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现代法国的起源

    作者:伊波利特·泰纳

    激情催生革命,浪漫导致混乱:法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 ★ 为什么法国王室对一触即发的大革命毫无所知? ★ 为什么赞成革命的贵族在革命爆发后被最先遗弃? ★ 动乱的年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 为您揭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 《现代法国的起源》国内首次推出全译本,《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姐妹篇,该书已入选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并多次被百道网等网站评为年度优秀图书。
  • 一战华工在法国

    作者:[法]马骊 编著

    一次大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奔赴法国前线,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运送到法国的?他们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段历史为世人留下什么遗产? “旅法华工”所涉及的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还涉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战后,巴黎和会引发了 “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是全球首部全面介绍一战时期旅法华工的专著,它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一战时期华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揭示。 第一部全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法国助战的14万中国劳工的著作。 ——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一部500多页的巨著,汇集了27位作者撰写的24篇杰作。这些数据足以让人立即评估出这项研究之野心、丰富及珍贵。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白吉尔 著名女汉学家、滨海大学副教授马骊, 对华工的历史进行调查研究……重新拼出一幅不可思议的华工冒险之旅的画卷。 ——法国《快报》周刊 这本书是献给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华裔历史学家马骊,十几年前来到滨海布洛涅市,旋即对华工的命运发生了兴趣。 ——法国《世界报》副刊
  • 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

    作者:[法]费弗尔

    本书分拉伯雷是无神论者、信教还是不信教两卷,内容包括:一些好友、诸神学家与论辩家、拉伯雷的闹剧、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等。
  • 生活在古埃及

    作者:贝尔纳代特·默尼

    古老的埃及不仅仅有法老和金字塔,它还有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婚育、死亡的人民。在肥沃的尼罗河谷的庇护之下,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繁盛的古埃及文明:庄严的赞歌与祈祷凝结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优美的诗歌与书信传达着美好的爱情和亲情,精致的壁画和浮雕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与想象,原始的簿记和契约记载了繁荣的贸易与交流……在阅读它时,我们将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与尼罗河畔的这个民族产生深深的共鸣。
  • 法国文明史(第二卷)

    作者:基佐

    《法国文明史》分四卷,共四十九讲,主要论述:法国文化的特征,关于灵魂性质的讨论,日尔曼人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法国统一的形成,中世纪罗马市政府的市镇,市镇的没落及其原因等。本书为其中的第十六讲至三十讲。
  • 奇怪的戰敗

    作者:馬克.布洛克 (Marc Bloch)

    法國年鑑學大師布洛克的最後遺作 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軍不到一個月就潰敗於德軍閃擊戰下。五十四歲毅然從軍的布洛克,以他親身的經歷和史家的角度,評斷這場「奇怪的戰敗」。 本書寫於1940年7月,即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打敗之後。但於布洛克死後才出版,也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內容是對1940年法軍步兵猝敗於德國閃擊戰下的簡略評論。 二次世界大戰時,布洛克以54歲的年紀被動員徵召,放下家中的六個小孩,先在史特拉斯堡的參謀部服役,後來轉到第一軍參謀部擔任油料補給的任務。敦克爾克大徹退時抵達英國,再渡海回到法國的諾曼第,但因敵軍阻擋,轉向布賀塔尼地區,甚至脫去軍裝避開追捕。後來在中南部和家人會合,於此地寫下了他對法國戰敗的看法。由於他親身經歷戰敗的過程,甚至仍處在危險之境,但依舊清晰鎮靜的寫下對法國軍方的失誤檢討,其評判嚴厲但正確。 [名人推薦] 過去絕非等於完結,過去仍繼續存活,因為史學家總能在其中找出新意。這個意念引導了布洛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作為,在1914年曾任戰士,在1944年參與抗德工作而死。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第三代年鑑學派史學家,《新觀察家》。 這本書讓我驚異的是他完全坦白無隱的心志。……他作了意識的檢討,很嚴厲的反省了他在1918到1939年間的政治、知識、社會生活。 ──Etienne Bloch,布洛克之子,《新觀察家》。 他對同時代的人有嚴厲但正確的評判,因為那時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布洛克指陳教育方法的錯誤、譴責政治人物的失誤、領導階層的消沉、工會領袖的不明大局。本書值得一讀和思考,不僅是他強有力的理由以及一位國民的動人教訓,同時也值得注意這位歷史學者對這事件發生興趣的原因。……他認為史學家有權利也有義務把他的分析能力應用在他所置身的社會現象之中。 ──Ch-Edmond Perrin,巴黎大學教授,《史學評論》。
  • 卢浮宫私人词典

