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世界美如斯
当我静静地缅怀往事,尤其是当我紧紧闭上眼睛的时候,只要心头一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如此之多的善良人的面容。我同他们曾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期而遇,曾用其中的不少人结下了亲密的友情。回忆迭替着回忆,一个比一个更加美好。我似乎觉得刚刚在昨天同他们谈过话,还感觉得到他们递过来的手上的温热。 本书内容:我仿佛还听到沙尔达愉快的笑声,托曼的冷嘲热高以及霍拉的娓娓清谈。在这种时刻,我似乎觉得要是不把同他们相处岁月的一些东西记下来,哪怕是片言只语,一则小故事,或是一段趣闻轶事,那就未免太可借了。他们都是一些心地极其善良、很有意思的人。在那些同他们建立过友情并对他们的文学生涯颇为熟悉的人中间,我可能属于最后一批了。我也是能够将濒于湮没的旧事记录下来的最后一个人了,直至有一天我自己也将加入他们冥冥中的沉默而无形的行列。…… -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吉卜赛少女爱斯美腊达在街头卖艺,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欲占为己有。后发现她另有情人,又刺杀她的情人嫁祸于她,致使她被判死刑。相貌奇丑、对她充满爱慕和谦卑之情的敲钟人卡席莫多把她救到圣母院避难。克洛德把她劫出,威逼她屈从于他的兽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把她交给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在绝望中愤怒地把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自己则到鹰山地穴搂住爱斯美腊达的尸体,与她死在一起,完成了“婚礼”。 -
The Stranger
The Stranger is not merely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but one of the books likely to outlive it. Written in 1946, Camus's compelling and troubling tale of a disaffected, apparently amoral young man has earned a durable popularity (and remains a staple of U.S. high school literature courses) in part because it reveals so vividly the anxieties of its time. Alienation, the fear of anonymity, spiritual doubt--all could have been given a purely modern inflection in the hands of a lesser talent than Camus,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57 and was noted for his existentialist aesthetic. The remarkable trick of The Stranger, however, is that it's not mired in period philosophy. The plot is simple. A young Algerian, Meursault, afflicted with a sort of aimless inertia, becomes embroiled in the petty intrigues of a local pimp and, somewhat inexplicably, ends up killing a man. Once he's imprisoned and eventually brought to trial, his crime, it becomes apparent, is not so much the arguably defensible murder he has committed as it is his deficient character. The trial's proceedings are absurd, a parsing of incidental trivialities--that Meursault, for instance, seemed unmoved by his own mother's death and then attended a comic movie the evening after her funeral are two ostensibly damning facts--so that the eventual sentence the jury issues is both ridiculous and inevitable. Meursault remains a cipher nearly to the story's end--dispassionate, clinical, disengaged from his own emotions. "She wanted to know if I loved her," he says of his girlfriend. "I answered the same way I had the last time, that it didn't mean anything but that I probably didn't." There's a latent ominousness in such observations, a sense that devo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elf-delusion. It's undoubtedly true that Meursault exhibits an extreme of resignation; however, hi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entle indifference of the world" remains as compelling as it was when Camus first recounted it. --Ben