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本雅明

  • 讲故事的人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名家名作·意味深长:以哲学与文化批评享誉世界的“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罕见的中短篇“小说集”。梦境、旅行与游戏,42篇小故事带你寻回失传已久的“讲故事”的技艺。

    ★ 多篇佳作·初次中译:本雅明多篇被忽视、被遗漏的小说、预言、残篇……被挖掘译介为中文,由此一窥本雅明的实验性写作与学术思想源头。

    ★ 精美插画·脑洞佳作:抽象派艺术大师保罗·克利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启发了本雅明的文学创作。本书收录保罗·克利30余幅精美插画,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

    ★ 文如其人·易携宜藏:本雅明以哲学与批评著称,极为重视讲故事的技艺,本书是本雅明研究者、藏书爱好者的案头书;32开小开本,轻巧便携、宜读宜藏!

    ★ 名家评论·精彩纷呈:被苏珊·桑塔格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 裸脊锁线·全彩印制:裸脊锁线装订,四色精美印刷,版式舒朗悦目。

    《讲故事的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的中短篇小说集。

    本书共分为“梦境”“旅行”“游戏和教学法”三个部分,或以类似穿越的写法,通过小说的形式与古代的作家对话,如“席勒与歌德”;或以旅行的相关主题与相关图书为切入点,通过小说的笔法讲述海洋与陆地、旅行与海神的故事;或以“谜语”“儿歌的收集”等为主题,讲述“游戏”与“教学法”。

    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梦境,进入旅途,并细细分解教学之中常用的像“游戏”一般的叙述。恰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小说家”时常忘记“说书人”的那种叙事艺术,忘记了从早期童话开始,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这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面对末日审判,带着他所有的残篇断简,为精神生活做出辩护。

    ——〔美〕苏珊·桑塔格

    本雅明属于那种无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引起我们注意只是由于他们那种对历史瞬间具有主导意义的思想向我们呈现出了令人豁然开朗的现实意义。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而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

    ——〔美〕汉娜·阿伦特

    同一事物,比别人多看到一点,是思想者;能看到更多不一样,是艺术家;完全的重塑和幻想,是孩子。本雅明显然兼具了这三种身份。

    ——佚名读者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作者:周颖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ISBN:9787201065380,作者:(德)本雅明 原著,周颖 导读
  • 班雅明作品選

    作者:瓦爾特.班雅明 李士勛.徐小青譯

    李士勛,一九四五年生,一九六四年考入北京國際關係學院,一九七八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生,專研德國文學,獲碩士學位。一九八九年赴德國波鴻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在從事德國文學的翻譯研究和寫作,自編不定期純文學小報「雪泥文」(www.xueni.com) 徐小青,一九六九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七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德國語言文學。一九九○年赴德國,在柏林鴻堡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參加研究和教學三年後,現攻讀博士學位。
  • 论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法)德里达等

    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ISBN:9787206043468,作者:郭军,曹雷雨编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德]W.本雅明

    本书是德国法兰福克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W. 本雅明(1892-1940)的美学名篇与代表作,也是迄今国内第一个译自德文原著最新版本的完整译本(含其第一稿、第二稿两个稿本)。作者从考察古希腊用以复制艺术品的铸造与制模手艺为起点,经过文字复制的印刷术与图画复制的版画刻印术,直到19世纪中叶、末叶的照相术、留声术的发明,最终认定,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到机械的发展,是“量遽变到质”的一个飞跃,它引起人类对于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诸等方式与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还特别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典范——(有声)电影艺术作了同传统戏剧、绘画、建筑等艺术以及现代达达艺术的比较研究,同精神分析揭示本能无意识相对应的揭示视觉无意识可能性的分析,肯定了电影这一用现代机械手段摄制、可大量复制发行,并以群体方式接受的现代艺术媒介与社会大众的直接贴近性,从而揭示了其艺术功能中具有宣泄社会心理情绪、激发政治与社会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涵。作者的研究体现了法兰福克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激进态度。 本书写于1936年,作者生前未及付梓,直到1963年才首次出版。1992年7月15日是作者百岁诞辰,此际中文版的问世,正是对作者的最好纪念。 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 在不确定中游走:本雅明传

    作者:[德] 毛姆·布罗德森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20世纪最富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一生颠沛流离,去世后声名鹊起,是其所处时代的“异数”,被公认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书作者毛姆·布罗德森借助大量一手资料,全面展示了本雅明“在不确定中游 走”的一生:他优裕的童年生活,以及他那个犹太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冲突;他在德国青年运动时期的活跃身影,以及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犹太复国运动对他的影响;他在不同时期的著述和译著引起的批评和纷争,以及他悲惨的流亡生活和他的“不确定性死亡”……
  • 灵韵与救赎

    作者:于闽梅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借着对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紧急状态”、“国家大计”等诸范畴的考述,把充满歧义与内在扦格的本雅明思想阐释为一个线索清晰、略可予以整体把握的系统。作者对本雅明致思初衷的探问是真切而富于同情理解的,对其理论得失的检讨颇具分寸感而又有相当的深度。对多个“双重的本雅明”:卡夫卡式的本雅明与波德莱尔式的本雅明或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与阿多诺式的 本雅明所体现的某种时代悲情和精神张力的揭示是《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最见特色之处。
  •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

