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作者:李红利,赵丽莎

    书稿共收录了1891年—1911年法国《小日报》《小巴黎人报》所刊彩色石印画百余幅。内容涉及1891年教案、1895年甲午战争、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1905年日俄战争、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病亡出殡、1909年袁世凯小站练兵、1911年袁世凯剪辫子就任临时大总统等,涵盖众多秘辛旧闻,史料珍贵。 这批甚至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未曾一见的彩色石印版画,不仅仅弥补了早期中国影像史、近代中国印刷与出版史上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在追溯那段发人深省的历史的同时,更能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审视那段历史对于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2013年博宝以拍卖价格15万成交了63份《小日报》,这一百多份报纸雅昌预估价格为50万。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会带给广大读者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 古希腊神话和悲剧

    作者:[法]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

    《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是法国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让-皮埃尔•韦尔南和皮埃尔•维达尔-纳凯的研究论文合集,分为两卷。卷一出版于1972年,收录了七篇古希腊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将古代文本置于结构性分析、文学性研究和社会学剖析的视角之下。然而,在这三重视角之下,其研究重点却并非神话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对悲剧和各具特色的悲剧作品的研究。卷二出版于1986年,该卷拓展了研究视角,重点分析研究公元前5世纪悲剧作品中的神灵,尤其是戏剧中戴面具的神:狄俄尼索斯。除了古代戏剧之外,作者也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古希腊戏剧的古典性会演变成法国后来的古典主义。 本书已成为当今西方古代历史和古典学研究者们必读的经典之作。 《古希腊神话与悲剧》一书对古希腊悲剧产生的条件、特点等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悲剧作品《俄瑞斯忒亚》、《俄狄浦斯王》、《菲罗克忒忒斯》等的具体分析,展现了悲剧作家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的政治、社会制度之间的关联,并在不同程度上质疑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对古希腊悲剧的阐释。此外,本书在研究埃斯库罗斯的《七雄攻忒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和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时,在方法上除了采用最传统的语文学手法,还借用了结构分析的方法。由于在观点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本书已成为当今学者研究古希腊悲剧必读的经典之作。
  • 巨塔

    作者:冯索瓦·史奇顿,贝涅·彼特

    《巨塔》是本系列里的一部分,故事没有指定的时间和空间,带着浓厚的文艺复兴的味道,容易惹人联想。一座巨大的塔城,塔内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守护者,他为查清巨塔日渐破损到随时崩毁的原因,决定冒险潜入塔底,展开一个惊幻交错的历险旅程,最终破解了建造巨塔的传说和迷思。故事结合人类的贪婪和高傲带来的恶果,交织着美妙的建筑构想,著名巨匠的创意和想象,充满诗意,文艺和好奇。《巨塔》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画面注重对事情本身的描绘,剧情引人深思,绘画手法娴熟,全书共112面,采用欧美原版8开版式,视觉上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与艺术质感的熏陶。
  • 单程票

    作者:[法]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

    ■ 法国龚古尔奖获奖作品。 ■ 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在法国,它比家书更温柔。 ■ 终有一天,我们会启程,离开童年最初的家。故乡终会沦为故去的家乡,父母终会变成另一户人家。纵使再不舍,都只能告诉自己:走吧,别回头!人生只能买到单程票! ■ 这是一本只要读了个开头,就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故事。——《书目》杂志 出生于炼铁小镇的青年皮埃尔独自来到巴黎打拼,终于成了优秀的外交官。但改头换面的他,却因此和故乡的家人有了隔阂:父母依然是一副炼铁工人的做派,当他们在巴黎的火车站与儿子相聚的时候,无论是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还是粗俗无礼的言行举止,都让皮埃尔不能接受。原本应该是幸福的家庭团聚不欢而散,父母直接搭乘着回程的列车离开了。而这一刻,皮埃尔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与父母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家人,那个落后的炼铁小镇只有在回忆中才会显得美好。人生就像拽着一张单程票,从前都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 生活三部曲:生活的样子

