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罪与美
这部彻底重新审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揭示出服装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混乱可以达到怎样惊人持续和猛烈的程度。一如加里亚诺的礼服所暗示的,王后与其民众之间存在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最终致命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渗透其荣辱浮沉的服装政治,作者希望对这位被无休无止地分析、无穷无尽地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见解。 王后甚至用死亡坚持了时尚与政治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作为法国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时尚标志,王后穷其一生铸就了这种联系。始终富于想象,即便时而纯属幻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衣橱既是梦想之源,也是梦魇之地。 -
尤内斯库画传
《尤内斯库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了他的一生和文学主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那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并附有《秃头歌女》《椅子》《国王正在死去》等尤内斯库三部代表性作品的最新译本。尤内斯库用法语写作。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写了40多部戏。代表性性剧作有:《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犀牛》(1960)、《国王正在死去》(1962)等。他还写过不少论述他的戏剧主张的论文。 尤内斯库的剧作都表达了他的“人生是荒诞不经的”看法。在创作手法上,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人物被抽象化,丧失“自我”,以此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互不理解。他还十分重视舞台效果,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以突出他的剧作的荒诞特色。 -
左岸
在希特勒兴起与斯大林去世之间这动荡的几十年间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巴黎是这段罕见历史的一个舞台,艺术家和作家们影响了全球政治。纳粹兴起的十年里,思想界从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那里寻求指引。赫伯特•洛特曼追查并记录了有影响力的人物——纪德、马尔罗、萨特、波伏瓦、毕加索、库斯勒、加缪和他们亲法西斯的敌人在德国占领时期、解放时期以及超级大国的对立淹没了他们声音的冷战时期的活动。 -
巴黎的盛宴
《巴黎的盛宴》一书向读者描述了1900年至1930年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一大批艺术家在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他们集中居住在位于塞纳河两岸、面面相对的两座山丘――蒙马特尔和蒙巴那斯,他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重新创造着艺术和艺术语言。 作者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回到过去的塞纳河两岸。他们推开“洗衣船”和”蜂箱屋”的绘画作坊,目睹了毕加索、阿波利奈尔、马蒂斯、苏万、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大师充满灵感的创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才想像和创新,才使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个个艺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思想的眼睛
本书是摄影大师布列松的第一部摄影论集,书中收录了包括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内的许多文章。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和他的肖像照共11幅,其中既有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之作,也有一些是此前较少在出版物中出现的。对于想了解布列松的思想及创作经历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阐释决定性瞬间理论,包括对新闻报道、主题、构图、技术等的看法。二、回顾自己在苏联、中国、古巴游历中的所见及拍摄活动。三、与雕塑家、画家、电影导演、摄影家的友谊及对他们的评价。 -
大师之死
《大师之死》是以法国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生平为基础创作的。主人公马特乌斯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从未受过学院式教育,他是社交场的明星,少年早熟,成年后又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他担任过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并在中国邂逅了第二任妻子。从欧洲的贵族沙龙到蒙巴纳斯的艺术家世界,从高雅风趣的谈吐到微妙不可知的欲望,《大师之死》为欧洲现代艺术史上才华横溢、天才辈出的年代绘制了一卷风情画。 -
戴高乐传(全二册)
两度担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已有多种传记。布赖恩.克罗泽所著的《戴高乐传》是比较全面的一种。它详细描述了戴高乐... -
萨特
《萨特》内容简介: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思想文化界最活跃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他是战后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言人;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针对文坛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普遍倾向而提出“介入文学”,主张文学家介入时代,“为改变周围的社会出一份力”。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他积极介入同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同时为他主张的哲学作出通俗而形象的注解。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本书是“世界思想家译丛”中的一册,“世界思想家译丛”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
情人们的陵墓
本书是吉贝尔的日记选编,是从他1976年到1991间的日记,尤其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日子的精选出的片段编成的。书中真实的描写了吉贝尔及其“朋友们”的生存状态,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尤其写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友爱关系、是法国社会某个文化人圈子的人 -
茨威格在巴西
