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投行

  • 大空头

    作者:(美)迈克尔•刘易斯

    20年前,迈克尔•刘易斯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对美国商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 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 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一一精彩呈现。危机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全新的思考和启发。
  • 亲历投行

    作者:班妮

    后记: 2012年春天,我收到香港大学MBA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香港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很多在国际大投行工作的同学。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们问我中国的投行与华尔街的国际大投行工作状态、工作内容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回答?于是我一时兴起,写了几篇系列文章,题为《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这几篇文章里,我结合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人士经历的书Monkey Business,对比了中国投行人的状态是多么的与之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半年以后,一个名为“计兮”的微博账号转载了我的这一系列文章,随后这些文章就在微博上火了起来,甚至被多家财经媒体的官方微博多次转发。 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真实的工作状态,而描写美国华尔街投行职场生涯的书和电影却已经接近泛滥,并且使局外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中国的投行也是这个样子——天天出入高档场所、高级酒店,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另一方面,有些在华尔街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看不起中国的投行,觉得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的投行人士素质较差,无法和那些在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相比。以上种种都让我这个“纯土鳖”投行人士产生了一种要为中国投行人士“正名”的想法。 2013年夏天,在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发现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投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很多人更喜欢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在做什么。在香港和伦敦求学期间,一些我新结识的朋友,听说我在投行工作,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及了一些对中国投行的误解: 一个在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的人说:那你成天都与合同打交道吧? 一个在国际大投行做sales的人问我:那你平时买什么股票? 一个在伦敦做外汇业务的人听说我在国内投行负责过中后台业务,说:那你主要是做行政工作的吧? 于是我意识到这本书确有出版的必要——作为一本对中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及过去几年中国投行发展历程的普及型读物。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一系列电影开始抨击华尔街的拜金文化,投行大裁员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自2012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投行业更是进入了又一轮寒冬。有不少年轻人仍然试图进入投行工作,而无视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前些年一直持续的投行的造富效应。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从去年到今年,我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仍然遇到不少刚毕业的年轻学生问我:请问怎样才能进入投行?我想进入投行工作,辛苦不怕!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会反问他们:请问你是真的喜欢投行的工作状态还是就是想多多赚钱呢?如果是想赚钱,赚钱的工作其实不少,但都要慢慢从基层做起。 而我发现,即使我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遇到市场不好时日子非常难过,很多向我提问的人却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里已经默默判定这个理想青年完全不适合投身投行工作。其实这也是我写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事情——对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朋友而言,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份职业选择的参考。 本书是以我2007年到2011年的投行经历为基础,但在我任职PE公司及求学MBA期间,仍然持续关注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增加了许多近几年中国投行界的新鲜事和对这些事件的个人评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某种程度上,我已经经历了中国投行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 的确,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让我又爱又恨。这份工作让我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放弃了许多爱好、甚至造成了个人健康问题,但却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见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敬业的做事态度,足以受益终生。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过我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后建议我据此写成一本小说,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原原本本记述我真实的投行经历和案例。其实现实的人生远比戏剧精彩,虚构的部分却可能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误解——那就恰恰违反了我的初衷。 书稿写成后,我自己有点担心,这份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纪实读物会不会写得过于坦白?因为我不仅写了太多中国投行真相和传言,更写了太多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我的得意,我的不满,我的软弱,我的坚持。但如果这能因此让阅读的你体会到人在投行的真实状态,并因此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感悟,就足以支持我如此行文的勇气。
  • 诚信的背后

    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

    本书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是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射击手。这些射击手,坐着飞机头等舱,出入豪华酒店,与世界各国的大公司交易着由世界顶级数学家、物理学家设计出来的金融产品。无数自以为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和企业职业经理们,在只理解了华尔街出产的金融产品的一些皮毛后,就将几十亿美金送进了摩根士丹利的口袋。 在华尔街,如果有人说你是个好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个笨蛋。对于大多数金融产品而言,买卖双方的盈亏之和等于零,也就是说一方的利润就是另一方的损失。本书作者所在的部门平均每人每年为公司赚1500万美元。书中提到的许多美国著名公司都是这些利润背后的牺牲品。 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在快速地与国际金融接轨。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本书几乎就是一本教科书。它教我们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认识,防止华尔街银行家们利用我们对金融产品的无知来收学费。 前一时期发生的中航油事件,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收购的第一笔银行不良资产,都应该让我们深深地叹口气:要是早点读读《诚信的背后》就好了。
  • 高盛

