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歷史
-
商文明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 -
1421:中國發現世界
1421──明成祖永樂十九年 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七十年; 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三百五十年; 中國人解決計算經度的問題,遠遠領先歐洲三個世紀。 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 過去的歷史課本都可以扔了,過去學的也可以遺忘,因為這本書改寫了一切。 -
倫敦的崛起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
冰冷的启动
德国统一是经济史上最曲折、最具戏剧性的转变之一。关于这一统一进程和政策选择,两位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综合了大量文献,呈现出这部结构清晰、论证缜密的作品。它是贴近东德转型历程的深度反思,也是从国民经济学角度分析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进程的开创性著作。 作者归纳了东德体制崩溃的原因,也详尽地介绍了两德统一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东德在转型国家中是唯一的“转型”与“统一”交织的事例,作者们令人信服、深入浅出的论述,使非专业读者也能了解这前所未有的经济事件;他们对德国激进的改革实践的总结,也能为那些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学者和专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照。 -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19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深層意識的「阻力」於不顧。 哲學大師馮友蘭曾說:「敘述─時代─民族之歷史而不及其哲學,則如『畫龍不點睛』。」何炳棣先生積四十年之經驗,窮究中國明清至上古農經制度,告誡後學「不畫龍身,龍睛從何點起?」龍身指的是政經社會制度;龍睛則是文哲思想體系。何炳棣先生在退休二十年間,「一往直前,義無反顧」,「踏進先秦思想、制度、宗教、文化的古原野」,積四十年畫「龍身」的經驗,點五千年中華文哲思想的「龍睛」,本書可說是何炳棣先生畢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 -
歷史與思想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二十年來的研究心得,針對思想史的發展與學術史的分析,向關心歷史與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通論性的展示和一個明確的歷史觀察。 他認為:思想的力量是可以超越歷史決定論的限制而創造發展的,他便是據此信念探討中西史學思想的種種問題而完成本書。 全書共收分十七篇,主要論題可分為下列五項: 1討論中國(專制)政治傳統和反智論的關係, 2從內在理路的觀點解釋明清思想變遷的問題, 3討論歷史知識的性質及有關史學的一般問題, 4對紅樓夢這部小說提出新的看法,並檢討當前紅學考證 運動得失, 5評析探討西方古典時代的人文思潮, 6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的關係,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的精神 基礎 -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一)進入旋風1945~1953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
病夫、黃禍與睡獅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系統性地了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複雜形成歷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
明天是舞會: 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吳怡文 1970年生。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業,曾任日系生活情報雜誌副總編輯。2003年赴日進修,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曾譯有鹿島茂在台出版的第一本作品《巴黎時間旅行》。 舞會,是瞭解十九世紀末歐洲上流社會階層生活的最大密碼,《戰爭與和平》的開場是女主角娜塔莎的第一場舞會、《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發展全圍繞著一場場的舞會;包法利夫人一生抱著對巴黎舞會的憧憬生活、巴爾札克的《兩個新嫁娘》更根本是少女初入社交界的舞會指南。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其實很難想像,舞會本身在十九世紀當時竟然是那麼地重要。它是少女們一生夢想的起點與終點,生活的主軸與生活方式的總體展示,時尚產業的支撐與推手……,但更重要的是,舞會是維繫貴族社會繼承及經濟制度的中心,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上流階層人士的「工作」。 當時舞會的時間大概都是晚上十點,一直延續到隔日的早上四、五點。為配合這些上流階層人士的作息,於是出現了「早午餐」這種特殊時段的進餐方式。早午餐後,則是這些為金錢或家族而結婚的人與情人見面的時間,為方便擁有各自的隱私,現在我們常看到男女主人房間分居左右兩翼,各有私設的樓梯方便情人自由進出的西式建築,就是因此產生。之後則是展示自己品味及社交地位的公園散步,搭乘的馬車、穿著的服飾,都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到劇院看戲是更重要的視線戰場,西方劇場包廂式的設計方式其實不是為了看戲方便,更重要的是要被別人觀看。在這所有的生活方式之上,舞會是流行時尚的最前線,也是競爭的最終戰場。 本書以巴爾札克《兩個新嫁娘》中命運截然不同的兩個年輕女孩子為敘述的骨幹,一一詳述了當時社交界及流行時尚生活背後的豐富舞台,法國文學的最佳說書人、十九世紀巴黎的代言人,日本的法國專家鹿島茂又再一次精采地帶領我們與巴爾札克、福樓拜同遊十九世紀的巴黎。 -
