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环境

  • 古老阳光的末日

    作者:(美)哈特曼

    跋 古老阳光的末日 本书讲的是这世界正往何处去,而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结局是乐观的,但书中多处可见负面的事情,而若能借着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近在咫尺、正面的、改变人的工具——多与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相关——这些坏消息其实是好消息。 罪恶感和沮丧并非本书的目的,我是抱着创立正面且持续性变化的希望而写的。 本书始于描述世界现况:人口成长、资源涸竭,以及我们如何一路破坏我们的“窝”。在此部分,特别重要的是对一个少有人发觉的要素之新洞察:食物和燃料的能量源头,以及我们正在耗尽这个源头的证据。我们将谈及现况是如何造成的,以及为何明明山雨欲来,很多人却无所警觉。 为了此书而与我共事的人告诉我,书还没读完三分之一,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已全盘改变,对于为何事情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若不赶紧有所行动,未来将会如何,他们有了新的、令他们不安却又无法逃避的看法。却也是在此时,因为感到不安与困扰,一些读者决定回头,不再继续走向刚发现的那条从过去直通未来的道路。 第二部分解释我们如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我相信,知道这根本原因是拯救未来之钥,能打开新答案的大门,而这些答案已经证实为可行的。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检视,究竟能利用前面得来的新理解做什么。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得到切实的、以事实为根据的信心,知道只要我们做得对,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 请与我一同吧,正如吾友格温·费希尔所说的“希望乃成熟之基础”,这是一本希望的书,只要我们能了解现况及其来龙去脉,就能为更光明、更有意义与更快乐的未来提供具体答案。
  •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

    作者:王利华 主编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集。全书收入的33篇论文,从环境史研究的架构与理论方法、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利与国计民生、灾病与环境、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环境对社会与人类的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个案分析,均体现了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 什么是环境史

    作者:〔美〕唐纳德·休斯

    何谓环境史?它是一种立足于研究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理解人类所处、所做与所思的历史。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J. 唐纳德•休斯对环境史所思考的问题、其研究角度与从业者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他着眼于全球,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形态各异的环境史整合在一起,并揭示了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趋势。对这一学科已有深入思考的人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新的视角;对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能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多角度的启发,是一本无可替代的入门教材。 --- 如果想理解环境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议题以及撰述方法,那么,这本书将以涵盖全球的广阔视野、深入浅出的学术探索以及对前沿成果的良好把握,当之无愧地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向导。—— J. R. McNeill,乔治敦大学 《什么是环境史》是对历史学界一门最重要,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的权威性概览。它由一位古典学学者撰写,以全球的视野,从容地对古代、中世纪以及当代的环境史进行了考察。对学者们来说,这是一份出色的学术发展水平报告,而学生也可将其用作绝佳的入门指南。—— Sverker Sörlin,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研究所
  •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

    作者:Co+Life

    《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内容简介:100幅值得珍藏的瞬间图景,100条气候变化的深刻警示,100张难以忘怀的地球面孔,100个即将消失的美丽地方,在繁忙、快捷的生活之外,请顺便关注那些正远离我们的山川、河流、大海、蓝天。那些神奇而珍贵的动植物。在世界的尽头,在地球的角落,有一些地方我们也许永远到不了,但是,这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尽情领略它们的绝妙风采。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人类的生命还很长,因此。今天的人类,有责任让这些地方永世长存。地球只有一个,巴黎、芝加哥、奥林匹亚、威尼斯也只有一个,一旦玳瑁、麝牛、北极熊等生物物种灭绝,一旦热带雨林、冰川、湖泊、大块陆地消失,人类就将处于不可逆转的十字路口,热浪、寒潮、暴雨、干旱、飓风、地震……面对气候变化的种种警示。面对地球家园未知的明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到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 气候文明史

    作者:田家康

    历经8万年,人类不断和寒冷化、温暖化交替出现的气候变化抗争。地球暖化也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反观社会和历史变迁,人们时常无法释然。为什么民族会迁徙?为什么单凭杰出人物的个人能力就可以使一个大国崛起?又为什么在某个特定时期,全世界范围内会同时出现历史性的巨变?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作者田家康从对地球整体的气象系统及古气象学的理解中意识到,推动文明和历史前进的关键词之一即是:气候的变迁。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详解自人类诞生的远古开始,历经中世、近世,直到21世纪,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
  • 大崩壞

