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拿破仑传

    作者:(英)弗兰克·麦克林恩

    《拿破仑传》是一部“纪史”性著作,它对拿破仑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和一种人格的两面性,给予尽情揭露。作者在全面和充分肯定拿破仑的伟大历史地位、他的卓越天才和功绩的同时,也将他“方方面面拆开来看”,以一种冷峻的眼光,撇开加在拿破仑头上的种种光环,还他以一个非虚拟的、实实在在的伟人形象。书中充满深刻的评点和辛辣的剖析,读来往往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拿破仑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西方历史伟人之一。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就将拿破仑与华盛顿并提为“西方资产阶级英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崇敬。
  • 约瑟夫·富歇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

    作者:斯·茨威格

    约瑟夫·富歇一贯追求权力,而且是最高的权力。但他同大多数人相反,满足于权力感,他不需要身外的奖章勋绶。富歇野心极大,却并不爱好虚荣;他追求权力,但不在乎花架子。他是搞政治阴谋的真正顶尖的行家,眼里只有权力的实实在在的潜能,而把权力的外部标志视若粪土。《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家的肖像》通过对约瑟夫·富歇一生经历的描写,展示了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拿破仑时期再到路易十八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政治全景,以及置身其中的传主与各色人等的行动和支配这些行动的心理及思想动机。
  • 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

    作者:(奥)斯特凡·茨威格

  • 莫奈

    作者:Sylvie Patin

    《莫奈:捕捉光与色彩的瞬间》作者西尔维·帕坦:“如果有一天我能看见莫奈的花园,我想,我看到的一定是一座色调的花园,不只是鲜花盛开的花园,更是色彩的花园。花的排列并不按照自然的秩序,而在种的时候,就有意把色彩相近的花种在一起好让花儿同时开放,蓝的或粉红的开成一片。这个由画家精心设计的花园,无一不上色。园内有地上的花,有水中的花:画家笔下温柔的睡莲。 这座花园不但是作画的对象,更是艺术,一个在大自然之中完成的作品,由于有画家仔细照料而闪闪发亮。”
  • 罗兰巴特自述

    作者: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自述》是作者为“永恒的作家”丛书写的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文本,它以片断的书写方式和按片断题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列的形式,为读者组织了一部时间错位、事件凌乱、内在逻辑无序的“奇书”,作者力图以片断来解释言语活动,通过语言的随意性排列来探寻语言符号的深层寓意。《罗兰·巴特自述》中包含了作者对其个人生活、审美理想、哲学观点等各个方面的论述。
  • 说谎的女人

    作者:[法] 苏菲·玛索

    苏菲·玛索,这位法国男子的梦中情人,受到无数影迷追捧的国际影星,通过这本风格独特的小说证明:她不光风华绝代,艳质倾城,下笔为文也能顾盼生辉,摇曳多姿。一个美丽的女人也能有一枝漂亮的笔。 苏菲以演艺女人第一人称手法创作,写出了她的生活与感受。书中的女人,与封面女郎苏菲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年轻女人,同时,喜读书、喜独睡、喜带狗散步等习性,又与苏菲生活的某此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书中追忆童年生活、少女时代、与男孩交游、与情人做爱、演戏拍电影、应约去好莱坞,最后在剧场当领座,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所以苏菲一面说:“这不是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一面又承认:“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个人化的东西。”
  • 查理大帝传

    作者: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佚名)

    《查理大帝传》包括两种查理的传记。一种为艾因哈德所撰,另一种为圣高尔修道院某佚名僧侣所撰。两种传记均撰写于九世纪,是关于查理大帝的最早的史料。内容包括:他在国内外的事业、私生活和性格、他对教会的虔诚和护持、战争和功业等。
  • 雨果传

    作者:(法)让-贝特朗·巴雷尔

    这部《雨果传》是专家为普通教师和学生撰写的读物。全书以简明的风格,翔实的材料,紧扣雨果的一生和他的创作道路,细致研究各个阶段的每一部重要作品,尤其对作品的发生,在同时代的意义,都有详细的分析,而这正是我国雨果研究力不从心的方面。《雨果传》是一部篇幅不大而信息量很大的书。 本书以简明的风格,翔实的材料,紧扣雨果的一生和他的创作道路,细致研究各个阶段的每一部重要作品,尤其对作品的发生,在同时代的意义,都有详细的分析,而这正是我国雨果研究力不从心的方面。这是一部篇幅不大而信息量很大的书。
  • 圣埃克絮佩里

