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歷史

  • Empire of Cotton

    作者:Sven Beckert

    The epic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mpire of cotton, its centrality to the world economy, and its making and remaking of global capitalism. Cotton is so ubiquitous as to be almost invisible, yet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y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pitalism. Sven Beckert’s rich, fascinating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how, in a remarkably brief period, European entrepreneurs and powerful statesmen recast the world’s most significa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bining imperial expansion and slave labor with new machines and wage workers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is the story of how, beginning well before the advent of machine production in the 1780s, these men captured ancient trades and skills in Asia, and combined them with the expropriation of lands in the Americas and the enslavement of African workers to crucially reshape the disparate realms of cotton that had existed for millennia, and how industrial capitalism gave birth to an empire, and how this force transformed the world. The empire of cotton was, from the beginning, a fulcrum of constant global struggle between slaves and planters, merchants and statesmen, workers and factory owners. Beckert makes clear how these forces ushered in the world of modern capitalism, including the vast wealth and disturbing inequalities that are with us today. The result is a book as unsettling as it is enlightening: a book that brilliantly weaves together the story of cotton with how the present global world came to exist.
  • 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

    作者:學愚

    佛教是否一定是非暴力的?抗日戰爭時期,無數愛國志士奔赴戰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佛教徒,特別是僧伽大眾應該怎麼辦?抗日救國與佛法教義的矛盾如何消除?在何種情況下,佛教徒可以參與甚至使用暴力?本書深入探討了以上問題,通過展現戰爭對中國佛教的衝擊以及佛教對戰爭的回應,深入辨析佛教與暴力之間的關係。本書不僅討論了中國僧伽參與戰爭的歷史,同時也論述了日本僧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展現出這場戰爭對中日兩國佛教的影響。 本書為Buddhism, War,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Monks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1945 一書的中文增補版。與英文原著相比,中文版資料更為詳實,分析也更詳細具體。
  • 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

    作者: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

  •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这是中文版台湾本。中文版在内地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大约两年后,也即1984年,陶希圣先生从中华书局获得台湾版授权。陶氏是胡适的学生,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民国时期研修中国社会史,出版过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创办《食货》半月刊,参与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是有名的政治家。对这部论述中国明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著作,自然比较看重。 是年陶氏86岁,仍力争在自己的食货出版社印刷《万历十五年》繁体版,文字仍按内地版不变,按说应是台岛上的第一个版本。之后八年时间里,食货初版印了25刷。改二版后,延到今年,又有印刷50次的记录,这总共75次印刷到底印数多少,实在无法统计,只由此看出这书所受到的欢迎。
  • 大汉帝国在巴蜀

    作者:饶胜文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 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溯其政治定位。最后归结到: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治集团的兴衰。 藉此视角,通过对蜀汉兴亡过程的完整领略——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及蜀政的衰败——冀能对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有所体悟。 本书在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评价、永安托孤到底托了什么、襄阳之战的三方博弈、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战略与战术原因、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一段老生常谈的历史里,领略全然不同的风景,这是本书最殷切的期许。
  •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

    作者:郝柏村

    喚醒八年抗日的光榮國魂之書 槍在我的肩膀,血在我的胸膛 亡國的條件絕不能接受,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摘自《自序》抗戰歌詞) 蔣介石日記(1917~1972)自2006年公開後,詳實的軍事、外交等決策紀錄,為中華民國近代史研究開展新的視野。 全套日記涵蓋了兩岸共同關注的民國史兩大戰爭:國共內戰(1945~1949)與八年抗日戰爭(1937~1945)。一九一九年出生的郝柏村,半生戎馬,是少數僅存親身見證兩大戰爭歷史現場的將領。 繼2011出版《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郝柏村再次傾生命之力,以蔣介石日記為本,尋訪尚存軍袍,翻查兩岸史書,每日親撰千字,畢2年之力,走過蔣介石筆下、以及他自身經歷的八年抗戰,終以60萬字而成本書。 「這不只是蔣介石的八年抗戰,也是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爭,不能被遺忘,更不容被扭曲。」近95高齡的郝柏村,希望在有生之際,為後世留下歷史原貌,也為今日兩岸的歷史詮釋權,廓清迷障。
  • 萬古江河