    作者:[法]让-克劳德·弗洛克,Floc’h

    不可错过的当代插画家弗洛克温情之作 风行欧洲的“清晰线条”画风 简单却耐人寻味的生活哲思 ................... ※编辑推荐※ ☆ 简单、明快的漫画式的勾线和上色,优雅艺术的视觉享受。 ☆ 诠释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父爱,适合亲子共读,共同探讨生活和爱的主题。 ☆ 著名法语翻译家周克希先生精雕细琢,直抵人心的译作。 ☆ 法国多家媒体报道,登上了法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报纸《费加罗报》,经典佳作。 ☆ 精美大开本提供开阔精神操场,让我们回到生活本身,思考生活的理想模样。 ☆ 值得珍藏,启迪心智的生活哲理绘本,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 ☆ 培养孩子生活的感受力,锻炼孩子善于捕捉事物的具体感性特征的能力。 ................... ※内容简介※ 一位温柔的父亲和他充满好奇心的女儿,以及一只乖巧的兔子,到他们理想的生活里游历了一番。在这里,他们以缓慢的节奏,优雅从容地生活着:一起种植,绘画,演奏,阅读,雨中漫步;一起认识世界,爱,感受,幻想…… 生活就是一出接一出的戏,作者笔下的父女于是分饰着不同的角色,上演一幕幕温情的独幕剧,或意味深长或带点幽默嘲讽,打动人心又引人深思。 ................... ※名人推荐※ 书中的建议到底是给什么人的? 年幼的读者?他们的父母?还是爱丽丝的小兔子? 小兔子不顾时光的流逝,在精美的纸页上流连忘返。不管怎么说,书里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好建议,保准能给您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还带您去领略一系列的独幕剧,它们精巧迷人,有时又不乏温和的讽刺趣味。 ——让-吕克·弗蒙塔(儿童文学作家、编剧) ................... ※读者评价※ ◎ 这本书,弗洛克献给他的女儿们。他和她们一起思考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传递给她们无价的生活价值观。温柔,细腻,有趣,满怀诗意,有时又不乏温和的讽刺。对我来说,它像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 成功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弗洛克重新追述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时刻。 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 一系列耐人寻味的、使我们得到教益的生活哲理,非常大气的插图。所有愿意给予无私的爱和被无私地爱着的人,一定会在书里找寻到久违的感动。
  • 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

    作者: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

    乔治·巴塔耶的诗歌作品一直保持偏离,并不是因为它们质量不足,而更肯定地是因为它们对于诗歌来说代表了一种危险。它们不只对诗歌的矫饰提出质疑,它们撕碎诗歌的矫饰,弄脏诗歌的矫饰或者说让诗歌的矫饰变成转瞬即逝的。——贝尔纳·诺埃尔 ※ 诗歌是诗歌仅仅在它是一种不法行为的条件下,在它是性放纵的淫秽特征的条件下;仅仅在它是一种罪行的条件下:在(美丽的、高贵的、讲究的)语言中的屠夫的刀。祭司的刀。诗歌在语言中,或者说应该在语言中,正如低贱的事物,从不希望成为除了低贱之外的事物,正如背叛语言的事物,是语言的破烂衣服。——米歇尔·苏利亚 ※ 诗歌的深刻的重要性,正是词语的牺牲,意象的牺牲,并且基于这种牺牲的苦难的事实(在这方面仍然是诗歌和任何其他的牺牲),它使其从客体的无力的牺牲滑到主体的牺牲。兰波所献出的不仅仅是诗歌客体也是诗人主体。——可憎的幸存却比死亡更大大地令人震惊。——通过作品置作者于死地。——乔治·巴塔耶
  • 波丽娜