Guterson From Library Journal The new translation of Camus's classic is a cultural event; the translation of Cocteau's diary is a literary event. Both translations are superb, but Ward's will affect a naturalized narrative, while Browner's will strengthen Cocteau's reemerging critical standing. Since 1946 untold thousands of American students have read a broadly interpretative, albeit beautifully crafted British Stranger . Such readers have closed Part I on "door of undoing" and Part II on "howls of execration." Now with the domestications pruned away from the text, students will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another language will allow: "door of unhappiness" and "cries of hate." Browner has no need to "write-over" another translation. With Cocteau's reputation chiefly as a cineaste until recently, he has been read in French or not at all. Further, the essay puts a translator under less pressure to normalize for readers' expectations. Both translations show the current trend to stay closer to the original. Marilyn Gaddis Rose, SUNY at Binghamton Copyright 1988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Review “The Stranger is a strikingly modern text and Matthew Ward’s translation will enable readers to appreciate why Camus’s stoical anti-hero and devious narrator remains one of the key expressions of a postwar Western malaise, and one of the cleverest exponents of a literature of ambiguity.” –from the Introduction by Peter Dunwoodie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Description Through the story of an ordinary man unwittingly drawn into a senseless murder on an Algerian beach, Camus explored what he termed "the nakedness of man faced with the absurd." First published in 1946; now in a new translation by Matthew Ward. Language Notes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Original Language: French From the Inside Flap Through the story of an ordinary man unwittingly drawn into a senseless murder on an Algerian beach, Camus explored what he termed "the nakedness of man faced with the absurd." First published in 1946; now in a new translation by Matthew Ward. -
萨德文集-爱之诡计萨, 贞节的厄运,爱之罪
最能代表萨德声名狼藉的“性爱学”的作品。在一间偏僻的乡间小屋,一位年轻的处女接受了一系列无情的培训:性倒错、通奸、谋杀、乱伦、自慰甚至自虐……她从所受到的各种虐待、羞辱等残酷的行为中获得了对包括性爱等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认识。 -
小王子
《小王子》编辑推荐:“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进……” “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人类已经没有时间去了解任何事情了,他们总是到商店里买现成的江西。但是,却没有一家商店出售友谊,所以,人类没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就驯养我吧……” -
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讲述了19世纪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神秘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克里斯蒂娜本是剧团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她顶替剧团的首席女演员上台演。昌,那天使般美妙的歌声立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她小时候的玩伴,英俊富有的子爵拉乌尔的注意。 原来,有位神秘的老师暗中教授克里斯蒂娜歌唱。这位被克里斯蒂娜称作“音乐天使”的老师其实就是巴黎歌剧院人人谈之色变的“歌剧院幽灵”。歌剧院幽灵的真名叫埃里克,是个集音乐家、建筑师,魔术师……于一身的奇才。然而不幸的是,他被毁容的面孔,因此遭到人们的厌恶,不得不戴上面具,栖身于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成为传说中亦人亦鬼的歌剧院幽灵。 -
