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内在体验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 光影巴黎

    作者:李政亮

    法国巴黎是个充满历史线索的迷宫。博物馆里丰富的典藏、城市里处处可见的古色建筑、人物雕像,甚至许多地铁站里都有关于该站站名或该地相关历史的介绍。在这些历史线索中,我们可以找到殖民是我、革命的、战争的、文化的……种种历史渊源。不过,另一种为人忽视的历史,却在塞纳河边旧书贩的架子上被呈现。她们不是满载文字的书籍,也不是博物馆里被珍藏的名贵化作,而是一张张被复制为不同尺寸的广告海报。这些广告海报美好年代的人文社会风景,海报中既有象征法国国力的万国博览会,也有现代浴室这样的私人空间的形成…… 广告不是广告,广告是历史,是地景、城市、生活、探险、旅行、美学、艺术、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的历史;广告也是性,是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贩售,是欲望的暗示与撩拨及刺激,是选择及反映从而强化特定的意向与价值;广告转化大众媒介的性格。所有这些,点滴展现在这本隽永的小品里,趣味横生,知性盎然。
  • 法国制造

    作者:吴锡德

    法国文化最迷人之处是优雅,最炫目的是激情。 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法国,但就是讨厌法国人。 然而法国人的傲慢却可以为人所容忍,因为它的确是建立在很高的品位上。 书中100个关键词,帮你立刻掌握法国文化的精髓——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把锁钥、一扇窗子, 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一部生活史和文化史。 本书会带你走进法国文化的脉络,发现法国人生活里的好东西。 这正是一种最棒的交流,不知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 同时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自己,重新确认自己的世界观, 让自己可以和这个世界不断的对话。
  • 自我的超越性

    作者:[法] 让·保尔·萨特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最早的著作。此前出版的仅有的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萨特以这部著作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此外,萨特的生平纪事也可肯定它与萨特当时的哲学关注是一致的。可以说,萨特那时的所有著述,如果不是同时的,至少也是同时构思的。《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分别在1936年和1940年发表),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于1939年发表。最后要提到随后在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坚持《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   对这部年轻时代的作品,萨特只在一点上有所否定,而这一点在作品中几乎没有展开:即触及精神分析的内容。他对过去的观念进行彻底清算——即否定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理解的观念,并不再坚持过去对这个领域的偏见。   但是,意识结构理论本身,以及作为超越心理对象的自我的根本观念始终没有变。   西蒙娜·德·波伏瓦对此有过明确的评论,尽管略嫌简短,这里不妨提上一句。她说“《自我的超越性》用胡塞尔的观点——而又对立于胡塞尔后来理论——描述了‘我’与意识的关系。在意识与心理之间,萨特坚持了他一直坚持的区分。当意识是直接的和对自我的明确在场时,心理就是对象的总体,这些对象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被把握,它们就像知觉的对象那样只凭借侧面(Profils)表现:比如仇恨是超越物,人们就通过体验(Erlebniss)领会,其存在是或然的。我的‘自我’本身是一种世界的存在,他人的‘自我’也完全一样。因此,萨特建立了他的最古老、也最执着的信仰:存在一种非反思意识的自主性。拉罗什福科和法国心理学传统所说的自我的关系会败坏我们最自发的运动,它只在某些特别的境况中出现。对萨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为他人并以同样的对象方式使为‘我’存在的心理、自我脱离唯我主义。消除唯我主义,就能够避免唯心主义,萨特在结构中坚持他论证的实践贡献(道德和政治上)。”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自我”是意识的“居士”。还有一些哲学家把“自我”在“存在”内部的形式在场确认为统一的空洞原则。另一些——多为心理学家——则想在我们心理生活的每一时刻把“自我”的物质在场发现为欲望和行为的中心。在此,我要指出“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
  • 我看德拉克洛瓦

