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基度山伯爵(上下)

    作者: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

    基度山伯爵(套装上下册),ISBN:9787020070992,作者:(法国)(Alexandre Dumas)大仲马 著;蒋学模 译
  • 明室

    作者:Roland Barthes,(羅蘭。巴

    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原為一種用於制圖的光學儀器。將要繪畫的事物投影到紙上,以便制圖者作精確繪製。 1611年,開普勒(Kepler)於其著作《折射光學(Dioptrice)》中清楚描述過。1806年由英國科學家威廉。海德。沃勒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申請了專利,創名〝camera lucida〞,意在與拉丁文的〝camera obscura〞(暗箱)相對。拉丁文〝camera〞本義指「穹頂」,引伸為「空間」、「房間」的意思。"obscura"指「暗」,"lucida"即為「亮」。 法文中,對應拉丁文〝camera〞的,是"chambre",仍保有「房間」、「室」等初義;而英文中的"camera",指攝像機。巴特取"La chambre claire"為書名,一語多義。 故中文名稱譯為《明室》。 (上段參照︰http://blog.donews.com/changyuanhuashi/archive/2008/02.aspx) 本書與蘇珊。宋妲(Susan Sontag)的《論攝影》(英文名 "On Photography")均為早期有關攝影的理論與評論的重要著作。作者從自身感受出發,探討攝影的本質。 以為為誠品網路書店所截之簡介︰ "這是巴特生前最後一本書,《明室》之前,他遭遇喪母之痛,《明室》之後,隔年春天他車禍身亡,因此有評者認為此書中,寫作已成為一種服喪儀式,憂鬱無所不在地浸入書寫,吾人見巴特論攝影:攝影,沒有未來(這正是它的惆悵,它的憂鬱)。攝影,源生自悲愴。因此,《明室》不只是巴特細膩哲學語言下的「看圖說話」戲耍,更甚者,作為一個觀看的主體,他凝視每一張傷口,以胡塞爾及學生沙特的現象學方法語言,依照「存而不論」的三種意義:剝落、縮小研究範圍、還原。我們甚至可以說,巴特並非討論攝影(他自言將令專業攝影者失望不已),而是使得討論攝影的方式成為可能。 巴特選擇《明室》作為書名,一是借詞強調攝影「毫無深度,過去曾在事物的明顯事實,此即攝影可怕之處。」二來則是故意顛倒一般之見,不以暗箱為名,提出似是而非的真理,這便是《明室》,純淨而深沈的攝影札記。"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11098037007
  • 伪君子

    作者:莫里哀

    《伪君子(莫里哀戏剧经典)》内容简介:《伪君子》、《贵人迷》是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体现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伪君子》的矛头直指天主教的精神统治,揭露假信徒的伪善面目和欺诈手段,嘲讽那些上当受骗者的愚蠢蒙昧。《贵人迷》写一个富有的市民儒尔丹先生,出于有了钱便要附庸风雅的心理,处处模仿贵族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梦想跻身于贵族行列,结果成为贵族诈取钱财和捉弄的对象。
  • 蝴蝶

    作者:昂利.沙里叶

    逃犯写小说,恐怕世所罕见,而逃犯写自己长达三十多年因含冤而进行的奇异历险的小说更是凤毛麟角,《蝴蝶》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美国《展望》杂志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越狱小说’,认为这是“我们很久以来未读过的最惊人、最感人的史诗之一”。此书刚一问世,立刻轰动法国朝野,一版再版,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全世界至今早已突破千万大关,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腐朽之路 第二章去苦役场 第三章初次潜逃 …… 第十一章自由之路 第十二章乔治敦市 第十三章委内瑞拉
  • 巴黎圣母院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魔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浮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 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对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为英汉双语参照,英语得外文语言表述的精妙,中文则生动有致,在牢牢扣住原意的情况下,以最精炼流畅的语言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的精髓凸显出来。为了让《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读来更简单明了,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在编排时,并不是对照英文逐句翻译,而是大致相应,各有变化,从而使其相对参照、相得益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版)》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他对群体性格特征的预测在后世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是一本值得每个人研读、思考的好书。 温馨提示:此书是双语对照的,前半部分是简体中文,后半部分是全英文,请客户知悉。
  • 生命政治的诞生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作者1978-1979年的演讲。本书分析了市民社会相对于社会治理的多重角色,它既相对自主,同时又是治理干预的对象。由此,市民社会决不是国家的对立面,而是自由治理的相关物。
  • 兰伯特先生

