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歷史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作者:顾颉刚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国史新论

    作者:钱穆

    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 中东史

    作者:戈尔德施密特,戴维森

    《中东史》如今渐成“经典”,而其原作者业已从教学岗位退休,故西切斯特大学教授劳伦斯·戴维森便与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合著此书的最新版本。由于发生在中东地区的重大事件逐渐增多,而我们也尽量删减自己的表述,因此该书应被命名为“一本被不断压缩的中东简史”。 2001年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人比之前更加关注中东。’结果,美军被派至中东作战,并导致始料未及的后果。在此情势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一本反映学术动态、不再写给学究们看的伪学术风格中隐藏它的观点,并且不再强化政治偏见与民族歧视的教科书。学生们——以及更为广泛的英语受众——需要我们清楚地阐释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东在能源危机中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复兴以及伊拉克战争。尽管有其他通史问世,但《中东史》重印七版,并在大学中更为普及。
  •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本)》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谭其骧称吕思勉“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插图珍藏本)》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插图珍藏本)》 “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
  •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作者: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委员会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中日韩三国为叙述对象,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以三国普通读者为阅读对象,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中日韩三国在近代走过的历程,对于三国历史,尤其是中韩与日本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介绍。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撰写。中日韩三国地域相邻,不仅在历史上关系密切,而且近代以来三国几乎面临西方列强环逼的相同境遇,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步入列强行列,且对中韩肆行侵略,三国关系进入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由三国有正义感的学者共同撰写三国近代发展历史,在中日韩三国均为首次,这对于加强三国学者的交流与联系,在三国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树立共同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与积极的作用。第二,以三国普通读者为对象,在以往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浅显流畅的语言,概要地梳理了三国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侵略中、韩的事实,以史为鉴,开拓三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第三,既全面系统, 不烦,又注意详细得当,把握要点。本书既把握一些关键的历史事实,针对日本右翼教科书歪曲历史,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实,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以令人信服的材料,详实地介绍了近代历史上日本对中、韩侵略的暴行;同时,又不拘泥于一些所谓的细节,如右翼教科书为歪曲日本军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实,强调所谓“第一枪”问题,本书则在介绍了卢沟桥事变前后日本军国主义的种种侵略行径后,强调指出,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军国主义有计划制造的事端,有没有这第一枪,都改变不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略中国的事实,进一步说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卢沟桥本身就是侵略中国的行径;第四,本书在写作方式及内容编排上力图改变我们以往的历史读本存在的某些教条式说教、形式呆板,严肃有余而活泼不够,不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不足。依在写作方式上,既要求有学术的基础,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同时要求文字要浅显易懂,有一定的可读性。配合文字的叙述,随文附加相关图片,既增加直观的材料,又可引发读者的兴趣。总之,本书力图以新颖、活泼、生动的形式,将正确的历史知识传播给读者。
  •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

