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

    作者:德里达

    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学》无疑是20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与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们》一道构成了解构学派“政治哲学”的核心文献。 通过反复倾听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啊,朋友,没有朋友!”在如此绝境的思想经验和冒险中,德里达解构了以“友爱”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传统,同时也回应了施米特与之相对的“敌人的”政治神学,伴随着尼采对说着“或许”的新哲学家的召唤,在不可决战的决断中,解析展现了“到来民主”的可能性。 与之相关的其他两文章,一个是德里达以幽灵的解构政治学和“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左派的挑战,一个是联系勒维纳斯正义的伦理增补了本雅明对暴力和极权主义的思考,二者都涉及到德里达政治思想的核心:解析即是正义,而正义是不可解构的!
  • 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

    作者:[法]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 神话与政治之间

    作者:(法)韦尔南

    在这本论集中中,作者引导读者遨游于神话与政治之间。他描绘了一个积极介入社会的学者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反这本书看成一部思想传记——看出非现实的神话与非常现实的政治是如何在一个法国知识分子身上联结在一起的。正是宗教伦理与政治与政治理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促使作者不断地思索抵抗运动,共产主义反犹太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这些20世纪人类社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 这本书集涉及多个主题:古希腊以及当今社会的信仰与理性,作为科学对象的宗教;悲剧的现实性;古代人心中的不朽观;希腊诸神的生命;神学;当然,还有对革命理论与现实的再认识和反思。
  •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雷蒙·阿隆

    本书是阿隆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问题,分析了信仰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是为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而写的论文,它主要解读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强调马克思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重点讨论了萨特对马克思的存在主义解读以及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作者特别强调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 该书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感。一方面,它反映了阿隆如何从柏林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过渡到对60年代法国左派的某些批评;另一方面反映了阿隆如何以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现代社会的形成,分析制度和人本身的历史性,以及阿隆如何从马克思那里汲取力量和灵感。阿隆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和出路做了许多出色的阐释。
  • 袖珍神学

    作者:[法]保尔·霍尔巴赫

    本书采用了辞典的形式,把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相关的许多概念汇编一起加以阐释和分析,从事实出发,揭露基督思想的荒谬和僧侣的罪恶。
  • 社会契约论

    作者:让-雅克·卢梭(Rousseau.J.J

    《社会契约论》由让-雅克·卢梭所著,包括了:开卷之主题、早期的社会、强者的权利、论奴役、必须时时回顾原始的契约、论社会契约、主权体、文明社会、论财产权、主权不容放弃、主权体不容分割、公众的意志是否会出错等内容。 《社会契约论》:买中文版送英文版。看懂社会本质的第一本书,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理论基础。
  • 雅克·朗西埃中国演讲录

    作者:[法] 雅克·朗西埃

    本书收录了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朗西埃2013年5月5—20日在中国的四次演讲,内容涉及当代艺术、电影、文学和政治哲学。另收录他与现场观众的精彩问答,涉及对当前诸多的全球热点问题的观察与评论。
  • 福柯十讲

    作者:布莱恩·雷诺

    实际上,本书作者布莱恩·雷诺并不存在。这本书对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李银河《福柯与性》的大段文字进行了一字不落地抄袭。
  • 眼與心

    作者: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

    《眼與心》(L’(Eil et l’Esprit)是梅洛龐蒂生前完成的最後書寫。 在普羅旺斯鄉下離艾克斯(Aix)不遠的托洛內(Tholonet)住了兩三個月,他沉浸在這個具有濃厚深居氣息的地方,特別是日日得以樂享塞尚(Paul Cezanne)之眼曾經投注的景色,在此,他重新探問視覺,重新探問繪畫。他再一次尋求發端之語詞,譬如,那些能夠命名人類身體造化奇蹟的語詞、命名身體那無以解釋的生氣活力的語詞、命名身體那即刻能與他者、世界與自身建立連結的語詞,同時,也找尋那些命名此一奇蹟的脆弱性的語詞。 全文共5大節: 第一節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 第二節討論的是可見性的條件。 第三節可以說是對笛卡兒視覺哲學肢解了視覺作用的批判。 第四節集中在現代繪畫史對於深度、色彩、形、線條、輪廓、運動的多重探索。 簡短的第五節,回到了藝術所特有的喑啞歷史性力量。
  •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作者:Jean Paul Sartre

    It was to correc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his thought that Sartre accepted an invitation to speak on October 29, 1945, at the Club Maintenant in Paris. The unstated objective of his lecture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was to expound his philosophy as a form of "existentialism," a term much bandied about at the time. Sartre asserted that existentialism was essentially a doctrine for philosophers, though, ironically, he was about to make it accessible to a general audience. The published text of his lecture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bibles of existentialism and made Sartre an international celebrity.The idea of freedom occupies the center of Sartre's doctrine. Man, born into an empty, godless universe, is nothing to begin with. He creates his essence--his self, his being--through the choices he freely makes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Were it not for the contingency of his death, he would never end. Choosing to be this or that is to affirm the value of what we choose. In choosing, therefore, we commit not only ourselves but all of mankind.This edition of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1996 French edition, which includes Arlette Elkaim-Sartre's introduction and a QandA with Sartre about his lecture. Paired with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nother seminal Sartre text, his commentary on Camus's "The Stranger." In her foreword, intended for an American audience, acclaimed Sartre biographer Annie Cohen-Solal offers an assessment of both works.
  • 政治的边缘

