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孔子

  • 论语译注

    作者:(春秋)孔丘,杨伯峻,杨逢彬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 论语·大学·中庸

    作者:陈晓芬,徐儒宗

    《论语·大学·中庸》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最具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元、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最重要的必读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 丧家狗

    作者:李零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 傅佩荣细说孔子

    作者:傅佩荣

    《傅佩荣细说孔子》讲述了以前学习孔子,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孔子,是期盼生活有智慧。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论以及具体行动,并无神秘色彩,因而是人人可以向往与效仿的,并且只要持之以恒,也将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 论语

    作者:朱熹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回忆儿时父亲教他们兄弟姐妹读文言文,说,如果能不靠注解基本读通《聊斋》,文言阅读能力可算60分及格。如果能读《论语》,就有90分了。老先生的这个指标未必是权威,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论语》中的字词问题不少,而且和历代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旧学堂的人,《论语》是必须熟背的,而后来的人读《论语》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别:前人读《论语》、说《论语》和日常的构思、阅读是浑融无间的;对今人而言,很不幸,通读《论语》却是要“发愿”的,即便如愿完成,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也像是形成了一个“孤岛”,很难左右逢源。如此读书,想不功利也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种前人少有的尝试:一部《论语》,附以最常见的朱注,为读者扫清基本的文字障碍(说实话,光是原文,今天大概只有专家级读者才能拿到90分);然后,根据原文的内容,我们附上历代文章诗词中相关的实际应用的例子。这种应用,有的是提炼,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的话被顾炎武行文时提炼为“盖自幼学时习之”;有的是直引,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被《五灯会元》中的和尚用在了他的谈禅语境中;也有的是相关的趣事,如《世说新语》记载殷仲堪大白天和小妾躲在屋里,被桓玄讥笑之后他一边耍赖一边说“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还有一些是比较有趣的相关考证或推论,多出自《困学纪闻》、《日知录》等学术著作。这些应用,就是前人对《论语》中的语句的运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读这些诗文的时候在相应的注解中找到“论语某篇”及相关的原文,而现在,这件事情倒过来做,以《论语》自身为纲,把前人以之为典源、语源的话附丽其后。这么做,希望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使读者,尤其是学生一族不要带着一种功利去读《论语》。《论语》是活泼泼的,《论语》的根须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今天读《论语》,如果只以能诠释字词或援引名句为目的,那读罢之时多半会生出一种茫然的情绪,未免太可惜了。 二是尝试一种解读方式。《论语》其书,由于其至尊的地位,前人解读过于精而钻,一字一句不得“圣人本义”不止;今人解读又常失之疏与野,常按自己的需要任意发挥和歪曲。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很难证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语》中的字字句句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正如常用词汇是语言的元素,我们习用词汇不都是一次一次听别人在各种语境中使用,然后才明白这个词该怎么用的吗?那前人用《论语》的词句说自己的话不也正是《论语》最生动、最准确的注释吗?
  • 论语译注

    作者:金良年

    《论语译注》撰者充分把握《论语》成书的历史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取现代学者对原著的研究和论述,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层层深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读懂并理解原著。
  • 孔子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搞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价“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巩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 论语通译

    作者:徐志刚 译注

    本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必读丛书"之一。圣人孔子及儒家经典《论语》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亦是有目共睹的。本书注释详尽(难字有注音)、译文准确,是一部将古代经典通俗化的好书。
  • 孔子说

    作者:蔡志忠

  • 孔子的故事

    作者:李长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在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就是孔子的思想。
  • 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论语新解(新校本)》主要内容简介:《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历代对《论语》解读注释之书,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论语新解(新校本)》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 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宋立林

    《孔子家语》的价值决不在《论语》之下,但由于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至为可惜!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然而,当人们欲利用《孔子家语》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时,却发现并没有合适的版本可资利用,仅有的个别译注本也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学术界迫切需要一个精良的《孔子家语》通行本,以适应学术发展的新形势。《孔子家语通解》将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以适应更多的读者,进而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围。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 孔子

    作者:李冯

    《孔子》截取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行程,用诸弟子交叠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圣人故事,一群对行走、迷失以及放逐痴迷的人的故事。小说采取多重叙事方式,有一种和声效果。与宏伟叙事的正统史述不同,作品试图表现孔子师徒所遭遇的困厄,以及在困厄前的执着和坚定,更感性,更人性化。一方面作者努力解构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神圣偶像,另一方面,又在树立其本色本真的个人伟大形象。
  • 论语今读

    作者:李泽厚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 去圣乃得真孔子

    作者:李零

    本书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第一本(余三本为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依从《论语》文本,寻章摘句解读古典文献的方式,而是将整部《论语》打散、拆开来,分上下篇,二十个专题,上篇纵读《论语》,从人物入手;下篇横读《论语》,从概念入手,面向更普及的层面阐释经典。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 论语通译

    作者:徐志刚

    《论语通译(高中部分)(修订版)》简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都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论语》的许多篇章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寥寥数语,人物情态及场景毕现。读着它,你会恍然以为自己正置身孔门弟子中,聆听着孔子的教诲,并不会感到太多的时空和语言的隔膜。这一切奠定了《论语》在中国散文发展史和修辞学上的地位。
  • 南怀瑾选集(第一卷)

    作者:南怀瑾述

    在《南怀瑾选集》(第1卷)中,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 孔子随喜

    作者:薛仁明

    作者是台湾的“中国文化体践者”、朱天文口中的“武士”。 本书主要分两部分:上篇《孔子九章》,以笃诚、优游之笔闲谈孔子,形象鲜明,生气灵动,活泼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下篇《论语随喜》,细绎空门话语,灵犀一点,感而遂通,胜义纷呈,令人神旺,让读者可以看小说一般看《论语》。全书无意新解,却自有一派风光,吞吐开阖,气象宏阔,令人不禁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