    作者:許倬雲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且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許倬雲耗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大著作,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者在書中闡釋了上百個一般讀者想知道,但又不曉得到哪裡去問的文化議題,例如:台灣為什麼晚至近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麼、《金瓶梅》為什麼是有反叛精神的創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何差異、孔子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代西方的工業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本書,即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所撰寫的歷史。
  • 維梅爾的帽子

    作者:卜正民

    故事,不只是故事!設計故事後的內容發想,與情境寫作訓練,透過引導觸發獨立思考與寫作的興致,才是經典閱讀!閱讀經典文學能讓人開展視野、提升生命感受力;然而培養閱讀習慣非一蹴可即,《經典閱讀力》系列,藉由引導閱讀與寫作技巧,讓孩子由衷愛上故事本身,進而主動了解與故事相關的各種資訊,並染上寫作癮。本書在不違背原作意旨、泯滅作者行文之美的原則下,將原作改寫、潤飾成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附標準注音,穿插精美彩圖,讓孩子徜徉故事情境,擴大想像空間。故事之後設計多種主題發想,讓孩子能在讀完故事之後,能透過不同的切入點,以嶄新的角度再次閱讀,有條理地組織故事情節,培養獨立思考的的閱讀能力;隨之有短文引導寫作與讀後心得題幹。先瀏覽,再根據故事後的提問重新翻閱,最後因應寫作需求,挑選喜愛的段落再次欣賞一次,這樣就能透澈了解一本經典之作。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僅僅閱讀「愛麗絲掉到兔子洞之後的奇幻冒險」,或是更多故事後的發想,關於邏輯、哲學、兒童心理等各種議題的深層探討,了解認識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拿起書,你會發現閱讀是多麼迷人,寫作又是如此自然!
  •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作者:余英时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取名于余英时先生作为美国汉代研究文化团团长写成的同名总结报告,收入了访问活动与讨论日记,以及与主题相关的一篇专论。
  • 晋朝那些事儿

    作者:月满西楼

    《晋朝那些事儿》从公元265年西晋开国写起,到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其间174年,包括了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初年、南朝宋四个朝代。全文涉及七十多个国家,近两百名国君,三百多个性格鲜明的将臣谋士,四百多场战争,一百多场政变,四十多个典故,大小权谋计策不计其数。文中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对当时社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精辟论述和分析,也有失败者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当然也少不了悲壮与豪情的故事,感慨与激动的场景。这是一部历史大剧,这是一个群雄汇聚的舞台。
  • 帖木兒之後

