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2005年法國文學同盟獎的得獎作品,探討兩個世代間情愛觀的差距,以及現代人懼怕衰老,渴望永保青春,但是真正追求到長生不老後,又覺得生命品質低落的矛盾。 主角丹尼爾1是脫口秀的諧星,挑釁而又尖刻地諷刺腐敗的西方文明,不過他也跟所有的人一樣,都想追求幸福,幸福卻遙不可及,因為幸福的條件就是無條件的愛,而丹尼爾只從他的小狗福克斯那裡得到這種愛。 丹尼爾1的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知性的女性雜誌總編輯伊莎蓓拉,另一個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員愛絲泰爾,伊莎蓓拉不喜歡性只喜歡愛,愛絲泰爾只喜歡愛不喜歡。 這兩段戀情都以女主角離去告終,丹尼爾1空虛苦悶之餘,投入一個倡導複製人,以保信徒永生不死的伊羅欣教,不過這些複製人沒有讓凡人痛苦的慾望和情緒,他們既不會哭也不會笑, 失去獨立和自由,孤零零地活著,只能靠電腦跟外界聯繫,最後複製人也發生了叛變……。 -
大西岛
本书的主题是爱情,但是,震撼人们的,并不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而是与爱情的反面有关的东西――背叛与复仇。书中的女主角昂蒂内阿,美丽、尊贵、无与伦比……见到她的男子,无一不被她的爱情所俘虏。为了替所有被爱人抛弃的女子复仇,她抛弃所有爱上她的男子,已经有53名年轻人成了爱情的祭品。 男主角莫朗日先生,和他的同伴德・圣-亚威中尉一起,为学问上的好奇心驱使,考察大西岛,无意中陷入了昂蒂内阿的圈套,在那片最神秘的上地上,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54号龛位,和其他人一样躺在那里――永恒。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
德里达的根本性贡献,在于他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抨击了西方的文化传统,即使这一批判并不像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有力,至少这一批判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暴露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弱之处。德里达对语言本身的思考的价值,也远 远超出了他对言语、模糊性问题,作了一次全新的把握。另外,德里达的解构方法论也同样是极具启发性的。正如德里达所说:“正像理性守护着思想那样,某种疯狂最终也守护着思想。” -
法国诗选
法国诗歌在世界诗苑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但在我国并未得到全面介绍,这次出版的三卷本《法国诗选》就做了拾遗补缺的工作。本诗选所收的数百首诗均为名家名作,在法国脍炙人口,无论抒情诗、爱情诗、叙事诗,还是讽刺诗、歌词、战斗诗篇首都精妙绝伦,且形式丰富多彩 。加以译笔传神,文采斐然。一册在手, 含英咀华,陶冶性情。 -
礼物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1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这部作品在赢来一片赞誉的同时,也招来了种种非议.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部天才之作;但又有一部分的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垃圾.尽管这部作品颇有争议,但它毕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成为了焦点人物,给当时沉闷的文坛注入了激情与活力. -
艺术哲学
这本书是最初由其1866年到1869年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编辑而成,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三部分,也被原出版者称为第二辑的艺术哲学。第一辑主要阐述“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和“艺术中的理想”等基础理论。相比较而言,第二辑更结合实际,更实用,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艺术的起源之一的希腊雕塑更有指导性。 -
知识分子的背叛
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哲学通信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供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
论文字学
序言 第一部分 字母产生之前的文字 题记 第一章 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 计划 能指与真理 写下的存在 第二章 语文学与文字学 外与内 外是内 接缝 第三章 论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 代数:奥秘与透明 科学与人名 字谜与各种起源的协同性 第二部分 自然、文化、文字 “卢梭时代”导言 第一章 文字的暴力:从莱维―斯特劳斯到卢梭 专名的战争 文字与人对人的剥削 第二章 “这种危险的替补……” 从盲目到替补 替补之链 过度。方法问题 第三章 《语言起源论》的起源与结构 1.《语言起源论》的地位 文字、政治堕落与语言学堕落 当前的争论:关于怜悯的结构 最初的急诊与《语言起源论》的写作 2.模仿 间隔与替补 版画与形式主义的模糊性 文字的循环 3.发音 “指挥棒的运动……” 起源的铭文 圣歌 “手指的简单动作”。文字与乱伦禁忌 第四章 从替补到起源:文字理论 原始的隐喻 历史与文字系统 字母与绝对的再现 定理与戏剧 起源的替 -
儒尔和吉姆
儒尔和吉姆是两个作家,亦是莫逆之交,儒尔和女画家卡特原本是一对夫妻并已有两个女儿,后来卡特又爱上吉姆,儒尔同意离婚,并帮助他俩办结婚手续。卡特同吉姆出现感情罅隙后,又同儒尔结婚,但卡特还是挺喜欢吉姆,仍和他行夫妻之实,儒尔与她基本上只是形式上的夫妻,但儒尔与她偶尔也有露水之情。这期间,三个人连同两个女儿及卡特的挚友玛蒂尔德共六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点儿像原始部落群婚的生活方式。 -
The Plague
A haunting tale of human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unrelieved horror, Camus' novel about a bubonic plague ravaging the people of a North African coastal town is a classic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
