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翻译
-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主要内容:《红楼梦》在我国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在西方人眼里《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宝玉的怡红院改名做了怡“绿”院,刘姥姥成了基督徒,贾政领着一家人做弥撒祈祷,林黛玉的蓝颜知己是个英国人,德国真的有个贾宝玉式的男士。作者第一次揭示了围绕着《红楼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许多趣闻佳话,让人忍俊不已,又感慨良多。《红楼梦》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追溯传统汉语的无穷魅力,让我们重新发掘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巨大魅力,通俗严谨,雅俗共赏,是一本意趣新颖别致的红学品评作品。 -
文化构建
翻译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文化构建》一书第一次把这一领域两位开创者――翻译家、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论文集所收文章延续并深化了两人近几年来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化转向的研究。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有的论文是针对一定体裁,如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有的重在个案研究,讨论了维吉尔、布莱希特等人作品英译后的境遇。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两位学者行文明了易懂,鲜少专业术语。相信本论文集对每位有兴趣于翻译研究及文化比较研究的读者都将大有裨益。 “正如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本书中所论述的: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因此,本书不仅对从事翻译研究的读者有直接帮助,而且对从事文化、文学理论、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亦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埃德温・根茨勒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 -
纵横
《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主要内容:“大家讲堂”首次汇集国内外如此之多的翻译界名家,围绕翻译与文化主题,传播翻译文化、传授翻译经验、讲授翻译技巧。这里既有汉译英过程中有趣的文化故事,也包括对文化疑惑以及文化冲突的翻译指点,并细致探讨如何在两种语言的互译当中,准确地翻译出两种文化的真谛。 -
英语人生
本书中的“恋爱季节”,全景式地实录了作者和夫人当年故事,几分浪漫,几分哀怨。 遥眄百年复旦,感喟英语人生!回眸五七春秋,慨叹人境若梦!珠玑字字,细述第二代教授之坎坷学路;箴言句句,坦陈博士生导师之治学捷径;辞色烁烁,尽吐文革辍学人之命运断想;泪光点点,畅言朝花夕搭者之人生甘苦。 -
西方翻译理论
鲁宾逊的这个西方翻译理论读本,正是为了克服和弥补读本的种种不足而编纂成书的。因此,它的编辑出版受到了翻译研究界、尤其是西方翻译史研究界的广泛欢迎。可以说,在涉及20世纪之前的西方翻译理论文献研究方面,无论从书的篇幅和内容覆盖面,还是从历史跨度和所涉人物范围,这部作品都称得上是相关领域里迄今最为完整、最有参考价值的英语读本。 -
古新圣经残稿
文言文之外,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也常以白话文著译,而其集大成者,非属乾嘉年间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de Poirot, 1735-1814)中译的《古新圣经》残稿不可。《古新圣经》之所以为“残稿”,因贺清泰并未如数译毕武加大本《圣经》(The Vulgate Bible)七十二卷。生前,他仅译得三十七卷,但已达一百万余言。虽然如此,贺清泰仍为所译写了两篇序言,而且是北京土语与北京官话混而用之,书序史上罕见。第二篇序言中,贺氏引述了圣热落尼莫(St. Hieronymus or St. Jerome, c. 347-420)因好西赛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华美的文体(style)而在梦中为天主座下的天神鞭苔的历史名典,将之附会到《圣经》中译去,坚信唯有用乾嘉时代的北京俗语译经,方能显现天主托人写经的本意。因此《古新圣经》用北京俗语中译,可谓天主教“有意”用白话书写最明显的例子,也是《圣经》首度以中国通俗之语翻译的首例,可视为清末以前最重要的白话文书写成果,而且还是胡适所谓“有意”为之的白话文书写成果。《古新圣经》开译于1790年代,但因属残稿,加以教廷传信部不准刊刻,所以不完全可以信仰文本视之。翻译行为本身的发光发热,才是《古新圣经》可以摆在中国语言史、中西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意义上看待的原因,而其重要性因此彰显愈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尝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我们或许可以稍转鲁迅之语,改为乾嘉朝因《古新圣经》开译,“中文世界始有意为白话文学”。 -
翻译与性别
20世纪最后的30年中,性别研究渗透到了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性别的关注深刻影响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的发展。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以及对文化的强调已使翻译成为探索性别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重要领域。 本书将翻译置于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对“父权”语言的批判的背景中,阐述了女性实验性作品的翻译实践、译者的大胆介入、一些重要文本如《圣经》的翻译、翻译对父权社会中“消失”作品的重现及以女性译者为焦点的翻译历史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
翻译史研究 2011
卷首语 《翻译史研究》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所策划和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自1973年开始出版文学翻译刊物《译丛》(Renditions),一年两期,译介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为该中心出版之学术研究刊物,以中国翻译史作为专门的探研对象,侧重个案研究,每年出版一辑。第一辑的出版,正值翻译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亦可视为其中的一项纪念活动。 《翻译史研究》第一辑共收论文13篇,部分是特约邀稿,其余为外来投稿。外来稿件全经专家学者匿名审查,并提出严格修改要求。论文次序根据其研究主体的“历史位置”——即顺时序——编排。“译学新芽”栏目主要刊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每两年主办一次之“书写中国翻译史——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中较优秀论文,也收录年轻学者的著作;本期所选文章,其中两篇来自第三届的研讨会(2008年)。“外国翻译史论文选译”栏目旨在介绍外国翻译史研究成果,每辑刊登三至四篇。 《翻译史研究》筹划至出版历时差不多两年,但仍难免错漏,恳请各方大家指正。 另外,《翻译史研究》园地公开,企盼慷慨赐稿,详情请参阅本辑末征稿启事。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於1993年作為專題叢書第6種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王世元教授主編的《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出版。這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考證精確,對漢語詞滙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問世后受到各國學者的很高評價。 -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中国人是何时知晓莎士比亚、阿基米德、培根、卢梭、孟德斯鸠、马克思的?牛顿力学、西洋人体解剖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人何时读到《圣经》? -