    作者:让-雅克・桑贝

    桑贝是谁? 最简洁的回答莫过于—绘本大师。 提到绘本,有人会说台湾几米,然而谈及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没有人敢忽略桑贝。 桑贝是一个精圆半吐的概念,一种品味,一类格调(如果格调一词还没有被糟践彻底的话)。他的好处在似远忽近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在冷漠和悲悯之间,像一杯沉淀了许久又被轻轻搅动的水。 从1960年为《小淘气尼古拉》画插图一举成名之后,到现在,他已有二十多部著作问世,全世界都有执著的桑贝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交流和分享阅读桑贝的快乐。桑贝没有什么桑贝式的语言,这让桑贝迷缺少了其他迷们常用的切口,“桑贝”成了进入这一迷人世界的惟一密码。  你很难一下说清桑贝关注什么,法国报刊说:“桑贝笔下的典型人物,身躯小得像鸟,却无法自由翱翔,是受到日常琐事牵拌的理想主义者—梦想着自由开阔的空间,却被牢牢地绑死在地上。” 他很冷峭,《兰伯特先生》完全是一部法国艺术电影的作派,固定的场景,固定的人,翻来覆去的圣诞,一个总是缺席的人,却是全书的主角。政治、足球、女人成为男人掩盖内心荒凉的出口,咖啡馆里的人生是无出路的,每个人都滔滔不绝,但都一言未发。他很幽默,《航空信》里横冲直撞的文化和深厚悠闲但多少有些没落的文化冲突被演绎得令人捧腹。他很细腻,《我的另一半》是一幅各色人等的情感风情画,渴望、计算、付出、等待,每一个情感横断面都黏稠、荒诞,充满怀疑。他很犀利,《清晨》所描绘的是梦与醒的交界,那是意志和欲念、希望与失落共生的时间,那些意识流动的画面和晦暗的情调剥离出的人,也许离我们的灵魂更近。《一点巴黎》中的巴黎再大,不过是个道具,所有景致的背后,是个卑小的法国外省人。也许这样去理解渺小的人,要比了解一个伟大的城市有意思得多。
  • 烽火岛

    作者:(法)儒勒﹒凡尔纳

    目录 目 录 烽 火 岛 第一章 大海上的船 第二章 母子面对面 第三章 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 第四章 豪门之忧 第五章 美塞尼亚海岸 第六章 追捕群岛海盗 第七章 突如其来的打击 第八章 两千万的角逐 第九章 群岛烽火 第十章 群岛之战 第十一章 信号无回音 第十二章 斯卡庞陀的一场俘虏拍卖 第十三章 在“西方塔号”船上 第十四章 沙克拉迭夫 第十五章 结局 世界大师 第一章 艾里巨峰上的火光 第二章 莫干顿之行 第三章 初闯艾里巨峰 第四章 变相的汽车大赛 第五章 新英格兰沿海奇闻 第六章 第一封信 第七章 基尔多尔湖风波 第八章 巨额悬赏 第九章 第二封信 第十章 受命追击 第十一章 夜袭前奏 第十二章 交战黑石湾 第十三章 “恐怖号”船上 第十四章 尼亚加拉瀑布遇险 第十五章 鹰巢 第十六章 征服者罗布尔 第十七章 咎由自取 第十八章 尾声 (节选) 1827年10月18日,下午5点左右,一条来自地中海东海岸的小船顶风向前行驶,力图在天黑之前赶到科龙湾入口处的维铁罗港。 这个《荷马史诗》中所记载的古奥铁罗斯港口,坐落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向海岸延伸进去的锯齿缺口中。这儿有三个这样的锯齿形缺口,因而人们恰如其分地把希腊南部比作一片法国梧桐树叶。古代的伯罗奔尼撒就是在这片叶子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地理称为摩里亚。西边的第一个锯齿
  • 社会学与人类学

