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也许并没有故事
本书主要是介绍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侯麦的生平与主要电影作品,展现和研究侯麦朴实简约、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电影表现手法及精湛的导演艺术与技巧。身为文学教授、影评人、《电影手册》主编的侯麦,四十年如一日,用极低的成本、规模极小的摄制组拍出水准极高的作品。他的电影几乎永远在描写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状态,简约隽永的影像风格,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往往使看似平常的情节却意味深长。 这部随笔作品揭开了侯麦作品中包含的“暧昧的道德”,正是这暧昧的道德,让侯麦的大部分电影焕发勃勃生机。从《六个道德故事》到《四季的故事》,其间还有《喜剧与箴言》、《柏士浮》、《O侯爵夫人》等影片,帕斯卡尔•博尼策描写了多条道路,并藉此质询主人公叙事的伪装和圈套及其审慎的疯狂。 -
电影符号学质疑
本书对电影符号学进行了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从电影符号与表意,直接符号或“中性”影像,影像与被感知的现实物,电影镜头,图像符号的表意系统,指示符号表意系统的内在关系,客观阐释了电影蒙太奇,组合段,符码与编码,影像与言语,电影的叙事结构与表意,深入剖析了电影的象征 与隐喻,电影的节奏与韵律,符号的意义与“无意义”,论述了电影影像、电影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作者对电影符号学的批评,甚至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从这种意义上而言,这部专著是电影符号学的终结之作。 《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是“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的最后杰作 他对电影符号学的科学认识及合理批评,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 如果电影是一种语言,那么以语言学的方法和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能否把握电影的运作机制? 作者以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述为例,试图指明电影符号学的局限:电影符号学能够阐明“它是怎样表意的”,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要表意”,更无法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影片的有效法则。它没能抓住电影的特性…… -
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
电影正式成为大众化演出形式之后,就引起了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兴趣,也引起了一些颇有远见的艺术批评家或新闻记者的关注。不久,电影导演也依据自己的独特视点延续了这类思考,且理论力度往往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十年来,这两批人常常通过提出新语汇或利用翻新的旧概念,使用和确定了一套专门术语。辞典的作者雅克•奥蒙和米歇尔•玛利有意对自始以来的这批新语汇作一番盘点。 辞典收入了近400个单词或专有名词,记入不同作者按照不同研究学科赋予它们的意义。读者如若希望拓展与深化自己的知识,可深入阅读每个词条后标明的和书末列举的诸多参考书籍。辞典还提及那些创造了或激发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批评或理论思考的人物(导演、批评家和理论家)或历史事件(尤其是类型片),所取概念则分属各学科领域:美学、符号学、心理学、艺术和再现形式史,等等。 这部辞典意在见证电影研究的现况、它的丰富多彩和它的已逾百年的历史。这部辞典亦希望见证电影研究的国际性,因为自1910年代始,德国、意大利、英国和北美的作者已经表达了各种见解,只是法国电影癖好的锋芒使它们稍显暗淡。因此,这部辞典不仅面向专攻电影的莘莘学子,同时也更广泛地面向所有希望认真思考自己的心仪之物的电影发烧友。 《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以辞书的形式汇集了电影理论批评的范畴,以全面的阐释展现了电影文化研究的视野,以简练的文字传播了电影学术探索的常识,是培养艺术教育素质的一部值得阅读和值得参考的读物。 ——刘利民教授 电影是当今艺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是发展电影艺术的两翼,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电影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这部辞书用全景式的视野,为我们梳理了电影艺术、技术的理论,并广泛涉及了人文社会学科及电影创作、历史、理论的诸多领域,有助于电影专业人士和电影学习者开阔研究电影的视野。 ——张会军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
电影书写札记
日前,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法国著名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此书是布列松的工作日记,在此他写下他的发现,寥寥数语却形成一个人的一切:他的情趣,他的好恶,它引导布列松进入电影创作的天国。在其朴素的语言和持重的风格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真理的向往,对完美的执著,我们能理解他那永不止息的战斗,反对妥协和庸俗,对抗金钱的权势。这些文字见证了布列松的希望与失望、向往与抗拒。它们既深刻又真实,犹如鲁宾逊•克鲁索日历上的印迹。这些笔记,梦想和激情,向我们展示了肉体与精神的互补性,展示了形体的语言,声音的语言。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深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
