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波德莱尔传
他以桀骜不驯的姿态挑战资产阶级的伪善,《恶之花》使他饱受世人攻讦之苦,也使他声名显赫。他一生动荡狂热,被歇斯底里的愤怒消耗殆尽。他备受指责,却 “像大理石一样有抗力”;他放荡不羁,却有朋友评价他是“天生的绅士”,具有“宗教一样的良知”。本书致力于从众多声音中还原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围绕波德莱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反叛精神、落魄生活和创作才情,旁征博引,笔触细腻,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形象。 -
加缪和萨特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无从读到一个叙述阿尔贝·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之间的关系的完整故事。他们在冷战进入高潮时期戏剧性的决裂,就像冷战冲突本身,要求那些追踪其来龙去脉的人选择立场,而不去梳理其悲剧性的错综复杂。现在,罗纳德·阿隆森利用新的资料来源,以长达一本书的篇幅,写出了有关这段20世纪最著名的友谊及其终结的第一部长篇记录。 阿尔贝·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于德占法国期间的1943年第一次见面,很快成了朋友。他们结成了思想和政治的盟友,随巴黎的解放一夜之间名满天下。作为剧作家、小说家、哲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编辑,两人似乎无所不在,战后每一家法国媒体惟其马首是瞻。然而,东两方关系给他们的友谊注入了紧张,两人的成长路径遂渐对立,开始在哲学、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有必要或有可能进行何种政治变革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当加缪和萨特先后接掌了本方公众代言人的权柄,一场历史性的摊牌即成势所必然。萨特信奉暴力为一条变革之路,而加缪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最终导致了1952年残酷而极其公开的决裂他们从此断绝了交往,只是继续间接地相互攻讦,直到1960年加缪逝世。 在一份以细致入微、持论公允见长的报告中,阿隆森川编年体叙述了这个迷人的故事,表现了加缪和萨特如何从一见钟情到反目成仇,并在决裂以后继续关注对方。《加缪和萨特》熔传记和思想史、哲学激情和政治热情于一炉,将使每一位对两位伟大作家或令他们一刀两断的世界—历史命题感兴趣的读者心醉神迷。 -
叔本华
“永恒的作家”系列是古今文学家和流派小传。已经出版50余种,小开本,通过罕见的历史照片、手迹和精美的彩色图片介绍一位作家或一个文学流派,每本约200页。 本书介绍了哲学家叔本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图景。 叔本华(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
多米尼克·奥利
这是一部严谨而中立的传记文学——中立地搜集信息、中立地谈论事件、中立地勾画人物。 传主多米尼克·奥利(1907—1998)是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杰出的翻译家,作家,伽利玛出版社审稿委员会唯一女审稿人。她终其一生只写了《O的故事》一部小说,署名为波利娜·雷阿热。 色情小说《O的故事》的出版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从一千册不到的印数到一九五五年一月获得了双偶文学奖,这本书一直在秘密出版。人们乐此不疲地猜测着《O的故事》真正的作者,但是,没有人猜得出答案。对多米尼克来讲,《O的故事》只是写给情人波朗的一封长长的情书。 多米尼克·奥利是一个喜欢玩“躲猫猫游戏”的女人。试想,一个情色作家,披上“隐身衣”,或许在你身边,或许坐在你的对面,听你谈论她的小说,无论是褒是贬,都喜怒不形于色、事不关己地游走着,有心无心地听着,这是多么游戏的状态。《O的故事》从1954年出版到1975年解禁,多米尼克一直游戏着。 《O的故事》的出版、查禁以及引发的诉讼,卷入了多米尼克的情人和身边的朋友,这个隐身在事件背后的女人,用了巧妙而智慧的方式默默平息了事端,不由得让人感叹她的社交能力。 她喜欢神秘—— “这一切要等我不在了才会发生,就让那些人自娱自乐去吧。” -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内容简介:在一篇关于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文章中,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承认要评价一位同时代的作家困难重重,首先是缺乏足够的时间距离。除此之外,"当作家的生活与他的作品同样多变、丰富、激烈,或者同样经过精巧的筹划时,当人们在两者中辩认出同样的缺点、同样的诡诈和同样的瑕疵,以及同样的品质,总而言之同样的伟大时",进行评价难度还会增加。 -
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波伏娃回忆录》。 波伏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终身知己。他们是一对自由情侣、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他们那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婚姻束缚的“契约式爱情”,既惊世骇俗,又荡气回肠,而他们各自与其他异性及同性间的性生活既遭非议,又引人关注。 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瓦的一生活得充实而真切。其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瓦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将给你一个真实而可信的波伏瓦。 -
肖邦传
该书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 -
居里夫人传
本书透过一位杰出女性的独特视点,为我们勾勒出另一位杰出女性——玛丽·斯克洛道斯卡·居里夫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她会生气、有生活趣味;在辉煌的科学桂冠之外的她,面临物质环境的匮乏、绯闻官司、居里先生的意外死亡,以及外界对女性科学家的怀疑,却能在残存的骄傲里找到力量。而在寂寞的心灵深处,读者看到一位尊贵的女性,对科学研究终于不渝的坚持、无私与热情。 爱因斯坦说,“居里夫人是惟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最负盛名的女子不致腐化?当然因为她是女子--这解释也许太简单,却恐怕是正确的。 前言 第一部 屈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二部 天才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部 盛名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部 丑闻 第十六章 第五部 间奏 第十七章 第六部 雕像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居里夫人身后 -