    作者:[美] 托尼·朱特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 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内容简介: 1945年至1953年,美苏对峙,冷战来临。铁幕落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成为之后数十年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格局。 战争改变了一切,欧洲靠外人获得解放,不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欧洲从政治和地理上分裂了。 在西欧,过渡政府举行了新的大选。民众内心渴望正常化,远离过分自信的政治教条。强调社会和道德改良的基督教民主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掌控了政治权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重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提升了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则将美国拉入欧洲防御体系……各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盟与合作奠定了欧洲复兴的基础,也使得欧洲成为美苏交锋的前沿。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东欧广泛建立起苏联可以信赖且不会威胁其安全的政府。东欧诸国纷纷卷入逮捕、清洗和审判的旋涡,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进行“经济改革”并实施“五年计划”,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复制品国家”。 美苏两国掀起文化战争的波澜,欧洲的文化也分裂了。是否支持苏联,或者是否反共,成为划分东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深深地刻入欧洲的文化知识生活。 ------------------------------------------------- 《战后欧洲史》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内容简介: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柏林墙的出现,欧洲逐步进入政治稳定状态,迎来经济的繁华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让西欧各国头疼的大事,不是防范野心勃勃的莫斯科,而是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帝国撤离原有的殖民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却也促使它们专注于本土事务。大多数的欧洲人远离了全面运动型的政治,关注的不再是革命的希望和经济的绝望,而是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政党则强调政治改良和责任分工,尽力避免导致国家分裂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欧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60年代,战后的人口爆炸成为引发社会、文化动乱的导火索。青少年仿效美国的消费方式,将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看作自己的未来。时装、大众文化、性,甚至被浪漫化的“毛主义”,成为新一代与其祖父母时代一刀两断的方式。终于,法国爆发“五月风暴”,“1968年革命”席卷欧洲大陆。 在斯大林逝后,东欧诸国以微妙的方式试图摆脱苏联的掌控。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进行“有控制”的改革,尝试在不损害体制的前提下,和斯大林时代划清界线。但这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激起要求变革的呼声。对大多数东欧人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激进向前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成为必须忍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转向以及诸国内政的改革,成为东欧未来变局的远方鼓声。 60年代在世界各地悲惨谢幕。 ------------------------------------------------- 《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1971—1989》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战后欧洲的经济繁荣热潮退却了。美国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被埋葬,欧洲货币汇率随之浮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接踵而至,同时还伴随着大范围的工人失业和社会不满。 西欧的政治图景开始分裂,左翼和右翼主导的整体格局,被“单一议题”政党和运动打破。一些社会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组织与和平运动等新政治团体,利用舆论将社会情绪转化为政治行动。 到70年代末期,欧洲社会开始觉察到其福利国家体制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撒切尔夫人倡导的私有化浪潮,在80年代冲破西欧海岸,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席卷了整个大陆。欧洲战后数十年以来的社会民主共识被彻底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蹒跚而行,经济衰退,民生困顿。新的反对运动在布拉格和华沙蓬勃发展,持不同政见人士选择从个人权利、公民自由等议题切入,终结了苏维埃政权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环境污染等切身议题,知识分子消除了社会公众的冷漠和恐惧,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 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为了拯救自己的共产主义,逐渐摆脱了对东欧诸国的监督。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共产主义政权在1989年轰然倒台。 旧秩序迅速、平静且和平地终结了,留下四分五裂的大陆。 ------------------------------------------------- 《战后欧洲史》卷四《旧欧洲新欧洲1989—2005》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的东欧举步维艰,面临着艰难的经济转型和民主过渡。经济上,这些自由市场的新信徒推行私有化政策,原本想要使公民人人成为资本家,将国家带出经济的泥潭。结果却是,公共机构分崩离析,公有资产被权力者据为己有。政治上,循环再生的“共产党员们”到处与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结盟,痛苦的大众被抛向社会边缘。 东欧,在欧洲的大门外张望,极力想重返“欧洲”——为了获得援助,实现经济现代化,或者是为了防止退回“民族共产主义”,稳定国内政局,都必须同“欧洲”捆绑起来。繁荣的西欧又一次面对它的孪生兄弟东欧。“欧洲”不得不重新思考:谁是欧洲人?什么是欧洲?欧洲人想让欧洲成为什么样? 繁忙的公路网络、便捷的铁路系统、流行的英语,促进了欧洲内部更密集的交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欧元和欧盟正式将欧洲凝聚为一体,一个真正完整的欧洲正在形成。欧洲不再只是地理的概念,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把欧洲人凝聚在一起的,正是这种与“美国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欧洲模式。 欧盟没有取代传统的边界意义上的国家。随着时日渐长,繁复的议程、民主的缺失、大国的操控,使这个超国家组织越来越难激起欧洲民众的热情。外来移民的增加,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新右翼党派如虎添翼,整个欧洲可能陷入越来越严重的紧张气氛中。 如果欧洲的爱国之心能够突破自我的局限,像海涅所说的理想的法国式爱国主义那样,展开双臂去拥抱整个文明世界,也许欧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面,21世纪将可能是属于欧洲的世纪。 这是欧洲的机会,也是欧洲的挑战。 =============================================================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太平轮一九四九

    作者:张典婉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发生在舟山群岛外海的太平轮沉没事件,九百多人死亡,俨然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船上载有大量物资,至今还有“黄金船”的传说。太平轮从一九四八年起航,往来上海、基隆两地。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太平轮成为运输撤退军民到台湾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二十七日晚为旧历除夕前夜,全船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约十一点三刻,太平轮和建元轮丁字形相撞,建元轮立即下沉,没过多久太平轮也开始下沉。乘客先被告知有惊无险,多没有防备,船员也没有做好应做的应急措施,来不及靠岸,未放救生艇……导致轮船沉没,近千人丧生。这一撞,多少家庭因之改变了生命轨迹,亦为这个特殊的年份增添了更多曲折的故事。 作家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就是在一九四八年搭乘太平轮到台湾的,她表示,即使不是受难家属,在台湾也有许多人堆太平轮念念不忘: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二〇〇五年,张典婉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二〇〇九年《太平轮一九四九》在台湾出版,本书通过采访太平轮生还者、受难家属和有关人员,并调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编辑成书,作者期望借此书的出版,填补历史来不及填补的空白,替换恶性对抗与猜忌,朝向和解共生迈进。 《太平轮一九四九》的增订版,作者还访到了叶伦明之外第二位生还者王兆兰,增加了一篇文章;记忆拼图部分也增加了一整篇文章——“送张桂英回家”;此外,“来不及道别”、“与死神擦肩而过”等篇也都增补了内容。二〇一〇年四月,张典婉召集太平轮生还者和受难家属,一起在东海举行了海祭活动,这次活动整理成一篇“海祭——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的文章,作为“记忆拼图”的最后一部分。这次增订版增加了“附录”部分,都是太平轮海难后的真实文献:有当事者讲述,有报纸文章,有剪报记录,还有法院起诉书……使得本书更具有史料价值。
  • 羅馬人的故事I

