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恶之花
这个译本收录了169首“恶之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译本,且有译者详尽的注释。书中有102页与波德莱尔的诗歌或生活有关或与他同时期同属象征派、颓废派的彩印油画,诗画相得益彰,是非常珍贵的收藏本。本书极富研究价值,《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作序推荐。 【油画部分的部分画家】:Edvard Munch, Gustave Moreau, Odilon Redon, Félicien Rops, Arnold Böcklin, Armand Rassenfosse, Alfred Kubin, George Frederick Watts, Alfred Stevens,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Carlos Schwabe, Jean Deville, Gustave Courbet, Francisco de Goya, Henri Fantin-Latour, Pierre-Auguste Renoir, Auguste Rodin... -
在迷宫里
一个迷路的的士兵在大雪天运送一件包裹给死去的战友的父亲,最后自己却成了收件人。小说被认为具有卡夫卡式的荒诞主题,但作者认为:“这个士兵跟连环画中的人物差不多,他的经历和身影只是没有内涵的表面,没有隐藏的灵魂,就像塞尚画的苹果。” -
重现的镜子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这本书与他迄今为止所发表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这不是一部小说。但它果真是一部自传吗?众所周知,小说的语言不同于作家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罗伯-格里耶本人在说话(谈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谈他的童年,等等)。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他以往的作品相比,书中的文字似乎多了一些修饰,因而不那么“难以卒读”。同时,这本书又是一幅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大胆的编织物。这些片断取自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恐惧或情欲的快感,取自作者家庭内部妙趣横生的轶事,取自由战争或在极右环境中发现的纳粹暴行而导致的精神创伤。这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温馨的画面、空隙和极其巨大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将再一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 -
欲念浮动
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对血有爱好;她对鲜血蔓延流淌的画面着迷:谋杀的血,女人月经的血,失去童贞的血。她被指控犯下一起谋杀(这谋杀看上去像是一幕装饰性场景),在自辩的借口下,她开始讲述那些改编过的故事,编织起一张由残酷游戏、致命事故、细小伤口、咬痕组成的网,她的对话者一一在其中迷失:一个法官,一个年轻女律师,一个神甫,一个修女。自然,为了圆满完成编造的故事,她最后承认了被指控的罪行。 ——阿兰·罗伯-格里耶 -
弑君者
游手好闲的鲍里斯在女友劳拉的影响下决定参与政治,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谋杀国王。然而,谋杀的结果是一连串的问题:国王是否死了?开枪的人是谁?目击者是谁? 这是罗伯-格里耶的第一部小说,但直到1978年才出版。 -
什么是好生活
在当今世界,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来世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寄予厚望,抑或诚如尼采所言,如今我们成了自我价值的创造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已销声匿迹,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费希在本书中指出,千百年来无数哲学论争所倚赖之基础——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现在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 社会“成功”的幻影、围绕自我奋斗成功之人的神话和权力的假象所产生的狂想如此之强烈,它们几乎无所不在,以至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在盛请我们自由行动和自我实现的名义下,我们的白日梦和当今世界的绩效崇拜对其寄予厚望、并为之付出如此沉重代价的“成功”理想,难道不是正在迅速形成一种新型暴政?! ——吕克•费希 -
局外人
《局外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 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 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 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 贯的荒谬之感。 在第二部分里,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 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把始终认为自己无 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 、蓄意杀人的魔鬼。 本书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作品,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 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 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 “荒谬”的观念。 -
通信集,1951~1990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好奇的读者,对这两位长期对话的主人公的一切全无所知。他很偶然地发现了这部作品。或许就会是他,这个事先一无所知的读者,来最津津有味地品尝他的首次阅读,因为他也将一步步地经历这一切,经历一个爱情故事的进展,这逐渐逐渐的铺展。 它表现出了其平庸,也显现出其非凡,带着这样一个附带的机会,即它是由一个出类拔萃的文体学家和一个跟他旗鼓相当的对话者写的。因此我们的读者将追随他们任性心灵的骚动(他爱她,她则不那么爱他。他说服她,她被他说服。她有一些情人,他很痛苦。他虐待她,她逆反)。他将看到关系变得稳固:他教导她,她学习。他们结婚了。他们买了一个公寓。她送给他一根鞭子,她向他讲述她的奇遇。他在家里修修补补,她则干着装饰活。他旅行。她写作。等等。 一种造就的爱的这段历史可以这样来读,脱离语境,脱离种种指涉和著名人物(人们在这里将遇到很多名人,一些著名的精英人士,从勇敢的年轻出版商热罗姆·兰东和慷慨大方的主人巴尔内·罗塞特算起,有罗兰·巴特、克洛德·西蒙、阿兰·雷乃、皮埃尔·阿莱辛斯基,以及其他很多人)。它还没有结束,它在延续,延续到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与这本《通信集》同时出版的那本书中的文字,那本书叫《阿兰》。 -