宽忍的灰色黎明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
世界电影史
书名原文: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 des origines a nos jours: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史学家 。对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概况、思潮流派、创作倾向、重要作品和人物做了全面的论述。 评论:萨杜尔令人钦佩之处正在于他的自觉意识;他在将电影史那段不为人所知的部分(从卢米埃尔到格里菲斯这个范围广阔的时期)理出头绪,恢复其历史原貌之后,再写20年代这段当时似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对他来说,就容易得多了。 萨杜尔每当感到史实不足,无法判断之时,宁可中途搁笔。对他来说,他也需要以历史家的眼光,而不是以日常影评家的眼光来重新观看影片,重新思考他对作品的看法。这种一丝不苟的作法他一直信守不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不断要求我给他放映影片。 一个艺术史家既然有实在的作品可资研究,当然不会满足于史料的叙述。显而易见,电影史家也不会满足于一些年表、传记性的、经济的与技术性的文献资料,如果有影片可供他观摩,从而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影片的话。 乔治·萨杜尔的这部《世界电影史》是从他必须重新考察现存的作品中、从不丢失他所熟悉的大量文献资料的价值这一需要中产生出来的。 -
电影书写札记
《电影书写札记》是布烈松唯一的著作,是作者二十余年对“电影书写”进行的点点滴滴思考的集结。作者认为“电影书写”与时下的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舞台剧的再现,抹杀了摄影机的独特性。而摄影机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复制舞台剧,而在于它严格捕捉到肉眼见不到而又为电影作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组合要素,让电影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及声音的组合,令镜头所捕捉的现实片从现实的层面转化为真的层次。所以,作者视演员为模特,他们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的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这远比实际的戏剧冲突更能感动人。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它们激发了某种想像。因此看似平谈的影像在适当的组合下就会造出神奇。作者不困于电影题材,更揭示了其他创作活动。其反思由技进手道,阐述预知、等待、诱导、亲近等艺术,颇具电影伦理学之论。 -
我生命中的电影
《我生命中的电影》收录了特吕弗挑选出来的一些文章,都是他从1954年起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的。在1954年到1958年的这段时间里,首先是他作为记者写的文章,然后还有他作为导演写的。两者区别十分明显。自从他当上导演后,便不再批评同行们的作品。 -
法国电影新浪潮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
电影是什么?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被视为电影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提出或主张的电影本体论、长镜头理论、景深摄影、作者论和真实美学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成为严肃的艺术研究课题。 《电影是什么?》是巴赞批评论文的选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 -
电影是什么?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
戈达尔访谈录
《戈达尔访谈录》主要内容简介:三十多年前让-吕克·戈达尔对吉恩·杨布拉德宣告:“我在试图改变世界。”从首部惊世之作《筋疲力尽》到寓意深长的《轻蔑》,直到引起多方争议的《向玛丽致敬》和后现代版《电影史》,戈达尔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始终不渝地推动着电影的革命,以电影和录像各个方面的不断大胆创新动摇着传统准则——也包括他早期在《电影手册》发表的宣言性的电影批评文章和众多访谈。 《戈达尔访谈录》中收录的访谈以阐明戈达尔思想的宽广和多样性为目标,涵盖了他事业的不同阶段,也使他富于创造性的性格从同执、暴躁及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过度批评等方面中突显出来。 -
从小李到老李
《从小李到老李》共三册,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漫画,作者通过三千余幅画面,描绘了一个普通中国人自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人生经历,是了解当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不可多得的史诗长卷。 本册分为跟着党走、成长、万木更新三个篇章。“四人帮”被粉碎了,一家人久别重逢。小李在部队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如愿入党,小李的父亲在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病逝。此时的中国气象一新…… -
数论
