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文学

  • 小王子

    作者:安托瓦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的法文原版出版于1946年。语言纯净,内涵隽永,是一本“适合8至80岁人阅读”的小书,作者亲自为其配上的插画更是锦上添花。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60多年来,小王子被誉为在全世界销售量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译成150余种外文和方言,在全世界有至少400个版本。
  • 人间食粮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纪德的散文代表作。作者以他在非洲地区的漫游为线索,以虚拟的女神为他的倾诉对象,描摹异国风情,抒发人生感怀。在书中,作者用炽热之情呼唤用脚去丈量大地,用文字表达真实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纪德蔑视传统道德,提倡个人行为自由,尤其强调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强烈感受,并以这种感受作为精神食粮,自我培养。正是这种精神滋养了几代年轻人,让他们感到振奋和鼓舞。
  • 基督山伯爵

    作者:[法]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早年曾由韩沪麟、周克希合译,此版本为周克希独力翻译。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历史小说,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堂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波拿巴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秘密告诉了他。堂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 加缪全集(戏剧卷)

    作者:加缪

    中文版《加缪全集》分为四卷:一卷小说、一卷戏剧、两卷散文,凡两百余万字,由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主编,以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丛书版为文本依据,邀约丁世中、李玉民、沈志明等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除了《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外,还翻译了他的所有剧作,以及包括政论和文论在内的全部散文作品。《加缪全集》称得上是汉语出版界有史以来作品收罗最全、译本也最权威的加缪作品总集。
  • 巴黎圣母院

    作者:[法]雨果

    《巴黎圣母院(珍藏本)》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法]波德莱尔

    本书收集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两部诗集中所有的作品。前者共计161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而后者共收有散文诗50篇,继承了《恶之花》的特性,表达了对肮脏而畸形的现实社会的鞭挞。
  •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法)奥诺瑞·德·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朴素精炼的杰作。老箍桶匠葛朗台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为索漠城的首富。他刻薄吝啬,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不惜逼走因父亲破产自杀来投靠他的侄儿,折磨把自己的私蓄送给堂史作盘缠的欧也妮,并因为反对女儿与落难公子的爱情,把袒护女儿的妻子虐待致死。他所有的乐趣都集中在积聚财物上,死时留下一份偌大的家私,却无补于女儿的命运。作品塑造了葛朗台这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深刻暴露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纯粹的金钱关系。 《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是19世纪西欧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本书是他的宏伟巨著《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巴尔扎克通过描写葛朗台的家庭生活,揭露了金钱所造成的人性毁灭、家庭破裂等悲剧。守财奴葛朗台自私冷酷,为敛财而百般诱哄妻女,毫不理会独生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幸福;欧也妮温柔善良,为了爱情而反抗父亲的苛刻控制,然而却被她所深爱着的堂弟夏尔无情抛弃,只因为夏尔要去攀附豪门姻亲……小说朴素有力,描写明白如话,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是守财奴葛朗台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典型形象。
  • 贝姨

    作者:[法] 巴尔扎克

  • 反抗者

    作者:[法]加缪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如果说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集中的阐释,那么《反抗者》就是全面阐释他反抗思想的理论力作。笛卡儿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把思想提高到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唯一标志、唯一条件。加缪在《反抗者》中,则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我反抗故我在”,将反抗视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标志与条件。是的,既然世界本就是荒诞的,对人的理想、人的愿望、人的呼喊只有冷漠的沉默与恶意的敌对,那么,人如果没有反抗,又何以为人?又与蠕虫何异?既然人生而荒诞,为了不至于自杀,为了在荒诞和绝望中寻出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就必然要进行反抗。也唯有通过反抗这一条出路,才能最终体现出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意义。《反抗者》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勇气,足以与《西西弗神话》前后辉映,足以为加缪“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 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

