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明清
-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郑小悠、罗威廉推荐
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
◎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沟通新清史与传统清史。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在人心人性、文化基因、社会心理方面强韧的延续性
★学者推荐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郑小悠,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在他杰出的学术生涯中,司马富对清帝国的政治史和普通人的文化生活都做了开拓性研究。在这部最新的、权威的、细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勇敢的作品中,司马富有效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他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清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没有将其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中国在时间、空间、阶级和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的多样性。
◎这是一部精彩的研究,既关照了清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到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本书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极具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
梁启超
《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一书,是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教授关于梁启超的系统研究之作。《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叙述了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期间的思想变化与活动实践,从创办《清议报》到主笔《新民丛报》,从鼓吹立宪到志在“新民”。全书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线,对梁启超各时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还原,并将其置于近代东亚文明的转变这一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梁启超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办报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彰显了梁启超在东亚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
十字路口的明朝
决定明朝历史发展方向的因素是什么?
放眼14世纪的世界,明朝为何做出一个与其他文明不同的选择 ?
在早期全球化历史潮流中,明朝为何错失了历史机遇?
14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开始瓦解,拉开了世界历史新序幕。1368年,在东亚大陆上,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大明王朝建立;与此同时,西欧迎来了“文艺复兴”和此后的新航路开辟;阿拉伯文明在亚欧大陆扩张势力,充当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中介;莫斯科公国在蒙古帝国疆域的基础上,整合罗斯部落,建立起俄罗斯文明。蒙古帝国瓦解后留下的一片权力空间,四种文明开始竞逐其间,勾勒未来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推动世界近代史大幕的开启。
与其他三种文明相比,孤处东亚的明朝,在疆域政策上,采取“内敛”取向。明朝在大体收复元朝旧疆之后,并未利用强大的国力,追随蒙古帝国的世界扩张脚步,而是重回亚洲,建立 起传统的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中华亚洲秩序”。 在世界走进近代的十字路口之时 ,明朝的这种选择错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其他三种文明的扩张提供了历史空间,令人扼腕叹息。但是置身于历史中,便会发现明朝的选择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是地缘政治、文明传统、王朝性格综合而成的必然结果。
作者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明代历史中17个典型人物和事件,以明朝的“内敛”取向为线索,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层面,生动讲述了明代纷繁复杂的人与事,深刻揭示了这种繁杂图景背后的深层内涵,并指出这些人与事对明代中 国,乃至世界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
五岳遊草 廣志繹
五岳游草.广志绎,ISBN:9787101045468,作者:(明)王士性 著,周振鹤 点校 -
州县官的银两
本书共分为7章,包括“不稳定的财政根源”、“非正式经费体系”、“火耗归公”、“财政合理化改革和各地的试验”、“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改革的障碍:基层腐败和江南清查案”、及“前瞻:火耗归公改革的失败”。 -
明清金银首饰
首饰原本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以后又成为全身装饰品的总称。古代首饰已有发饰、颈饰、冠饰、佩饰等。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制作出套、组金首饰。1977年,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金耳坠、金臂钏就是采用铸造、锤揲技法制成的,它的造型朴拙浑厚,含金量已达到80%。首饰是随时代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和服饰的变化而发展的。唐代是我国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那种把金、银、珍珠、宝石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精美的风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制作对以后的金银细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
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
明清以來,隨著生活知識的日漸文本化,閱讀活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愈為顯著;民間社會如何透過書籍媒介的文字閱讀獲取知識,藉以應付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乃值得關注之課題;而在此一涉及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歷程中,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實扮演重要角色。本書係透過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的淵源、發展及內容、功能之演變,說明原屬不同性質的兩類書籍,如何因應社會大眾之需要而彼此調整、互相匯合,終發展成一完整的知識獲取管道:即從識字認詞開始,經檢索字詞意義階段,再達檢索生活知識內容之目標;惟庶民大眾具備獲取知識之能力後,僅供日常生活便利需要,而非藉此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故明清以來民間社會此種識字程度與閱讀能力的普遍,並不代表當時已產生大幅度社會流動之現象。 -
明清闺阁绘画研究
李湜《明清闺阁绘画研究》、关雪玲《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聂崇正《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段勇《乾隆"四美"与"三友"》,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四辑。丹青晕染他们的生活,画笔书写他们的人生,拂去历史的尘埃,展开闺阁的画卷……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
尺素风雅
