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茶花女

    作者:[法] 小仲马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_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j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 齐达内的忧郁

    作者:[比利时]让-菲利普·图森

    这是一本非常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的书,其中有好几个层次。这也是一本可以读得很快的书,但是它能打动读者。它也可能促使读者去读其他的书。 ——让-菲利普·图森 我不懂足球,也不喜欢足球。每次看足球赛的现场直播,我都感到自己是在看电视机。不过,我喜欢让-菲利普的这本小书,原因很简单:他喜欢足球,并且懂得足球,但他却写了柏林的天空。他把2006年7月9日世界杯决赛之夜归结为形式和忧郁——于是,在这里,文学战胜了体育;于是,在让-菲利普那里,齐达内,就是我! ——陈侗
  • 大莫纳

    作者:阿兰-傅尼埃

    英俊、高大的十七岁莫纳转学来到乡村寄宿学校,成为班上的领袖,被称为“大莫纳”。在一次偶然的迷途中,他来到一座仙境般的古堡,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伊冯娜小姐。两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此后,莫纳一心想重新找到失去的古堡和恋人。经过种种周折,他终于在弗朗兹的帮助下,和伊冯娜小姐结成伴侣。但在新婚之夜,莫纳知道了弗朗兹的不幸遭遇,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于次日告别爱妻,去援助另一对不幸分离的恋人。一年以后,莫纳帮助弗朗兹找回他的恋人,使他们终成眷属,但自己的妻子却不幸已经香消玉殒,离开了人世。
  • 灰姑娘的陷阱

    作者:〔法国〕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Sébas

    「假使我战栗,那是因为寒冷。没什么比寒冷更为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国“侦探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 黑色小说杰作《吾栖之肤》灵感之源 ›› 侦探小说版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 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真相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法国的格雷厄姆· 格林” 《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法文译者 文学 ∕ 电影双栖鬼才 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名字叫米歇乐•伊索拉。 我现年二十岁。 我讲的故事是一桩谋杀案。 我是办案人员。 我是证人。 我是受害者。 我是凶手。 我集这四人于一身,可我是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欣赏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他的作品是那样的抽象、严谨、合乎情理,但又是那么的疯狂,对此我激赏不已。雅普瑞索无疑是位象棋高手。他的《灰姑娘的陷阱》实在妙不可言,具有不可思议的逻辑性,《吾栖之肤》即深受其影响。 ——蒂埃里·荣凯,《吾栖之肤》作者 对我而言,他的确是一位顶级大师,一位能同时将侦探元素和文学风格熔于一炉的作家。他具有某种天赋,总能把离奇的情节与身份的焦虑结合在一起,围绕极为复杂、令人眩晕的破案过程展开。 ——让-克里斯托夫·格朗热,《暗流》作者 一个讲述爱情与恐惧的好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最后的胜者是宿命。 ——《世界报》 雅普瑞索惊人的描述力体现在每一页文字都能迷惑、吸引并牢牢抓住读者。 ——《日内瓦电讯报》 因为里面有一桩犯罪案件,这本奇怪的书就成了一部侦探小说。实际上,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心理文学作品。 ——《洛桑论坛报》
  • 量身定制的幻想

    作者:热拉尔•马瑟

    《量身定制的幻想》主要内容简介:第一位苏非派教徒曾在锻金的斧头声里听到先知的名字,于是他便原地打起转来,好像一个被记忆抽打的陀螺,直到感觉天旋地转,在西方文化中,记忆既不是一种舞蹈,也不是一次与天使的搏斗,它是什一税……我眼前的这个小老头,胡子已经有八天没有剪过了,橫躺在床上,需要有人替他清洗伤口来除去臭气,在生命的弥留时刻,他收拾起最后一点力气,将手杖戳向天空,诅咒着家中最小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依然有很长的生命道路。我分明看到了李尔王。镜子另一边的未死之人,星期日徘徊于婴儿床、天盖床和坟墓之间,在这些地方,休眠的时间让我们提前体验了死后的境界,如果你眨了眼睛,那是因为光的缘故,这道光来自于未来的日子,那些没有我们太阳照样升起的日子。
  • 作者:(法) 儒勒·米什莱

