗兹找回他的恋人,使他们终成眷属,但自己的妻子却不幸已经香消玉殒,离开了人世。
  • 灰姑娘的陷阱

    作者:〔法国〕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Sébas

    「假使我战栗,那是因为寒冷。没什么比寒冷更为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国“侦探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 黑色小说杰作《吾栖之肤》灵感之源 ›› 侦探小说版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 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真相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法国的格雷厄姆· 格林” 《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法文译者 文学 ∕ 电影双栖鬼才 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名字叫米歇乐•伊索拉。 我现年二十岁。 我讲的故事是一桩谋杀案。 我是办案人员。 我是证人。 我是受害者。 我是凶手。 我集这四人于一身,可我是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欣赏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他的作品是那样的抽象、严谨、合乎情理,但又是那么的疯狂,对此我激赏不已。雅普瑞索无疑是位象棋高手。他的《灰姑娘的陷阱》实在妙不可言,具有不可思议的逻辑性,《吾栖之肤》即深受其影响。 ——蒂埃里·荣凯,《吾栖之肤》作者 对我而言,他的确是一位顶级大师,一位能同时将侦探元素和文学风格熔于一炉的作家。他具有某种天赋,总能把离奇的情节与身份的焦虑结合在一起,围绕极为复杂、令人眩晕的破案过程展开。 ——让-克里斯托夫·格朗热,《暗流》作者 一个讲述爱情与恐惧的好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最后的胜者是宿命。 ——《世界报》 雅普瑞索惊人的描述力体现在每一页文字都能迷惑、吸引并牢牢抓住读者。 ——《日内瓦电讯报》 因为里面有一桩犯罪案件,这本奇怪的书就成了一部侦探小说。实际上,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心理文学作品。 ——《洛桑论坛报》
  • 量身定制的幻想

    作者:热拉尔•马瑟

    《量身定制的幻想》主要内容简介:第一位苏非派教徒曾在锻金的斧头声里听到先知的名字,于是他便原地打起转来,好像一个被记忆抽打的陀螺,直到感觉天旋地转,在西方文化中,记忆既不是一种舞蹈,也不是一次与天使的搏斗,它是什一税……我眼前的这个小老头,胡子已经有八天没有剪过了,橫躺在床上,需要有人替他清洗伤口来除去臭气,在生命的弥留时刻,他收拾起最后一点力气,将手杖戳向天空,诅咒着家中最小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依然有很长的生命道路。我分明看到了李尔王。镜子另一边的未死之人,星期日徘徊于婴儿床、天盖床和坟墓之间,在这些地方,休眠的时间让我们提前体验了死后的境界,如果你眨了眼睛,那是因为光的缘故,这道光来自于未来的日子,那些没有我们太阳照样升起的日子。
  • 作者:(法) 儒勒·米什莱

    海洋就是一种声音。它对遥远的星辰讲话,以它庄严的语言回应星辰的运行。它同大地和海岸的回声交谈,时而威胁,时而哀怨,时而咆哮,时而悲叹。海洋尤其同人对话。它是丰产的大熔炉,生物从中产生,并且旺盛地繁衍。海洋本身就是活生生雄辩的证明:这正是生命对生命的对话。生物,数以百万、亿万计,从海洋中诞生。米什莱赋予大海一种朦胧的动物性、一种有意识的母性。他讲述这些事物,用他独特的语言,每句话都打开一个深渊。全书分四卷:第一卷“海洋一瞥”,写从岸边观海及海中的波涛风暴;第二卷“海的创世”,写海洋的各种主要动物,从低级动物(如植虫类、石珊瑚、水母等)开始,渐次上升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然后是鱼类,直至哺乳动物,如鲸、海豹;第三卷“征服海洋”,写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三大洋的发现,欧洲探险家对北冰洋的探索,潮汐与风暴规律的发现,海中生物的破坏;第四卷“借海复兴”,提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
  • 吉吉

    作者:[法]科莱特,Colette

    《二重唱》(王文融 译) 美丽的阿莉丝仅仅有过一次对丈夫米歇尔不忠的行为,她对自己的一时失足颇感愧疚,然而米歇尔发现了以后,深深地陷于嫉妒的情绪不能自拔,最终自杀。科莱特并不是当下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但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女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得到充分的展示,常常散发出母性的光辉,而男性则往往显得平庸、懦弱。阿莉丝与科莱特笔下的其他女性一样,具有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真正的力量。 《吉吉》(陈伟丰 译) 爱称为吉吉的少女吉尔贝特跟外婆住在一起,外婆的妹妹过去是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两位夫人一起调教吉吉。被她称为舅舅的加斯东先生是个富有的中年男子,他疯狂地爱上了吉吉;而事实上,十六岁的吉吉比三十三岁的加斯东更为成熟,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两人几经波折,最终喜结良缘。这是科莱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少有的完美结局的小说,后来被搬上银幕,改编成戏剧,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制成音乐片广泛流传。
  • 古老的法兰西

    作者:[法]马丁·杜·加尔

    长篇小说《古老的法兰西》是著名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加尔的一部优秀作品。此书可看成是一个长篇,也可看成是由一篇很短的人物素描构成的“系列故事”,按作者自己的说法,它是一部“乡村速写小集”。它通过一个乡村邮递员儒瓦尼奥走家串户的一天经历,把村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性格特征逐一作了描绘,是一幅“古老的法兰西”乡村风情画。人们熟知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蒂博一家》,其实本书也脍炙人口,其篇幅可能更适合今人阅读。
  • 印度之歌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 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197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安德烈•戴尔沃 在这样一部杰作面前,又如何能屏住呼吸,控制自己的激情,再扮演评论家的角色?《印度之歌》是电影节上的重大事件,一部独特的电影,与其他电影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很明显,它将是一九七五年唯一一部将深刻在我们记忆中的电影。 ――亨利•夏皮埃
  • 物质生活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随笔集,共收四十八篇文章,长短不一,短不过三四百字,长则上万字,大多与写作相关,涉及私人生活,比如自己的酗酒、穿戴、与最后的情人扬的结识等等。杜拉斯说:“我不是有所为而写,我也不为女人写。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杜拉斯的生活与写作是融合在一起的,读《物质生活》,就像在聆听杜拉斯的回忆:对创作的回忆,对生活的回忆。 《物质生活》是从日常事件引发出来的,不是小说,却与小说写法最为接近,没有一种可以预期或者现有书籍构成形式可能容纳。
  • 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圣艾克絮佩里(1900—1944)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以小王子为主要人物,通过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写出了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