    作者:(法)波德莱尔

    “双峰译丛” 推出的另一本美术评论同样振聋发聩。谁会怀疑法国大诗人兼文艺评论家波德莱尔的艺术品位、浪漫激情与诗性语言呢?他写的美术评论《我看德拉克洛瓦》的文字同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传世佳作《自由女神领导人民》一样浪漫、激情、狂放而优美!能像波德莱尔那样把评论写得如此有热情和文采的文艺评论家着实不多。如诗如画的《我看德拉克洛瓦》使人想起了雨果的浪漫和罗曼・罗兰的热情,还有如波德莱尔本人的眼睛那样的深邃和犀利!
  • 拥护马奈

    作者:(法)左拉

    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法国著名画家,印象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名画《左拉像》、《奥林匹亚》、《吹笛男孩》等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法国大作家左拉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文学大师左拉以自然主义的理念和手笔,加上他艺术评论家的一双慧眼,把美术巨匠马奈的性格、画风、作品等等依次娓娓道来,使读者对马奈的风格和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乃至对整个印象主义画风的渊源和传承都会有更多了解。
  • 我在法国读博士

    作者:苏旭

    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他在法国学习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以及法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映了法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社会道德。 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给人启迪。
  • 莱比锡之旅(附谱例别册)

    作者:[法]米歇尔•莫拉

    本书是写给音乐爱好者的,有那么一天,聆听一部作品时,他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如何谱写的?作者避免了所有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术语,循序渐进地通过两个音乐爱好者之口,道出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结构之美,让没有乐理基础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巴赫谱曲手法之精要。音乐终究无法用文字呈现,读者却可以借助这样的文字接近巴赫,理解他的创作,并更好地倾听。 这是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它牵着爱乐者的手,巧妙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主题,作者有意为之,让它止步于作品神秘性的门前。这是一本必须花时间阅读的书,掩卷之际,读者在了解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使用的谱曲手法的精要之后,自会受益良多。 米歇尔•莫拉写出了这本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圆了他的梦。我呢,录制了《平均律键盘曲集》 ,成了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录制此曲的华裔钢琴家。一生致力于巴赫音乐的马塞尔•毕奇在此成全了我们,这也是他的愿望。三个梦,以一首三声部赋格的方式,获得了圆满。不,我还有一个梦:将本书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朱晓玫
  • 无以阻挡黑夜

    作者:[法] 德尔菲娜·德·维冈

    母亲过世后,作家抗拒不去回忆母亲过往,不愿同其他作家一样写一本关于母亲的书。但她最终缴械投降,明白自己的写作,其实是和母亲露西尔,和母亲的虚构以及她那些谵妄的时刻紧密相连,生活对于母亲原来是沉重的。她想去探索母亲为何自孩童起就过得不快乐,为何母亲放弃生命。小说从露西尔的童年娓娓道起,逐渐逼近揭露整个家族的秘密……这个家族曾企图以洋溢的欢快事物取代不为人知的黑暗情事,从露西尔与家族的抉择中,我们看见生命的脆弱、沉默的罪恶,以及人所承受的痛苦。 2011年度雷诺多高中生小说奖 2011年度法国FNAC书店小说奖 《ELLE》杂志女性读者大奖 德尔菲娜•德•维冈构建了她最为丰饶最富想象力的追问,机敏而有活力,如此扣人心弦。──《世界报》 德尔菲娜•德•维冈藉由本书确立自己的天赋,她付予那些最为脆弱生命们以她的包容与理解。杰出!──《费加罗》
  • 世纪儿

    作者:(法)弗朗索瓦-奥利维.

    追求解放和荣耀的女作家乔治·桑和天才诗人缪塞一见如故,彼此的才华和个性使崇获或藐视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激情。但他的随心所欲、放荡不羁让人不寒而栗,而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丝毫不能阻挡这一幕浪漫主义经典悲剧扑面而来……
  • 我不是魔鬼交易员