    海洋就是一种声音。它对遥远的星辰讲话,以它庄严的语言回应星辰的运行。它同大地和海岸的回声交谈,时而威胁,时而哀怨,时而咆哮,时而悲叹。海洋尤其同人对话。它是丰产的大熔炉,生物从中产生,并且旺盛地繁衍。海洋本身就是活生生雄辩的证明:这正是生命对生命的对话。生物,数以百万、亿万计,从海洋中诞生。米什莱赋予大海一种朦胧的动物性、一种有意识的母性。他讲述这些事物,用他独特的语言,每句话都打开一个深渊。全书分四卷:第一卷“海洋一瞥”,写从岸边观海及海中的波涛风暴;第二卷“海的创世”,写海洋的各种主要动物,从低级动物(如植虫类、石珊瑚、水母等)开始,渐次上升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然后是鱼类,直至哺乳动物,如鲸、海豹;第三卷“征服海洋”,写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三大洋的发现,欧洲探险家对北冰洋的探索,潮汐与风暴规律的发现,海中生物的破坏;第四卷“借海复兴”,提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
  • 吉吉

    作者:[法]科莱特,Colette

    《二重唱》(王文融 译) 美丽的阿莉丝仅仅有过一次对丈夫米歇尔不忠的行为,她对自己的一时失足颇感愧疚,然而米歇尔发现了以后,深深地陷于嫉妒的情绪不能自拔,最终自杀。科莱特并不是当下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但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女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得到充分的展示,常常散发出母性的光辉,而男性则往往显得平庸、懦弱。阿莉丝与科莱特笔下的其他女性一样,具有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真正的力量。 《吉吉》(陈伟丰 译) 爱称为吉吉的少女吉尔贝特跟外婆住在一起,外婆的妹妹过去是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两位夫人一起调教吉吉。被她称为舅舅的加斯东先生是个富有的中年男子,他疯狂地爱上了吉吉;而事实上,十六岁的吉吉比三十三岁的加斯东更为成熟,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两人几经波折,最终喜结良缘。这是科莱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少有的完美结局的小说,后来被搬上银幕,改编成戏剧,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制成音乐片广泛流传。
  • 红胡子的诅咒

    作者:[法] 保罗·霍尔特

    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去伦敦当厨师。几年后,他离家多年的哥哥写信叫他回家,因为他们的父亲陷入某种妄想中,声称曾和一个死去多年的女人见面并谈话。而他此时身处遥远的伦敦,竟然也见到了同一个女人!当记忆的面纱渐渐揭开,他似乎回想起自己儿时与伙伴们所做的游戏曾触怒了著名的红胡子,引起了一连串的恐怖事件……
  • 古老的法兰西

    作者:[法]马丁·杜·加尔

    长篇小说《古老的法兰西》是著名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加尔的一部优秀作品。此书可看成是一个长篇,也可看成是由一篇很短的人物素描构成的“系列故事”,按作者自己的说法,它是一部“乡村速写小集”。它通过一个乡村邮递员儒瓦尼奥走家串户的一天经历,把村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性格特征逐一作了描绘,是一幅“古老的法兰西”乡村风情画。人们熟知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蒂博一家》,其实本书也脍炙人口,其篇幅可能更适合今人阅读。
  • 印度之歌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 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197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安德烈•戴尔沃 在这样一部杰作面前,又如何能屏住呼吸,控制自己的激情,再扮演评论家的角色?《印度之歌》是电影节上的重大事件,一部独特的电影,与其他电影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很明显,它将是一九七五年唯一一部将深刻在我们记忆中的电影。 ――亨利•夏皮埃
  • 物质生活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随笔集,共收四十八篇文章,长短不一,短不过三四百字,长则上万字,大多与写作相关,涉及私人生活,比如自己的酗酒、穿戴、与最后的情人扬的结识等等。杜拉斯说:“我不是有所为而写,我也不为女人写。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杜拉斯的生活与写作是融合在一起的,读《物质生活》,就像在聆听杜拉斯的回忆:对创作的回忆,对生活的回忆。 《物质生活》是从日常事件引发出来的,不是小说,却与小说写法最为接近,没有一种可以预期或者现有书籍构成形式可能容纳。
  • 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圣艾克絮佩里(1900—1944)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以小王子为主要人物,通过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写出了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
  • 恶之花

    作者:(法)波德莱尔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 小鸟旅馆

    作者:[法]安德鲁·布歇

    《小鸟旅馆》内容简介:在小男孩特里斯唐眼中,将自己藏匿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游戏。然而在他六岁那年,母亲为保护他而不幸身亡,目睹了这一惨剧的男孩内心深受打击,于是他躲进了自己的世界——在树梢上,两只无家可归的小鸟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一天,父亲救回了一位被迫为娼的俄罗斯女孩,三人一起建造了流淌着爵士乐的“小鸟旅馆”。在这个藏匿悲伤的地方,特里斯唐终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藏匿起来不忍展示的伤口,他们一边孤独地平复创痛,一边用微笑和温暖来面对命运无常。男孩在懵懂中逐渐成长,大自然和人们内心世界的诗意和力量终能抚平生活的残酷。
  • 采取事物的立场