    作者:鹽野七生

    傳說西元前753年,從特洛伊流亡的伊尼亞斯後代--羅慕路斯於羅馬建國,直至西元前6世紀,歷任七代國王的經營,建構出國王-元老院-公民大會三股支撐羅馬國政運作的力量,羅馬在北義的伊特魯里亞人和南義希臘殖民都市的夾縫中國力日強。 西元前509年,布魯圖斯廢除王政,建立共和政權。期間,羅馬人從立法與習慣著手,確立平民、貴族階級就任國家公職權利的平等;對外與鄰近部族不斷爭戰。 西元前338年,羅馬開始進攻義大利中南部,解散「拉丁同盟」,成立「羅馬聯盟」,征服南部薩謨奈族,稱霸南義大利各希臘城市,於西元前270年統一盧比孔河以南的義大利半島。 從臺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起家到第一次布尼克戰役爆發前,羅馬在這五百年間奮鬥的故事,足可印證「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作者統合各方史料,以生動的文學筆觸,藉由重現一千年羅馬帝國興亡的過程,讓你、我一起反思為什麼羅馬人能夠構築一個足跡遍及北非、中東與歐洲的龐大帝國?並且形成獨立的文化圈長期屹立?而為什麼羅馬帝國最後也難逃衰亡的命運?是因為「勝者必驕」,「驕者 必敗」的定律嗎?
  • 江户日本

    作者:茂吕美耶

    網路上的超級大媒人茂呂美耶,專門介紹雜駁的日本之美給中文世界,繼《物語日本》之後,新作《江戶日本》大談江戶(東京舊稱)二百多年間的俠義、怪談、幕府、情色、生活、飲食、娛樂真相,帶讀者哈日哈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對於和服的由來、色道始祖、將軍的餐桌、園藝的特色,或是正宗江戶仔的氣質,都一清二楚!
  • 千年繁華

    作者:壽岳章子

    「京都」絕對是越發掘、探索越有味道的一座城市。她是歷史與傳統的象徵,長久以來,憑藉強韌的生命力與現代潮流相抗衡著。而她悠長、豐富的情味,每每流露在 街弄巷衢中的一景一物,讓流連其間的人也濡染那份濃郁情味而觸動心弦。《千年繁華》描述的便是作者生於斯、長於斯,對京都的那份"戀戀情深";從住、衣飾、食與精神生活,娓娓寫來,京都的悠悠歷史、濃厚人情、街巷光景……點滴扣動人心。
  • 兩個故宮的離合

    作者:野島剛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 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 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 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兩個故宮」的存在,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作者、《朝日新聞》記者、「中華圈的專家」野島剛,從政治、外交的獨特角度爬梳了兩個故宮的世紀糾纏。 最會說故事的媒體人,帶你見證兩個故宮的歷史 本書深度揭露: .政治權力運作下兩個故宮分合的複雜過程 .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改造」的真相 .「故宮南院」何去何從? .故宮「日本展」功敗垂成的背景 .台北故宮夢幻設計的難產 .故宮文物的漂泊與回流 兩個故宮,與其說是外型相似的雙胞胎,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帶你見證兩個故宮彼此的生存歷史,並拼湊出中華世界的未來。 本書作者野島剛是少見對於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具有深厚理解的日本人,他不僅有記者專業背景,還非常善於說故事。他在《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本書裡,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或者說以「為了台灣人好」的角度來解讀、說明東亞近代史的產物「兩個故宮」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簡單來說,「兩個故宮」正是因為「兩個中華」而誕生。 野島剛從北到南走訪了瀋陽、北京、京都、南京、上海、重慶、台北、香港、新加坡……,蒐集了各種參與故宮重要變遷、故宮的活字典寶貴「那志良」等人的證言,也訪問了台北歷任故宮院長:杜正勝、林曼麗,現任院長周功鑫等人,查閱了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集結了有關故宮學的第一手採訪資料,並在日文版出版後,追隨著不斷變化的政治情勢,在中文正體字出版前,反覆修改增補,並特別為台灣讀者增寫了後記,追蹤了故宮「日本展」的最新情況。 野島剛撰寫本書最大的目的,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故宮歷史,從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在中台日等三地都已經有許多口述歷史及史料作品。但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和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不僅是日本,在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性的介紹,這些都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兩個故宮的離合》共分為8章,第1章將介紹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的「故宮改造」計畫。第2章談到辛亥革命前後,故宮文物流出的情況。第3章分別說明日本進攻中國時,故宮向南方和西方運送計畫的過程。第4章則談論故宮文物移送台灣的1949年前後,檢視政策決定的過程。第5章解說兩岸分裂後興建台北故宮,兩個故宮因此誕生的背景。第6章則試圖解析散落世界各地的故宮文物「回流」中國的現象。第7章預測「兩個故宮」的未來。
  •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