    作者:【法】热罗姆·凯维埃尔

    《我不是魔鬼交易员》内容简介:5年监禁、49亿欧元罚款,罚金要超过170000年才有望“偿清”,创下法国历史上对个人罚款金额之最--全球银行业最大规模违规操作欺诈案终于尘埃落定。 一个毕业于法国三流商学院的年轻人,要如何绕过5道安全控制系统和由2000多人组成的庞大监控队伍,才能挪用巨额资金在股指期货市场上豪赌并输掉49亿欧元,制造出全球银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欺诈案? 事发后,有人说他“性格阴沉,是个电脑黑客”,有人说他“聪明,有点像汤姆·克鲁斯,比较听老板的话但并非电脑天才”;有人说他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之一”,有人说他“无意间成了拯救世界经济的英雄”。 这名才30岁出头的法国交易员足以使搞垮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相形见绌。他到底是金融体系的“替罪羔羊”,还是臭名昭著的“魔鬼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将在本书中揭示真相,为你呈现交易员世界的纷繁乱象和庞大金融体系的黑暗内幕。
  • 马奈艺术书简

    作者:(法)马奈

    本书包含马奈写给家人及当时文艺界名人如左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莫里索等人的书简200余封,以及几乎全部画作。这些信件和作品不仅真实反映画家波澜起伏的艺术生涯,生动再现了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思维,并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19世纪法国历史和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 可可·夏奈尔

    作者:艾克塞.梅德生

    七十五年前,时装界相互了一个传奇人物——可可·夏奈尔,她不单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时装和香水,而且她的名字在今天已经成为经典、高贵、时尚的代名词,本书带领读者进入夏奈尔鲜为人知的生活(纽约时报书评)。这本传记中有丰富的照片,有夏奈尔本人的,也有她名人圈里的朋友和情人。 夏奈尔,一个即刻使人联想起时装、香水、女性解放和魅力的名字。在这部发人深省的、详尽的传记中,作者艾克塞·梅德生使 可可·夏奈尔的形像跃然纸上。夏奈尔从一贫如洗的孤儿一跃成为时装界女王,她永久性地创造了妇女时尚的新纪元。 本书追溯了夏奈尔传奇的生活历程,她从小为孤儿,1910年以她的情人为经济后盾,开办了一家小时装店,后来建立了夏奈尔之屋,从此彻底地改变了时尚,设计了运动装、“小黑洋装”、时装珠宝,以及玛丽莲·梦露称为她唯 一夜装的香水。 夏奈尔为众多男人所倾倒,可她却只与她的事业为姻。她1971年逝世,享年88岁。她生前荣华富贵,却也孤寂不堪。 这本传记中有丰富的照片,有夏奈尔本人的,也有她名人圈里的朋友和情人。《夏奈尔——特立独行的女性》一书是这位伟大女性的故事。她是力量、她是传奇,感动了她的时代,也鼓舞着当今世界。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迪奥 玛丽-法兰西·波希娜著 克里斯汀·迪奥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他在1947年引起全球哄动,当时的巴黎还没有完全从战时的灾难中恢复过来,迪奥使线条流、长及脚踝的裙装重新面世,给妇女们找回了久违的自由感、女性味和生活的欢愉。他在一夜之间被拥戴为“时装大王”。新闻界,尤其是美国的时装杂志记者们把迪奥的时装冠名为“新面貌”—— 这使巴黎重新成为世界时装的中心。 玛丽-法兰西·波希娜巧妙地引导我们领略了群星灿烂的巴黎时装界名流:朗万(Lanvin)、巴朗西亚加(Balenciaga)、李龙(Lelong)、赫尔默(Hermes)、纪凡希(Givenchy)、雅克·法思(Jacques Fath)等。竞争和流言有可能使巴黎这个高级时装 “大家庭”内部产生一些分歧,但绝对完美的设计和高标准的时装是他们共同一致的追求。从1947年迪奥公司在香榭丽舍附近的蒙田大街创办并马上获得首次展览成功之后,我们看到了温莎公爵夫人、奥莉维亚·德·哈韦兰、格蕾塔·嘉宝、玛琳娜· 底特里希、英格丽·褒曼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名流和 影星(全是迪奥的顾客)走进了迪奥店的试衣间。
  • 战斗的海狸