《尺素风雅:明清彩笺图录(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彩笺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人艺趣浓郁的工艺美术品,具有丰富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与社会性的独特内涵,它以纸为载体,洋溢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缤纷映影。一千多年来,它的源流变迁折射着中国造纸技术的进步、印刷技巧的发展、版画艺术的兴衰、文学创作的成果、人际交往的情缘、文人生活的品味……当我们面对吉光片羽的传世彩笺实物而抱憾阙如,凝视浸润着名家先贤墨渖的尺牍而兴思古之幽情时,我们可以欣喜地从这部目前为止最为详尽而丰富的中国彩笺图像资料集中,纵览明清笺纸源流风尚,鉴赏名家尺素品类遗韵,《尺素风雅:明清彩笺图录(套装上下册)》为我们深入研究造纸史、印刷史、美术史、社会史提供了大量珍稀的实物参证材料,其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
發展與制約
書全面而生動地闡述構成1368-1850年江南「經濟社會化」的發展方面和其受制約的方面,系統地揭示了與此問題相關的基本史料,對作為中國經濟重心的江南地區的歷史背景、具體狀況及其發展的過程,有完整而深入的詮釋。 本書作者曾對唐代長江下游地區的農業經濟史作過透徹的分析,此書則近一步對明清江南經濟的型態作縝密而銳利的考證研究,總體上系統地闡明中國經濟史的重要史實,將是研究中國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
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是作者望族史研究的第三本学术著作。《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研究明清江南时期著姓望族的兴起、发展、鼎盛及其衰落的历史,以及对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全书分为明清时期的江南及其所属主要府州厅县著名家族概况、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考录这两编。 -
清人日记研究
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最简洁的办法,莫过于细读其日记。本书收录了作者对谭嗣同、袁昶、张之洞等人的日记的读后感,并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清人日记琐谈》《难得一见的百日维新史料——读唐炬〈留庵日钞〉未刊稿本》《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质疑》《掀开历史人物的面纱——读〈张荫桓日记〉有感》等。 -
天主实义今注
《天主实义》是一本由明代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用中文写就的对话体著作,它的出现影响了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等明清思想家。在中国的三教之外,它开辟了第四教:儒家一神论。本书特点在于:前半部分分析《天主实义》的文献来源及成书过程,并解释说明构成《天主实义》的利玛窦与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后半部分主体是基于不同版本的《天主实义》校勘本,并加入大量注释解释此书成书的思想背景,即西方经院哲学和中国宋明理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天主实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在四百年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
知识与救世
《知识与救世:明清之际经世之学研究》以“经世知识”为研究中心,使用知识考古学、知识社会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角度对中国学术史上的传统课题“经世之学”进行了研究。试图重构“经世之学”的知识背景,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古代文化中的来源及其流变。围绕“知识”这一核心概念,讨论了儒学史、思想史、政治史上与之有关的诸多问题,就知识、学术、政治、社会等问题维度之间的影响与互动关系,做了比较周全的讨论。 -
孟心史学记
孟森(1868-1938),字莼孙,号心史,世称孟心史先生。心史先生壮年处在清末西学东渐、变法维新时期,他东走扶桑,攻读政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入民国后,官场坎坷,退而潜心致力于学术。晚年掌北京大学史学讲席,攻研明清史,贡献最巨,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奠基人。本书为心史先生的同辈学人、门徒弟子留下的忆述文字。 -
闲雅与浮华
《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主要涉及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分别从婚姻礼俗与社会变迁、消费服务与消费文化、休闲生活与雅俗冲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界较少关注的明清时期婚礼消费、节日消费、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妇女游风、鲜花鉴赏、休闲文化,以及传统服务业,如游船业、旅馆业、娱乐业等内容。作者运用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以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翔实,论述充分,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史学界对江南社会若干问题的深层次探讨,拓展了明清江南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利用国内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约,对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贵族地主经济、庶民地主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变化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法学、比较史学的观照下,以民间文书证史,揭示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丰富内涵。围绕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专题考察。两方面互为补充,彼此参照连贯,深入阐述了明清时代乃至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为研究中国契约学、明清社会经济史拓展了新途径。 -
三藩史略(上下)
《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卷)》由著名清史、民族史专家滕绍箴先生以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撰就,是有关三藩问题的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是目前本领域最为系统的佳作。三藩问题是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涉及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关系等诸多方面。《三藩史略(套装上下卷)》从大中华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清政权、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等三大政治势力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前三藩”、“四藩”、“后三藩”、“三逆”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对藩镇产生的渊源、发展阶段性、体制特点、藩王地位比较、藩王交替、旗帜化过程、历史贡献、危害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阐述;对于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叛乱原因、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清朝政府在平叛战争各个时期的政策、战略战术、推行效果、军队状况等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平叛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基本态度也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各个政权治国成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