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岛

  • 《七十年代》续集

    作者:北島 李陀主編

    編輯《七十年代》第二集,動力可以說完全來自讀者的鼓勵。我們很重視讀者對第一集的批評,其中之一,是參與回憶的作者不夠廣泛,在七十年代這個“歷史夾縫”生存、生活、成長的人們,應該包括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什麼執筆回憶的,大多是一些文化人,特別是學術界和文學藝術界的人居多,由他們構成七十年代回憶的主體? 在這第二集的編輯中,我們擴大作者面積和層次。 本書幾十位作者,從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就一步跨入一個罕有的歷史夾縫當中,並且在如此沉重的歷史擠壓裏倔强生長和成熟起來,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不但長大成人,而且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其走向和命運一直為人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
  • Fissures

    作者:Henry Y. Zhao,Yanbin

    TODAY opens its pages to all writers writing inthe Chinese language. 《 今天》刊登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蘱中文文學作品。
  • 波动

    作者:北岛

    本书为中篇小说。初写于1974年,定稿于1979年。北岛唯一发表的小说。小说讲述文革中一对青年的爱情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是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著名批评家李陀的长序,对小说的把握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是近年非常难得的文学批评佳作。
  • 朦胧诗 新生代诗百首点评

    作者:李丽中 编著

  • 另一種聲音

    作者:北島,Coral Bracho,Kurt

    編者的話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歐∙帕斯在他的文章〈另一種聲音〉中寫道:「在革命和宗教之間,詩歌是『另一種聲音』。它的聲音是『另一種』,因為這是激情與幻覺的聲音,是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古老又是今天的聲音,是沒有日期的古代的聲音。分裂與異端的詩歌,清白與邪惡、汙染與純淨、空中與地下的詩歌,寺廟的詩歌與街頭酒吧的詩歌,唾手可得的詩歌與可望而不可及的詩歌。所有的詩人,在這些或長或短,或被重複或孤立的時刻,只要真正是詩人,就會聽到那『另一種』聲音。」 值得慶幸的是,香港恰好為這另一種聲音提供了空間,這與香港獨特的曆史背景、政治與文化的生態有關,與其國際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多民族多語種並存的現狀有關。我相信,「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不僅僅是香港的文化事件,也是整個漢語世界的文化事件。在這個意義上,地處邊緣的香港反而有可能成為漢語文化的中心之一。 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系,詩歌與讀者之間也存在某種互相尋找、依存與激發的過程。除了這類定期的國際詩歌節外,我們還將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包括朗誦會、講座和工作坊,讓詩歌成為我們精神生活的日常形態。 我謹代表籌委會感謝應邀的國際詩人與用漢語寫作的詩人,感謝合作夥伴與志願工作者,正是由於大家的努力與合作,會有更多的人聽到這另一種聲音。 北島 2009年11月1日於香港
  • 履历

    作者:北岛

    《履历》、《在天涯》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为界分为上下卷,本书为上卷。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 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
  • 時間的玫瑰

    作者:北島

    「 對 話 」 既 是 中 、 西 文 學 作 品 翻 譯 的 對 話 , 也 是 中 、 西 文 學 的 一 次 深 刻 的 交 流 。 北 島 以 他 精 煉 而 銳 利 語 言 、 以 他 作 為 一 位 優 秀 詩 人 的 敏 銳 , 為 讀 者 講 述 了 九 位 西 方 文 學 大 師 : 洛 爾 加 ( Lorca) 、 里 爾 克 ( Rilke) 、 策 蘭 ( Celan) 、 帕 斯 捷 爾 納 克 ( Pasternak) 等 等 。 北 島 融 合 自 己 的 創 作 , 從 而 在 中 文 世 界 重 現 了 這 些 文 學 大 師 的 生 命 。 在 北 島 此 書 的 文 字 裏 埋 伏 了 一 個 真 正 的 中 心 , 那 就 是 對 一 個 激 情 年 代 的 書 寫 , 對 一 個 充 滿 歡 樂 之 謎 的 年 代 的 書 寫 , 在 那 裏 我 讀 到 了 那 個 時 代 特 殊 的 氣 息 , 真 的 , 連 當 時 的 空 氣 都 充 滿 了 抒 情 與 犧 牲 。
  • 结局或开始

    作者:北岛

    《中外名家经典诗歌:结局或开始(北岛卷)》主要内容简介:我径直走向你,带领所有他乡之路,当火焰试穿大雪,日落封存帝国,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 午夜之門

    作者:北島

  • 藍房子

    作者:北島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时间的玫瑰

    作者:北岛

    北岛的诗歌评论集。 北岛以自己的标准拣选了20世纪最伟大的九位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经历悬殊,诗风各异;北岛逐一梳理他们的诗歌人生,细读他们的经典名篇,并对其中文翻译进行多版本比较,呈现出诗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目的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时间的玫瑰》全面呈现了北岛对诗人、诗歌及其翻译的理解;他以诗人的敏感,并有限度地借鉴新批评的细读方法,引领读者进入现代诗歌的高地、获取理解的密匙。
  • 午夜之門

    作者:北島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在天涯

    作者:北岛

    本书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为界分为上下卷,本书为下卷。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
  • 中国艺术电影

    作者:北岛

  • 暴風雨的記憶

    作者:北島,曹一凡,維一 主編

    編者按: 這裏收入的文章選自《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一書,是曹一凡、維一和我共同編輯的,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出版繁體字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簡體字版。這是北京四中“老三屆”(即六六屆至六八屆初高中)學生關於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回憶文字的結集。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發時,他們的年齡只有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這場暴風雨不僅中斷了學業,並把他們全都卷了進去。在一所中學的小小舞臺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 可以說這是我們編的“七十年代”專輯的延伸,一直上溯到六十年代。我相信,通過一所中學的學生們不同視角的追憶與敍述,會進一步豐富那一特殊時期的歷史質感,使任何相關結論都顯得為時過早或過於草率。 北島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三日
  • 七十年代

    作者:北島,李陀 主编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 暴风雨的记忆

    作者:北岛,曹一凡,维一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校史。这所学校的特殊不仅建立在其高超的教学质量上,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本书就是当年那个特殊中学的学生对“文革”山雨欲来之际和暴风雨高潮时期的翔实记述:关于“血统论”、《出身论》的争议,曾经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争论的中心,而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如遇罗克和他的对立者的故事、“家庭问题研究小组”和《中学文革报》的内幕——却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关于“破四旧”和抄家,“黑五类”和“红五类”在这个时候相见,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关于大串联,的确让参与者“经风雨、见世面”,过程之混乱、“革命形势”之匪夷所思,读读起来就像编造的小说,但那都是真的……正如北岛在序中所说,记忆往往具有模糊性、选择性及排他性。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中。这些曾经在“文革”暴风雨中心经过的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通过这本书,可以对那个年代有更为切近和深入的认知及理解。那是整整一代人终生难忘而又不堪回首的青春年代,事实上也是对衍生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的那个“六十年代”的追溯。
  • 波動

    作者:北島

  • 鱼乐

    作者:北岛 编

  • 古老的敵意

    作者:北島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并在演讲中批判“粉丝文化”。 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二十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纵观里尔克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