    作者:娜塔丽·德瓦利埃

    《圣埃克絮佩里:天使与作家》简介:“我从六岁就开始写作。让我写出书来的并不是飞机。我想,如果我是矿工,我会努力从土地中汲取教益。”可以看出,《 南线邮航》、《夜肮》、《人的大地》和《战地飞行员》是在天空中构思的书,是一个飞行员讲述的飞行员们的生活,是执行飞行任务过程中的记录。通过驾驶飞机,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拥有了翅膀;通过写作,他为他在万里高空的同伴们代言。流亡到纽约后,他带着关爱创造了一个来自另一个星球的人物,他自己画出了这个一头乱蓬蓬金发的人物:小子。娜塔丽·德瓦利埃向我们揭开了圣埃克絮的两张面孔:天使,邮政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新机型的试飞员,2/33侦察部队的战地飞行员,1944年7月消失在地中海上空的飞行员:生前只有五本书出版但从未停止过写作的作家,留下了大量书信和在新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通过这些,他证实了他所处的时代的动荡。 飞机,飞行员,朋友;从天空俯瞰的大地,从大地仰望的天空;一个他忠贞不渝的家庭:手稿,书,充满幽默或带有感伤的图画;画中的小王子和他的星球;非洲,美洲人,战争。《圣埃克絮佩里:天使与作家》以一百六十件资料展现了安托万·德 ·圣埃克絮佩里的传奇。
  • 歌德与贝多芬

    作者:罗曼・罗兰

    本书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长的曾在《欧罗巴》杂志上发表。作者已把它增订过。其余三篇也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不过从另外几个观点研究。歌德的问题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旧那么动荡(因为这个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经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作者觉得对于这几篇独立的研究保持它们那活动的弹性比较符合真理,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们接近那伟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 我的爷爷毕加索

    作者:(法)玛丽娜·毕加索

        传记《我的爷爷毕加索》,为毕加索的孙女玛丽娜·毕加索所著。在马里娜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毕加索在她眼中是当代最了不起的天才。1973年,画家去世,就在世人恣言无忌地品评毕加索的时候,22岁的玛里娜却选择了沉默。沉默,是因为痛苦万分,却无以表达,她用了整整三十年才搞清楚痛苦的源头,才得以以顿悟的激动和无限的愧疚平复了心中的苦楚。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听到她讲述毕加索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
  • 拉赫玛尼诺夫画传

    作者:雅克·埃马纽埃尔·富斯纳凯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虽然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他是位传统主义者,他的目光盯着浪漫主义的过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练习曲——音画》、《阿列科》、《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以及《死岛》、《钟声》等。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这些大师以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表现了有别于欧洲音乐的独到才华,展现了俄罗斯的景色气象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唱片录音不仅包括他自己的协奏曲和其他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他与克莱斯勒合作的奏鸣曲,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并且,他的充满活力而又细致入微的指挥也在唱片中保留了下来。   本书以文学性的笔触讲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及其创作,资料翔实,评述精到,文笔优美,为读者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出拉赫玛尼诺夫这一俄罗斯民族忧郁者的形象。
  • 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

    作者:(法)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

    该书围绕着罗兰•巴尔特去世之前几年中的生活与精神状况展开,采访了他的众多朋友和学生,用文学式的笔法勾勒出巴尔特在讲课、写作、家庭和社交方面的种种情态,写出了他晚年因丧母而极度“哀痛”、因“同性恋”问题而备受困扰的暗色生活。 作者意在把读者带入这位思想大师的内心深处,探寻他的人生和作品,在学术明星的形象之外,展示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面貌。
  • 法兰西帝国玫瑰

    作者:[英]弗洛拉•弗雷泽

    《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素有“欧罗巴第一美人”之称的波利娜•波拿巴是拿破仑时代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是一代王者拿破仑最钟爱的妹妹,更是他最忠诚的支持者。而她也是意大利雕塑大师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性感缪斯,他以波利娜为原型创作的著名雕像被收藏于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无论是法国的文人雅士,譬如作家夏多布里昂,还是叱咤战场的英勇将领,都为她的古典诱惑所倾倒。儿时的大仲马曾一睹这位佳人的风姿,他后来回忆称她为“娇小而优雅的尤物”。 她特立独行、自由奔放,过着浪漫奢华的宫廷生活;她两次步入婚姻殿堂,拥有众多情人,上演了一幕幕的香艳故事,她和拿破仑本人的不伦之恋的传闻和她如影随形。她对时尚情有独钟,并热衷举办沙龙和舞会,将光彩气势和时尚品位带到了波拿巴皇室,她的光芒照耀了巴黎和罗马。 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弗洛拉•弗雷泽在《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波利娜,并透过浩瀚史料洞烛她的内心世界,详尽呈现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法兰西帝国玫瑰:波利娜•波拿巴的自由、爱与欢愉》再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传奇经历和彼时达官贵人的生活状态,对拿破仑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风情以及政治和军事纷争有独特的阐释和披露,栩栩如生刻画出一幅辉煌瑰丽的法兰西帝国画卷。
  • 新娘日记