    作者:[法]莫里斯·萨克斯

    本书开始于1919年7月14日这一天,法国在一战后首次欢度国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乐的人群。之后断断续续记载了此后的十年,正是法国社会充满疯狂激情的年代,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为它画上了句号。 书中的“我”出身于巴黎上层社会,是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生活奢侈,出手大方。除追逐女孩子外,“我”热衷于各种文化沙龙,对当时的众多文化名人都十分熟悉。“我”厌倦人云亦云的文学评论,十分欣赏才露头角的普鲁斯特,对立体派、爵士乐、黑人杂志和电影等新事物充满热情。“我”喜欢阅读《新法兰西杂志》,并在日记中常常抄下一些精彩片断。 但“我”又是一个慵懒而涣散的人,在写过1920年12月23日的日记后便停歇,直到1928年6月28日才重新提笔,把过去八年的琐碎回忆以他人日记的形式散乱地拼凑在一起。 作者借助日记体裁,介绍了当时重要的艺术集会,书籍、演出、音乐会、展览等,讲述了“一战”后法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所受到的冲击。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了“一战”之后法国社会观念的巨变,对人们贪图享乐的风气和布尔乔亚热衷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现象进行了描述。 利用这种日记随感的形式,作者对他当年的一部分真假友人们进行了刻薄的攻击。毕加索是个恶毒的小市民,而友善的科克托也成了虚伪的吹牛者。 本书的末尾则明显带有感伤的情调,似乎预感到曲终人散的时刻已经来临。作者在结尾写道:“昨天,华尔街股市暴跌,狂跌”,“我们一无所有了”,“我不会再有时间继续写日记了”。
  • 伊莎贝尔

    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伊莎贝尔》的主要内容是:在审判大厅里,一个不再年轻但十分美貌的女人正在接受庭审。她被指控谋杀了她二十岁的情人。这么一个优雅温柔、脆弱无助的弱女子怎么可能杀人,而且杀的是一个年轻的穷大学生?她真的有罪吗?受害者真的是她情人吗?
  • 茶花女

    作者:小仲马

    《茶花女(双色印刷)》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
  • 世界与裤子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世界与裤子》《镇静剂》《结局》《被驱逐的人》《初恋》《自由》《障碍的画家》
  • 墓畔回忆录

    作者:夏多布里昂

    《墓畔回忆录》:墓志铭既可指勒之碑石的诗体或散文体铭文,也可指任何类似墓志的悼念性质的文字。这部《墓畔回忆录》,也可算是作者给自己写的一种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名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 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 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 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 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
  • 马尔多罗之歌

    作者:[法]洛特雷阿蒙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 小王子

    作者:[法国] 圣埃克苏佩里

    以爱之名,重读经典。 张小娴首部译作,温柔演绎文学经典,亲笔作序解读其间的不朽深情! 唯美精装设计,全彩原画插图,温柔治愈的《小王子》译本。 “他走过一个又一个星球, 却始终放不下对她的思念。 深情终究是一趟孤独的旅程, 她是他永远的牵绊。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小狐狸。 我们渴望被自己喜欢的人驯服。 他真有那么好吗? 有那么难以割舍吗? 还是,这一切只因为他驯服了我? 爱情是彼此之间至为甜蜜的臣服。 我们都是傻痴痴的小狐狸,徒具一副精明的外表。” ——张小娴
  • 作者:[法] 儒勒·米什莱

    鸟类翅膀的国度,就是我们乡野的歌声。在这里,米什莱的呼叫就是自由的一声呼叫。翅膀!翅膀!云雀直冲云霄,在拂晓放飞希望的歌,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在米什莱的眼里,这种形象正是人类穿越岁月,冲向正义和真实的宁静高度。鸟儿的诗篇,其实也可以说,正是一首人类的、聪慧的诗歌。筑巢,孵卵,都是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全书分两卷:第一卷在描述了所有鸟类的共性之后,细谈了各种海鸟、沼泽鸟,破坏性强的猛禽;第二卷描写燕子、啄木鸟、夜莺等益鸟的旅行、筑巢和对幼雏的养育。
  • 包法利夫人

    作者:(法)福罗拜

    包法利夫人(全译本),ISBN:9787540212285,作者:(法)福楼拜著;罗国林译
  • 兰波彩图集

    作者:[法] 阿尔图尔·兰波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 《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语),更重要的是,他的视觉的清新和新奇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了不可知。(毋庸置疑,《彩图集》是兰波的代表作品。 《彩图集》是兰波倍受争议的作品,诗人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并以此成为现代诗的真正奠基人。
  • 战争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战争》摒弃了传统小说里最起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着眼点仅在物质的世界。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存在于万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们对物质的欲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所能负载的程度,这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贪婪、饥渴、失望、仇恨、绝望挤得满满而终至爆炸。战争无所不在,不但在物质中发生,还在时间中发生,还在灵魂深处精神世界里展开。人类非常可怜,他们几乎无处可逃,物质挤压了他们站立的空间。 在《战争》中,作者的敌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词语。它无所不在、无法把握,细微得不可触摸,庞大得不见首尾。词语还是他的武器。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挣扎,在跳跃,在杀戮,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不需要严谨的篇章布局。“无所不在的词”,在扼杀思想,在挑起战争,在充当先知,在书写现代的《创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