百年萨特
他逆历史而动,是这种悠久的道德主义传统在20世纪的继承人,虽然他那固执、纯粹、刻板以及感情用事的人道主义,很难战胜当今世界众多的丑恶现象,但在反对不择手段的权变家以及实用主义对金钱的崇拜上,他那顽强的拒绝态度反而对我们时代的道德行为的存在做了重新肯定。 如果您想要了解萨特的思想、艺术,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读萨特的全部著作,那么不妨读一读本书。萨特的作品汗牛充栋,本书以传记的形式深入浅出,但却内容完整地介绍了萨特其人、其书、其学说等。 我第一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而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要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人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以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记;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作者的研究和想象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大部分都标有年代期间,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对那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分析和阐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况;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象的真实”或“真实的想象”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象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三,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啰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
加缪传
阿尔贝·加缪(1913-1960),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既是文学名著《局外人》《鼠疫》《堕落》《流亡与王国》《第一人》,也是思想论著《西西弗的神话》,尤其是《反抗者》的作者。 这部精彩的《加缪传》出自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奥利维耶·托德之手,采用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加缪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一个杰出作家短暂而又丰富卓越的一生,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其艺术的独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
萨特传
萨特传,ISBN:978780579737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黄忠晶译 -
米开朗琪罗传
本书系罗曼.罗兰名著,亦是傅译五大传记之一,与《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世称“三大英雄传”。罗曼.罗兰所谓英雄,并非以思想或武力称雄者,只不过是能够倾心为公众服务的“人类的忠仆”。他着重描述伟大的天才如何在人类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创作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的精力。今将这一传记名著配以插图百五十余帧,图文并彰,以飨广大艺术爱好者。 -
黑暗时期三女哲
Trois femmes dans de sombres temps. Edith Stein, Hannah Arendt, Simone Weil 选段: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每当汉娜•阿伦特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年轻学生,并从他的话语中看到永恒人类又有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开端的时候,她都会习惯地低声嘟哝起歌德《浮士德》中一句她喜爱的话:“因为他们又从地下喷涌而出了,一如既往无止无休。”尽管这位新来者根本不是“神圣的救星”,但他的诞生本身实际上还是神圣的,“人类生生不息、直至永远,世界有可能得救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内容简介: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全部权力,书籍被投进了烈火。1943年,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被镇压,人被投进了烈火。1933年—1943年,就是布莱希特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黑暗时期”。在这首诗里,他恳求“在我们后面出生的人”宽恕不懂得“为建立一个友爱的世界奠基的”那一代人。 为了给这个时代画一张像,西尔维选择了三位非凡的女性: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她们都出身犹太家庭,只因为是犹太人,命运就注定和别人不一样。她们都在年轻时就选择了哲学,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都以离经叛道著称,而她们都敢于批判老师,并且想超越他们。 身处这个黑暗时代,革命、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反犹主义,这些都是韦伊和阿伦特充满激情的思想赖以植根的沃土,而施泰因则一边聆听尘世的动荡在加尔默罗修院深处激起的回响,一边继续默想十字架的圣约翰。 她们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了解这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