    作者:[法]巴斯蒂安·维韦斯,Bastien

    在人生的岔路口,面对重重的挫折和迷茫,怀揣最初梦想的我们该如何抉择? 法国2012年度漫画评论大奖作品,带给你关于跳舞、关于成长、关于抉择的心灵触动。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跳舞的故事,一个名叫波丽娜的小女孩,在追求舞蹈梦想的 道路上历经挫折和迷茫。追求艺术极致、 绝不放弃的她,最终功成名就,实现了自我。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与她严苛的启蒙老师,再谱一段动人的舞蹈。 “除了画画,我什么都不会,《波丽娜》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与绘画的事情。”——作者维韦斯如是说。而《波丽娜》讲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当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失败,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迷茫,可能需要做的,就是回望最初的追求和想法,并如启蒙老师所说:“在高处时,不要急。” ★ 天才漫画家最经典作品: 巴斯蒂安·维韦斯(Bastien Vivès),被称为“法国漫画未来”的天才漫画家。10岁开始练习素描,25岁的作品《氯的滋味》获世界最高级别漫画节——法国安古兰漫画节最佳新人奖。之后的作品《波丽娜》又入围2012年安古兰漫画节评审团大奖,《Last Man》获2015年最佳系列奖。改编自《波丽娜》,由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电影也即将上映。 ★ 意味悠长的纸上电影:《波丽娜》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一个如法国文艺电影般细腻悠长的故事,抒发淡淡的、意犹未尽的诗意。 ★ 深刻把捉舞蹈之美:维韦斯以简洁但灵动的线条,将舞蹈之美表现到了极致。寥寥几笔,就能深刻把捉人体舞动的美妙姿态。 ★ 原型为著名舞蹈家:波丽娜的原型,波丽娜·塞米昂诺娃(Polina Semionova)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现任ABT首席,曾为德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曾任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东京芭蕾舞团、斯卡拉大剧院芭蕾舞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客席艺术家,在全世界各大城市客座演出。 ................... ※内容简介※ 法国媒体评论漫画联会“2012年度漫画评论大奖” 。 一个名叫波丽娜的俄罗斯女孩,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芭蕾舞天赋。六岁时,她进入一所著名的舞蹈学校,跟随博金斯基教授学习。博金斯基的教学方法非常严苛,年幼的波丽娜被他深深地影响。 之后,波丽娜在追寻舞蹈的路上历经挫折与迷茫,她离开学校进入剧院,又孑然一身地到柏林流浪……在那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多年以后,波丽娜功成名就,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回到故乡,同启蒙老师博金斯基再跳一段舞。 ................... ※名人推荐※ 看完《波丽娜》这本描绘芭蕾舞者一生的故事绘本,我不只心弦被触动……我整个人被撼动到瞬时无法言语!舞蹈与人生一样,经常都要面对选择,一旦选了就要自己承担,结果好坏常常也不是一时之间可以论断的。就像波丽娜的朋友威廉为了要帮她下决定时说的:“舞蹈是一门艺术,在其中既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 ——流浪舞蹈剧场艺术总监伍锦涛,感动推荐!
  • 我们都是食人族

    作者:[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 寻找光的小女孩

    作者:[法]Cyril Massarotto,

    战争过后,世界一片荒芜。 羸弱的孩子们躲到暗无天日的地底下,吃垃圾为生。所有人都以为生活只能是这样:残酷、痛苦、欺凌……唯有她,始终坚信这世上会有爱与美好,这便是她心中的那片“光”。 她要亲自找到“光”,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 一天,她饱受凌虐,奄奄一息地躺在废墟里,等待死亡降临。这时,一位老先生出现在她面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小女孩藏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悉心照料她,并借由家里的食物、摆设和照片,一一向她叙说战争来临前人们曾拥有的美好生活,竟和她心中的“光”无比吻合。而渐渐恢复健康小女孩亦为心如死灰的老先生带来活着的乐趣和希望…… 面对黑暗的再次袭来,她对美好世界的执念,又能否改变二人的未来?
  • 更好的人生

    作者:安娜•戈华达

    玛蒂尔德今年24岁,她中断了学业,放弃了工作,生活陷入一团泥潭,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却找不到人倾诉心声。直到有一天,她把钱包丢在了咖啡馆里,从此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她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 扬是个研究生,今年26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却找不到工作,他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更好的人生,却不知道机会何时才会来。有时,他甚至想从塞纳河跳下去。直到有一天,经历与楼上邻居的一次邂逅,他决定要改变现在的人生。
  •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作者:[法]莫里斯·布朗肖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 •在这本小书里,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他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 •如其标题所言,此书保持着某种不可言明的特点。如若必须对此展开言说,我们该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布朗肖认为,“这是这本小书托付给其他人的问题之一,与其指望他们做出回答,不如让他们选择把它带在身上,或许还拓展它。” •它物理体量上的小,与它思想容积上的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意义上,这本小书同时也是一本“大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阅读共通体的书写,首先就面对着共通体的缺席。然而,至少为了试着在黑暗中没有方向地向着这一共通体接近,有必要倾听几个不愿言明自身的模糊的声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在这场无形的谈话中,巴塔耶首先以隐晦的姿态,提出了共通体的要求。在“二战”期间的“无神学大全”的写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与迷狂体验有关的“交流”的问题,并在手记里留下了让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关于共通体的明确定义:“否定的共通体”。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记述就被这个黑夜笼罩、包围,并且,男人和女人达成的情人的共通体,就暴露在这夜晚的时间下。布朗肖试图在此证实的,恰恰是这个浸没了共通体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为这力量在消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巴塔耶意义上的真正的共通体:共通性的丧失也是共通体的铸成。为了理解这看似悖谬的论断,为了进入共通体的这极为陌异的关系,有必要唤起列维纳斯的观点,恢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让“我”走向共通体的敞开,只有走向绝对他异的外部,把自身交给无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独才不会一个人承担。 共通体总在铭写秘密的友谊。巴塔耶的友谊,他自己最早为《有罪者》一书定下的副标题,纪念着他同那些没有记录名字的朋友们的友谊;布朗肖的友谊,他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标题,向包括巴塔耶在内的朋友们发出了敬意(并且,正是纪念巴塔耶的文章决定了这个题目)。而这本小书,凭借其批评的工作,再一次召唤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维纳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谊。情人(amants)的共通体,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体吗?因为共通体就是爱(amour)的见证,虽然这爱也飘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泪水当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场的言说者之间,触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线。
  • 绝非普通人之大长腿苏珊娜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李维/文&图