    作者: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榮獲2007年Wolfson史學獎, 唯一貫穿中西的帝國通史! 這一筆歷史帳,你不能不知道! 首創「歐亞革命」帝國史觀,顛覆了歷史課本的西歐視角, 全方位俯瞰六世紀(1405~2000年)的世界舞台: 江南和英國條件相仿,為什麼工業革命只發生在後者? 清朝平定新疆,其意義相當於歐洲征服美洲? 日本鎖國時,江戶繁榮無比,一城人口數就超越當時歐洲各國? 俄國1812年擊退拿破崙,二戰還成為打倒希特勒的主力? 帝國究竟是個人的野心霸業,還是歷史的常態? 為什麼1405年帖木兒死後,世界上再無全球帝國?! 一改傳統西歐觀點,放大時空格局, 深入追索在政經文化的交互影響下, 東、西方勢力如何展演出今日世界的全貌! 《帖木兒之後》將世界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用真正的全球視野、全方位視角,為人類現代史提供了嶄新(但平衡可靠)的觀點。歷來史學名著與此鉅作相比,都顯得有所侷限;日後我們也很難期待再有超越之作。 帖木兒是史上最後一位「世界征服者」。他的部隊燒殺劫掠,征討範圍西達地中海濱,東抵中國邊境,似乎再過不久,就能恢復其祖先成吉思汗時期的帝國版圖。然而,當他於一四○五年去世,一統天下的帝國也從此告終,至今再不復見。 接下來的歷史書寫,傳統上都以歐洲帝國的擴張作為世界舞台的焦點,卻忽視了伊斯蘭世界和東亞偉大文明的並存,在當時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勢形勢。直到歐亞世界發生一場革命,才使這均勢發生改變,但也從未徹底翻轉過。 從帖木兒去世到二十世紀結束,這六百年之間,亞洲的幾大帝國並未受到歐洲入侵者的深刻撼動。中華帝國歷經種種內憂外患,至今屹立不搖,反倒是曾經「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走向了滅亡,而納粹帝國更在竄起後不旋踵間,就遭擊潰。 帝國的興衰或屹立,其背後的原因仍是世界史領域極耐人尋味的謎題。 《帖木兒之後》以嶄新的觀點看待全球歷史: 在「視角」上,摒除以西歐為中心的偏見,採360度全舞台的視野,將遠東、中東、中亞乃至西伯利亞一併納入觀看鏡頭中; 在「面向」上,從經濟、文化、地緣政治到常民生活,進行全面而深化的探討;在「論述」上,廣納各方學者門派,從布勞岱爾到霍布斯邦,從亞當斯密、馬克思、韋伯到薩依德……等等,詳述各家論點,再一一檢視討論;在「方法」上,以時間為切片,跨越空間來綜覽全局,追索各方勢力彼此間的交互作用。 作者透過由此得出的歷史視野,探討過去六百年間歐亞歷史上最著名、最撼動人心的事件,使那些事件再度鮮活呈現於今日,讓我們不僅再度感到驚奇,也更清楚認識今日「全球化」世界最顯著的特色--亞洲的偉大復興。我們如欲掌握未來走向,就必須深刻梳理這段至為關鍵的歐亞世界史。 本書特色 1. 探討的時間長達六世紀,空間橫跨三大洲,以帝國的興衰,來說明後世權力版圖如何分配。 2. 獨創「歐亞革命」(The Eurasian Revolution)觀點:認為亞洲帝國主義對世界的影響,無論就空間上還是影響的深遠度上,比歐洲帝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主張這段期間歐洲的重要性有被過度誇大之嫌。 3. 難得一見的全面性世界通史,不只是記述流水帳:作者吸收法國年鑑學派學說,消化大量經濟史、文化史資料,融會貫通古今六百年歷史,近距離檢視歷史細節,寫出觀點最全面客觀、時空縱深最廣袤的世界通史。推翻歷史歷本上歐洲中心論的版本,還原客觀史實。 4. 解釋了許多棘手的歷史疑點:自帖木兒死後,中央帝國消失,人類歷史從陸地轉移到海洋的演變,不是「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這等簡化觀點就能解釋的;同時期中國、印度與日本的成就,用這套觀點也無法解釋;那麼,歐洲的優勢又是如何產生的?作者抽絲剝繭,細緻地從客觀的地緣政治、文化、經濟的交互影響下,演繹出當時各國錯綜複雜的消長變化。 5. 帖木兒之後,歷史又翻新了一頁,回不去以前的大一統帝國,出現東西分流的現象,最後至今日又回到帖木兒死時的均勢、合流狀態。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不願接受單一制度、單一統治者或單單一套規範。由此來看,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裡,或者更貼切地說,仍活在他失敗的陰影裡。
  • 清日戰爭