第二性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女文学家,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她的传记记录了20世纪的历史风云,她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她的两部重要论著揭示了妇女和老年人的生存状况。除了作品之外,她还坚持不懈地与非正义、种族主义、禁忌、战争、折磨作斗争,唤起民众的意识。她的代表作《第二星》今天仍然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妇女的生存状况。能这样改变同时代人生活的女哲学家,在历史上异常罕见。 1970年,62岁的波伏瓦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参加了“法国妇女解放运动”旨在打破社会禁忌、改变社会的活动。她与被她昵称为“女孩们”的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在一起,焕发了青春。 本书作者克里蒂娜·蒙泰伊曾有幸成为波伏瓦最好的朋友之一,她通过50个精彩的故事,讲述了波伏瓦从幼年到1986年去世的一生,刻画了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自由的女性的形象。 “是的,我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她曾说。这也正是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充满传奇的一生,我们必须永远感谢她。 -
时尚先锋香奈儿
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明星面具之后的不为人知的可可•香奈儿,从她的传奇一生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女性时尚与修养的诸多启示。它将引导我们以独立的人生态度,通向绚丽的人生之路。这本书不仅是传记,更是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 本书也是香奈儿最为著名的传记,系美国《嘉人》杂志主编马赛尔•海德里希与香奈尔对谈录音长达12年后,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本书中,呈现了一个丰富、立体的香奈尔,她的传记也如此独树一帜:充满了矛盾、夸张、甚至还有谎言,但可以归结为一个女人的传奇。 奥黛丽 塔图主演同名电影赢得法国大热票房 比《蒂凡尼的早餐》更真实精彩的时尚传奇 她的极富传奇色彩的坦率、她的幽默、她的童年隐私、她的青春时代、她独步天下的创作方式,以及她的爱情,无不令这部远非普通传记可比的经典之作释放出铿锵律动,律动触香奈儿浪漫的一生。 -
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86年4月14日逝世。二十多年之后,虽然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生活始终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显赫声名,缘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一名存在主义学者在文学界与思想 界所拥有的卓著成就,而且,她又是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本书是一部全面的波伏娃传记作品,内容大致分为儿时贫困时代、少年学习时代、青年创作时代、中年辉煌时代和老年“影响社会”时代,记录了波伏娃一生生活、感情、思想、创作等方面的种种历程,再现了她叛逆和传奇的一生。她和萨特“奇特的爱情”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二人的关系中,不断地有他或她的情人加入进来,在充满嫉妒、怨恨、厌倦的混乱状态中凸显了波伏娃—萨特组合的实质——思想高于爱情,对这些事情的讲述也揭示了波伏娃作为女性所具有的多情、 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这部作品也是波伏娃生前唯一认可的传记,资料分别来自传主的作品、与传主的访谈对话录,以及晚近发现的珍稀信件。“在涉及具体的事实时,激动不是理由。”波伏娃接受作者采访时作如是说。由此,就内容的真实性和材料的新鲜感而言,这部传记有独特的优势,可信而可读。 -
贝多芬传(插图珍藏本)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真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己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译者傅雷先生所作《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自称是“一件越俎的工作”,实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本传相得益彰,当可相并进入二十一世纪。 -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通过引用居里夫妇许多的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本传记主人公居里夫人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元素。 -
福柯的生死爱欲
作者詹姆斯・米勒在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很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作者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 -
杜尚访谈录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这本书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卡巴纳在1966年对杜尚惟一一次访谈的归总。杜尚一生除了写过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但在这本书中,他在卡巴纳提问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着围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言谈如偈语般简洁而充满智慧。杜尚从未想以自己对艺术观念的撼动来竖立自身在艺术史上的显要地位,而恰恰是他的举重若轻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与宽阔。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之为人的自由之可贵,生命的质感在字里行间闪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