第二性
本書主要分為二卷,在第一卷,主要是從宏觀面來討論婦女的處境、權力及地位的變化,以女性群體的角度去討論婦女問題。作者先討論生物學、精神分析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對女人的看法,從而解釋所謂「真正的女性」這個概念如何形成。文中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還以斯湯達和D.H勞倫斯等五位作家為例,說明西方文學對婦女的態度。 在第二卷中,主要從微觀面的研究描述了各個年齡階段、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以及處境的變化。 作者沿著從童年到老年這條生命的發展軌跡,以各類婦女(女性同性戀者、妓女、戀愛中的女人或情婦、修女、獨立的女人或職業婦女)為對象,大膽的探討了女性的個體發展史。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這是波娃在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他告訴女人:原來女人是可以有選擇的;而選擇必須建立在深刻的自覺、足夠的勇氣、以及自信與努力之上。 -
拔一根頭髮,在幻想的森林中漫步
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呼喊自己的名字,你邊喝水邊尿尿,跟著螞蟻動,並凝視一隻鳥的死屍,或是尋找一種藍色的食物,稱讚一位陌生女人很美……。首先,你得將「我」視為另一個人,把世界當成幻覺,並以時間做誘餌,把形同薄紗般的語言給徹底掏空。透過最簡單而純粹的日常體驗,感受如何從現實界剝離。你將發現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裡,潛藏著無數令人驚異的哲思。它可能是一種冥想,接近於玩樂消遣,或是某種顛覆及思辨,甚至什麼都不說、不看、不聽、不想,但依舊是十足感官的。每一項體驗的過程不同,也沒有固定的結論,但你終究會有一些答案,並且體驗到:我們厚實擁抱下的世界,其實是如此輕盈而澄透的。 作者簡介: 德瓦(Roger-Pol Droit) 法國當代哲學家、國立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研究員,《世界報》專欄作家,訪談過二十世紀諸位哲學大師,如Michel Foucault,Umberto Eco,Paul Ricoeur,Claude Levi-Strauss,Jacques Derrida,Pierre Bourdieu,Jurgen Habermas等。著有《哲學家俱樂部》(La Compagnie des Philosophes)。 本書曾榮獲「法國電視評論獎」(Prix Essai France Television)(由法國最有名的讀書節目「猛浪譚」(Apostrophes)主持人Bernard Pivot主導的獎項),並榮登法國暢銷書排行榜(Livres Hebdo以及L'Express)前十名。 -
巴黎晃遊者 The Flaneur—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
「Flaneur」在法文的原意是:生活藝術的漫不經心。它有著閒散、晃蕩、漫遊、慵懶的意涵。因此,在《巴黎晃遊者》中,作者開宗明義就表態:請將所有的旅遊指南全拋諸腦後,就跟隨“我”,愛德蒙.懷特的閒晃漫步,逛逛屬於他私藏的“巴黎後街”,他會一一告訴你巴黎的所有新鮮事和八卦背景。表面上看似漫無目的閒遊,實際上,居住巴黎長達十六年的愛德蒙.懷特,卻是以細膩的眼光踩著巴黎歷史的節拍,透視連巴黎人都不知道的面向。走過書店、商家,再到古蹟、皇宮,他的視線穿透 一棟棟高傲建築的白牆,直探人性的內在戲劇;不論是法國的猶太人歷史、美國黑人的存在、同性戀者、頹廢派藝文人士,甚至是過去與現在的保皇黨,無一不在城市閒遊者筆下被仔細檢視。在愛德蒙.懷特眼中,巴黎之所以具有都市性,也在於它對待作家的態度。 他舉了著名的惹內(Jean Genet)的審判案作為佐證。在1943年,竊賊慣犯惹內因為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在法庭上極力請命而被判無罪釋放,他的理由是,惹內就是韓波,哪個敢判韓波有罪的,就是在判一個天才有罪,就是跟歷史作對。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巴黎,只會發生在巴黎人身上!此外,巴黎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卻沒有任一位巴黎人願意被傳統所設限,愛德蒙.懷特針對這點也提到自身遇到的一個相當有趣的例子。有一次,他邀請朋友來參加他的萬聖節宴會,沒想到,每個興致勃勃來他家的巴黎人,卻打扮得像是要去參加假面舞會,沒有人裝扮像個鬼。 隨著愛德蒙.懷特的足跡,我們彷彿經歷了一場屬於美學、性愛的城市冒險;那是讓我們“驚艷”的黑人巴黎、阿拉伯人巴黎、同性戀巴黎。 -
魔眼少女佩姬蘇-藍狗的日子
自从蓝太阳出现在小镇普安布鲁夫的上空,事情就不对劲儿了:小狗会下棋、猫咪能解读人的思想、最差的学生比老师还博学、连做填字游戏都困难的老妇人却能轻而易举地翻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至于一双双在街上跑来跑去的鞋子,更是坚决地想要踹前主人的屁股……由于这些鬼东西,灾难降临了,一只蓝狗从此成了小镇的主宰,动物们决定要报复人类,整座城市陷入恐慌之中!所有这一切,都是隐形人在背后捣的鬼。看来,只有佩吉·苏能拯救全镇的人了,因为她拥有一双魔法眼睛,惟有她能看穿隐形人的鬼把戏。可是,有谁愿意相信一个十多岁黄毛丫头呢?更何况她的魔力还只是半调子的水平,灾难总是追着她跑,害得她没朋友,还被视为怪胎。唉!谁知道佩吉·苏能不能凭借智慧,打赢这场仗呢? -
黑皮肤,白面具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
萨特论艺术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本书收有巴尔扎克的中短篇小说十二篇,篇篇光彩夺目,堪瑰宝。其中有刻画高利贷者典型形象的《高布赛克》;有揭露金银珠宝掩藏下的骇人罪行和剖析贪欲心理的《夏倍上校》、《长寿药水》、《红房子旅馆》;有批判等级门阀观念的《苏镇舞会》;有反映婚姻生活诸多问题的《猫打球商店》、《被遗弃的女人》;有谱写纯真爱情悲歌并批判族间仇杀陋习的《家族复仇》;有被马克思赞为“充满辩证法的小杰作”的《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和《玄妙的杰作》;还有歌颂劳动者淳朴高尚心灵的《无神论者望弥撒》……篇篇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且耐人寻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