The Clash of Empire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may be a war, a world, a way of life. A unique look into the nineteenth-century clash of empir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earthshaking encounter, this book reveal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law, modern warfare, and comparative grammar--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terms. The Clash of Empires brings to light the cultural legacy of sovereign thinking that emerged in the course of the violent meetings betwe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Lydia Liu demonstrates how the collision of imperial will and competing interests, rather than the civilizational attributes of existing nations and cultures, led to the invention of "China,"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modern notion of "the world" in recent history. Drawing on her archiv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English--and Chinese--language texts, as well as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s, she explores how the rhetoric of barbarity and civilization, friend and enemy, and discourses on sovereign rights, injury, and dignity were a central part of British imperial warfare. Exposing the military and philological--and almost always translingual--nature of the clash of empires, this book provides a startling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imperial history. -
自然科学史十二讲
卢晓江编写的《自然科学史十二讲(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介绍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共分十二讲,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古希腊科学,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近代科学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的科学,电磁的世界,新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的进展,高科技革命及新科技革命等。另有两个专题,介绍了诺贝尔奖和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书末还附有两个附录:推荐书目和相关网址,以便读者的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自然科学史十二讲(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也适合更为广泛的读者阅读。 -
追寻缪斯的踪影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杨德豫先生几十年来在从事英美诗歌翻译工作之余写下文章的结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谈及对英诗汉译的一些主张、体会及看法,下篇主要是英诗汉译之外的一些杂文,多见诸杂志报端。全书共收录其文章23篇,另有代序及附录各1篇。 -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本书采用汉英对照的形式,将数十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散文翻译成英语,向海外读者者推介。本书也可为翻译专业师生所借鉴。 -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论文集,以理论形式出现。本书包括米歇尔·福柯、沃洛希洛夫、贝尔·胡克斯、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刘禾、伽亚特里·斯皮瓦克、谢莉·西蒙、劳伦斯·韦努蒂八位作者的八篇文章。福柯在他的短文中以浓缩的形式提出了他在几部主要著作中所讨论的语言的基本问题。刘禾的论文讨论了中国现代翻译中语词的功能问题。斯皮瓦克是在女性书写的前提下讨论翻译的,这使她比福柯更接近了翻译的政治所具有的复杂内涵,把翻译的问题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域。翻译的政治性存在于它的多重张力与现实政治张力之间的不简单对等关系之中,而并非存在于主流话语的边缘地带。希望对于本书的阅读有可能引出这样的问题,即翻译对于我们,是否有可能意味着新的文化立场的建构。 -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
古文观止精选
《古文观止》(汉英对照)为我国历代优秀散文选本,也是我国文学的集萃。而这本汉英对照版《古文观止精选》不仅仅是一本帮助中国读者学习英语的读物,还可以向爱好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西方读者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介绍他们不太熟悉的散文经典,此举意义深远! 从诗到诗——中国古诗词英译 从诗到诗(中国古诗词英译)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 人文胜迹--初中以上英文水平读者 莎翁故居 国王谷:人文胜迹 雅典卫城:人文胜迹 庞贝城与赫库兰尼姆城:人文胜迹 哈德良长城 林语堂英文作品集 印度的智慧(林语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武则天传 京华烟云(英文版) 京华烟云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英文版) 老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风声鹤唳(林语堂英文作品集)(月亮石) 京华烟云 吾国与吾民 生活的艺术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