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创造的进化论

    作者:(法)亨利·柏格森

    《创造的进化论》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作了批判。《创造的进化论》的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
  • 承认的过程

    作者:保罗.利科

    《承认的过程》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逝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2004年,系利科在奥地利维也纳人学研究所和德国弗莱堡大学胡塞尔档案中心所作的三次报告的结集。《承认的过程》从哲学、词源学、词典编撰学、思想史、比较语言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承认”这个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展现了“承认”一词的有规则的多样性与思想史事件的对应关系,阐述了“作为认识的承认”、“对自我的承认”、“相互承认”的内在机制,呼应了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承认的政治”的理论探索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新一代的领袖霍耐特对黑格尔提出的“为承认而斗争”的命题的发挥。 《承认的过程》适合西方哲学、法国哲学研究者,对“自我认同”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 从文本到行动

    作者:[法] 保罗·利科(Paul Ricœu

    《从文本到行动》汇集了利科在20世纪70—80年代发表的重要系列论文,这些文本代表了利科研究诠释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现象学到诠释学,从文本诠释到行动诠释;对话语和叙事作出反思,并对意识形态与处于城邦核心的人的行动进行追问的同时,利科强调了介入这两者之间的诸种关系。 在《从文本到行动》中,利科逐渐摆脱了要在其他学科面前捍卫诠释学的焦虑,他从胡塞尔现象学与诠释学的关系以及诠释学自身的历史看到了自己研究的独特角度和价值:立足于文本理论建构一种超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甚至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并且将之应用于解释人的行动、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建立新的政治和伦理。
  • 超级现代时间

    作者:吉尔·利波维茨基

    人们从“后”时代走到了超级时代。一个新的现代性社会诞生了。它不再意味着走出传统世界,获得现代理性,而是意味着现代性本身现代化,将理性化再理性化。本书深刻地阐释了现代性问题,细致地探索了当代个体的方方面面。作者试图以现象描述和考证为基础,超越前人和今人,超越现代性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传统对立,对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第二次现代革命“做出重要说明,并试图描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坏两方面影响。
  • 我们与他人

    作者:[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本书是托多罗夫的重要作品。分析了18、19世纪数位有影响力的法国学者的思想,包括蒙田、托克维尔、米什莱、戈比诺、巴雷斯、勒南、谢阁兰及列维-斯特劳斯等,讨论的重要议题包括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种族与民族,异域风情,人文主义,展现出对于人类多样性的观念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实 利的影响,逐渐从启蒙运动初期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变为殖民的理论工具。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我们”(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这一群体之外的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法国知识界刚刚掀起对这一话题的再度关注,我个人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不过,与其说我想借此书发表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如说我是在向法国的先哲们提问,这些先哲早已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孟德斯鸠到谢阁兰,从蒙田到列维-斯特劳斯。既然真理并非在握,我便要上下求索,与这些先哲们一起,有时同行,有时背道而驰。 要做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放弃历史学家们的那一套做法。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求知,不光要知道事情原本是如何,还想要知道事情应该是如何。我不光想要了解,更要做出评判。因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研究他人,我们是要和他人一起生活,时时、处处、在在。 茨维坦•托多罗夫 此书是一本兼顾了学术水准和趣味性的思想史著作,研究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从法国的视角反思了“他人”这一问题。……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向托多罗夫所说的批判人文主义的重要转向,即人文学科从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和伦理道德评价的转向。……这本厚重而有趣味的书将长期作为博学多识与批判性研究的典范。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
  • 游戏与警察

    作者:(法) 波德里亚

    本文集辑录的23篇文章原发表于《乌托邦》(1967-1978),主题涉及社会实践及那个时代的理论争鸣。
  • 必须保卫社会

    作者:米歇尔·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 马奈的绘画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艺术哲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 手和脚

    作者:(法)贝尔纳尔•斯蒂格勒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成长课 手和脚的印记是在山洞中发现的人类的最初踪迹。但是,人性是从哪儿开始的?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呢?一直以来,想要理解人类的历史,似乎都无法回避山巅极顶那垂直的诱惑,但高处也意味着困难和危险,而克服困难正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步。
  • 非人---时间漫谈