    作者:[法] 弗朗西斯·蓬热

    自1942年《采取事物的立场》问世,蓬热便以其对事物和语言的独特感知而引起世界文坛的注意。蓬热的名字几乎伴随着法国20世纪后半叶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萨特把他立为典范的唯物主义诗人,新小说派探讨蓬热的“物的意境”,原样派推崇他为先导。后现代派哲人德里达专著《签名蓬热》一书,解构并再现了蓬热诗歌中深邃的语言哲学。 蓬热采取倒置的目光,把视线返回到事物的平常表面。诗人进入事物的本体,糅合其形状、色彩和运动,使物的世界以音乐般的序列和谐展开。在蓬热笔下,字词成为一种象形或表意文字;文本承载着字形字音,结合排版和标点的效果,暗喻出现实中相应的事物。
  • 断片集

    作者:[法] 让·波德里亚

    《冷记忆》系列中的这部《断片集——冷记忆3》精选自波德里亚写作《终结的幻象》与《完美的罪行》期间的笔记,书中充满了冥想与诗意的沉思,其凝练的光芒来自以下话题:沉默的智慧,客观进程的智慧,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充盈于世界中的神秘,政治、艺术与科学等各界的虚无;欧洲、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顽固的无意义。
  • 自画像

    作者:[法] 爱德华·勒维 (Édouard

    《自杀》姐妹篇!一部不分段的小说!“点彩派”自画像! 《自画像》小说从头到尾只有一段,经常一句话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和主观的看法,涉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过的、喜好、厌恶等等,前后句多为没有逻辑关系的语句,好像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同样很碎。如果说《自杀》是作者无法与外部世界和解的结果,那么《自画像》则是一个开端:无法 与自己和解。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是对《自杀》的预设,也是对自己生命走向的“预设”。 《自画像》是一本充满智性的作品。即使放弃了叙事,即使采用了最直接、无修饰的陈述句,爱德华•勒维依旧不时展现了他的奇思妙想、幽默感、对语言的敏感和哲学深度。
  • 孤女努力记

    作者:耶克特・马洛

    孤女努力记 孤女佩玲历尽艰辛,来到父 亲的故乡,见着了富有、失明的祖 父却不敢相认。为什么她不敢面 对近在咫尺的亲情?她能不能获 得原本属于她的幸福?
  • 都兰趣话

    作者:[法] 巴尔扎克

    《都兰趣话(套装全3册)》原题《趣话百篇》,是一部《十日谈》式的短篇故事集。作者假托此乃都兰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稿,专为娱乐庞大固埃主义者而整理出版。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部是巴尔扎克的手笔,只不过利用了十四至十六世纪的背景和题材,模仿了十六世纪的语言和拉伯雷那种大胆直率、生猛鲜活的文风。巴尔扎克是拉伯雷的崇拜者。在他看来,惟有拉伯雷的风格最能体现法国高卢民族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庄重典雅、矫揉造作的文体,却将法国人天生的快活坦率阉割殆尽。因此,他在从事《人间喜剧》这一宏伟建筑的同时,又模仿拉伯雷的文笔写了这样一组轻松调侃的故事,既为自己开心,也为博读者一笑。虽说是模仿之作,然惟妙惟肖既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就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品了。 本故事集原计划写一百篇,十篇一组,共分十卷。第一、二、三卷分别于一八三二、一八三三和一八三七年出版,后七卷一直未能完成,仅在作者遗稿中发现了一些断章残篇。 《趣话》的内容多涉人间风月、男女私情,然而在种种轻浮的玩笑和粗鄙俚俗的言词掩盖下,却不乏鞭辟人里的讽刺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与作者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布的创作原则相反,这些故事似乎从未接受“宗教与王权”这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因而高级教土、王公大臣往往成为椰揄、挖苦、批判、揭露的对象,受到极不恭敬的对待。
  • 街心花园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这些布列塔尼龙袜本事很大,他们在千上万地在巴黎火车站下车。他们就是那些农村集市的流动商贩,卖点儿针头线脑的,或其他什么小东西。他们――成千上万――身无分文,只有死亡身份证。 这些人脑子里只想一件事,那就是继续生存下去:千万不要死于饥饿,无论如何每天晚上能有个栖身之处。 此外,他们也偶尔遇到个人,一块儿聊聊。说说大家的不幸,谈谈各自的艰难。这一幕幕发生在某个夏天,发生在街心花园里,列车车厢内,市场咖啡馆,那里人群络绎不绝,还有吹拉弹唱。照他们的说法,没有这些,他们大概无法摆脱孤独与寂寞。 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却是一部并非普通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