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Nausea

    作者:Jean-Paul Sartre

    In this novel, Antoine Roquentin, an introspective historian, records the disturbing shifts in his perceptions and his struggle to restore meaning to life in a continuing present and without lies. This is Sartre's first published novel and his first extended essay o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 O孃的故事

    作者:Pauline REAGE

  • 找死專賣店

    作者:尚.德雷

    連最優雅的法國人也忍不住捧腹失態! 一部讓你笑到死的小說! 法國讀者爭相搶讀!瘋狂熱賣200,000冊! 你的人生很失敗嗎? 有了我們,你的死保證成功! 祖傳10代老字號 屠家專賣店 祝您一路好走! 這是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代代皆以販賣創意自殺產品著稱,不管你是要切腹、自焚、上吊,還是碰觸式、吸入式、口服式的各種毒藥,這裡都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 這個小小的家族企業一直都靠悲傷和苦悶維生,家裡的每個人都愁眉苦臉、了無生氣,他們的人生觀黑暗負面,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顧客都視死如歸,幫助他們輕鬆「上路」。 在老闆屠氏夫婦的精心教養下,大兒子文森(是的,就是跟那位自殺的大畫家梵谷同名)患有嚴重的厭食症,美麗的二女兒瑪蓮(沒錯,靈感正是來自那位自殺的美艷女星瑪麗蓮夢露)則極度缺乏自信,每天都想一死百了。就在這樣一片「愁雲慘霧」中,沒想到卻出了個「不肖子」,熱愛生命的小兒子每天都笑臉迎人,甚至還把店裡的自殺商品偷偷掉包。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老字號的商譽眼看就要?於一旦……
  • 蒙梭罗夫人(上下)

    作者:[法] 大仲马

    16世纪时出入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宫廷的都是一些贵族剑客或勇士,其中既有依附于国王的,也有不依附国王而忠于安茹公爵的,两派势成水火,闹得不可开交。 比西是安茹派的第一勇士,他被国王派的剑客击伤后,为一个绝色美女所救。这个绝色美女名叫狄安娜——也就是本书女主人公,后来被王家犬 猎队队长蒙梭罗看中,成了蒙梭罗夫人。 狄安娜貌若天仙,宫廷上下的男人们为之倾倒。她与比西两情相悦,这使得垂涎其美貌的安茹公爵炉火中烧,由此引发了一場血腥的宫廷决斗……
  • 俊友

    作者:[法] 莫泊桑

    乔治•杜洛阿是一个有着漂亮外表,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无耻之徒,他善于抓住机会,利用女人发迹,在短时间内便飞黄腾达,获得了巨额财产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本书通过一个现代冒险家发迹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的复杂现象,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同时也是代表莫泊桑最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作品。
  • 一度青春

    作者:莫狄阿诺(Modiano.P.)

    莫狄阿诺(1947~),法国当代作家。本书收入《一度青春》、《往事如烟》、《凄凉别墅》3部小说。 【作 者】:(法)莫狄阿诺(Patrick Modiano)著;李玉民等译 【丛编项】: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第五批 【装帧项】:18cm / 393页 【出版项】:漓江出版社 / 1993 【ISBN号】:9787540713492 / 7540713496 【原书定价】:¥7.85 【主题词】:中篇小说-法国-现代-选集
  • 红与黑

    作者:司汤达

    《红与黑(珍藏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亚森·罗平探案全集1

    作者:莫里斯·勒布朗

    《亚森•罗平探案全集1:侠盗亚森•罗平》出版以来,好评如潮。风靡世界,至今畅销不衰。亚森•罗平的故事不仅像福尔摩斯的一样惊险,而且情节更加曲折、富于悬念,其中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社会背景更加广阔,因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 菊子夫人

    作者:洛蒂

    法国海军军官“我”随舰来到日本长崎,按当地习俗,把菊子姑娘“租”来当临时妻子。小说围绕这一租妻故事,细致地描绘了“我”与菊子之间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与菊子的母亲、姐妹等亲属的交往,从中反映出十九世纪初日本长崎的风貌,以及当时日本人面对欧洲人那种卑躬屈膝的奉承相。小说既写了法国人恃强高傲的优越感,也以一个法国人的眼光,描写了当年日本社会乃至日本民族的种种阴暗面和弊端。特别是末尾法舰调防,“租妻”结束,菊子不但毫无伤感,反而热衷在数钱,计算赚了多少钱,这就把人物的J 心理剖析得更深了一层,无疑具有认识的作用。
  • 为了一夜的爱

