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魔沼

    作者:乔治·桑

  • 幽灵城市·金姑娘

    作者:阿兰·罗伯-格里耶

  • 瑞典火柴

    作者:(法)罗贝尔·萨巴蒂埃

    罗贝尔•萨巴蒂埃一九二三年生于巴黎,一九三五年像本书的小主人翁奥利维埃那样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被姑夫领养,十三岁起在姑夫的印刷厂内工作;他也在那里排印了自己写的最早的诗篇,那时才十六岁。他自幼热爱读书,阅览从拉伯雷到托尔斯泰、从大仲马到瓦莱里等风格迥异 的作家的作品。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二十岁的他进入上卢瓦尔山区参加了抵抗运动游击队。战后于一九四七年在罗昂办《百宝盒》刊物时,登载过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和罗什福尔派发起人之一勒内-居伊•卡杜的诗歌。一九五O年回到巴黎,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当文艺记者和出版社编辑。他出人各种诗社,并以自己的创作获得不少文学奖。《太阳的节日》(1950)赢来了安托宁•阿尔托奖。法兰西学院给他的全部诗集颁发过诗歌大奖。一九八二年他完成了投人三十年心血、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巨著《法国诗歌史》,全辑共分八卷,第一卷出版于一九七五年。文学评论家阿兰•博斯凯说,这是一部“自然的”、“材料丰富的”诗歌史,在同类作品中写得“最公允”,读来又“最兴味盎然”。 然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萨巴蒂埃首先是童年三部曲《瑞典火柴》(1966)、《荷棒糖》(1971)、《野使子》(1974)的作者;在文学评奖会、文学图书节、电视辩论栏目中频频亮相的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位机智敏锐、和蔼可亲的委员。大家还知道他爱好品尝美酒佳肴,是烹饪丛书《罗讷河和地中海地区的酒》的撰稿人之一。他还写过一部奇怪的《死亡词典》(1967)。 萨巴蒂埃的诗深受瓦莱里的影响。旋律优美,富于象征性,细腻典雅;开启萨巴蒂埃的内心世界的钥匙无疑要在他的诗歌中找寻。他在小说中语言直率热情,笔调幽默有致,对市井平民甚至包括流浪汉、嬉皮士充满温情。 对童年的回顾与探索是萨巴蒂埃小说创作的主调.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六年,他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小说,其中包括《阿兰与黑人》(1953)、《贩沙商人》(1954)、《尘味》(1955)、《大马路》(1956)、《血鸭子》(1958)、《神圣的闹剧》(1960)、《无花果树之死》(1962)、《人行道上的画》(1964),他的笔下时时出现零星和隐蔽的童年回忆,在某些作品中。这个受他偏爱的主题往往还与寻求自己位置的卖艺人、异乡客和孤独者的伤心遭遇交织在一起。 从一九六九年以后,童年干脆成了他的自传体系列小说的绝对主题,前述的童年三部曲使作者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印数很高,并被译成好几种文字。这些充满清新气息和温柔感情的作品叫人读了又有趣又感动。一九七八年他又写成充满了美妙的童年轶事的《夏天的孩子》。 萨巴蒂埃笔下重现的蒙玛特尔区、巴黎老街、外省小镇的种种风情,显然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景象大异其趣;然而生活方式和思想习惯的不同,没有妨碍人们对童年保持虽然不尽真实、却依然那么美好的回忆。在萨巴蒂埃以及其他许多作家看来,童年是人生中最明亮的日子。在这个时期一个人不但在学习观察,而且最值得观察,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渐退化。他在诗集《百年城堡》(1968)中是这样写的: 我带了孩子时代的话 朝着我等待自己的地方逃亡。 毫无疑问,萨巴蒂埃在描写童年的小说中显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风格、《瑞典火柴》中对三十年代的蒙玛特尔有滋有味的重现和近乎人种学的描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三部曲以前出版的小说,情节则要复杂得多,常会透过日常生活的经纬线,令人感到一种奇异不安而又美妙的生命含意。
  • 恶的象征

    作者:(法)保罗・里克尔

    本书综合运用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描述了恶的原始象征系列以及成因,探讨了神话的动态联系及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作者将哲学家甚少关注的界域,诸如言语、诗、梦、神话、宗教史料、习俗等圈进思想领地,叙述了亵渎、有罪和恶的起源,暗示人的原本清白的存在向邪恶的现实的转变,从而考察了伦理—法律方面的惩罚与责任的关系;伦理—宗教方面的良心背谬;心理—神学方面深受诅咒和谴责的良心。由此,“径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此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的前沿水准。
  • 批评与真实

    作者:[法]罗兰·巴特

    《批评与真实》是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旧两派一次论战的产品,是巴特对攻击他的一篇文章《新批评还是新骗术》的反击。看来晋仪选译巴特这篇力作,除了它有文献性的价值外,另一原因是她很欣赏作者在他写作中所透露的精神境界:“绝没有权势,只有些许知识,些许智慧和尽可能多一点的趣味。” 目录: 第一部 1.批评的拟真 2.客观性 3.品味 4.明晰性 5.说示无能 第二部 1.评论的危机 2.语言的多元性 3.文学科学化 4.批评 5.阅读 索引
  • 花边女工

    作者:帕斯卡·莱内

    作者以杰出的心理描写和犀利的笔锋刻划了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一位叫波默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当勤杂工,开始置身于完全陌生的都市生活,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和爱上了一位大学生。但她卑微的出身使她与出身没落贵族的大学生之间格格不入,最后难逃悲剧的命运。
  • 羊脂球

    作者:莫泊桑

  •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欧也妮•葛朗台(青少版)》内容简介: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名著宝库:欧也妮•葛朗台(青少版)》着力刻画的人物。他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来是个行家里手,常诱使对方上当受骗而自己稳操胜券。他家财万贯,但开销节省,每顿饭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分发。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他置之不理。作者笔下的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 看·听·读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法)