    作者:[法]雅克·朗西埃

    这本书不讲政治,而是讲政治性,不讲政府政治,而是讲原则后面的原则,权力背后的权利,共同体之外的共同体的构成。它的主题是:如何使当代政治更开放,如何将更多的缺席的他者引如我们的开放政治?
  •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米歇尔•福柯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于1952及1953年分别获得精神病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相关文凭,并在此期间聆听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拉康的课程。1954年,福柯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精神疾病与人格》(Maladie mentale et Personnalité),但后来他对这部著作不甚满意,认为它不成熟,因此在1962年再版时做了大量修订,书名也随之更改为《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福柯在此书中强调“心理学只在疯癫被控制之后才成为了可能”,将疯癫的历史放入社会及文化结构中进行探讨。他通过对精神疾病特殊性的分析、对心理学具体形式的研究以及对疯癫状态的定义,呼应了书中的两大方面:精神疾病的心理学范畴以及疯癫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作者:Maurice Merleau-Pont

  • 海德格尔与存在之谜

    作者:[法] 让-弗朗索瓦·马特

    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源于“存在”这个词,而现代世界似乎已然将“存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出。这一问题在今天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一悖论并非源于这个贫困时代的遗忘症,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批评者们认为这种源自海德格尔的企图重建一种“存在论”的意愿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任何对存在的探究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然而,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传统哲学在柏拉图之后已经走上了一条漠视存在的不归路。海德格尔所做的只是要召回我们在遗忘女神那里迷失了的记忆:从柏拉图的《智者篇》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始,哲学的唯一对象就是“存在”,就是对那三个希腊单字的回应:ti to on,即“什么是存在?”,本书所集合的这些作者们试图探究的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思想。 本书由法国六位当代哲学家的六篇海德格尔评论文章辑结而成。
  • 尼采与哲学

    作者:[法] 吉尔·德勒兹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部专著可以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为20世纪尼采研究的巅峰之作。 面对尼采这样一位满怀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终疯狂的哲学家,要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诠释尼采,取决于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德勒兹为诠释尼采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范例,《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对于德勒兹,就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重复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他后来的许多创见,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在内的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故而,此书不但可以作为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 正常与病态

    作者:[法] 乔治·康吉莱姆

    一位哲学教授之所以对医学产生兴趣,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精神疾病,也更不必然是为了进行某项科学训练。我们明确地希望医学成为人类一些具体问题的导引。对我们来说,医学是且仍将是处于几种学科交界处的一种技术或者艺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我们看来,为了精确定位和清楚阐发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标准与正常的关系问题,就必须从直接的医学文化那里得到帮助。 ——康吉莱姆 这个人(他的著作是严肃的)刻意而精心地固守在科学史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混同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学科),却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出现在了自己一直留意着不要卷入的讨论中。然而,抛开康吉莱姆,你就无法更好地理解阿尔都塞、阿尔都塞主义,无法更好地理解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你也不可能领会像布尔迪厄、卡斯特、帕斯隆的独特之处以及让他们在社会学中引人注目的东西;你也会错过精神分析家的理论著作的整个方面,尤其是拉康的追随者们的著作。更有甚者,在有关1968年运动前后的思想的整个讨论中,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或近或远地受过康吉莱姆训练的人的位置。 ——福柯
  • 巴塔耶

    作者:汤浅博雄

    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巴塔耶消尽》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其巴塔耶的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 全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 变异的思想

    作者:[法]让-吕克·南希

    内容简介 或者说,变异的思想不是为某个学派、某种主义和理论、某种宗教教义辩护,而是试图在变异的书写中,让传统文本把自己带往未知的对方,敝开一个新的未来,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的探索和追问把传统的文本带往它未知的对方。变异的书写是形成生命个体的书写——不可能书写的书写,并以此来召唤未来的汉语思想。 本书为“西方哲学理论与实践书系”中的一本。本书共分献给德里达、思想的共通体、开端的解构以及汉语思想的变异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爱与共通体,否定的共通体,唯一神论的解构,基督教的解构,抹去亚玛力:记得与德里达和圣经传统一道遗忘,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触感神学,论幻象,筷子吃筷子:陈洲的“筷子——梯子”等内容。 -------------------------------------------------------------------------------- 目录 编者序 献给德里达 一、整全他者 二、感谢(归给)雅克·德里达 莫舅 三、德里达,向你致敬,向我们要成为的盲者致敬 四、留步,过来 思想的共通体 一、爱与共通体 二、否定的共通体 开端的解构 一、唯一神论的解构 二、基督教的解构 三、尼采:一颗心的经验 四、抹去亚玛力:记得与德里达和圣经传统一道遗忘 五、在谱系学与童贞女生子之间:本源与本源性在《马太福音》 汉语思想的变异 一、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 二、触感神学 三、“一无所剩”:庄子《逍遥游》的无余书写 四、论幻象 五、筷子吃筷子:陈洲的“筷子——梯子” 六、刘小东的“烧耗子”:表皮的事件和生命煎熬的形象
  • 方法论·情志论

    作者:[法]勒内·笛卡尔

    《方法论》是笛卡尔的经典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步骤:怀疑一切、拆分问题、从易到难、综合解决,他所倡导的理性思维开创了近代哲学史的先河;《情志论》探讨了人类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其精神物质二元论深刻影响了后世。 “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 我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周国平
  • 列维纳斯

    作者:[英]柯林·戴维斯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