    作者:[法]皮埃尔•罗森伯格

    《卢浮宫私人词典》是卢浮宫原馆长、法兰西学术院院士罗森伯格先生编撰的一部关于卢浮宫的私人词典。该词典编撰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依据个人喜好和主观意愿来决定词条的取舍和分类,故而,收录其中的词条并不局限于卢浮宫藏品本身,而是包含了与卢浮宫相关的、牵动作者情感的一切。 由此,在这部私人词典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编撰者对卢浮宫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展馆陈列、建筑结构的详细介绍,从而掌握大量的实用信息和历史资料;同时也可以从编撰者笔下获悉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趣闻轶事、那些被岁月时光掩埋的秘密往事以及那些隐藏在一座古老博物馆背后的动人故事。 可以说,这部《卢浮宫私人词典》兼具了娱乐、趣味与教益的多重功能,饱含了编撰者本人对于卢浮宫的挚爱与深情,体现了私人词典的独特风格与无穷魅力。
  • 巴黎城市史

    作者:(法)马尔尚(MarchandB. )

    1789年,巴黎人口总数不足60万。然而,自复辟王朝开始,随着移民大潮汹涌而至,首都人口在一个世纪之内翻了四番。作为首都,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法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巴黎的权力令人不安,它的财富却又让人垂涎,正是这种矛盾使巴黎成为法国历代王朝的眼中钉,首都成为了国土整治政策的众矢之的。在这些无凭无据的抨击与反巴黎主义的政策背后,我们不禁揣测这是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所催生的一种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 拿破仑的外交策略

    作者:(法)蒂埃里•伦茨

    对外政治,就是一种交易。 在罗马帝国覆灭、查理曼大帝逝去千余年后,欧洲大陆终于又迎来了以为新的征服者——拿破仑,以为自称查理曼大帝“继承者”的法兰西皇帝。 拿破仑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取得的丰功伟绩举世震惊。他靠的绝不仅是武力,其外交策略和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他一边与欧洲各势力纷争不断,一边又致力于建立并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都主张用兵不血刃的方式来保证法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优势地位。 作者蒂埃里•伦茨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拿破仑基金会主席,他在本书中分四个专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拿破仑的外交策略,具体包括:拿破仑的欧洲外交策略、拿破仑的北非外交策略、欧洲三地区的外交策略、拿破仑横跨大西洋的外交。既涵盖了法兰西帝国的“中心问题”,也详述了拿破仑时代法国与欧洲、非洲、东方及美洲等的“周边问题”。
  • 最动人的世界史

    作者:(法)于贝尔·雷弗,(法)若埃尔·德·罗

    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是唯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一颗星星的闪亮,奔腾不息的海洋,一个女人的目光或一个婴儿的微笑……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录找着答案。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有一个世界?我为什么在这里? 迄今为止,只有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答案。现在科学也形成了一种见解。这也许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成果之一:从此以后它对我们的起源有一个种全面的阐述。它重新构成了世界的历史。
  • 责任的重负

    作者:[美] 托尼•朱特

    随着20世纪的结束,当法国仍然受困于政治和道德堕落的沉重记忆——这种堕落分裂了国家,给它与自己晚近的历史之间留了一个暧昧不清的关系——的时候,人们可以全面地认识莱昂·布鲁姆、阿尔贝·加缪和雷蒙·阿隆的价值——因为他们不能被轻易纳入20世纪法国公共和知识分子生活的传统叙事。正如朱特这项研究的结论所示,他们不单代表了自己时代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法国社会和思想史中很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东西——过去是,如今也是。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文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穿透那些胡言乱语,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欧仁·韦伯(Eugen Weber)朱特点出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活动家,不像我们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赫伯特·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莱昂·布鲁姆、阿尔贝·加缪以及雷蒙·阿隆,三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布鲁姆是个世纪末的美学家,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当上了法国非共左翼力量的精神和政治领袖。加缪以小说《局外人》和《鼠疫》拥有遍及全世界的成千上万读者,他是抵抗运动的一员,是1945年后法国知识界的个中翘楚,直至1960年因车祸英年早逝。阿隆,两次大战之间在法国一代知识精英中与让-保尔·萨特齐名的人物,是一位政治理论家、媒体评论人和共产主义的批评者,为当代法国自由思想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责任的重负》中,托尼·朱特对这三人的作品和公共活动进行了独到的、新颖的再解读,指出他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点。从某重要的意义上说,这三人都是“局外人”。布鲁姆和阿隆是犹太裔,而加缪成长于法属阿尔及利亚。他们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热烈的、时而暴力化的论战的焦点,都饱受法国政界与知识界、左翼和右翼主流的攻讦和误解。尽管他们的出身、关怀和观点迥异,但他们都是正直的人,都严肃地对待自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远远躲开时尚与流俗。只是到了晚年(对布鲁姆和阿隆而言)或死后(对加缪而言)才开始受到尊重和敬仰——为他们的勇气和见解,为他们长期的边缘化地位以及激起后又被静静忘却的敌视。所以,尽管他们的创作和生活往往与法国政治和思想主潮背道而驰,但现在却有可能理解他们的楷模意义。……
  • 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