    作者:(日)吉川英治

    《三国(第2部):龙争虎斗(现代小说版)》是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也是日本历史小说中空前的典范大作。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吉川的《三国》也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此书。 在日本,受吉川《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商战宝典、政略大全和励志奇书,从《三国》中学习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
  • 永遠的0

    作者:百田尚樹

    內容簡介 狂銷350萬部!每週賣出5.3萬冊,超越湊佳苗《告白》、東野圭吾《嫌犯X的獻身》,榮登日本ORICON排行榜文庫第1位! 本屋大賞首獎得主百田尚樹最暢銷之作! 震撼日本全國民眾 百萬讀者為之動容落淚 一部讓許多人重新找回夢想、鼓起勇氣、正視生命的感人鉅作! ˙日本ORICON排行榜2013上半年文庫總合類TOP.1! ˙日本2009年度最高に面白い本大賞,文庫.文學部第1名! ˙2013日本AMAZON暢銷書排行榜第2名!超過千位讀者★★★★★好評! ˙雄踞日本AMAZON文學榜前十名超過三年! ˙改編電影由《ALWAYS永遠的三丁目》山崎貴導演,岡田准一、井上真央、三浦春馬主演!電影主題曲〈螢〉由日本國民天團【南方之星】創作演唱! ˙日本樂天市場超越600件讀者五星評價!日本樂天讀者感想活動絕讚好評! ˙榮獲國家肯定!獲選為日本文部科學省推薦電影! 我和妳約定過! 在這片天空下,活著…… 在這片晴空之下, 我努力活著。 即使每一秒都需與死神正面對決, 我也絕不放棄。 司法考試連續落榜、從具有優秀律師資質的高材生,轉而成為一蹶不振的廢物青年佐伯健太郎,正處於人生低潮,前途茫茫,失去了重新振作的動力。無所事事的健太郎某日接到了來自姊姊的半強迫雇用電話,內容是調查「那個人」的生平──健太郎姊弟的親外公,也就是健太郎母親死於戰爭的生父──宮部久藏。 健太郎認為,調查母親生父的過去,對於數十年來撫養母親長大、也十分疼愛健太郎姊弟的外祖父而言,可說相當殘酷;但一想到這是母親的願望,健太郎還是咬牙答應。然而,關於母親生父宮部久藏的線索,卻只有:「以神風特攻隊員身分戰死在沖繩上空的二十六歲青年」如此而已,在姊姊的提議下,健太郎開始逐一連絡拜訪當年曾與宮部久藏共事過的戰友們。 「宮部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宮部是駕駛零式戰鬥機的天才!」這樣對立的聲音從不同戰友口中洩出,健太郎愈是努力想拼湊出母親生父的模樣,卻愈是陷入了更深的迷惘中──宮部久藏到底是只想活命的超級膽小鬼,抑或是零式戰鬥機的飛行天才?又或者是愛惜生命而無法適任的飛行教官,私下還是令人祟拜的圍棋高手?而戰友們唯一共同的描述只有一項:他深愛著妻子,要活著回到家人身邊。 但更令健太郎疑惑的是,努力與死神拚搏、撐過大小血戰、只為了再見妻子一面的宮部,為何最後竟成為明知必死無疑的特攻隊員,並在終戰前飛撞敵艦自爆而亡?健太郎為了追尋最終的謎底,尋訪了保有飛行記錄的老人家,卻發現答案竟完全出乎意料,深深地動搖並改變了健太郎姊弟的心與靈魂,以及他們此後的人生── 堅持信念的代價是甚麼?當個人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相抵觸時,我們是否仍然能在現實衝擊中保有獨立思考?本書作者百田尚樹以《永遠的0》這部名作,述說了一則即使鐵石心腸也必然動容落淚的真摯故事,以及信念與犧牲、人性與算計、生命與價值、愛情與國家等種種人生課題,不但創下震撼全日本叫好又叫座的出版佳績,也讓讀者們重新獲得追尋夢想和方向的勇氣!
  • 寒柳堂集

