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实验

  •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作者:Douglas C. Montgomer

    Now in its 6th edition, this bestselling professional reference has helped over 100,000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with the success of their experiments. Douglas Montgomery arms readers with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learning how to design, conduct, and analyze experiments that optimize performance in products and processes. He shows how to use statistically designed experim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ystems, impro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design and develop new processes and products. You will also learn how to evaluate material alternatives in product design, improve the field performance, reliability, and manufacturing aspects of products, and conduct experiments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iscover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working systems with this highly acclaimed book. This 6th edition: places a strong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computer, providing output from two software products: Minitab and DesignExpert; presents timely, new examples as well as expanded coverage on adding runs to a fractional factorial to de alias effects; includes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how computers are currently used i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experiments; offers new material on a number of important topics, including follow up experimentation and split plot design; and focuses even more sharply on factorial and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
  •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作者:[法] 克洛德·贝尔纳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国的克洛德·贝尔纳编著的,内容简介:论实验的推理、论以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的各种定义、依据观察获的各种定义、论研究者与科学研究、观察者与实验者;观察的科学与实验科学、实验实际上的只是促成的观察、在实验推理上,实验者与观察者分不开等。
  • 实验心理学

    作者:Barry H.Kantowitz,II

    由坎特威茨、罗迪格和埃尔姆斯三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倾力合作的《实验心理学》堪称当代实验心理学教材的典范。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五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五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的特点及其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等等。其余十章根据研究内容的划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方法在具体研究领域(如知觉、记忆、学习和思维)中的应用。将实验方法从大量的心理学史料和事实中提炼出来,将前五章介绍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以使读者对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切实的体会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研究技巧,加快成长进程。 第9版的变化 每一章都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近的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最新的研究发现与研究主题,重写了许多章节,这意味着我们要删除大量的文字,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割舍。第1章增加了有关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危险性的最新研究,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部分进行了内容更新,以反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的进展。第2章更新了表2-1中的数据,重新讨论了媒体暴力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一章还讨论了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在夜间娱乐节目中露面的态度。第3章更换了一个关于人们信仰上帝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更有趣的新例子,以使读者了解交互作用的重要性。第4章增加了伦理委员会(IRB)工作程序介绍,以及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第5章使用了新的期刊文章样例,并为期刊文章作者们提供了新的写作要领。第6章开篇用 2007年的新例子替换了1952年的旧例子,尽管作者很喜欢这个旧例子。第7章知觉防御的介绍被替换为外显知觉研究的介绍。第8章对认知控制进行了新的讨论。第9章介绍了心理治疗中的变化标准设计。第10章增加了闪光灯记忆和节省法方面的例子。第11章提及了近年的神经影像研究。第12章不仅增加了当前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增加了动机与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第13章收录了有关记忆的社会感染、社会服从以及内隐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新近研究。第14章新增加的一项研究对经典的动物拥挤模型构成了挑战,另一项增加的研究对列车车厢中的拥挤行为进行了考察。第15章增加了有关动态视敏度的一项新研究,并简短讨论了对用于解释心理负荷的模型。对于以上这些变化,如果您和您的学生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 疯狂实验史 II

    作者:(瑞士) 施耐德

    作者的《疯狂实验史》第一本出版后,反响和销售都很好。除了在瑞士和德国出版,还有英文版、荷兰版、瑞典版、韩国版、波兰版、意大利版,当然还有我社出版的中文版。 于是作者又因势推出了《疯狂实验史(2)》,反正他手里积累了多年调查的各种材料,继续自己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实验的发现与探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有趣、同时又令人好奇、不为人所知的实验。例如,如果我们不管教孩子,孩子会自己找什么东西吃?人是否可以象精子一样游泳?在比较商品时,顾客真的会认为售价99.95欧元的东西比售价100欧元的东西更实惠吗?
  • 镜花园

    作者:胡昉

    “他和她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求生俱乐部附近的“水晶”甜品店。当时说了些什么,现在谁也记不清了,唯一深深印在他脑海里的是这样一个特写:她的嘴唇在接触到粉红色冰淇淋的刹那突然收缩,又迅即肿胀,变得无比鲜艳,似乎特别有利于物质的融化和分离…… 两个人保持沉默,都明白,仅仅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未来,但最简单的,还是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之中。” 《镜花园》从男女主人公的见面开始,在倒叙的时间中,主人公开始步入一个建造一座名叫“镜花园”的主题公园的旅程,在这其中,一座生活的迷宫渐次展开。 《镜花园》这本书同时包括了对现实的截图,那些现实中的踪迹(广告,公共信息,留言条,价目表……)无时不刻在向我们传情达意:现实正写着自己的小说,现实不仅向我们表述着自己,而且,她生产故事的能力在今天已经远远过剩。 从现实截图所构成的“镜花园”到虚构中的“镜花园”,这本小说成为对可能性空间的探测,也许“客观真实”将浮现在不同空间相遇的那一刻,而我们所处的现实只是人们疯狂大脑的分泌物而已。这个现实正日益“超现实”和“溢(出)现实”,正日益饱和以至价值空虚。 由此,对于本书作者胡昉来说,“我也许不是这本书的作者,只是被世界和世界中的中国裹挟而走的旅人”——是现实在写着自己的小说。 文字:胡昉 2009| 图片:公共来源,2002-2009 | 设计:黄河 | 校读:梁笑媚 |翻译:林美玲 | 开本:21x13cm | 页数:148P | 胡昉,Vitamin Creative Space, 2009 | 书号:ISBN 978-988-17864-7-0 | 定价:32 RMB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作者:[美] 劳伦·斯莱特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惊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探索人类心灵的十大发现,“普通心理学”课程必读。   作者重新诠释了20世纪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灵的非凡成就,以10个设计精巧的天才实验为例,结合小说、传记、采访等多种体裁,让你仿佛与作者、实验当事人共处一室,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深刻体会心理实验背后的深邃涵义。   作者剖析议题深入详尽,呈现清晰实像,让单调冰冷的科学实验,得以展现丰富感性的内涵。对于人性本质的优劣,不仅见解独到,更发人深省。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作者:[美] 劳伦·斯莱特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美] 罗杰·霍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是一部系统介绍心理学历史上40项经典研究的经典之作。自1992年初版以来,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畅销书。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的胜”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其中的每一项研究,作者是按相同的结构加以介绍的,具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目、研究的原始出处、研究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批评、最近的应用和参考文献。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介绍的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点击链接进入: 心理学与我们 迈尔斯心理学(第7版) 心理学精要(第5版)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第2版) 发展心理学(第9版)(英文版) 变态心理学(英文第9版) 健康心理学(第3版) 教育心理学(第7版)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 影响力心理学 异常与临床心理学 异常与临床心理学(英文版) 生物心理学(第9版) 生物心理学(第10版) 认知心理学基础(双语版)(第7版)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 人力资源管理(外版引进第7版) 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 组织行为学(第11版) 当代组织行为学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罗杰•霍克 (Roger R. Hock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分十个心理学专题,有“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每个专题选取了4项研究。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原始出处、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和参考文献。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美〕Roger R Hock著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 怪诞心理学

    作者:[英] 理查德·怀斯曼

    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性格?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本书是作者和诸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书中的实验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人类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读来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如果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用来搞活聚会气氛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