    作者:(法)达妮埃尔·萨乐娜芙

    “战斗的海狸”: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张小照片背面的写下的这几个字就像一个许诺,描绘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同样一丝不苟的人生规划。 战后、冷战时期、反殖民时期的政治冲突把她推向激进,思想中几乎没有怀疑、宽容和妥协的余地。她作品的大获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响,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忆录》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个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确的形象。有时候缺少一个狂热的、被生活的热忱和虚无的恐惧所困扰的女人内心的种种矛盾。 描绘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战斗的海狸”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在讲述20世纪,这个“极端的世纪”。一个彻底对抗的世界,法国知识分子在其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伟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有时到了盲目的境地。种种伟大意识形态的破灭、欧洲霸权的终结、全球化都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读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热的作品,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把对绝对的热衷让位于一种对她曾经直面的大问题没有给出答案的相对主义,我们是否该因此而沾沾自喜?
  • 阿波利奈尔传

    作者:[法]阿德玛

    阿波利奈尔在生活和文学艺术活动中,时常有惊世骇俗之举,历来备受争议。本书作者经过长时间探访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史实与第一手材料,旨在揭示阿波利奈尔的身世之谜、他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对于了解诗人,认识其纷乱庞杂的作品,这部传记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让·科克托

    作者:[英] 詹姆斯·S. 威廉姆斯

    本书是英语界四十年来第一次对让·科克托——毁誉参半的越界奇才的全面考察。著者将科克托的生活与艺术置于充分发掘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语境中,集中思考科克托敏感多情的性格、毫不留情的自我追问如何推动了形式实验的动力过程,特别是科克托与男性同伴、情人艺术家的广泛合作与互动。
  • 齐达内传

    作者:让·菲利浦

    一个黑白的精灵,一脚美妙的弧线,一位谦逊的球王,一段传奇的人生。   齐达内,一位享誉世界的球王,忠诚体贴的丈夫,疼爱孩子的父亲!2006年,他将重披国家队战袍,再次带领蓝衣军团踏上世界杯的征程……   1998年7月12日,世界杯决赛的赛场,一位球员从巴西队的防守线上高高跃起,将来球向对方大门猛然顶去。球进了!这是齐达内在世界杯决赛上的第二粒进球。一个小时后,法国队荣膺世界杯冠军,队中的10号选手将最负盛名的奖杯高高地举过头顶……   发现齐达内的球探让·瓦罗回忆说,这个在马赛北部长大的孩子不愿意用头去顶球,他险些当不上职业球员……   很少人会预料到,当年塞泰姆少年队的小选手会有成长为举世瞩目的足球巨星。本书从齐达加入少年足球队开始,沿着将近20年的漫长路程,全面展示了这位巨星的成长。书中不仅描写了刘达内在足球场上的一系列辉煌战绩,也披露了他在球场之外的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将一个真实的球王呈现在读者面前。
  • 迭戈和弗里达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编著的《迭戈和弗里达》讲述了一对与众不同的夫妻,迭戈的沧桑人生,弗里达的痛苦孤独,两人对革命的信仰,以及两人为艺术的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迭戈和弗里达》是一个很奇特的爱情故事,始于绘画,由绘画表达并发展。迭戈和弗里达不断追寻、为之献身的事业有所不同,却彼此互补。他们都尝试过各种不理性的行为,然而艺术和革命始终是两人唯一的共同追求。对于迭戈而言,充满活力的弗里达如同哺育自己的印第安奶娘;而在弗里达看来,迭戈就是自己腹中未能孕育的无所不能的孩子。于是,他们结成了一对神奇的夫妇,既完美又矛盾,情感坚不可摧,就像奥梅特库特利和奥梅齐特华尔双体合一,构成了墨西哥的起源。
  •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作者:(法) 爱弥尔﹒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收录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是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以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内容也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等重要文献,对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发展。理论倾向、现实关怀和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极富价值。
  • 社会形态学

    作者:(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本书主要研究社会形态学。按涂尔干的定义,它是对各种社会物质形式的研究,将社会事实看作“事物”一样进行研究。社会形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社会形态学分为宗教、政治和经济形态学;狭义社会形态学,即人口科学,又从空间环境与人口的自然运动两方面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