希腊神话
法国童书绘本大师伊万•波墨不但是一名绘画风格优美独特的插画家,更是一位对于希腊神话故事有着精辟见解的讲故事者。他非常善于从现代性的视角切入古老的故事,并以法国人特有的幽默与高超的审美,使不朽的文学遗产在儿童面前散发出应有的光辉。 跟随着伊万•波墨的画笔,我们可以见识到英 雄国王忒修斯勇斗牛头人身怪的壮观场面,也可以聆听世上第一位诗人俄耳甫斯在痛失爱偶之后,里拉琴所弹奏的凄凉。我们会嗟叹忒拜国王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会对奥德修斯的勇敢与智慧充满敬意,也会在读过特洛伊的故事后,反思战争的虚无与所其带来的灾难的可怕。 每册书后都附有作者精心编写的词条索引,隐藏着各种有趣信息和延伸故事,以更为完全的样貌呈现希腊神话,等待着有心的大小读者去发现。 第一册:《忒修斯与牛头人身怪——传说是如何诞生的》 爱琴海、人身牛首怪米诺托、阿里阿德尼的线团……这些西方的“成语”源自久远的古希腊,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表达。可是你知道吗?它们背后还有着精彩纷呈的传说故事呢—— 王子忒修斯有两位父亲,一位是海神波塞冬,一位是雅典国王埃勾斯。 虽然从小就缺乏父亲的陪伴,他仍然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16岁时,他踏上了寻父之旅,沿途除魔斩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又战胜了可怕的人身牛首怪米诺托,使雅典人民从此免受活人献祭之苦…… 多少个世纪以来,他的故事被许许多多的吟游诗人传诵着,也被想象力丰富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节。最后,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忒修斯与牛头人身怪的故事。 也正是这样,传说诞生了。 第二册:《俄耳甫斯的悲歌——勇闯地狱寻找妻子的诗人》 这本书要讲述的是希腊罗马神话中最伤感动人的爱情故事:俄耳甫斯是色雷斯国王和缪斯女神的儿子,也是世间第一位诗人。他被诸神赋予了无穷的魅力,只要他一歌唱,树木都会弯折,岩石也会移动,动物则纷纷匍匐在他的脚下。他一生只爱一个人,那就是有着聪慧眼神的美丽姑娘欧律狄刻。可是在他们的婚礼上,欧律狄刻却被毒蛇咬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为了救回心爱的妻子,诗人决心只身勇闯地狱,去请求冥王放妻子回家…… 地狱里是一副凄惨的景象:三头恶犬把守着门户,可怜的西绪福斯在不停地推着石头上山,饥饿的坦塔罗斯永远摘不到头上的果子……最后,俄耳甫斯能顺利救出欧律狄刻吗? 第三册:《俄狄浦斯的悲剧——弑父娶母的不幸王子》 你知道俄狄浦斯智斗人面狮身兽的故事吗?或者,你肯定听说过“俄狄浦斯情结”吧?这是心理学家们很喜欢用的一个名词。而我们将要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是希腊神话里最悲惨、最让人同情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的意志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故事…… 早在俄狄浦斯出生之前,一个可怕的预言便笼罩在了他的头上:这个即将诞生的男孩,未来将会弑父娶母……因为这个,他刚出生就被丢到山上喂狮子和秃鹫,后来虽被好心人收养,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诸神的诅咒却从未离开过他。 他迈出的每一步都让自己离命运更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俄狄浦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又是在一无所知的状况下,他娶了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妻。 真相大白之时,他在痛苦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从此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第四册:《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漫长的返乡之旅》(改编自荷马史诗《奥德赛》) 伊塔刻岛国王奥德修斯不但拥有过人的勇气,并且充满智慧,他惊心动魄的冒险还乡之旅,是荷马史诗中最优美、最受喜爱、最具传奇色彩的篇章。 在赢得特洛伊之战后,其他的希腊国王们都各自乘船返航,只有奥德修斯又在海上漂泊了整整十年,才重新回到故乡。一路上,他与凶残的独眼巨人较量,躲避过海妖塞壬的亡命之歌,又从海怪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的血盆大口下逃脱。最后,奥德修斯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宫殿,并对盘踞在那里的贪婪的求婚者们展开了一场复仇的血战…… 荷马充满力量的文字,在法国绘本大师伊万•波墨的笔下化身为令人心潮澎湃的画卷。 让我们跟随这位伊塔刻国王,一起进入这场跌宕起伏的航程吧! 第五册:《特洛伊之战——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改编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战争,由于它的恐怖与残忍,也由于它的英雄辈出,一直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写就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为我们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它由希腊人向特洛伊人发起,纷争的开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苹果,却不断地衍生下去,最后成为世间所有战争之母。 在荷马扣人心弦的讲述下,阿喀琉斯的力量和赫克托耳的勇气如同耀眼的光芒,刺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法国绘本大师伊万•波墨又用他的才华,以现代的笔触向我们重现了这场战争,让我们深深沉浸于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之中。这永世的悲剧在我们的心底敲响共鸣:原本只是关乎几个人的幸福,却导致了集体的疯狂,最后造成了多少人的不幸…… 本书也是《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历险的前奏,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奥德修斯、雅典娜女神等诸多我们喜爱的人物的身影。 -