荣登法国《快报》图书畅销榜三个月之久 天使湾文学奖获奖作品 被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吉拉斯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上演 斯蒂芬•茨威格的爱与死之歌 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3年就预感到纳粹将吞没欧洲,于是他出逃伦敦,后又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一起流亡到纽约,并于1941年9月流亡到巴西。正是在这远隔重洋的流放地,茨威格创作了回望欧洲的《昨日的世界》和展望未来的《巴西:未来之国》。然而,他已经身心俱疲,次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 -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法国诺奖得主倾情裸传自述传奇人生)》是作者纪德关于童年和青年的珍贵回忆,充分展示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大师的性格特质和成长印迹。他敏感内向、拘谨压抑;行为举止不同凡响、出人意料;身体赢弱,有着十分周折的学习过程;拥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灵,写作了《人问食粮》等重要作品。他充满激情,品尝人间的真爱与欲望;对同性恋情,有着异常的宽容。《如果种子不死(法国诺奖得主倾情裸传自述传奇人生)》是一本坦率得令人震惊的著作,对了解纪德拒绝任何教条的一生,理解其变化多端、充满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
克洛岱尔情结
《克洛岱尔情结:卡米耶与保罗的一生》内容简介:狂热、激情、天才。克洛岱尔姐弟:雕塑家卡米耶和诗人保罗,都生于象征着创造和激情的火系星座之下。这部传记第一次记录了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两个同样激情洋溢却又敏感到极致脆弱的灵魂。卡米耶以誓不妥协的态度迎战艺术的不确定性和飘零无依的生活;保罗则以旅行和异国情调来掩饰生之痛苦——在中国、巴西、日本。这两条我们原本以为完全分离的命运线事实上却相互滋润、相互贯通。姐弟俩都遇到了无望的激情,保罗爱上了罗莎莉·维奇,一个最终将他抛弃的已婚女子;而卡米耶则承受着罗丹的魔力直至疯狂。家庭的悲剧,沉重和世俗对抗着他们心灵的苛求。 多米尼克·博纳重新勾画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里的各个片断。揭示了这两个光彩熠熠而又深受折磨的艺术家之间深切的关系:超越了对立、以一种无法摧毁的爱结成的同盟。 -
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超现实主义运动,这是一场要求“改变一切”的革命,它对20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不是一部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正史”,它记述的是年轻的超现实主义者们梦幻般的生活;标新立异的艺术创造与实践,涉足政治的热情与困惑,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暖昧不清的内部纷争……在1917~1932年的青春时代,他们的日常生活,便是最好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 这本书决非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谦虚地说,它记述了第一代超现实主义者们的一些迷离奇幻的经历。 -
阿兰・罗伯-格里耶
引言 一、叙述形式的更新 1.《弑君者》(1949年) 2.《橡皮》(1953年) 3.《窥视者》(1955年) 4.《嫉妒》(1957年) 5.《在迷官中》(1959年) 二。从论战的战斗精神到游戏的形式主义 1.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2.电影材料的内部冲突 3.作品的自动描写 4.从刻板的老一套到虚构的发生器 5.艺术的单性生殖 三。自动写作的复兴:《幻想家》 1.一个不可能的计划的起源 2.作品,变幻不定的镜子 3.支离破碎的作品 2 阿兰・罗伯一格里耶 4.距离与荣光 5.冒名顶替者的面具 6.从游荡到厌恶 7.玄学与魔鬼 8.从铁匠到炼金术士 结束语 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大事年表 书中使用的缩写 -
世界名画家全集--塞尚
出生于法国普洛文斯,原习法律而后献峰艺术的塞尚,一生的艺术生活,都从自身接触自然而来。他认为“自然不是表面,而是有它的深度”、“色彩丰富,画面自然充实”。他在画中表现的质感与量块感,藉颜色产生的凸现以及天真视觉,虽然长期被排斥于沙龙门外(直到1904年的“秋季沙龙”展中,得以展出整整一个房间的作品而终获最后的胜利),却被当时年轻画家们视为大师且极力推崇。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大型回顾展巡回于世界,更获得一致的赞誉。本书不但介绍了这位“现代绘画之父”的一生及其艺术风格特色,也收录了“塞尚作品的主题与分期”、“塞尚的话”、“塞尚年谱”等。配合文字,更精选了塞尚重要作品及生平照片,共350余幅图,此前不曾有过如此有系统而又完整介绍大师的书籍。 -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讲述了:1908年,维也纳。伊萨克•罗宾诺维奇,医科大学生,在街上偶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其时,大教授已经名满天下,他喜欢上了这位大学生,向他坦诚地谈起自己的爱情、苦恼、嫉妒……他把教授的许许多多知心话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本日记不仅披露了大师的言行举止,还讲述了1900年末在维也纳的生活,讲述了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上读不到的东西,如弗洛伊德的私生活、首批出现的精神分析学专家的为人处世、一次世纪革命的极端与疯狂。2003年12月的一天,一本无人知晓的手稿落入到一个流亡在外的研究者之手。读者越是深入到这个往昔人物的生活之中,越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痛苦和窒息,仿佛一个咒符与陌生人偶尔继承到的这部手稿永远纠缠不清似的。作者托比•纳唐在书中把过去与现在虚虚实实地糅合在一起,以彻底放松的心态和惊人的胆识,成功地完成了这部杰作。托比•纳唐是人种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著名专家,同时也从事创作,他写过不少小说(其中有《迷恋银屏的人》、《萨拉加•波》),和一个剧本《弗洛伊德的入狱之罪》。2005年,他参与了精神分析学的“黑小说”的系列创作。 -
萨特传
萨特的传奇一生。作者讲述了萨特是怎样爱好上哲学,又是怎样和波伏瓦结识相爱,并相伴终生。本文作者既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又对哲学颇有研究,并采访了萨特生前的好友,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萨特的生活以及萨特所处的那个时代。 -
雷蒙·阿隆回忆录
雷蒙·阿隆是萨特的第一个绝交对象,50年后却伴随着全球保守主义的回潮被重新发现,迎来了国内外思想界研究的高潮。去年,他和萨特同是诞辰一百周年,关于萨特的纪念冷冷静静,而关于阿隆的研究却红红火火。本书的副标题是“五十年的政治思考”,在学界,有人说,是阿隆在全世界拉开对法国及欧洲左翼知识分子遗产的全面反思序幕。 -
“喂?我给您接萨特……”
杰尔曼娜·索尔贝女士出身于书香门弟,1945年,一次偶然机缘使她成为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等人筹办《现代》杂志的秘书,处理文稿与信件。她在这些脾气与才能都迥异于常人的文坛精英之间一干就是三十年。 《现代》杂志创办于二战结束的年代,国际政治局势云谲波诡,这部刊物又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风口浪尖。索尔贝坐在她的秘书桌前,看到知识界风云人物出出入入她与萨特共用的办公室。她不说无数传说中已说过的东西,她只记忆她目睹与耳闻的有趣、率性、可笑、感人的日常轶事——这是“一切历史书中不收而对人的本抟却又不可或缺的动人的补充”。 -
何谓永恒
《何谓永恒》是尤瑟纳尔的回忆录,她在晚年结束了最后一章《归途坎坷》的写作,但没能完成全书的创作。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