  •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作者:卢梭

    在这本书里,饱尝了沧桑世事的卢梭终于在与大自然的交谈中,升腾起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酿造生命的宁静和甜蜜的卢梭。抛弃了上流社会的利欲和浮华,他开始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愿再干“于我根本不适合的职位”,他开始按页计酬抄写乐谱。他“悠然陶醉在大自然的妩媚之中,在一片寂静中沉思默想,只有鹰的尖叫、鸟的啼啭和山间飞泻而下的激流的哗啦声偶尔打破这片寂静”。在这种全然的寂静中,卢梭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在这种满足和宁静的情感中,卢梭的生命也呈现出最耀眼的光芒。晚年的卢梭,终于学会了超尘脱俗,就像他自己希望的那样,他的生命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正因为他的纯真,他最后的生命才能在大自然的感怀中散发出灿烂的光泽。
  • 美丽人生

    作者:贝纳吉斯塔

  • 自由的冒险历程

    作者:贝尔纳-亨利・雷威

    本书生动叙述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集人物描写、分析、访谈、见闻、突发事件于一体,从德雷福斯案到伊斯兰文化的复兴,从1917年10月到1968年 5月,从西班牙战争到非殖民化运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高歌凯旋到路易·阿尔都塞之死……作者回顾了其间所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展现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营建的令人炫目的文化景观。知识分子怎样生活、思考、追求?最终又是怎样失败的?这正是自由的冒险历程。
  • 漂亮朋友

    作者:莫泊桑

  • 卢贡大人

    作者:左拉

    《卢贡大人》发表于一八七六年,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六部他截取了拿破仑三世称商后的一段“黄金时代”,批判了第二帝中的政治和官场,生动地描绘了宫廷的奢糜无度,“上流社会”的骄奢淫,以及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风气.它以严谨的结构,高超的写实技巧,加上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象征主义的渲染成为这套丛书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 博物志

    作者:(法)勒纳尔

    《博物志》内容简介:他大清早从床上跳起,只在神志爽朗,心头清净,身子轻得好像夏衣一般的时候才出门。他一点儿吃的东西也不带。一路上,他饮着新鲜的空气,大力地吸着健康的香味。他把猎具留在家里,他只需把眼睁开便够了,眼睛用来当网罟,各种形象会来自投罗网的。 首先投入网里来的是路的形象。它夹在丰绕地结着野梅与桑椹的两道篱笆之间,露出它骨头般的光溜溜的石子和它破裂的血管似的车辙。
  • 挺好的

    作者:让·端木松

  • 罗曼·罗兰精选集(上下册)

    作者: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精选集(套装共2册)》作者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最能引起一代人共鸣的,可能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早在五十年代,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到了六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批判了这部小说中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说也奇怪,“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在北京大学,这部作品又成了三十几部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必读书之一。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之大。罗兰写这本书,还加进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者阅读时,再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印证,于是本书就如浩荡的江声传遍全球了。罗兰崇拜的英雄不是用思想或开武力取得胜利的人,而是有伟大心灵,伟大性格的人物。伟大的性格往往是在和命运做斗争中形成的,一方面和外在世界,另一方面也和内心世界。
  • 给心灵深处的信

    作者:雅克·萨洛美

    这是一本亲切朴素如喃喃私语的散文散文诗集,由十个标题下与之相关的九十三篇散文和诗组成。作者所言可以看作是他与一位知己的交流,更可以看作是他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甚者,在作者对自我的二分法里,这些文字可以被看作是现实的自我对最好的自我的一次心灵深处的倾诉,在这样的倾诉里,我们听到了作者对他极为珍视的东西的渴望:自尊、自我定义、独立、交流的坦诚、真挚和相互性,最完美的关系,爱,幸福,生命,未来……
  • 漂亮朋友

    作者:居伊·德·莫泊桑

    《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全译本)•漂亮朋友》是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成熟与繁荣时期的作品,是莫泊桑的作品中描写最广阔、暴露最深刻、批判最有力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全译本)·漂亮朋友》展示出莫泊桑艺术视野的广阔与深邃,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勇气与魄力。《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全译本)·漂亮朋友》描写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青年资产阶级骗子、冒险家杜洛瓦利用种种无耻手段发迹的经过,通过他的发迹,作家不仅刻画了杜洛瓦本人灵魂的卑鄙龌龊,更为主要的是深刻地反映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生活的黑暗与丑恶,以及资产阶级的堕落,报界的污秽。莫泊桑以艺术家的魄力使作品主人公和环绕在主人公周围的众多人物与事件浑然一体,从而构成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巴黎社会生活的一幅生动图景。 在《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全译本)·漂亮朋友》中,莫泊桑怀着不可抑制的愤慨,以犀利的笔锋提示了新闻界隐蔽的内幕。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描写,使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现实,了解到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使我们深深体味到作者对这现实的鄙视、憎恶与绝望。因此《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全译本)·漂亮朋友》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
  • 阿尔芒丝

    作者:斯丹达尔 编

    《阿尔芒丝》是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奥克塔夫出身贵族家庭,才貌超群,是上流社会里的出色人物。但他落落寡欢,对周围环境难以忍受,只有表妹阿尔芒丝是红颜知己。阿尔芒丝是个被收养的孤儿,性格坚强,与贵族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奥克塔夫与阿尔芒丝由于情投意合而彼此相爱。后来奥克塔夫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两人的爱情波折。奥克塔夫的母亲弥合了他俩的裂痕。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别人对阿尔芒丝的诽谤,离家出走,在前往希腊途中,因痛苦失望而服药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