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环境
-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书中始终将环境与发展结合在一起论述,在谈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作者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对抗污染设计和技术上的发展,对那些效果好、花钱少的方法,通过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国内外新投资者采用这些技术……经过仔细的计划工作,当前的一部分工业增长可以绕过工业化污染的原始阶段,而把新工艺设备纳入最初的整体设计之中”。《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看法是在归纳、总结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B模式
《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作者用大量研究数据及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阐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向B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指出,B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重构全球经济,使之能够支持;二是采取一切措施消除贫困、稳定人口,并且恢复希望,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参加;三是通过先后有序的努力恢复自然界的各个系统。 -
B模式4.0
《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不是第一次拜读莱斯特·R·布朗先生的作品.却是第一次为其新书的中文版作序,深感荣幸。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以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身份,为各位关心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读者介绍和推荐这本《B模式4.0》。我们的团队也结合巾国情况,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在每一章末与读者分享了他们的思考。 -
还自然之魅
《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主要内容:生态运动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然而,却很少有人对生态运动的产生进行过思考,即使是从哲学角度的研究也很少。据我所知,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是法国为数不多的深人思考该问题的学者之一。1968年,《论自然的人类历史》作为费尔南·布罗代尔主编的丛书之一出版令当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感到震动。他们好奇、甚至有些不解地看到,自然重新挤进了政治生活,居然还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1972年《反自然的社会》的出版让我们激动万分,现在,莫斯科维奇对书中大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一方面为了勾勒出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他接触到的年轻一代的经历和关切。书中文章最初发表时,绿党运动的未来尚未确定。后来,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绿党却已经成为现实,一切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两个时期谈论这一运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新书,我们无法与过去——相关思想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一一保持某种延续性,而只是在书中不同地方做了一些注解。今天,政治性生态运动已经名副其实,读者可以透过书中主张,了解其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从我们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对包括时间、信息纬度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了一番尝试。它将我们周围的空间按照尺度由小到大划分成若干层次。《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读来使您仿佛畅游于不同的维度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领略到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空间设计。此外,书中还涉及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心理学、从环境心理学到环境行为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手法不仅对专业人士从事空间设计有所启发,而且由于《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中有很多关键词的解释并设置了关键词的检索功能,因此,它还具有“百科辞典”的性质。 -
环境能量
本书将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与周易文化及中国式的哲学思维体系相结合,使我们能够通过宏观的环境因素直至居住与办公所在地的情况,对自我现状进行全息化的解读;明了环境、行为、情绪与未来发展进程之间的必然性关联,帮助我们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健康与和谐人生。 这本不一样的风水书,教你掌握环境能量的秘密。让你能够以环境预测事件、改变未来! ———————————————————————————————————— 全球华人都在运用的成功和幸福秘密! 你的出生地与你的性格以及命运有何关系? 如何选择旺铺、挣钱公司、幸福家庭居所的位置? 为了调整家庭关系,卧室应该如何布置? 戒除网瘾、戒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布置实现? -
自然法则
开创性的研究、趣闻轶事型的证据、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理查德 ·洛夫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是如何让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如何改善身心健康;如何帮助我们创建更加智能、更加可持续性的企业、社区和经济体;如何加深人类的纽带关系。本书重塑人们的乐观主义思想,也激励着人们重新思考当今的生活方式。 理查德·洛夫为大家罗列了令人信服的事实,对所有人来说,现在是时候重新憧憬未来,撇开环境和社会末日的剧情,去探索大自然的恢复性神奇力量。 -
绿色情商
《绿色情商》简介:自“情商”风靡全球之后,“绿色情商”的概念再一次流行开来,它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态智慧高低的指标。绿色情商是21世纪全球增长的推动力。绿色情商是衡量未来企业是否具备最强劲的经济动能──绿色竞争力的标尺;生态不仅能拯救地球,还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不二法门! 你也许购买过某种天然环保型的洗发水,但你可曾知道这样的洗发水也有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你也许购买过所谓的“草本植物”香皂,但你可曾知道其中含有可以威胁人类健康、污染环境的工业化学物质?你也许给你的孩子购买过某种玩具,但你可曾知道,这些人见人爱的玩具很可能含有让人担心和恐惧的铅…… 你可曾知道,你身体周边的、现实生活中所有标榜为“绿色环保”的产品大多言过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是个漂绿的世界,是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世界。如果你的绿色情商低下,你不仅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的身心有时候也会深受其害。 被尊称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培养绿色情商:我们要了解自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不要过度、盲目消费;我们要警惕自己购买的商品对环境、健康、社会的负面影响。戈尔曼通过本书,给消费者打开了生态智慧之门,让我们识别,什么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服务,标出的绿色标签只是“漂绿”,并非是真绿。要尽量做到对生态环境伤害最,每个人都要有这方面的智商。 想要提高你的生态智慧,想要过上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绿色情商》这本书你一定要读。 -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本书在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保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科研、教学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绪言。 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第四章 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 城市环境的认知; 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体验; 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十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十一章 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 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行为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系统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第5版)》共分14章,涉及环境知觉、拥挤、噪声、个人空间、环境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内容,以增强人类的环境意识,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环境心理学(第5版)》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还尽可能结合实际生活,体现了其应用性。 -
水4.0
本书介绍西方国家城市水系统发展史、城市水系统正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如何重塑城市水系统。城市水系统为我们带来干净的水、带走用过的水,大多数人不会去探究这些系统的内幕。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人类与城市水系统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工程师们所设计的庞大城市给排水系统,将面临着棘手的挑战,作者将对此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为了更为智慧地改造未来城市水系统,我们需要了解过去2500年里城市水系统发生过的三次革命性的技术变革。这对于每一个关心水,想得到可靠、清洁、充足的水的人士来说,是本必不可少的科普读物。 -
一江黑水
《一江黑水》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探讨了怎样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好地协调起来。《一江黑水》2005年被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评为社科类最佳图书,2008年被剑桥大学评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5。部最佳著作之一。 -