    作者:宗澤亞

    ‧ 介紹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著作,全書共5章,約40萬字、500幅圖片、90張表格。書中所引材料主要出自日本所藏檔案文獻、學術著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了一些以前此類出版物中很少見的內容,材料豐富、翔實、珍貴。作者文筆通俗流暢,寫作態度嚴謹。 ‧ 真實地還原了這一19世紀末期攸關中日兩國前途命運的重要戰役的時代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和影響等內容。 本書特色: ‧ 有較高史料文獻參考價值。本書所用材料,全部來自日本文獻檔案,藏於國會圖書館、外交資料館、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東京都立圖書館等地。在國內較為少見。 ‧ 觀點、角度較為獨特,得出的結論比較獨到,有一定學術價值。作者是旅居日本華人,研究了大量日方關於此戰爭的文獻檔案,力圖站在中間的立場分析戰爭的勝敗得失。 ‧ 寫作態度認真,清晰嚴謹,務求真實,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較強。全書除文字外,還輔助以豐富的歷史圖片、數據分析與統計表格。 ‧ 體例新穎。各章節均採用日、清兩國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觀,一目了然。較之以往單純紀事或編年手法,是一突破。
  • 明末农民战争史

    作者:顾诚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顾诚先生的第一部专著。顾诚从1977年开始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事,1982年冬写成《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出版发行,广受学界和读书界推崇,初版已脱销多年。《明末农民战争史》从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失败。基于对史料涸泽而渔式的爬梳(仅方志就参阅了近千部),作者屡有不刊之论推出,尤其对几成定论的所谓“流寇主义”、“起义军封建化”,以及“李自成败退北京的真正原因”等重大历史问题,均有精深独到的见解。另对李岩其人的证伪,对“荥阳大会”的解构等,均不独谨严,亦颇具趣味。初版之后,顾诚本人曾对《明末农民战争史》错漏之处做过一番校订,对书末所附《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等做了大规模增补。《明末农民战争史》再版之际,将上述内容完整呈现;并以代序的形式,收录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学经历》。经家人同意,还精选了数幅照片置于卷首,以资纪念。
  • 改變中國

    作者:史景遷

    ◎史景遷縱橫歷史的力作,專屬譯者溫洽溢費時年餘,精心翻譯 ◎欲了解台灣前途、掌握中國脈動不可不讀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離開中國之前的案頭書「回顧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史景遷這是時報出版繼《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之後,所出版的第四種史景遷作品。在性質上,此書涵蓋的年代雖與《追尋現代中國》相當,但以人物為經緯,不同於《追尋》的通史寫法,亦不同於《雍正王朝》與《太平天國》以單一事件為主題的敘事。在《改變中國》裡頭,史景遷著重於追索個別人物心理狀態的變化,也因此大量使用私人書信日記,並參酌各家說法,因此對於翻譯編輯史景遷著作所不可不謹慎處理的文件還原翻譯工作,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困難與挑戰。我們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想必仍有疏漏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出。 從某個角度來看,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改變中國》或許有另一種切身之處。台灣承接中華文化,加上特殊的歷史機緣,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正代表了傳統中國被改變的部份;而台灣這「被改變了的中國」回過頭去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作的種種接觸,不論是透過經商或是政治的交鋒,其實也都蘊含「改變中國」的企圖與效果。因此,台灣的讀者不難從史景遷富有感情的筆鋒,從這些四百年來前仆後繼的先驅身上,讀出無數的弦外之音。 史景遷向來以異質文化互動為主軸,大凡相較弱勢的文化體,在面對優勢的文化體時,其反應不外乎「調適」。例如,滿清雖以優勢的武力征服中國與西藏,但還是必須在文化政策上適應強勢的儒家、藏傳佛教文化。同理,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時代歐洲的天文技術優於中國,但在整體文化展現方面,還是落後於中國,所以必須採取調適的傳教策略。這種文化力量的對比是與伯駕以降人物所面對的中、西環境不同的。是故,書中主旨,「改變中國」,是要有道德正當性來支撐。而這股改造力量的正當性就在書中隱約提及的,中國是落後的,而且中國本身並無能力進行自我改造,非得靠外力衝擊不可,否則中國無法臻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停滯論」。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甚至近代美國的費正清、李文森、芮瑪麗皆是一脈相傳,足見這種停滯論根深蒂固,這也可以反映史景遷這本書的先見之明。而這種停滯論給予西方帝國主義、傳教士等一個經略中國、或衝擊中國、或侵略中國的正當性基礎。近來西方歷史學界或兩岸的學者,無不在駁斥這種停滯說。沒有停滯論給予西方人的正當性基礎,很難吸引帝國主義、資本家逐利群體以外的高貴心靈,爭相前往中國,欲改變中國。 在這種停滯論的對立面是歐洲的「進化論」史觀。歐洲人,或者西方人,正是不加思索接納這種史觀,使他們以西方民族國家為這種歷史的「主體」,理有所據、大言不慚地想要去改變包括中國、伊斯蘭世界其他文明的設想。今天的文明衝突,若探究心理的深層結構因素的話,根源或許在此。 所以,史景遷這本書能歷久不衰、有時代意義,也正是在此。美國或台灣經常有政治人物談「柔性權力」(soft power)、「柔性國力」,欲以民主價值、人權價值、西方流行文化去改變中國,其心理素質與史景遷的描述人物是類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史景遷在「結論」裡頭,卻說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因為西方人的種種企圖並未成功,但他們所帶來的種種技術、學科、理論,幾乎被中國(包括台灣)全盤接受。史景遷認為,中國在這個過程裡頭雖然受了苦,但到頭來卻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西方人帶著技術、滿懷野心來到中國,幾乎都是鎩羽而歸或埋骨他鄉。這個結論一反後殖民主義的理論基調與悲情色彩,是特別耐人尋味的。而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與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在離開香港與中國之前,不約而同,都在讀史景遷這本《改變中國》。這件事代表什麼意義?他們從書中想推敲什麼?他們又如何評價自己「改變中國」的企圖,在在值得推敲。
  •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作者:冯自由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导、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所本。《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收入“辛亥记忆”丛书。
  •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作者:Sebastian Haffner