中國人史綱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在綠島監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從盤古開天寫到八國聯軍,是柏楊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國人史綱》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 一、以一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 二、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 三、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 四、重視史實之陳述; 五、加敘東西方世界。 柏楊說他把《中國人史綱》獻給孫觀漢先生,他形容獄中寫書的艱難過程:「叢書是我在火爐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著用紙糊成的紙版,和著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參考書的貧乏使我自慚,但我別無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這些艱難寫出的書稿,會遭受到什麼命運。所以不可避免的會錯誤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
大清留美幼童記
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齡在九歲至十五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曾國藩和李鴻章說,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 「留美幼童」被「召回」後,親身經歷了近代中國的風雲激盪 ... 他們中,有中國偉大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有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 ... 清政府是如何作出這些決策的?幼童在美國經歷了怎樣的生活?他們回國後走過了怎樣的路?他們有怎樣的歸宿?他們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什麼重要影響?歷史的吊詭叫人唏噓不已 ... 他們的命運,離奇且曲折;他們的故事,美麗而憂傷 ... -
另眼看歷史:一部有關中、日、韓、臺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
作者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希望用「通史」的概念,把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裡各個民族的起源、朝代興衰,以及歷史上的雙邊或多角互動關係都包括在裡面,將東亞歷史相互間關聯互動的關係論述清楚。作者將各個平行的國史變成交叉縱橫的網狀區域史,用大區塊的歷史解讀幫助讀者用不同角度去看我們與鄰國的關係與歷史,希望藉由對彼此歷史的瞭解,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客觀地面對歷史全局,進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 我要特別指出,呂先生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值得鼓勵的方向。 ──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副院長王汎森序 正理兄一再重複他在〈自序〉裡寫的一句話:「以我個人的看法,比較現代企業的起落和歷史朝代的興衰,其間實在沒有很大的差異。」深獲我心。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序 一個人如果只讀自己國家的歷史,而對別國的歷史所知有限,通常不會知道一個發生在本國的歷史事件究竟會對另一個國家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很少人會聯想到,本國人民所歌頌的豐功偉業,常常是由另一個國家的人民付出代價。 ──作者自序 -
最寒冷的冬天
解密再現! 一部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的鉅作,氣勢磅□,恢弘跌宕。 這是一場改寫美中和台灣命運的戰爭。然而,無論美國還是台灣都將之遺忘。 從某種程度上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 1950-1953年,最寒冷的冬天,最冷酷的戰爭,最恢弘的筆觸,最溫情的故事。 韓戰已經過去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空洞的名詞或媒體津津樂道的野史傳奇。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更無知於幕後機關重疊。美國人一直以為韓戰源自史達林邪惡的驅動,多年後隨著蘇聯的檔案解密,赫然發現戰爭竟來自金日成的不自量力!當中國屯兵三十萬於鴨綠江畔,桀驁不馴的麥克阿瑟一再認定中共不會出兵,一而再、再而三地誤判局勢並導致中美戰車轟然相撞。而撤退到孤島的蔣介石聽聞韓戰爆發,驚喜若狂,計劃出兵南韓,並反攻大陸,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又持何種態度?才使得今日台灣地位之確定(或不確定)?凡此種種,本書均精彩真實地呈現! 然而,這本鉅作不單純是一部戰爭史,它更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因此氣勢磅□、恢弘跌宕。軍事從來不只是軍事本身,本書處理和承載了更為豐厚複雜的議題和意涵。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角力(南北韓夾在中美俄等大國之間)到意識形態的抗爭(麥克阿瑟自詡為剷除共產主義巨龍的劍客);從外部的大國博弈(毛澤東和史達林在韓戰上的各自利益;以及美國人一直想知道誰弄丟了中國)到內部的政治較量(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都把彼此看作異類,水火不容;蔣介石院外援華集團的外交攻防);從軍事戰略及其各種後果(仁川登陸後,美軍是否穿越三八線北上?中國何時決定渡過鴨綠江?),到戰術的騰挪變化(共軍採夜間側翼攻擊,或待君入甕之法,而美軍則在分散還是集中兵力上扣分),作者不斷轉換角度、多條線索交織並重,剪裁巧妙,穿插自如,把這些資訊、場景、心理整合在巨著裡,夾敘夾議,顯示了他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對錯綜複雜的政經歷史的處理能力。 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也著墨甚多,以致於本書堪比文學巨著。作者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麥克阿瑟將軍的驕傲狂妄,也借助於不同的美軍士兵的戰爭記憶和追述,以及大量文獻史料,再現了殘酷的戰爭場景。本書敘述豐滿、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作者似乎一會兒從空中俯瞰,一會兒身臨槍林彈雨,又鑽入當事人內心,一會兒又在時隔多年後超然訪談當事人,不斷切換、多重角度交織,彰顯出其特有的恣肆汪洋的寫作風格。 和越戰相比,美國人一直對韓戰很少言說。