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China’s hug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 significant for us all. They affect not only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na but the very future of the planet. In this trailblazing book, noted China specialist and environmentalist Judith Shapiro investigates China’s struggl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ainst a backdrop of acute rural poverty and soaring middle class consumption. Using five core analytical concepts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ies of this struggle - the implications of globalization, the challenges of governance; contested national identity, the evolu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quity - Shapiro poses a number of pressing questions: Do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the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enjoyed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r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severe that they may shake the government's stability, legitimacy and control? To what extent ar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ue to patterns of Western consumption? And in a world of increasing limits on resources and pollution "sinks," is it even possible to build an equitable system in which people enjoy equal access to resources without taking them from successive generations, from the poor, or from other species? China and the planet are at a pivotal moment; the path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s still open. But - as Shapiro persuasively argues - making this choice will require humility, creativity, and a rejection of business as usual.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will not be open much longer. -
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英国在19世纪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丰富的煤炭储备。煤炭不仅为工厂、船只和铁路机车的引擎提供动力,还用来取暖和烹饪。随着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英国城镇迎来前所未有的浓密烟雾。 人们对“污染”的理解因工业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前,没人意识到煤烟问题。那时人们认为,“污染”意味着动植物尸体腐烂释放出无色有毒气体,而煤烟中的碳和硫是有消毒作用的,煤烟是消毒剂而非“污染”元凶。到了19世纪晚期,人们对“污染”有了全新的认识:污染不再是来自有机体腐败,而是来自煤炭燃烧。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催生了烟雾减排的治污运动,同时开启了人类、科技与环境之关系的新思路。 -
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It is widely known that such Western institutions as the museum, the university, and the penitentiary shaped Japan’s emergence as a modern nation-state. Less commonly recognized is the role played by the distinctly hybrid institution—at once museum, laboratory, and prison—of the zoological garden. In this eye-opening study of Japan’s first modern zoo, Tokyo’s Ueno Imperial Zoological Gardens, opened in 1882, Ian Jared Miller offers a refreshingly unconventional narrative of Japan’s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chang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s the first zoological garden in the world not built under the sway of a Western imperial regime, the Ueno Zoo served not only as a staple attraction in the nation’s capital—an institutional marker of national accomplishment—but also as a site for the propagation of a new “natural” order that was scientifically verifiable and evolutionarily foreordained. As the Japanese empire grew, Ueno became one of the primary sites of imperialist spectacle, a microcosm of the empire that could be traveled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 The meaning of the zoo would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Imperial Japan’s unraveling and subsequent Allied occupation. Today it remains one of Japan’s most frequently visited places. But instead of empire in its classic political sense, it now bespeaks the ambivalent dominion of the human species ov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rkening back to its imperial roots even as it asks us to question our exploitation of the planet’s resources. -
自然的经济体系
本书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作为一门在20世纪60年代勃然兴起的年轻学科,生态学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本书作者。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本书可谓开风气之先。作者认为,任何科学思想都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因此,他摆脱了科学史中仅就人物的思想和概念论思想的惯例,在说明生态学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时,都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把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之中。但是,作者并不因此而否认一种科学思想的连续性;相反,他尤其强调科学思想的传统对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生态学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科学。而长期以来,两种对立的自然观影响着这门新兴学科。一个是以生命为中心,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尊重自然或利用自然,根本分野正在于此。 -
环境与历史
以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和南非为重点,从广阔的视角描述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勾勒出现代环境主义兴起的脉络,也涉及土著与环境关系的变化。 当前,绿色问题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和政府政策关注的前沿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极端天气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威力,使我们看到许多自然灾害和疾病中的人为因素。认识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也需要更深邃的历史思考。牛津大学教授威廉·贝纳特和彼得·科阿特斯合著的这本《环境与历史》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的环境困境以及人类的应对。全书内容丰富而浓缩,从狩猎、农业、森林、国家公园和环境主义发展五个部分回顾了荒野被驯化的过程,也勾勒出环保思想观念兴起与发展的轮廓。 -
潘多拉的种子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 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人口扩张,竞夺有限资源,造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不公。 ● 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欲望,改变了宗教的观念,神祇的数目变少,影响力变大,点燃了宗教狂热。 ● 畜养牲畜,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长期下来,演化出可以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交流的疾病。 ● 逍遥自在的生活被沉重的工作压力给取代,是百万现代人焦虑与忧郁的根源。 结果是:地球变得更拥挤,我们变得四体不勤,愈来愈不健康。 -
大雾霾
自中世纪以来,伦敦城的空气就一直饱受煤烟污染。《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便讨论了中世纪以来伦敦的空气污染历史、公众对污染认识的变化以及污染治理的艰难历程。在17世纪初,伦敦便有了“雾都”的声誉。到了19世纪,雾甚至成了造访伦敦的游客们必看的“特色”景观。在1952年著名的大雾霾爆发之前,英国人已经认识到了烟雾对人的健康影响。而对污染的治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直到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不仅有对伦敦空气污染、煤烟对环境影响的专业分析,还考察了雾霾对建筑、家居、艺术创作和时尚生活等的影响。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是国际权威的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对伦敦空气污染有多年研究,他认为污染的治理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监管。同时,他还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让《大雾霾》这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和趣味性,读来如惊悚小说般酣畅淋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