《数论:从汉穆拉比到勒让德的历史导引》内容简介:数论——或者一些人称之为的算术,是最古老、最纯粹、最有活力、最初等却也是最深奥的数学领域。这门学科具有“数学皇后”的名声绝非偶然。一些最为复杂的传统的数学思想便是由对数论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发展起来的。 对数论有杰出贡献的韦伊,写成了诠释数论历史的这《数论:从汉穆拉比到勒让德的历史导引》;他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大约三十六个世纪的算术工作——从一块可追溯到汉穆拉比王朝的古巴比伦的泥板到勒让德的《论数论》(1798)。韦伊一直希望向有较好教育背景的读者讲述他的研究领域,这促使他在问题的分析、数论方法的演变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意义方面使用了历史性的解读方法。在他的论述过程中,韦伊和读者一起来到现代数论的四位主要作者(费马、欧拉、拉格朗日、勒让德)的工作室,并在那里进行了一场仔细的、带有批判眼光的查验。《数论:从汉穆拉比到勒让德的历史导引》富含知识史的广博内容,对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很重要的贡献。 -
谢阁兰中国书简
本书是作者谢阁兰1904年首次来华期间在旅途中写给妻子的书信汇编。谢阁兰是20世纪初重要的法国作家,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都在中国度过。作为20世纪首批来华的法国作家之一,谢阁兰清新的文笔为我们记录了这次长达十个月的游历,使我们得以换一种视角来观察正由旧王朝向新共和转型的中国社会百态,以另一种心态来体会中西之间的对抗与对话。本书作为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实录,对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法国沙龙女人
编辑推荐 她们活动在舞台只是小小的一角,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时代!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沙龙并不单纯是精神娱乐中心,在18世纪,反叛17世纪的道德和文学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潮流。沙龙日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发动机,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公众舆论表达机构,其作用如现代的报纸。兼具才智和抱负的女性在沙龙中找到了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机会,女性力量渗透到了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法国沙龙女人,现代女性的先驱!女人的使命就是激发他们的灵感! 17-18世纪是法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法国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杰出成就都与女性有关,以致于有人说17-18世纪是女性主导法国社会生活的世纪。本书选取其中最具影响的女性人物,从文学和礼仪的角度对她们加以描述:她们的性格特点、才情风貌,他们举办的各式各样的沙龙,以及这些沙龙是如何造就一代名人,并进而影响法国文明进程的。 -
热罗姆·兰东
“一切开始于下雪的一天,巴黎花街,1979年1月9日。” “一切停止于一个灰暗的上午,在特鲁维尔的一条大街,2001年4月2日星期四。” 在两个句子之间,让·艾什诺兹回忆了二十年间充满矛盾的感情故事,故事发生在他自己——这个总是谨慎小心、对动词精打细算的人,与另一个人——语句严格节约和个人情感保留的践行者之间。在餐馆,在出版社的办公室,或是在他们一起巴黎散步的过程中,某一天他们发现彼此趣味相投,而实际上他们像共同维持着一种无声的对话,只交流必要的东西,甚至他们之间很多东西不言自明,它们几乎总是遵裓暗含的秩序。 ——让-克洛德·勒布伦 -
希望回忆录
《希望回忆录》记述了戴高乐将军自1958年重掌法兰西政权以来,为法兰西的复兴所作的种种努力。全书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海外领地以及国家元首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戴高乐执政期间的法国局势,深入地探究了法国当时做面临之困境的原因,深刻揭示了国家运行中各方面的规律。 -
世界名画家全集--米勒
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寻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 的田园画家。米勒脍炙人口的名作,如《播种者》、《拾穗》、《晚钟》等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感情,和对农民劳动者的爱怜。他说过:“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所以将我在土地上劳动的所见所感,都踏实表现出来。”米勒的艺术含蓄而深沉,富涵人生的哲理。本书辑录他一生的作品,简介他的生涯与艺术,并译刊罗曼・罗兰的《米勒传》,是一本资料丰富的米勒全集。 -
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
本书系“巴黎丛书”红色系列之一本。 “印象派”近乎昙花一现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不足20年,即从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到1883年马奈辞世的那段时期。 今天的人们看到印象派作品居然价值连城时,热衷道听途说就往往会使人们过分夸大印象派画家在其事业初期所经历的各个方面的困难。本书既不讲述印象派的历史,亦非印象派画家的传记集,其宗旨在于再现那些以落选者沙龙为起点、开始向始终受到官方保护的没落学院派发起进攻的画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 印象派画家的历史往往被蒙上传奇的面纱,致使真实扭曲变形。将印象派画家从传说中脱离出来、还他们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角度评价和欣赏法国艺术史上那个独特的时期,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