    普魯士是一個神話。對某些人來說,它的名字代表著秩序、正直與寬容;對其他人來說,它卻集軍國主義與反動作風於一身。身為普魯士人的塞巴斯提安.哈夫納現在拋開舊有的傳說,娓娓道出這個國家的歷史──它僅僅以獨立國的身分存在了一百七十年。 哈夫納解釋了普魯士的特殊之處,表明它是一個人工化的產物:普魯士需要極度強烈的自保意志,才得以將分散各地的國土凝聚成一個相互連貫的整體。在數百年的演進過程當中,普魯士是由民情迥異的德意志與斯拉夫殖民地區共同生長而成,缺乏共通的血源或宗教基礎、沒有天然的疆界,以致它只能說是一個「理性國家」。廉潔的政府以及對宗教的寬容,使得普魯士成為十八世紀歐洲最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危機閞始於法國大革命,它在建立德意志帝國之後陷入緩慢的死亡,國家社會主義則促成普魯士的毀滅。 塞巴斯提安.哈夫納探討這個不尋常的國度時,心中不存偏見、抱持批判態度,但不無欽佩之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普魯士歷史的獨特著作。
  •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作者: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

    內容簡介◎聯合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中山女高歷史老師/李彥龍 福和國中歷史老師/吳瑞元 中山女高李彥龍老師6小時一口氣讀完,所有國中、高中生鐵定愛看的歷史故事書。 彌補條列式資料陳述的不足,把過往強記死背的歷史來龍去脈,一次補齊! 你知道嗎? ‧理性思想源自法國,浪漫主義卻從德國開始。 ‧科學,其實是希臘人憑直覺想出來的。 ‧最早實施民主的一群人,是軍隊。 ‧日耳曼蠻族不講法治、搞酷刑,一件文物出土之後教會才表態不支持。 ‧英國人的一本書,促成美國鬧獨立、法國大革命……… 課本「斷簡殘篇」的編寫方式,讓你讀過還是摸不著頭緒嗎? 厚厚幾本歐洲史,你望而生畏嗎? 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紛爭到光榮革命,乃至於歐洲各國語言的淵源……赫斯特教授講的歐洲史超精彩,前因後果妙趣橫生,讓你知道: 為什麼歐洲老是搶第一? 歐洲文明,是三大匪夷所思的元素組合而成: 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基督教教義(猶太教的一個奇特分支) 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戰士文化。 諸多世紀以來,這個不穩定的組合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虔誠的騎士、好鬥的教宗、基督宗教的始祖耶穌、雅典哲人蘇格拉底、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領導法國革命的拿破崙,為近代時期的歐洲歷史提供了十足動力,建構出一個工業化的都市社會,成為世上第一批享受到繁榮的人類。 如果去找哲學、藝術、數學、文學、醫學與政治思想的源頭,所有這些智識都會把我們帶回歐洲。 談到數學,我們在學校做幾何,把它當作數學題目來做,但在希臘,幾何是引導人類認知宇宙本質的一個途徑。 說到醫學,每個進入醫學院的學生都要宣示遵守希波克拉提斯誓詞,就是以生於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市民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為名。 提到法律,為各式各樣的人為交易,訂下公平公正的原則,源頭是來自西元第六世紀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彙編的《查士丁尼法典》。 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代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更是徹底展現人類的完美裸體比例與線條的典範。 