    作者:Walter Benjamin (Aut

    Benjamin's famous "Work of Art" essay sets out his boldest thoughts - on media and on culture in general - in their most realized form, while retaining an edge that gets under the skin of everyone who reads it. In this essay the visual arts of the machine age morph into literature and theory and then back again to images, gestures, and thought.This essay, however,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vast collection of writings that the editors have assembled to demonstrate what was revolutionary about Benjamin's explorations on media. Long before Marshall McLuhan, Benjamin saw that the way a bullet rips into its victim is exactly the way a movie or pop song lodges in the soul.This book contains the second, and most daring, of the four versions of the "Work of Art" essay - the one that addresses the utopian developments of the modern media. The collection tracks Benjamin's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a as they are revealed in essays on th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art; on film, radio, and photography; and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he volume contains some of Benjamin's best-known work alongside fascinating, little-known essays - some appear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his passionate engagement with questions of aesthetics, the scope of Benjamin's media theory can be fully appreciated.
  • 德意志人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 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本书由浙江大学历史系范丁梁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 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德]弗雷德里克·黑特曼

  • 评歌德的《亲合力》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在本书开篇即坦承其所作是批评而非评论,“批评所探寻的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涵”,他试图揭示隐藏于作为实在内涵的歌德作品中的意义之维。在他看来,开启了古典主义潮流,它试图弄清的并不是伦理的和历史的,而是神话的及语文学的问题。它所思索的不是生成中的意念,而是已成形的、蕴含着生命与语言的内涵。这些丰富而复杂的层面,在歌德晚期作品尤为突出。
  • Walter Benjamin

    作者:Walter Benjamin

    In the frenzied final years of the Weimar Republic, amid economic collapse and mounting political catastrophe, Walter Benjamin emerged as the most original practicing literary critic and public intellectual in the German-speaking world. Volume 2 of the Selected Writings is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in two parts. In Part 1, Benjamin is represented by two of his greatest literary essays, "Surrealism" and "On the Image of Proust," as well as by a long article on Goethe and a generous selection of his wide-ranging commentary for Weimar Germany's newspapers. Part 2 contains, in addition to the important longer essays, "Franz Kafka," "Karl Kraus," and "The Author as Producer," the extended autobiographical meditation "A Berlin Chronicle," and extended discussions of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French writer, previously untranslated shorter pieces on such subjects as language and memory, theological critic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astrology and the newspaper, and on such influential figures as Paul Valery, Stefan George, Hitler, and Mickey Mouse.
  • 单行道

    作者:本雅明

  • 艺术与救赎

    作者:朱宁嘉

    因现实苦难的激励,本雅明穿行于基督教、犹太教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视域,开始了他的艺术救赎之旅。《艺术与救赎》在“艺术与救赎”这个主题下,分别就“光韵”、“科技与艺术”、“艺术生产论”、“文化和批评”等思想展开讨论,不只发现从多重视域中生长起来的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紧张、模糊或不确定的内在一致性与合理性,以及艺术的现实救赎的可能性,而且打开了本雅明国内研究的新视角,即不单纯聚焦于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从而,以更贴近本雅明的方式,细心绘制他思想的交叉小径,生动描绘他方法的多元开放,移到展现他理论的恣肆汪洋。
  •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瓦尔特·本雅明

    法兰克学派的边缘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论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些奇怪的境地:饱受读解、屡被援引却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难索;他对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讨莫不如此。这一情况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最强力证明。《摄影小史》谈摄影而意在历史社会,《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似乐观而实冷峻,至今仍值得我们体会深思。也许,丁雅明更应被作为一位激进的批判思想家,而非所谓的“最后一人文人”。
  • 记忆的承诺

    作者:【加拿大】弗莱切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 Fritsch)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 本书选择本雅明和德里达对作为新闻记者的马克思的理解,力图通过对这种阅读和理解,去透彻地提示马克思思想在整个西方思想布局的变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而对贯穿于这种思想布局的变迁之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传统和力量作出解答。
  • 莫斯科日记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可谓一次苦旅。他对阿丝雅•拉西斯的情是苦涩的,爱到深处,男儿柔肠,丈夫落泪;处境是艰难的,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囊中羞涩。然而,一个热爱着怒放于冰天雪地里的圣诞玫瑰的人,内心必定生动而丰盈,情致满满。随着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遥远的莫斯科走街 串巷,在剧场与影院逗留,在教堂与博物馆驻足,在闹市与乡野徜徉,在店铺与货摊流连。尽管本雅明此次行程短暂,交往有限,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民众生活等诸方面的观察可谓深刻而敏锐,这段遥远的莫斯科记忆,因为这份苦情、细腻与忧郁,格外值得珍视。 本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郑霞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 本雅明

    作者:三岛宪一

    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本雅明的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 全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 现代性的碎片

    作者:戴维·弗里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