    作者:陈寅恪

    收录《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狐臭与胡臭》、《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等11篇文章。
  • 历史学家

    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

    耗時十年、歷史與噬血的懸疑之作 上市一週即打敗雄峙排行榜近兩年的《達文西密碼》 《紐約時報》《出版家週刊》《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紀事報》《今日美國報》《芝加哥論壇報》《辛辛那提詢問者報》《丹佛郵報》…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 席捲歐美,更於日本、韓國、中國創下萬人爭睹的盛況,40國書店瘋狂補書中! 帶有傳統吸血鬼文學的懸疑與刺激,結合《失嬰記》、《大法師》、《鬼店》的所有驚悚元素,更多了彷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般的神祕氣息! 一本把史托克和好萊塢都比下去的恐怖懸疑小說,並即將改編拍成電影! 我親愛而不幸的繼承人: 不論你是誰,很遺憾地,可以想見你閱讀我不得不寫在這兒的描述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份遺憾有些為了我自己──因為如果這東西落到你手中,我一定是遇到不測,或許死亡,也可能陷入更可怕的處境。但我的遺憾同樣也是衝著你而來,這位我尚無緣認識的朋友,因為唯有需要如此邪惡的資料的人,才可能會讀到這封信。即使你不是我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你也很快就會步上我的後塵──不管你是不是認為我在胡說八道,我都要很痛心地將我本人罪惡的經驗傳承給你。我不知道這樣的命運為什麼會落在我的頭上,但我希望終有一天能夠撥雲見日,找出個答案來──或許就是在我寫信給你的時候,也可能在往後的發展之中。 一名少女在父親的書房中發現了一本中古世紀的無字天書,這本古書上只畫了一條龍,並且夾了一張寫給「親愛又不幸的繼承人」的字條,從此女孩就身不由己地捲入了中古世紀以來最黑暗的秘密,同時也展開了一場離奇的身世追尋之旅。 《歷史學家》第一條故事線主要圍繞著海倫和保羅,她倆在一九五零年代初期,企圖尋找吸血鬼卓九勒的墳墓和他所保守的秘密,希望能藉此解開保羅的恩師羅熙的失蹤之謎;羅熙在1930年代也曾追蹤過卓九勒的傳奇。第二條故事線則是保羅的16歲女兒,她在1972年父親突然出國考察後,也展開了一場冒險,她認為父親其實是要重新展開尋找吸血鬼研究。故事中,卓九勒顯然無所不在,他出現在他們所閱讀的歷史文件中,在他們所拜訪的各個場所中,還有在企圖阻擋他們的人的臉上。最後證明,他的殘忍超出他們的想像,而他對他們的生命所造成的影響更是大到無法估量。 《歷史學家》中所描述的吸血鬼卓九勒真有其人,他是瓦拉其亞英勇的戰士,佛拉德伯爵,於1476年死於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戰役之中,當地人民對之又愛又怕,既當他是英雄又當他是兇殘的敵人,他最喜歡給敵人處以穿心極刑,作者柯斯托娃將之比喻為史達林。 本書時代橫跨1930到1970年代,對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的歷史、地理、宗教以及文化著墨甚多,全書充滿了善與惡、愛與恨的強烈衝突,並且將大量虛構的小說情節,交織在史實當中。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故事線就是,凡是接觸過那本無字天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著迷於研究穿心魔佛拉德,並且惹禍上身。 《歷史學家》融合了許多暢銷書的元素,有驚悚、懸疑、神秘、愛情、宗教、史實和吸血鬼傳說。有人說相對於達文西密碼,它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密碼。更重要的是,柯斯托娃是一個很會說故事、很懂得御繁於簡的作家,看她的書有一種被弔足胃口、欲罷不能的感覺。 這本文藝氣息濃厚的小說可以吸引很多類型的讀者,第一種是喜歡看推理小說的人,第二種是喜歡看羅曼史的人,第三種是喜歡看歷史小說的人,第四種是喜歡看吸血鬼故事的人,第五種是喜歡旅行文學的人。雖然全書厚達600頁,但是由於它輕鬆易讀,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高潮和一個伏筆,可以當成床頭讀物。
  • 亚细亚的孤儿

    作者:吴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