世上第一波穩健的經濟發展就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接踵而至。而其他代表現代的標記,如代議政體和人權觀念,也是發軔於歐洲。 「歐洲,為什麼可以搶第一?」 澳洲最知名的歷史學家約翰˙赫斯特一場引人入勝的探索,為我們梳理出歐洲這個改變了全世界文明的各種特質。 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前面兩章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包括政府的形態、語言、百姓生活等,不同主題各自敘述成一個完整而精采的故事。本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敘述了一個不
  •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

    作者:Maurice Meisner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裏,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 人类之网

    作者:[美] 约翰·R. 麦克尼尔,威廉·H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和J.R.麦克尼尔父子合作撰写的一部世界简史。作者以深湛的史学功底,拣出"网络"这一核心概念,着眼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网络"的建构,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历史朝向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在世界历史视域中理解人类经历的一种崭新的框架。
  • 盛唐煙雲

    作者:酒徒

    第一卷 长安醉 出场人物索引 主角:王洵,字明允,唐开国功臣王蔷曾孙。袭子爵,长安城纨绔。常乐坊和百胜关两大斗鸡场的背后大股东。胸无大志,终日混吃等死。 配角:白荇芷,长安城锦华楼的当红歌女。 龙套:小萍,白荇芷的贴身婢女兼琴师。 配角:宇文至,字晓达。宇文家族的旁支,庶出,主角的损友。斗鸡场的实际操作者。总是梦想能光宗耀祖,重现家族辉煌。所以总试图把握一切看似可能的机会。 配角:马方。唐初名臣马周的曾孙。主角的另外一个损友。严格家教下产生的小叛逆。娘娘腔,胆小怕事,又多愁善感。 配角:秦国模,秦国桢,胡公秦叔宝后人,主角的朋友兼很多产业的幕后股东。文武双全但不务正业。 配角:李白,高适,岑参,这三个人就不用介绍了吧。 龙套:张旭、杜甫,好像这两个也不用介绍了。 配角:张巡,开元末年探花,因为没有后台,一直担任县令之类的小官,考评连年优等却得不到提升。 配角:雷万春,江湖游侠,张巡的好友。 配角:南霁云,江湖游侠,张巡的义弟。 配角:李大,郭子仪的嫡系,主角的好友。 龙套:李林甫,大唐宰相,以口蜜腹剑而闻名,连任十九年。提拔了安禄山,史思明等一系列边塞重将。 龙套:杨国忠,贵妃杨玉环之兄。早年经历坎坷,在杨玉环得宠后,兄以妹贵。兼任十七个不同职务,权倾朝野。但做事却逃不开市井习惯。喜欢玩弄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却无长远眼光,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配角:杨玉环,寿王妃。唐玄宗的儿媳。后被玄宗看上,夺入宫中为妃。 配角:杨玉瑶,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丈夫裴某早亡。妹妹得宠后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与朝中很多大臣关系暧昧,喜欢收集不同风味的男人,并以此为乐。 配角:念忧和尚。原名蒲三通,来长安混饭吃的野僧。公孙大娘的仰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