    作者:左拉,普鲁斯特

    本书内容:小小的P城在一座山岗上。在老城的墙脚下,一条小河潺潺流过,这条小河夹在陡峭的河岸之间,河水很深。大概就是因为它那清脆的流水声,人们才称它为叮咚河。假如您从通往凡尔赛的大道过来,就得在南门口经过叮咚河上的一座单孔石桥,石桥两旁低矮粗壮的圆栏杆,成了郊区所有老年人休息时从的长凳。进城后上坡,就是丽日街,街尽头是静静的四姑娘广场,广场上铺着大石块,石缝间杂草丛生,使得这块广场看上去绿油油的,像一块草地。四周房子里寂静无声。每过半小时左右会慢吞吞走过一个行人,引起马厩门后一条狗的狂吠。这个僻静的地方每天要热闹两次,那是几个军官按照时经过这儿到丽日街一家饭铺去吃包饭的时候。……
  • 邦斯舅舅

    作者:巴尔扎克

    一部传统的小说,自然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去解读。让我们着重看一看《邦斯舅舅》中的主要人物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个旧时代的“遗迹”。小说一开始,便以极富象征和概括性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他那悲剧性的外表及这外表所兆示的悲剧性的命运。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那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受着激烈的动荡。贵族阶级逐渐没落,资产阶级政客、大银行家,投机商和大批食利者占据了法国的政治和经济舞台,而邦斯舅舅在这个时代的的舞台上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衣着的某些细微之处依旧忠实地保留着一八○六年的式样,让人回想起第一帝国时代。”这个“又干又瘦的”老人,“在缀着白色金属扣的暗绿色上衣外,又套着一件栗色的斯宾塞!……一个穿斯宾塞的人,要知道在这一八四四年,不啻于拿破仑尊驾一时复生,” 怪不得他一出场,巴黎街头早已麻木的无聊看客也不由得发出含义丰富的微笑,带着讥刺、嘲弄或怜悯:他“身上无意中留存了某个时代的全部笑料,看起来活脱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化身”,“就像人们说帝国式样家具一样,毫不犹豫地称他为帝国时代人物。” 这位“帝国时代人物”,原本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还获得过罗马大奖。当初,国家把他派往罗马,本想把他造就成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可他却在那儿染上了古董癖,还“染上了七大原罪中恐怕上帝惩罚最轻的一桩:贪馋”。 一方面,邦斯那颗“生机盎然的心灵永不疲惫地欣赏着人类壮丽的创造”,在收藏和欣赏人类的艺术创造中得到慰藉和升华;另一方面,他那张挑剔的嘴巴充满嗜欲,腐蚀了他的气节,那“嗜欲潜伏在人的心中,无处不在,在那儿发号施令,要冲破人的意志和荣誉的缺口……” 从表面看,似乎是邦斯犯的那桩原罪——“贪馋”把他推向悲剧的道路,由一个具有艺术追求的音乐家“沦落到一个吃白食”;养成了“吃好喝好”的恶习,“只要能够继续活个痛快,尝到所有那些时鲜的瓜果蔬菜,敞开肚子大吃(话虽俗,但却富有表现力)那些制作精细的美味佳肴,什么下贱事都能做得出来”。他不仅为满足自己的贪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且还被腐蚀了灵魂,“对交际场上那些客套,那些取代了真情的虚伪表演全已习以为常,说起来恭维话来,那简直就像花几个小钱一样方便”。 然而,这仅仅是邦斯人生悲剧的一个方面,一个非本质的方面。他的悲剧的深刻原因,在于他的“穷”,在于他与他的那些富有、显赫的“亲戚”根本上的格格不入。一个在一八四四年还穿着斯宾塞的“帝国时代人物”,偏偏又生活在一群七月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之中。在他身边,有法国药材界巨头博比诺,“当年闹七月革命,好处尽让博比诺得了,至少与波旁王族第二分支得到好处不相上下”;有“不惜牺牲自己的长子”,拼命向政界爬的老卡缪佐;有野心勃勃一心想当司法部长的最高法院庭长;有公证人出身,后来当上了巴黎某区区长,捞尽了好处的卡尔多。邦斯担任乐队指挥的那家戏院的经理,也同样是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从本质上讲,邦斯是个艺术家。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他才拥有青春;只有与艺术交流时,他才显得那么才气横溢。在乐队的指挥台上,他的手势是那么有力;在他的那间充满人类美的创造的收藏室里,他是那么幸福。对于艺术和美的创造,他是那么一往情深。