    §获奖情况§ 入围2013-2014年度法国童书“不朽奖” §内容简介§ 苏珊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已经长得很高了。她没法正常地骑自行车,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把腿放到书桌下面,甚至连班级合影都拍不全她!苏珊娜厌倦了别人的嘲笑,她和同学姜戈一起逃走了。在处处都是摩天大楼的纽约,拥有两条长腿的苏珊娜成了最高的披萨送货员,不仅成了当地的名人,还找回了真爱。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法)波德莱尔(BaudelaireC.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 革命之路

    作者:【法】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燥热的空气,爱恨分明的人们,秘密、爱情、伤痛、死亡,自由和革命! 在这条革命之路上,加夫列尔从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拿起武器战斗的男人。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76年11月到1979年7月的尼加拉瓜,这个时期是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革命时期。 身为当权者之子的小神父加夫列尔, 来到雨林边的一个小村子开始了大型教堂壁画的创作。以过客的身份进入这村子,使他有机会直面底层人民的生活,亲身经历革命的火焰,遇见一段伤痛的感情。随着革命之火烧到了村子,面对环境的剧烈变化,不论国家的命运如何,革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加夫列尔都不得不做出命运的选择,从少年蜕变成男人。 对我而言,革命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没有找到屈服于现状的解决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对自由的肯定。 ——本书作者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革命之路》里是充满暴力的世界。被压抑的、非道德的、摧毁着肉体和灵魂的暴力,革命却不大可能通向自由的、理想化的暴力,人破茧而出摆脱儿时状态的暴力,情感、欲望、激情澎湃交织的暴力。 但终究,这一切皆非暴力,一切皆为人性。 ——法文版编辑克劳德·根德罗
  • 中国人信札

    作者:[法]布瓦耶·德·阿尔让,[法]陆婉芬,

    作者笔下的几位中国文人,由于不同的际遇在全球游历:有在巴黎的图索(Sioeu-Tcheou), 到波斯的庄(Choang), 往莫斯科的刁(Tiao), 赴日本的哲求(Kieou-Che)以及在北京的陈渊哲(Yn-Che-Chan)。他们是传统与现代文人形象的结合,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在这部小说中,这些中国文人以异乡人的身份,成为作者启蒙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在全欧洲人对科学进步保持了绝对信心的同时,《中国人信札》的作者划分了人文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界限,透过人物的书信交流以及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体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这些信件还涵盖了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解读、对人类思想与物质起源的思考、对文明与政体盛极必衰的感叹。作者在张扬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和风俗中,同人类其他群体共通的弊病。 《中国人信札》的记事顺序反映了欧洲对于中国礼仪进行争论的不同阶段,同时又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特别是1644年的王朝更迭,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 潮涌

    作者:[法]克洛蒂•嘉蕾,Claudie Ga

    《潮涌》是一本精彩绝伦的海洋小说,虽然人们都留在岸边。大海和风在书里同样成了人物角色。 ——《世界报》 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图书” 《ELLE》杂志女性读者大奖 ---------------------------------------------------------------------------------------------------------------- 一个暴风雨的午后,兰伯特来到四十年未曾踏足的小渔港拉亚格,绮丽风景以外,气候多雨且劲风常袭。小时候他常和家人在此共度假期,时隔多年,他决定回来查明父母和弟弟的死因,他们于1967年的海难中离世,尸体未被找到。 叙述者是一位女性鸟类研究者,在六个月前的秋日来到这里,因为难忘挚爱之死而选择放逐天涯,在海滨观察海鸟,住在随时受海浪威胁的房子里。当她看到兰伯特出现这天,一颗心被牵动了……原本平静的小镇也随着兰伯特的到来显得骚动不安。 兰伯特和我们的叙述者,如同两只偶然栖息渔港的候鸟,因为合力寻找当年海难事件的真相而相知相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回忆当年事件,居民间的错综关系也渐渐浮现出轮廓,南老太太为何会疯?莉莉怎么恨父亲?灯塔管理员提奥和兰伯特父母之死有何关联?深埋的苦衷、不堪回首的小城故事,献给生者与死者的一段哀念与重生的旅程……
  • 残酷戏剧