    作者:利奥塔

  • 自然法典

    作者:摩莱里

    《自然法典》内容为: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有人疑为狄德罗的笔名)是法国十八世纪空想共产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摩莱里站在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立场上,根据“自然法”和“自然状态”的学说,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理应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摩莱里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法律和理论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空想共产主义的一些传统的原理,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曾经对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十八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摩菜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巴贝夫在法庭上受审时,曾经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摩莱里和马布利的学生。 摩莱里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论证了原始共产主义是符合“理性”的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值得人们在现代和将来加以采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恩格斯对摩莱里的思想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理论是十八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的思想对法国十八世纪末的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论自由

    作者:[法] 雷蒙·阿隆

    阿隆在本书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及其政治选择做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精确分析,他不仅描述了当代不同政制的特点及国际关系的逻辑,而且分析了不同国家类型与政党的内在关联,说明了自由问题在二战后是怎样成为不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 本书包含以下三个主题: 一、讨论托克维尔和马克思的关系。阿隆认为,两人都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他们对自由的社会政治条件的讨论在当代社会仍是非常有价值的。阿隆主张重新发现和阐释托克维尔和马克思,并试图在这两种政治哲学传统间架起桥梁。 二、讨论了两种自由观念,即形式上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在这一部分中,阿隆承认社会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具有合理的一面,并对哈耶克等人的观点持保留态度,阿隆还对现代国家由“自治眭民主”向“目标性民主”的演化进程,以及对“形式上的权利”与“现实上的权利”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 三、讨论自由与技术统治的关系。阿隆通过对现代民主形式的分析,指出了这些民主形成的明显弊端并特别指出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何只在保护少数人,从而背弃了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真正理想。
  • 论现象学流派

    作者:(法) 保罗·利科

    读者会发现,《论现象学流派》汇集了作者在学生时代所著的一些文章。其中,大多数文章专门研究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位思想导师中的一位:胡塞尔。这些文章充分论证了这本文集的标题:《论现象学流派》,现象学的称号在这里已经与继黑格尔之后的第二位奠基者化为同一了。尽管《指导性观念导论(第一卷)》以及对1950的译本所作的阐释没有列入这本文集,但是《指导性观念(第二卷)》,尤其是《笛卡尔式的沉思》和《危机》在这本文集中得到充分的评论。在这本文集中也加入了两三篇更具有作者个人研究特点的论文。但是,所有这些文章都是胡塞尔现象学流派的构成部分。 保罗·利科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南戴尔大学(巴黎十大)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他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现象学与诠释学研究所所长,翻译和诠释了胡塞尔的《观念》。利科既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又和存在哲学的思想紧密联系。
  • 我与世界面对面

    作者:文:(法)奥斯卡·伯瑞尼弗,图:(法)雅

    《我与世界面对面(哲学启蒙绘本)》介绍了十二组彼此矛盾的哲学概念。开始,概念以彼此矛盾的方式出现,接着,由一个问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最后,再由结论揭示两个概念之间彼此需求的关系。三个阶段都配以美妙的插画,抽象的思想顿时变得鲜活而生动,因为思想得到了图像的滋养,正如抽象得到了它的对立面——-具体——的滋养一样。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矛盾的存在。我们发现,概念往往是以“相对”的方式出现的,高的反面是低,冷的反面是热,黑暗的反面是光明。 长大以后,我们的想法更为细腻。我们能够理解更为抽象、更为复杂的概念。然而我们仍然离不开矛盾。因为正是这一组组普遍意义上的“相对存在”,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构建,我们的思考才能够进行一不论我们是谁,小孩子也罢,大哲学家也罢,如果没有“肉体”的概念,我们如何能够理解“精神”呢?如果没有“有限”的概念,我们又如何能够理解“无限”?如果不是依赖于“表象”,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存在”?没有相互依存的正和反,我们就无法思考。 一本可以欣赏、可以思考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哲学启蒙书……
  • 完美的罪行

    作者:博德里亚尔

  •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作者:[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本书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 编辑推荐 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 结构主义史

    作者:[法] 弗朗索瓦·多斯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时代,是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经为卑贱鸣冤叫屈,他们曾经为侩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波折坎坷……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另外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烩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21世纪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 解构主义史

    作者:[法] 弗朗索瓦·多斯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时代,是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经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为卑贱鸣冤叫屈,他们曾经为侩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波折坎坷……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另外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烩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走向,成为21世纪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 萨特引论

    作者:杜小真

    萨特引论,ISBN:9787100051224,作者:杜小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