如果种子不死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
巴黎:对话与冥思
本书是叶灼的摄影作品,他用相机捕捉了自己眼中的巴黎影像。每一副作品都配有其父亲、诗人叶维廉的诗作,构成了图像与诗的对话。 -
沉默女王
《沉默女王》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精巧结构和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一个敏感孩童,在英年早逝的父亲阴影之下的成长。这部自传体小说赢得读者的喜爱,以及法兰西学院最佳小说奖和美第奇文学奖两项大奖。 小说虽是关于在生命中缺席的父亲,关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却也是关于追寻,关于生活中的谜题。正如作家毕飞宇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我们的‘父亲’是谁?他凭什么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凭什么是他的孩子?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也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问题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孤儿,他有理由质疑血管内部急遽流动的液体,他有理由寻找血管顶端的那个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的接口。” -
等待,遗忘
遗忘自哪里开始?记忆自哪里结束?思考遗忘,让人意识到思考自身之开始的不可能。思考遗忘就是思考记忆。这种辩证将等待置于显而易见的地方。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对话中,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消失了。 ……“小说”、“叙事”和“批评”在布朗肖的世界里不断减弱,使得在《等待,遗忘》里仍被容许说话的只有语言本身——那不是任何人的,既不是虚构的,又不是反思的,不是已被说出者的,也不是仍未被说出者的语言,而是“在它们之间,像这片有固定空旷的地方,事物在它们潜在状态的蓄聚”。 思想静默的迷途,在等待中从自身回到自身。 通过等待,离开思想的事物回到已成迷途的思想。 等待,是不失去方向的迷途之地,是没有游荡者的颠沛流离。 -
欧洲快车
人们即将读到的这本书,并不自诩为一部自成一体的作品。作品,是电影,如人们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和听到的那个样子,在这里,人们只能找到对它的一种描绘举个例子吧,这就好比对一部歌剧而言,它是剧本,配有音乐总谱,还有布景提示、表演说明,等等。对没能去观看放映的人来说,电影小说还能够像一本乐谱那样被人阅读。 《欧洲快车》收录同名电影的剧本大纲、剧情梗概、对白剧本以及电影小说提纲。该电影讲述一个导演、一个制片人和一个秘书,三人在欧洲快车上构思一部有关毒品走私的电影,孰料他们下车后,接站的同行向他们叙述了当地报纸上刊登的一条社会新闻,与他们在欧洲快车上构思的故事分毫不差。 《欧洲快车》由阿兰·罗伯-格里耶编著。 -
蒙田意大利之旅
《蒙田意大利游记》简介: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写作,信马由缰,不仅让自己欣赏到了自然界各种形态的生生不息演变,更了解到了五花八门的人生、观念和风俗。 -
明室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
无边的艺术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当代艺术的文集,共收入四篇文献:《等待意外》《过度的艺术》《博物馆之夜》《无边的艺术》。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在一个视觉统治、电子媒介无处不在的加速世界里,艺术所面临的再现危机。 这里便有一个见证:如果观看和知晓是启蒙时期以来伦理和美学的重大疑问,那么观看与能够将是我们21世纪的重大疑问。诚然,如果说极权社会徒劳地想实现这种“全视角政治”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社会将拥有各种视听手段,以便实现这个社会,它所借助的正是这种现实的加速,“观看的艺术”就是加速的首个牺牲品。 在一个我们对世界的视像变得不再客观而是远程客观的时代,如何在生存中坚持下去?如何抵抗一个现实感消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视觉,一切一经看到便被立刻遗忘?怎样在作品的真实空间中坚持下去,而实时的加速却在其进程中将一切带走? 走向电视图像的音乐未来的光线艺术,或是造型艺术的物质艺术,必须进行选择;必须在能动性和恐慌之间、在受控人群的兴奋或静态之间、在材料阻抗之间选择……如今正是在这里,而非其他任何地方,演绎着民主政治经济学的命运。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一九四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纪德力推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最伟大作家”的各种文本的结集,是他文学评论的代表作。作为背德者,纪德引陀氏为知己,因为他不但质疑过上帝的存在,还借助“魔鬼”之力,以达揭露恶魔、丑恶、罪孽的目的。纪德甚至认定“陀氏跟易卜生和尼采一般伟大,也许比他们更为重要”。尽管陀氏从思想到行为都是自相矛盾的,他试图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角度直接阐明自己思想的努力全部失败了,但他揭示心灵秘密的挖掘比得上弗洛伊德对精神病人心理的研究,他的小说“实现了一个奇迹”。 -
沙漠中的一口井
《沙漠中的一口井》是圣艾克絮佩里的书信集,由《与家人书》和《与友人书》两部分组成。《与家人书》是作者在1910年至1944年间写给家人的信函,共153封,其中多数是写给母亲和姨妈伊万娜的。在这些信件中,圣艾克絮佩里主要向她们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其工作情况,偶尔与姨妈谈及文学。《与友人书》收录了作者二十几年间同二十多位朋友的通信。在信中,圣艾克絮佩里敞开心扉,用细腻的笔触向友人倾诉他的爱恋、深情,也抱怨他的痛苦、失意。既有一时冲动的激烈言辞,也不乏冷静、理性的哲学思考。一个真实的圣艾克絮佩里就这样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于是我们——城市森林中的寂寞读者,在人群的沙漠中喝到了水。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