    作者:[法] 安托南·阿尔托

    这是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其中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他在该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的观赏者,舞台应予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这本书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 法国新浪潮电影史

    作者:[美]理查德•纽珀特

    法国“新浪潮”可以说是所有电影运动中最迷人的,因其丰富多彩、敢作敢为与先锋技巧而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史》以新鲜的视点,考察了形成1950年代法国电影的社会、经济与美学机制,并且详细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最重要的“新浪潮”电影。作者详细考察了一些著名影片,如:《四百下》(1959)、《精疲力尽》(1960),以及鲜有人研究的影片,如:《短岬村》(1955)、《巴黎属于我们》(1960)、《美好年代》(1964)等。 作者首先追踪“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展示他们如何为追随者提供蓝本。阿斯特吕克、梅尔维尔与年轻的瓦尔达,都提供了宝贵的叙事教程与制作低成本电影的样板。他们的追随者瓦迪姆、马勒,以讲述性感故事的方针与活泼新颖的叙事策略,帮助确立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电影。《电影手册》评论家出身的导演组成的核心团队(尤其是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真正体现了电影制作的不断变化。
  • 夜航·人类的大地

    作者:[法] 圣-埃克絮佩里

    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是二十世纪享誉国际的法国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职业飞行员和英勇爱国的空军战士。 《夜航》和《人类的大地》是这位伟大的飞行员作家除《小王子》以外最著名的两部代表作。《夜航》曾获费米娜文学奖,《人类的大地》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英译本名为《风、沙和星星》,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均是他以飞机为书房以身体力行为座右铭的心灵自传。 《夜航》歌颂了航空史上的先驱者们为开辟空中航线所做的坚苦卓绝的贡献。为了开创祖国航空事业的新天地,航空网的负责人李维埃以铁的纪律一丝不苟地严格推行夜航计划。他以不近人情的方法奇妙地进行着与部下的心灵沟通,是一位理想崇高、表情默然、内心热烈的开拓者。飞行员法比安热爱航空事业,在飓风中奋力拼搏,视死如归,最后从容献身。 《人类的大地》以个人的飞行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作者和他的亲密战友的几次惊心动魄的历险—绝境—超脱的经历,“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和沙漠,展现了迷人而又残酷的天空与沙漠的奇景,贯穿着一个刻骨铭心的主题:“人及其生活的大地”。
  •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作者:赵汀阳,[法] 德布雷

    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偶会,深入讨论各自国家改革与全球化时代政治权力变迁等问题。 德布雷回顾了他亲历的20世纪风云,阐述了对革命喧嚣之后的深刻思辨:革命早非世界主流,新世纪中权力的隐性转移才是重要问题。赵汀阳点出中国 三千年变革史的重要节点,指出应对狂热的革命保持理性的警惕。 近读赵先生的新作,充满了阅读快感。其中谈及革命变迁与政治权力等等精彩内容,向各位朋友推荐分享。 ——刘苏里 对我来说,赵汀阳的魅力在于,他始终能够用最炫的方式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这种创造力至今仍让我赞佩不已。 ——周濂 赵汀阳是我们中国的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是切•格瓦拉的老战友,也是一个哲学家,但是当年一起进森林打过游击队的,很生猛。一个哲学家打游击队,搞的像毛主席一样。两位的对话很有意思。赵汀阳先生还是对革命很有保留的:革命虽然是个创造性的行动,但却是形势所迫的顺应行动,而不应该是主动故意的变革。德布雷说今天大部分的国家连改良主义都说不上,变成了庸庸碌碌的管理者。他认为如果没有了鼓舞人心的乌托邦和信念,我们社会就会无聊无趣,趋于腐烂,当然革命不能够真的改变一切,但也不要放弃乌托邦的理想。从这里面看到一个法国老左派跟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在革命问题上面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分别是很早就有,到现在仍然如此。 ——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