    作者:(法)马塞尔・毛斯

    马塞尔・毛斯(1872.5-1950.2)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曾作出高度创造性的比较研究,他的有关人种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也对许多社会学家产生影响。毛斯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外甥,曾协助舅父编写过许多著作。本论文集编入了他的第一流的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学专题论文。他的“论礼物”是很有影响的著作,着重论述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偿报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予以探讨。该论文集的出版为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新爱洛伊丝

    作者:卢梭

    新爱洛伊丝,ISBN:9787805673417,作者:(法)卢梭 著 李平沤 何三雅 译
  • 重负与神恩

    作者:[法] 薇依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本书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G .Thibon,1903一)在薇依身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 法国印象派绘画

    作者:布丹 马奈 莫里索 莫奈

    本书收录布丹、马奈、莫里索、莫奈四位印象派画家的作品300余幅,布丹虽画作不多但曾 被誉为“印象之父”,本书收其作品20幅。马奈是印象派画家的领袖,本书收其作品100余 幅。莫里索是一位风韵独存的好画家,全书收其作品40余幅。另有享盛誉的莫奈作品140余幅。
  • 大众天文学(上下两册)

    作者:C.弗拉马里翁

    世界名著译丛。 本书是由法国天文学家、世界著名科普作家C.弗拉马里翁所著,初版于1880年,遂成为传遍全球的科普经典,被誉为“法国图书馆镇馆之宝”。 作者以文学的笔墨、精美的图片,将奇妙的宇宙世界揭示在渴求新知的读者面前。全书共分七篇,分别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陨星,恒星宇宙以及天文仪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李珩教授又根据天文学的新近发展进行了补充修订,使本书内容翔实而新
  • 人间喜剧 第三卷

    作者: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第三卷,ISBN:9787020018901,作者:(法)巴尔扎克 著,多人 译
  • 性经验史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性经验史》是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福柯因这本书而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叛逆青年心目中的文化英雄。在书中福柯试图勾勒出一部西方自16世纪以来用主流话语规训身体的历史。他相信人类有可能创造新的欲望和快乐的模式来重塑身体,并取代现代的主体性模式,但他反对性解放,而主张“从性中解放”。 作者生前完成了《性经验史》的三卷,此中文译本增补版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书中。
  • 乌合之众

    作者:[法]居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乌合之众》原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英文版改作《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并 加了一个主书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将其译为《乌合之众》。 本版依据回声图书馆(The Echo library)法文版译出。
  •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作者:[法]马克·吕布

    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影响一代中国纪实摄影 50年创作经典首次全面回顾 领略大师卓越影像之路 【编辑推荐】 ·马克·吕布与中国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渊源,往返中国二十余次,但他始终以一个旁观者和陌生人的身份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视觉档案。 ·马克·吕布擅长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生活的意蕴,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践行了他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在玛格南的信条支持下,马克花了五十多年行走、拍摄,记录这个世界和各种人生的真实面貌,不惜不悲,张弛有力。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 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全书编排也十分巧妙,打破时间地点的束缚,正文不着一字,完全以视觉为线索承起,让读者去感受大师最本真的影像力量。
  • 存在与虚无

    作者:让·保罗·萨特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
  • 追忆逝水年华

    作者:(法)普鲁斯特(ProustM. )

    普鲁斯特是整个二十世纪开宗立派、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追忆逝水年华》卷帙浩繁,是整个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难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为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可以说是在一部小说主干上派生出众多枝蔓的小说之树,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的巨型交响乐。 本书基本保留了七卷本全书的精华所在,所选章节或段落都是完整的,没有任何删节,一册在手即可领略这部鸿篇巨著的风采,堪称真正的“精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