他“热爱艺术”,“对任何手工艺品,对任何神奇的创造,无不感到一种难以满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对一位美丽的恋人的爱”。甚至,当他因为得不到爱而绝望,投入到“连富有德行的僧侣也不可避免的罪过——贪馋”的怀抱时,也是“像投入到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崇拜之中”。 然而,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相悖的。对七月王朝时期那些资产阶级暴发户来说,音乐只是那些音乐家的一种“糊口的”手段,戏院经理戈迪萨尔看重邦斯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邦斯编的乐曲可以给他招徕观众,带来滚滚财源;对爱慕虚荣,耍尽一切手段要让丈夫当上议员,乃至司法部长的德·玛维尔庭长太太来说,邦斯搜集的那些艺术品,那些稀世珍品,“纯粹是一钱不值的玩艺”,艺术痴迷的邦斯,完全是“一个怪物”。 在这些人的府上,邦斯老人经受着百般的奚落、嘲讽和耍弄,最终被逐出“他们的天地”,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这里,没有艺术的位置,他们“崇拜的是成功,看重的只是一八三○年以来猎取的一切:巨大的财富或显赫的社会地位”。剧院的头牌舞女爱洛伊斯·布利兹图说得是那么一针见血:如今这个世道,“当老板的斤斤计较,做国王的巧取豪夺,当大臣的营私舞弊,有钱的吝啬抠门……艺术家就太惨了!”看来,邦斯由艺术家沦为“吃白食的”,这不能不说艺术本身的沦丧,而邦斯的悲剧,恐怕就是艺术的悲剧了。
  • 欧叶妮·格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欧叶妮·格朗台》内容简介:巴尔扎克的不朽名著《欧叶妮·格朗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的索缪城。该城首富格朗台的独生女欧叶妮·格朗台的生日之夜,从巴黎来了个不速之客,欧叶妮的堂弟夏尔。原来夏尔的父亲被骗破产后开枪自杀,让格朗台照顾侄子的前程。狡诈、贪婪、精于敛财的格朗台设计让急于同他家结亲的银行家格拉桑愿意自费到巴黎为夏尔的父亲清理债务。格朗台在处理弟弟的后事中非但分文未花,还利用格拉桑代他在巴黎大做公债买卖,赚了一大笔钱。但这个吝啬鬼的女儿却有侠胆柔肠,知道堂弟想去经商却缺少资金后,便瞒着父亲把私蓄悉数送给夏尔,夏尔也把母亲的遗物——一个金梳妆匣留给欧叶妮作纪念,两人定下了海誓山盟。老格朗台死后留下巨额财产,富比王侯的老姑娘欧叶妮在地方上受到众人的包围和献媚,而她却立志等待夏尔。这B寸夏尔在东西印度群岛靠贩卖人口等卑劣手段发了横财,但他一心想攀附权贵,早把堂姐撇在脑后,一回到巴黎就写信给欧叶妮毁约。 《欧叶妮·格朗台》是一场爱情悲剧,但这场悲剧的两位青年主人公却不是《欧叶妮·格朗台》的第一主角。巴尔扎克竭尽全力浓墨重彩加以描绘的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老格朗台,刻画了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W或童年回忆

    作者:(法) 乔治·佩雷克

    乔治·佩雷克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本书中包含两个交替出现的文本;似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彼此相联,仿佛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独立存在,仿佛只有从它们彼此的衔接中,从它们远远地投向彼此的光线中,才可揭示某个从未在这个或那个文本中言说而只在它们微弱的交叉处言说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文本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是一部冒险小说,是对一段童年幻想任意却细致的重构,它描写了一个被奥林匹克理想统治的城池。另一个文本是一部自传:战争期间童年生活的破碎叙事,缺乏探索与回忆的叙事,由零散的碎片、缺失、遗忘、怀疑、假设以及贫乏的小故事构成。位于旁边的冒险小说表现出一种宏伟,或者也许是可疑。因为,它开始时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忽然间,又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在这断裂中,在这将叙事悬于不明所以的等待的裂缝中,存在着一个最初的地方,这本书正是从那里诞生的,童年时代断开的线以及写作之线都系于那些悬置点周围。
  • 孽之缘