    作者:[法]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

    为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一本传记的需要,卡特琳娜,他的妻子,搜寻了她的旧记事本,同时找到了几本小学生用的笔记本,而她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这些是她的日记,开始于1957年底,正值她的新婚旅行,没有预期地停止于1962年11月。她在日记中详述了日常的琐事,她的家庭生活,罗伯-格里耶家族的生活,她数不清的或近或远的旅行,她的飞机事故,还有她与新小说作者们以及当时文学名流的会面,他们的争执和权力斗争。她在日记中记录了罗伯-格里耶与阿兰·雷乃合作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创作,罗伯-格里耶的第一部电影《不朽的女人》在伊斯坦布尔的拍摄,以及他的小说《在迷宫里》的写作等等。 当然,日记中经常出现热罗姆·兰东、午夜出版社、阿尔及利亚战争、121人宣言,总体说来,透过她的主观性,这些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现实。 和所有的私人日记一样,她的日记从一开始就严格保持秘密状态(连她的丈夫都是决定出版时才知道的),她不设防地在其中记下她感情生活和性生活的外遇,还有,不谨慎地记下她对那些使她困扰、反感和忧虑的人的评价。她没有不舍得的任何人和事,甚至她的自私。
  • 艺术的童年

    作者:(法)艾姿碧塔

    这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发人深省的创作思考笔记和回忆录。作者艾姿碧塔详尽地叙述了她儿童读物的创作和思考历程,以及创作的原动力与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童年的各种记忆。 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特别是与教母在法国阿尔萨斯的童年生活——听故事、唱歌、看晚霞,感受身边各式物品、玩具、图像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等等。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受,构筑和丰富着她的成长历程,也一一孕化成她日后作品中迷人的童话世界。 “艺术的童年”存在于世界上每个国度,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在孩子稍纵即逝的成长岁月里,让他们体验生命中每一刻的感动,倾听内心的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交流,珍藏成长的各种记忆,如此,亦可赐给孩子另一种形式的艺术童年。
  • 拿破仑传

    作者:田桂军,刘琼

    本书第一次以拿破仑的情感为线索,从儿子、兄弟、丈夫、父亲和情人等多种角度,生动、系统、全面地对拿破仑的军事、政治和感情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揭示,读完此书,您会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更深刻地把握生命的涵义。
  • 我的大作家

    作者:[法] 艾曼纽·朗贝尔

    罗伯-格里耶逝世之后,一位年轻的女人感到不安。她长时间地和他一起工作,致力于他的档案、他最后的书籍,她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她这里可以自由地观察他,树立他的形象。 在他逝世一年后,《我的大作家》问世了。这是一个微妙的、感人的故事,其中交融着粗略的回忆和有理有据的反思。一位杰出的、有趣的、凶恶的、成问题的作家的肖像。这位文学巨匠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本书的作者,而她在本书中有时则巧妙而愉快地采用相反的风格。 艾曼纽·朗贝尔出生于1975年,取得现代文学教师资格,文学博士,在当代出版纪念协会(IMEC)任职,曾与阿兰·罗伯-格里耶一起工作。
  • 罗兰•巴尔特传

    作者:[法]菲利普•罗歇

    2015年将逢巴尔特百年诞辰。 此书是巴尔特去世后第一部全面梳理其思想源流的传记。作为文学批评家和传主的生前友人,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说明巴尔特对文学事业的毕生追求,究诘其思考的出发点及其观点的嬗变情形;在巴尔特与西方古典文学和当代思潮的关系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理论性”和一些核心概念(“神话”、“零度”、“文本”、“符号学”等)的来龙去脉方面,作者探幽索隐,下力尤勤。至于巴尔特对待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形象”时采取的一些“狡黠”的做法,作者亦不乏揭示和评点。 这部传记不以叙事性的巴尔特生平为重点,也没有采用学院派的学术话语,而是以立意独特的散文体和细密而幽默的分析见重于巴尔特研究界,成为一本绕不开的别致的著作。
  • 西蒙娜·薇依评传

    作者:[美]帕拉·尤格拉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阿尔贝·加缪在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拜谒了西蒙娜·薇依在巴黎居住过的公寓旧址,驻足沉思良久。 切斯瓦夫·米沃什,立陶宛-波兰诗人,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提到西蒙娜·薇依:“她的作品给了我深刻影响。”他有部文集,其中有一篇专谈“西蒙娜·薇依的重要性”。 M.德鲁里是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和信徒,他写道:“维特根斯坦去世后,我开始了解西蒙娜·薇依的作品。它们对我后期思想的影响,与维特根斯坦对我早期思想的影响一样,都非常深刻。”西蒙娜·薇依以其《古代希腊的基督教暗示》一书,被教皇保罗四世视为影响了他一生的三大智者之一———另外二人是布莱士·帕斯卡和乔治·贝尔纳诺斯。 西蒙娜·薇依虽然从未正式皈依天主教,却非正式地被当作圣徒膜拜,足以媲美古代希伯来的先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柏拉图式地重构了基督教教义,在人类苦难与神的完美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而她遭受的误解和忽视和她受到的崇拜几乎同样多。本书作者帕拉·尤格拉教授的目标,就是要令人信服地表现思想家薇依的本来面目。在这部精彩的评传中,他以睿智的洞察力、思辨力和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这位20世纪杰出的女性思想家深邃的心灵。书中附有西蒙娜·薇依生前多幅珍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