时尚的精髓
本书描述了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对优雅、品味及奢侈的欲望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其所为美食、时装、室内装饰等领域所制定的标准,至今仍然发生着作用,这就是被18世纪法国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称为历史上四个伟大时代之一的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兴隆昌盛的、文化技艺臻于完美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法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在路易十四执政之前,法国贫穷、肮脏,盗匪猖獗;巴黎街道狭隘,铺砌粗糙,整个国家与时尚无缘。半个世纪后,法国已成为西方世界不容置疑的时尚中心,从时装、香水、美食、香槟酒,到家具、室内装潢,乃至镜子、雨伞和街灯,都被当时的人们追逐和仰慕;自那之后的三百余年,法国始终统领着世界的时尚。本书就是将这一传奇展现给人们。透过这个时代,可以看到对物质享乐的欲望是如何能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的强大有时并不亚于人类伟大的精神。 -
小说的准备
《小说的准备》由四个不同部分组成,包括两次课程讲演系列(“从生活到作品”;“作为意志的作品”),两次研究班系列(“谜园隐喻”;“普鲁斯特和照片”)。四个部分之间没有主题方面的直接关联,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思想方向上的统一性。《小说的准备》可视为作者借研究写作为名进行的一次“准诗体”的文学伦理学自白。 -
成天上树的日子
短篇小说集,共由四个故事组成:《成天上树的日子》、《蟒蛇》、《道丹太太》和《工地》。《成天上树的日子》讲述一位年迈的母亲去看望居住在巴黎的儿子,描写了“母爱”这种特殊、永恒的爱,偏重于叙事,张力十足;《蟒蛇》中主人公回忆她还是小姑娘时,每周日都不得不接连观看两个场景,巨蟒吞噬活鸡,和遗恨吞噬七旬老人巴尔贝小姐,这两个场景平行展开,互为补充,引发思考;《道丹太太》讲述了门房太太和清道夫这一对忘年交的故事,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工地》篇幅相对较小,描写一对男女因一块特殊的工地相遇,一段爱情缘它而起,以小见大,意味隽永。四篇作品中都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笔触细腻,富于哲理。 -
精巧細緻
說真的,在讀過這本書以前所談的戀愛,統統白談了!● 同時入圍法國四大文學獎:龔固爾獎、何諾多獎、費米娜獎、同盟獎!並囊括十項文學獎最高殊榮!● 改編拍成電影,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奧黛莉‧朵杜主演!● 法國暢銷突破75萬冊!雄霸法國亞馬遜書店暢銷排行榜長達一年!榮登法國4大暢銷作家!相遇的機緣很精妙(不遲不早),示愛的手段很輕巧(無比溫柔),曖昧的悸動很細微(輕輕捕捉),戀愛是遇見你之後的每一天,就像打了蝴蝶結一樣別緻……娜塔莉,理想女性的典型,擁有讓人想跟她共度每個週末的魅力。她的臉上總帶著一抹奇異的微笑,因為她如實擁抱著幸福。然而這樣的幸福卻在某個星期天被粗暴地打碎,此後娜塔莉的心宛如槁木死灰,她無視其他男人的追求──感覺不對,不夠「精巧細緻」。馬區斯,雄性世界中一枚不名飛行物,他的戀情總是以「慘不忍睹」收場。一般人實在很難再多形容馬區斯,因為他就像不引人注意也不打擾人的背景,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這一天,馬區斯敲了娜塔莉辦公室的門,這一刻,馬區斯就這麼站在娜塔莉面前。然後,娜塔莉竟然走向馬區斯,給了他無比深沉、充滿能量的一吻。娜塔莉覺得這一切就像夢一樣縹緲,馬區斯則認為這是他活到目前為止最真實的瞬間。那一吻是一門當代藝術,那一吻是人類追求幸福最淋漓盡致的表現,那一吻體現了意亂情迷的最高境界。娜塔莉和馬區斯都有預感,那一吻絕對會是一個平凡愛情故事的不凡開端…… -
漂亮朋友
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如同一场假面舞会,成功青睐道貌岸然之徒。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杜洛华在退伍后只身来到巴黎,经友人介绍进入《法兰西生活报》当记者,从此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将权力、财富和名望逐一收入囊中。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寡廉鲜耻的恶棍杜洛华在短时期内飞黄腾达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复杂现象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堪称十九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追忆逝水年华