    作者:萨德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弗洛维勒和库瓦耳——又名孽之缘》、《洛兰莎和安东尼奥——意大利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他以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法克斯郎惹——又名野心误》、《爱尔内斯汀——瑞典短篇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西方文学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作家,其作品继以西班牙传说人物唐璜为主人公的那样放肆刻画男女情、给予恶德细致描绘的诸多传统故事、小说、戏剧、歌剧之后,开创了18世纪直至20世纪整整一个流派的西方文学。然而,其人、其事、其作品却是历经否定、肯定,再否、再肯定的一个重大焦点,盖棺尚不易论定。至今我们还可以各抒己见,继续研究,继续探讨,继续辩证。 …… 雨果又以画家库尔贝(1819—1877)为例。库尔贝曾对雨果自夸画了“一幅真实的墙”,说是画得比荷马描绘阿喀琉斯的盾好得多。“我[雨果]对他说:‘得了吧!我宁愿要阿喀琉斯的盾,首先因为它比你的墙美,其次因为你的墙毕竟还是欠缺点什么。’”欠缺什么呢?欠缺的就是“人们往往在墙脚下发现的那堆东西:另一个人难免总有一天屙在那里从而比你更为现实主义的那玩意儿”。绝妙!试想,那玩意儿要是画在墙脚下,或者把人体下面排出的气体也写入诗中,成何体统! 萨德在世时和去世后,就笔者所知,迄今尚无其全集出版。在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坊间所见只是他人汇编的一些选集或萨德自己在世时编辑的选集或单独出版的单篇。这大概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有些作品在作者去世前即已遭查禁,甚至毁版,再也无从觅得;二是舆论认为有些作品(大多数为其匿名的)当时和现在都不宜与公众见面,不值得寻觅,予以出齐。 我们既然立足于中国,而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道德深厚的文明民族,西方伦理观念可以放纵过去的东西,不见得适合我们的文明读者。有鉴于此,笔者大胆充当一次萨德万分厌恶的“检察官”,从所能觅到的萨德原文作品中选择了三部,译出作为《萨德文集》(三卷集),第一集曰《孽之缘》(短篇小说选),第二集日《伪贞洁的女人》(原名《故事、小故事、传奇集》)(故事、中短篇小说选),第三集曰《贞洁的厄运》(原名《鞠斯汀娜,又名美德的厄运》)(长篇小说),每一部也有所删节或润色,均见各集译者所作关于该集版本的说明。 2010年10月改于北京
  • 波斯人信札

    作者:(法)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内容简介:我在这里不是写献词,我不为此书请求保护。如果书好,人们就会读它;如果不好,人们读不读,我也无所谓。我拿出这头一批信试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我文书夹里还有许多别的信,以后可以献给公众。但是这得有个条件,即人们不知我是何许人。因为,万一人们知道了我的姓名,那么从此我就将缄口藏舌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走路姿势很好,可是别人一看着她,她走起来就瘸了。这部书的缺点已够多的了,用不着再把我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供人评论!如果人们知道我是谁,就会说:“他的书跟他的性格太不相称。他该把时间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才是,一个庄重的人犯不上干这样的事。”评论家们肯定会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不必多费脑筋,手到擒来。 《波斯人信札》中那些写信的波斯人曾经跟我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他们把我视为另一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也不隐瞒。事实上,从那么远的地方移居来的人是无须再保守秘密的。他们把大部分信给我看,我把这些信抄下来。其中有些甚至使我惊奇,他们本不该让我看的,因为这些信的内容极大伤害了波斯人的虚荣和妒忌心。 因此我只不过代为迻译而已。我的全部辛劳困难就在于使作品适合我们的风俗。我尽可能减轻亚洲语言给读者的负担,使读者不被没完没了、令人厌烦的闳大不经的言辞弄得不知所云。 不过我为读者所做的并非仅此而已。我删掉了冗长的客套话,在这方面,东方人的慷慨大方不亚于我们。我还省掉了无数细枝末节,这些小事难以公之于众,而应自行消亡于两个朋友之间。 如果大部分出版书信集的人都这样做,那他们就会看到他们的作品全都湮灭无闻了。 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任何译者,乃至最粗鄙不文的评论家,都可以在他的译作或他那无聊的评论前面,将原文吹捧一番,指出它的作用、优点和不凡之处,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作品,这是惯例所允许的。我可不这样做。读者可以很容易猜测出其故安在。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把这些十分无聊的话,写在一个本身已是极其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意思是说写在一篇序言中。
  • 深夜旅行的女人