    作者:[法]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

    19世纪,无数乌托邦理想主义者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的率领下,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创建美好家园。在欧洲和美洲,乌托邦共同体虽然昙花一现,但其激情足以彪炳史册。本书旨在将那段感人的历史重现,乌托邦人关于完美和谐社会的尝试、坚持和最终失败,是悲歌,更是赞歌。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试验 第一章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团 新和谐村 伊卡里亚之旅 奥奈达社团 新澳大利亚社团 第二章 傅立叶派的试验 傅立叶和韦斯格尔河畔孔代社团 实践者 美国傅立叶分子 最后的试验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社团 第一批极端自由主义社团 罗西和他的塞西利亚社团 自由派 第二篇 共同体的存亡 第一章 计划 号召 响应 资助 出发的组织工作 第二章 通往乌托邦之路 选址 先遣者 第三章 安置 抵达 建设 第四章 人员 招聘办公室 其他形式的宣传 人员的社会组成 游离人员 第五章 领导和行政管理 行政组成和改革 经济和社会组织 资金 第六章 平常的日子 日常活动 服装 食品 知识分子的娱乐和生活 宗教 第七章 妇女与家庭 妇女的要求 家庭还是共同体 第八章 外界反应 乌托邦还是革命 排斥 帮助和鼓励 第九章 争吵与分裂 社会竞争对手 争吵 分裂 第十章 社团的解体 原因 清算 结论 乌托邦的昨天与今天 书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法国史论集

    作者:张芝联

    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法国史学会前会长张芝联先生的论文集,部分文章曾刊载于《从高卢到戴高乐》(三联书店1988年版)一书,三分之一篇幅系1989年以后新撰论文,内容涉及法国史、史学史、中国法国学等各个方面。 本论文集是汇集了中国法国史研究会1998年和1999年两次学术讨论会学者所提供的论文,会议都是围绕着法国近、当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化和演讲这一主题而展开讨论。 目 录 前言 我与法兰西 从高卢到戴高乐 《法国通史》序言 法国大革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形成的作用 略论丹东 拿破仑与法国革命 对拿破仑的历史作用的不同解释与方法论问题 清末民初政论界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议 近百年来中国的法国革命史学 法国大革命在中国激起的浪潮 相互了解无止境 索布在中国 悼念阿兰·佩雷菲特 当代法国史学与历史学家 阿尔贝·索布尔对法国革命史研究的贡献 法国年鉴派史学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 法国革命史学三十五家 评瑟诺博斯《法国史》 皮埃尔·米盖尔著《法国史》汉译本序言 索布尔《法国大革命》汉译本序言 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汉译本序言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序言 《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言 纪念公社——几点感想 人心思变——今日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建立200周年讨论会开幕词 法国“全民皆兵法令” 附:全国总动员法令 托克维尔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国史研究的途径 漫谈法国当代史研究 巴黎公社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公社因缘 张芝联教授简历
  • 巴黎的地下世界

    作者:奥里维埃・费伊,贡特・里尔

    在巴黎的城市街道下面另外还有一个被禁止通行的地下城:地下30米的深处,有数不清的洞穴、隧道和大采石场时期形成的地下坑道。在本书中,作者成功地再现了深藏巴黎地下的隐秘生活。详细地叙述了地下墓穴及其博物馆的历史,纳粹占领者的地下防空洞。人们因地制宜设计建造的巴黎地下铁道以及不朽的《歌剧院幽灵》的传奇故事。
  • 变色龙才是政治的徽章

    作者:[法] 塔列朗

    本书系塔列朗回忆录的简洁版。塔列朗在十九世纪初期是法国绝对的风云人物,法国政权的一次次更迭中他始终屹立不倒,甚至几乎每次政权更迭背后都能隐隐看到他的手腕。他总能在时势变动之际看到大势之所趋,然后在背后推动此大势,从而在新局面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经略手腕绝对一流。塔列朗在维也纳和会上凭一己之力,将众矢之的的战败国法国重新带入强国的行列,堪称奇迹。
  •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

    作者:【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本书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题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 莫里哀时代演员的生活

    作者:乔治·蒙格雷迪安

    Georges MONGREDIEN Georges Mongrédien, La Vie Quotidienne des Comédiens au temps de Molière, Hachette. Georges Mongrédien的另一本 La Vie privée de Molière 莫里哀的私生活。
  • 廉耻观的历史

    作者:让・克洛德・布罗涅,李玉民

    露与不露,这是一个问题。 法国社会界定风化的尺度与法国女人的衣衫一样,忽长忽短。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都曾为裸体艺术开过绿灯,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又表现得道貌岸然、极端保守。相反,在中世纪和19世纪,画中的人物都穿上了衣服,但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裸体却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开放的程度令人咋舌。 这本别致的文化读物借衣衫之名,将法国社会的老底掀了个底朝天。贩夫走卒、王公贵胄逐一登场,神权教会、君权政府互不相让。 检票、就座、好戏开场……
  • 方便处

    作者:罗歇-亨利·盖朗

    《方便处:盥洗室的历史》亦庄亦谐地介绍了从中世纪到当代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方便处——盥洗富的历史,以及由这个地方折射出的时代文化和习俗,由此阐发了“本能需要”与“理性规则”的关系。书中引以诙谐的诗歌,貌似庄重的政府文件以及珍贵的历史图片,辅以或严肃或调佩的语气,展现了大量令人震惊而鲜为人知的或者说一直被有意忽略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