    作者:里莎•埃迪里奇

    高盛银行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银行。合伙制是迄今人们发明的最好的风险控制机制之一。它要求合伙人对共同利益进行高度的互相监督。尽管1998年8月,高盛公司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历史,但这种文化仍然得以保持。高盛的合伙制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性使高盛公司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对于外界来说具有相当大的神秘性。 《高盛:最后的赢家》将带您进入这家华尔街银行巨擎的机密会议室之内。由一位德国移民在1869年始创的小小的家庭产业,在1990年之后成为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而这一切都是在其未成为上市公司之前的成绩。它吸引了业内最具天才的精英并塑造了卓越超群的企业形象。本书的作者,里莎·埃迪里奇,高盛前副总裁,写道“高盛的神秘来自于她的成功和低调”。作者凭借着自己对公司的了解和在公司的人际关系,揭开了高盛公司神秘的面纱。这本书向我们翔实生动地描述了高盛在遭受多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如何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还给我们讲述了这神秘背后的故事:高盛如何被英国传媒大亨麦克斯韦欺诈;如何在不良交易中损失惨重;如何就尝试上市一事反反复复。书中强调了高盛公司长期以来对公司核心价值观——顾客至上、团队精神、以长远利益为主以及以人为本的坚持,这正是高盛银行能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揭示华尔街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内部秘密的高水平著作。
  • 诚信的背后

    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

    《诚信的背后》既是弗兰克·帕特诺伊的职场回忆,更是第一本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畅销书,它解密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根源: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在金融衍生品上“大胆”创新,甚至不惜损害客户的利益,已经沦为巨型的赚钱机器。 1993年,年轻的弗兰克·帕特诺伊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进入了第一波士顿,开始了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1994年,转投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成了世界上最能赚钱的一群人的一员;1995年,离开摩根士丹利,以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写成《诚信的背后》,揭开了华尔街金融创新与圈钱游戏的真相……10年过去了,美国金融界、政界已无人不知弗兰克·帕特诺伊,他使神秘的华尔街变成一个连普通老百姓也能明白的行业;他使金融巨头的赚钱魔术变成了皇帝的新衣。
  • 最后的大佬(下)

    作者:[美] 威廉•科汉

    华尔街投资银行每年运作数万亿资金,从中获取数百亿的酬金,而且这些投资银行的高管们每年能拿到数千万美元。但即使与那些最强大的公司相比,拉扎德投资银行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谨慎、隐秘和诡计是这家投行的秘密武器。一个多世纪以来,那些在公司工作的神秘“大佬”们不仅为公司积累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和社会名望,还带来了巨大的权势。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们过于膨胀的自我开始拖累公司,拉扎德的大佬们开始毁灭这家他们艰苦建立起来的企业。 威廉•科汉也曾是这家华尔街公司的高层银行家,他向读者们展示了这家投行跌宕起伏的历史。书中深刻剖析了费利克斯•罗哈廷与史蒂夫•拉特勒之间的宿怨,以及掌门人米歇尔•戴维-韦尔和他选择的接班人布鲁斯•瓦瑟斯坦之间的斗争,再现了拉扎德的天才银行家如何以精妙的交易策略和对权术的玩弄创造巨额财富,以及银行内部残酷的人际关系。庞大的野心是拉扎德成功与衰败的最大动因,它驱使每个大佬为了个人膨胀的欲望,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毋庸置疑,拉扎德的故事绝对比好莱坞的故事更精彩,让我们更接近投行的真实。
  • 最后的大佬(上)