本译丛以系统地介绍本世纪法国文学为任务,选译各种倾向、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有影响、有特色的作品,以期为中国读者勾勒出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本译丛由法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权威的法国文学研究者和成就卓著的法国文学的推广者柳鸣九先生主编,法语界精英译者担纲翻译。 普鲁斯特是整个20世纪开宗立派、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追忆逝水年华》卷帙浩繁,是整个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难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可以说是在一部小说主干上派生出众多枝蔓的小说之树,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的巨型交响乐。本书基本保留了7卷本全书的精华所在,所选章节或段落都是完整的,没有任何删节,一册在手即可初尝这部鸿篇巨著的风味,堪称真正的“精华本”。 -
流亡与独立王国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
亚拉巴马之歌
《亚拉巴马之歌》主要内容:我用戴着白丝线手套的手抓住俱乐部的男孩和军官饭堂里年轻军官的手。我是泽尔达·塞尔。法官的女儿。未来的大作家的未婚妻。从我看见他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等他。一赢在坚持,为他而坚持。与他一道坚持,为了反对他而坚持。 1918年,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当“南方美人”泽尔达遇到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中尉时,她的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菲茨杰拉德发誓要当一名作家,处女作的成功已经表明了这不是空话,成功已经在向他招手。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成了整个纽约的偶像。但司各特和泽尔达还都是孩子。他们过于任性。迨求灵与离的享乐,世俗生活的烈火很快就烧灼了他们的翅膀…… 吉勒·勒鲁瓦深入泽尔达的内心世界。体验她的快乐和痛苦,用极为感性的笔触描写了这个非凡女人的传奇一生,成了名的丈夫像食人魔一样吞噬着她,为了生存,她要与命运斗争…… 这是真实故事和丰富想象的二重唱,吉勒·勒鲁瓦创作了一部伟大的“美国式小说”。 -
冷记忆2
☆内容简介 让·波德里亚被誉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具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他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在《美国》和《冷记忆1》之后,本书是超现实领域里一个个人系列纪录里的第三部。异质、非凡,具有才气逼人的原创性,波德里亚在本书中广泛撒网,在进行自传式回忆的同时,也结合了对于美国、文化产业危机、小说/理论新观念,以及对于后现代“口头”乱伦的进一步思考。波德里亚把哲学写作与诗意写作融合为一,再次以富有洞见的迷人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实的注解。 ☆媒体评价 《冷记忆2》是波德里亚思想精华中的精华。性爱追求平衡,美国胜于欧洲,虚无主义玩笑似的人间蒸发。这是一部回忆录,它介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与科幻作品之间,其微妙的力量就在于波德里亚对分析与自反性冥思的融合。 ——Susan Willis, Duke University 犀利,阴郁,才气卓然,具有爆发力,这些碎片都有各自所针对的目标:我们的技术理性的优越感与胜利进程的基本预设——以及我们“当前各种形态的绝望”。 ——Mike Gane,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
要焚毁萨德吗
收随笔《要焚毁萨德吗》、《当今右翼思想》和《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特权总是自私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然而思想总是追求普遍性:在普遍范畴内让特权的拥有正当化并非易事。作者研究了三点: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今天的右翼意识形态;萨德试图融合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理性主义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所遭遇的失败。 -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是米肖穿越厄瓜多尔群山并在一年后到达亚马逊河出口处的旅行日记。当时作者还不到三十岁,而且身体虚弱,尤其是心脏有病,但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出现了米肖著名的“内在世界”,以及对这一世界的探索。这部日记引发了一大批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令人惊叹的作品,而且其中已经出现了几首最美的诗。 -
然而
法国先锋派“十二月文学奖”获奖作品 十二月文学奖原名十一月文学奖,是一个反龚古尔文学奖,由米歇尔•德讷利始创于一九八九年;但由于他不赞成米歇尔•维勒贝克作品《基本粒子》(1998)获奖,被评委会辞退。自此,该先锋派文学奖由奢侈品牌企业家皮埃尔•贝尔热提供赞助,并改为十二月文学奖。在历届获奖者名单里,可以看到许多先锋派作家的名字:让•艾什诺兹、雷吉斯•德布雷、米歇尔•维勒贝克、菲利普•福雷斯特、让-菲利普•图森…… -------------------------------------------------------------------------------------------------------- 在小女儿夭折之后,作者借着追溯三位日本艺术家的故事,完成了自身艰难的心路历程。小林一茶同样痛失过幼儿,他借助诗歌来排遣内心的痛苦,写下许多洞彻人世的俳句,包括这首《然而》;日本现代小说之父夏目漱石也失去过幼小的女儿,在小说里描述这种失女之痛;还有第一位拍摄长崎原子弹爆炸罹难者的摄影师山端庸介,他用镜头记录垂死的幼童。本书荣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奖,是法国“自我虚构”(auto-fiction)小说的扛鼎之作。 -
人造天堂
波德莱尔散文诗代表作之一,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