一個甲子過去了,這場戰爭仍停留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視野之外,從某種程度來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因此本書是六十年來美國知識界對韓戰最有力的思考,也幾乎是最終的思考。因此本書幾乎是韓戰的經典代表作,難有其他作者可以超越。 台灣顯然是韓戰的受益者,一種說法是韓戰救台灣。自然,也是因為韓戰以及後來的越戰,台灣的政治和社會逐漸朝著和中國大陸不同的方向發展。然而,台灣讀者對這場戰爭的了解相當有限,更缺乏研究和反思。歷史總是以弔詭的方式重現、以另外的形態複製出自身。在當下北韓第三代交班(和金日成在蘇聯扶植下上台如出一轍)、中國經濟崛起、美國重返亞洲等局勢不斷演變的背景下,中日美俄、南北韓、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紛爭合作、合縱連橫,究竟又有多少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呢?史可鑑今,本書定會幫助讀者諸君對今天台灣的格局有更深入的思考。 -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作者以「大歷史」的觀點,經由本書,上溯到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一路追根究柢,並部析中世紀以後國家愈著重於內及非競爭性的端倪,然後銜接其成名作「萬歷十五年」未完成的論題,歸結到今。 -
台湾通史
一千二百九十年岁月纵横经纬,八十八篇史记包罗万象。 连战大陆之行见面礼 台湾“太史公” 呕心十年成巨著 连战亲祖父 妙手文章示春秋 连横的《台湾通史》,仿司马迁《史记》体例,时间从隋朝大业元年至清光绪21年(1895年),横跨1290年的历史时空,将包罗万象之内容纳入88篇之中。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无论是旧籍疏略之岛内抚垦拓殖的情况、故纸未载之相逼而来的外交兵祸,还是岛内动植矿物等天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礼、乐者,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台湾通史》一书是由连横历经十多年努力在一九一八年写竣,记录隋朝大业年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止,台湾一千二百九十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连横是台湾台南市人。 《台湾通史》内容分为三册,分别在一九二○年出版第一册,二一年出版中、下两册,为记录台湾历史发展的重要著作。 《台湾通史》浸透着连横对家乡台湾的深厚感情,凝聚着连横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于不坠的朴素思想,也承载着连横一介史家强烈的使命感。回顾连横先生满腔热血为民族精神之传承而奋斗的一生,瞻仰两岸人民为祖国统一之祈盼而献身的历史,比照今日两岸同胞仍多阻隔的现实,重读此书,对其中意涵更是感怀至深。 这部历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连横在书中特别推崇民族英雄郑成功,他认为台湾的立基与发展始于郑成功时代。《台湾通史》的“卷一”是“开辟纪”,主要记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特别是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以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但是,该书认为台湾的“立基”始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建立政权,表现了连横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及其事业的崇敬和赞许。 其次是《台湾通史》阐述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同一性。连横从台湾职官制度、典礼、教育、刑法设立与演变以及文学等各个方面叙述了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的同一性。认为台湾原为“荒服之地”,至延平(郑成功)至,在职官、典礼、刑法上仿照明朝制度推行之。关于教育,连横说:“台湾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制也。……延平(郑成功)克台,制度初建,休兵息民,学校之设,犹末遑也;永历十九年八月,嗣王经以陈永华为勇卫。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清人得台之后,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蒋毓英始设社学二所于东安坊以教童蒙,亦曰义塾。其后各县增设。……康熙二十五年,福建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奏准,台湾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凛膳生二十名,增广生如之。” -
歷史大口吃
老天! 我本來是紫色的! ──紅蘿蔔,西元1584年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經濟脈動,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戳刺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在人類歷史中,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這本生動的作品,就是在告訴大家,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都是因農業而建立。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作者認為,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 無論古代或現代,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樣強大。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而今日,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則讓我們和貿易、社會發展、環保、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各方推薦 「本書著重於食物史以及世界史的交會點……令人信服、資訊豐富,並且獨具洞見。」 ——《克科斯評論》(Kirkus Review) 「湯姆‧斯丹迪奇揭露了隱藏在拿破崙戰爭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背後的關鍵因素:食物分配。」 ——馬克‧諾布勞赫,《Booklist》雜誌 「在這本湯姆‧斯丹迪奇的新作裡,作者呈現了人類最重要的需求——飢餓——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歷史變革和關鍵事件背後極具影響力的驅動力量。值得推薦!」 ——凱瑟琳‧麥卡利斯特,南卡羅萊納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圖書館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食物如何改變社會、引發戰爭,以及助長人口爆炸。」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是一個非凡的好故事,一個太被忽略的歷史層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是你可以大口咬下的歷史。」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斯丹迪奇成功地向我們強調,食物長久以來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千年以前,農業的發明型塑了早期的社會結構。今日,它則將我們和貿易及環境相關的全球爭論連結在一起。」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相當高明的書:它展示了當你坐下用餐時,有多少政治、社會、經濟的因素參與其中。」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斯丹迪奇對於人類從狩獵-採集轉變為定居農業的描述,實在是總結和辯解寫作的傑作。」 ——《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一本研究完整、書寫流暢的一流作品。」 ——《Time Out》雜誌 「斯丹迪奇出色地展示了,在國家的命運背後那把『隱形的叉子』。」 ——《自然》雜誌(Nature) 「斯丹迪奇說了許多關於食物在歷史中的定位的故事,而且巧妙地將它們說得很有趣。」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書中的觀點清楚地展示了──食物是如何支持我們的存在。」 ——《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我們難以反駁斯丹迪奇視食物為人類發展根基的觀點。一本值得細讀的大作。」 ——《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斯丹迪奇寫的不是食物的歷史,而是透過食物寫歷史。他關心的不是食物如何改變,而是食物改變了什麼。」 ——《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 「引人入勝、思慮周全,並且十分發人深省。」 ——《人道主義者》雜誌(The Humanist) 「本書解釋了這段引人入勝的歷史:飢餓如何形塑文明並促使科技進步。」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台大農藝系種子工作室郭華仁教授, 知名作家楊照、南方朔、吳音寧, 齊聲推薦! -
秦崩
秦始皇建立了亙古未有的大帝國崩潰了!他一手營造的長城、馳道、阿房宮炫人心目,但僅僅十五年,秦帝國就轟然一聲,徹底崩潰了。帝國傾危的裂痕從趙高、李斯、胡亥等主演的王位繼承鬥爭中肇端,胡亥登基後更不惜民力展開巡遊、修宮室、築皇陵,終而在陳勝、吳廣造反的聲浪中,爆裂成全面性的崩潰。整個中國彷彿回到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 在那個時代,從中央的宮廷鬥爭到地方上揭竿而反的群雄,人人唯利是圖,個個爾虞我詐、生死相搏。李開元形容:「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看看氣吞山河的項羽個性上有什麼樣的弱點,成就了霸業卻終歸失敗;地痞流氓般的劉邦又如何攏絡人心,如何在鴻門宴中死裡逃生,終而成就帝業…… 讀史的人常慨嘆,如果扶蘇留在始皇身邊,這一切是否會改觀?秦始皇流放親生的大兒子扶蘇,真的是要剝奪他繼承人的資格,還是有意磨練?如果扶蘇聽從蒙恬的勸告,不輕易自殺,秦代的歷史是否會是另一番景象? 讓我們跟隨作者穿越兩千年的時空,神遊於金戈鐵馬的歷史現場,感受這「秦崩」之後,「後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時代人物的詭譎命運。 -
亲历记
《亲历记:1978纪事》内容主要包括:开国大典为何并非十月一日;宋庆龄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毛家湾服务员披露林彪的家庭生活内幕;江青折腾我拍“样板电影”;迎取刘少奇主席骨灰纪实;张学良的中共党员身份考略;胡耀邦向我们三鞠躬。 《亲历记:1978纪事》是知名历史杂志《炎黄春秋》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炎黄春秋》被誉为中国当代历史第一刊,自创刊以来,十年总订量已逾500万册,近几年来每期的订阅量高达10万册之多,它在国内历史读者群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亲历记:1978纪事》集中选取了《炎黄春秋》“亲历记”栏目里的精华篇目,这类文章都是当事人自己亲历、并且自己记录下的活生生的历史。《亲历记》分为两辑:《走向1949》和《1978纪事》,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后,所记录的内容偏重平凡人的视角,但也有对重大人物的审视;既反映出了当时普通的家庭生活,也展现了许多关键的历史事件;不仅有原汁原味的纪实成分,更有还原历史的解密文字。选编者希望这些文章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新的历史资料,同时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增量,解释人们对于中国当代史的一些困惑,并纠正一些误解。 -
叫魂
清乾隆三十三年,浙江省德清縣東面城牆的水門與城牆坍塌了,阮知縣僱用了一位名叫吳東明的石匠,吳石匠和它的班子開始了打木樁入河的繁重工作‧‧‧‧‧ 據他們說,石匠們需要將活人姓名寫在紙片上,貼在木樁,這樣會給大錘的撞繫添加某種精神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叫魂」。凡是因此而被竊去精氣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去。 一七六八年,中國悲劇性近代的前夕。 某種帶有預示性質的驚顫蔓延於中國社會:一個幽靈!一種名為「叫魂」的妖術!在華夏大地上盤桓。據說,術士們如果對受害者的名字、毛髮或衣物作法,便可使他發病,甚至死去,並偷取他的靈魂精氣,使之為自己服務。這樣的歇斯底里,影響到了十二個大省份的社會生活,從農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宮邸均受波及。 這是一個看來正值盛世的時代。但它的種種狀況,是否已在黑色妖術的掩飾下,發出了非如此便不能為人感知的未來警告?時處十八世紀,倚仗武力而來西方人未出現,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否已在為中國近代社會創造著條件?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