    作者:威谦·科汉

    《最后的大佬(上)》讲述了华尔街投资银行每年运作数万亿资金,从中获取数百亿的酬金,而且这些投资银行的高管们每年能拿到数千万美元。但即使与那些最强大的公司相比,拉扎德投资银行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谨慎、隐秘和诡计是这家投行的秘密武器。一个多世纪以来,那些在公司工作的神秘“大佬”们不仅为公司积累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和社会名望,还带来了巨大的权势。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们过于膨胀的自我开始拖累公司,拉扎德的大佬们开始毁灭这家他们艰苦建立起来的企业。 威廉·科汉也曾是这家华尔街公司的高层银行家,他向读者们展示了这家投行跌宕起伏的历史。书中深刻剖析了费利克斯·罗哈廷与史蒂夫·拉特勒之间的宿怨,以及掌门人米歇尔·戴维-韦尔和他选择的接班人布鲁斯·瓦瑟斯坦之间的斗争,再现了拉扎德的天才银行家如何以精妙的交易策略和对权术的玩弄创造巨额财富,以及银行内部残酷的人际关系。庞大的野心是拉扎德成功与衰败的最大动因,它驱使每个大佬为了个人膨胀的欲望,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毋庸置疑,拉扎德的故事绝对比好莱坞的故事更精彩,让我们更接近投行的真实。
  •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作者:(美)乔纳森·尼

    过去的10年,见证了投资银行业的热闹纷呈,也交替着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曾经让无数聪明而富有野心的年轻人心生向往、顶礼膜拜。投资银行家这群神秘、富有、极具权势的社会精英,是如何操控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大宗并购,影响商业巨头、企业财团重大商业决策的?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作者乔纳森·尼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进入了华尔街极具声望的高盛银行,而后跳槽到摩根士丹利。他见证了这个行业经历的一段特殊时代——因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惊人业务量的时代,一个令人振奋的年代,以及之后随泡沫破灭而出现的灾难。作者以促人深省的幽默和无所畏惧的坦诚,揭开了投资银行家的神秘面纱,展现了投行业的原始面貌,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充满魅惑力的故事——藏于华尔街最有权势的公司背后的故事。
  • 金手铐的救赎——一个投资银行家的海啸后自白

    作者:黄元山

    本书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在国际顶尖投资银行的生活。如愿以偿进入华尔街后,从最底层的分析员做起,参与到多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和开发,最后成为投行高层。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众多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如何应运而生,如何成为日后金融海啸的导火索;从他的成长中,亦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学子如何积极进取,一步步确立自己的价值。而当他转身而去,摆脱投资银行家的身份,投身慈善事业时,又令人思考这种选择的意义。
  • 投资银行青春独白

    作者:保田隆明

    走进一段身在投资银行的故事……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它是你的投资银行入门手册。如果你早已深谙此道,它帮你回忆渐行渐远的纯真年代。
  • 股色股香

    作者:胡野碧,萧洪驰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描写投资银行家及股市一级市场的小说。由于行业的特性,投资银行家拥有广阔的社会视野,他们纵横游说于各路权贵和精英之间,对社会及人性体验的深广、丰富和精微,是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因此他们更像魔鬼与天使的综合体、神与兽的结晶。但以这一精英群体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凤毛麟角,《股色股香》一书的问世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真正的投资银行家必须具备超凡的智慧、激情和想象力,他们是一级市场的玩家。但目前面世的相关书籍都是股民和庄家在二级市场炒股的叙述,即已经上市的公司股票如何交易。公司如何上市、如何做帐、如何定价及如何分配原始股的内幕,全都出自投资银行家争斗的一级市场,这正是股民的盲区。   作者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矛盾人物:他既充满灵性又充满肉欲、既邪恶又正义、既叛逆又传统、既坦率又狡诈、既好色又吃素,其多元个性的展开与发掘使本书读起来像一本奇特的哲理和情爱小说,充满悬念、冲突和冥想、思辩,读起来毫不枯燥艰涩,而是鲜活有趣,色、香、味俱全。由于本书作者是资深投资银行家,所以书中的专业描写真实到位,被业内人士及MBA学生称为首部活生生的投资银行实战教科书。其有关股市、股民出神入化的解析也为股民提供了一个如何在低迷的股市中翻身得解放的机会。   本书还从全新的角度对自由、婚姻、冒险、命运和幸福做了独特的另类演绎,并以其贯穿通篇对音乐的神奇描述和想象,让音乐与心境、情欲和灵魂交融、弥漫,读起来令人陶醉、起伏甚至拍案激赏。作者对音乐虔诚的叙述足以令人相信:古典音乐不仅最贴近灵魂,而且是治愈现代人浮躁心灵的一副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