    作者:[法] 弗朗索瓦兹·尚德纳戈尔

    《前妻》作者的又一家庭伦理力作 呈现给你关于家和亲人和死亡的另类感悟 母亲患绝症六年,行将离世,形容丑陋,言语尖刻,往昔的优雅美丽消失殆尽。四个人到中年的女儿,生活的箱底积攒下了种种纠结和不如意。母亲,这个躺在病床上的陌生的老太婆,牵扯起了姐妹四人对于往昔的种种记忆。 撕开生活的表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种种或许不堪入目,但并不显得狰狞。因为生活让太多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母亲一点点死去的过程浸泡在各人的回忆里,但绝不仅仅是串故事的绳子,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沉重的大石头,是直接被拉近到我们眼前的可憎难看的东西。最终,并不是每一个谜团都得到了解答。 优美而压抑,真实,又带着几分虚幻,仿佛将醒未醒的辰光。
  • 画中疑云

    作者:[法]保罗·霍尔特

    英国惊现恐怖的“硫酸浴缸狂魔”,杀人后将尸体浸入装满硫酸的浴缸销毁尸体,屡屡得手。经过艰苦勘察,赫斯特警官发现了凶手的蛛丝马迹,但图威斯特博士却不满意…… 与此同时,一位年轻人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的封面,意外激起了他的不安。他新婚的妻子对此忧心忡忡,希望催眠师可以帮上他们的忙。在催眠状态下,年轻人大声喊出:“他们会杀死她!” 当妻子和催眠师想要进一步行动的时候,年轻人却从一个完完全全的密室中失踪了……
  • 不朽者

    作者:[法]阿尔封斯·都德

    长篇小说《不朽者》是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因法兰西学院院士通常被人称作“不朽者”。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虽此部作品不如作者的《磨坊书简》和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有名,但可读性不亚于19世纪的任何欧洲优秀小说。
  • 日安憂鬱

    作者:莎岡 (Francoise Sagan)

    創造法國文壇神話的莎岡;全球狂銷500萬冊的傳奇之作 與《麥田捕手》齊名,護衛每一世代騷動而混亂的青春靈魂。 我是多麼深愛著這世界,又同樣渴望毀滅這一切! 且讓我盡情釋放心中那無以名狀的狂亂騷動吧, 否則怎能化解,天明時,我睜眼如潮湧般的憂傷。 青春能夠如此不羈、欲望可以如此恣意而為, 在海潮與陽光的催化下,「激情」與「純潔」爆出璀璨熱烈的毀滅之火。 殘餘的卻是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 ——這是我從未體會的感覺,一股令我鬱悶卻又感覺溫柔的情懷,我不知為它冠上「憂愁」這個美麗嚴肅的名字是否合適。 十七歲的少女瑟西爾生性浪漫不羈,與喪妻多年、同為浪蕩子的父親雷蒙隨心所欲地四處玩樂。父女倆終日出入社交場所,飲酒狂歡,日子過得既熱鬧又盡興,既虛假又空泛。 這年暑假,她與父親及父親年輕的情婦艾樂莎來到海邊的避暑小屋,認識了英俊青年希里樂。不料父親竟也邀請亡妻的多年好友安娜來到海邊,並忽然公布兩人的婚期。 萬一新家庭建立了,以及即將成年所必須面對的正規、理性、無趣的普通生活和道德教條,讓少女瑟西爾的內心掀起各種交戰,一向任性妄為的她,引發了一場情感爭奪和一齣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