    作者:Jared Diamond

    ◎《紐約時報》重量級暢銷書(非文學類) ◎《紐約時報》:上榜34週(Hardcover,2005年1月至11月13日止) ◎《出版人週刊》: 非文學類進榜10週(精裝本) ◎《華盛頓郵報》:進榜11週(精裝本) 1998年普利茲獎得主戴蒙繼重量級百萬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後,以更為寬廣的視野,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何以一些曾經繁榮鼎盛的文明從此殞落、滅亡,走上毀滅之路,而一些文明得以存續下去?我們又能從這些歷史教訓中學到什麼? 從復活節島上的玻里尼西亞文化、美洲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與馬雅文明、到格陵蘭島的維京人族群等等,戴蒙試圖從中尋找出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原因與模式。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等因素之外,他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些文明社會沒落了,另一些社會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以存續發展。 今日的人類社會面臨了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相較於過去,大崩壞的危機甚至更為逼近。戴蒙透過《大崩壞》提供讀者反思現代處境的角度,也提出一個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要如何避免這種生態性的毀滅?即使我們擁有看似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也有強而有力的政治力量,生態界出現的警訊卻開始出現──不論是偏遠如美國蒙大拿州的環境變化、南亞的海嘯劫難,還是颶風所帶給美國的創傷──這些都是尋求社會永續發展所必須深刻思考的課題。本書字裡行間充滿智慧光芒,極具啟發性,引人入勝,勢必成為當代的必讀經典之一。
  • 洪水、饥馑与帝王

    作者:布莱恩.费根

    厄尔尼诺是目前威胁人类文明的一种极为反常的气候现象,它既会导致洪水,又能引发干旱,它的危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作者指出,厄尔尼诺不仅导致短期气候变化,还是一种始终潜伏着的巨大历史力量:古埃及、玛雅等辉煌的古代文明都曾遭受厄尔尼诺的沉重乃至致命打击。古代帝王与文明的兴衰很多同厄尔尼诺的发作息息相关。本书综观人类历史长河,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厄尔尼诺现象的人类文明故事。书中引用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科研成果与古代文献,内容翔实,译文优美。 近几年,反常气候现象频发,厄尔尼诺又在世界范围内兴风作浪,本书值得关注。 目录: 第一部分 厄尔尼诺 第1章 大天谴 第2章 鸟粪 第3章 ENSO 第4章 北大西洋摆荡 第二部分 古老的厄尔尼诺现象 第5章 变暖的时候 第6章 法老王面临危机 第7章 摩奇贵族 第8章 典型的玛雅衰亡 第9章 古代的人们 第三部分 气候变迁及时间的长流 第10章 小冰河时期 第11章 “干旱随着犁田而来” 第12章 震惊世界的厄尔尼诺 第13章 文明的命运
  • 大象的退却

    作者:[英]伊懋可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作者:CARLSAFINA杜默譯

    封面文字 《寂靜的春天》當代版  二十世紀的壓卷之作 我們很難相信自己依存的動物會減少,更難接受的是我自己的行為竟是問題 癥結所在。但動物的悲慘故事和人類善於否認的能耐,卻是我們不該遺忘的。 關於本書 你喜歡海洋嗎? 你知道海洋占全球多大面積嗎? 你曉得海洋和人類生存的密切糾葛嗎?   告訴你一項你應該牢記在心的事實,海洋在四十億年前形成,生命在三十五 億年前從海洋源起,而人類的存在直到五百萬年前才開始。海洋生態作家瑞秋• 卡森曾說:「各種生物,從最小到最大的,生死大權全操在海的手中。」    近年來,素孚眾望的海洋科學家沙芬納,為了觀察探索海洋生態變化,啟程至藍 色地平線外,進行全球發現之旅。他巡訪各大洋及海洋子民,發現了許多令人意想不 到的海洋生態訊息,並且誠摯地將其帶回岸上,寫成這部難得一見的作品。   在這部包羅萬象、文筆優美的遊歷紀錄裡,沙芬納帶領我們到海岸、島嶼、礁 群及大海深淵探險,目睹瀕鄰末期狀態的海洋漁業,傾聽各方人士暢抒己見,讓我 們對海洋生態現況有著身歷其境的見聞與感受。 此外,沙芬納還明確地傳達警告和希望的訊息:我們不能只是袖手旁觀 地監督海洋生態發展,必須立刻行動,才能為後代留下生意盎然、化生萬物 的美麗海洋。 作者簡介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畢生親近海洋,是漁夫,也是海鳥科學家, 提倡復原海洋資源和生命力不遺餘力,曾獲普烏慈善基金會「保育暨環境學 人獎」。 他曾服務於「中大西洋漁業管理委員會」,並曾擔任「史密生協會」的 「海洋星球」顧問委員,以及「世界保育聯盟」的「鯊魚專家小組」成員。   一九九○年,沙芬納在「美國奧杜邦協會」成立「活海洋計畫」,並擔 任計畫主任。 目前他住在紐約,是耶魯大學副教授。 譯者簡介 杜默,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出版社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 都、自立、中晚、中時等報國際組,現任報社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 譯作有《玄奘絲路行》、《美食與毒菌》、《聖經密碼》、《東方與西 方》、《行銷學》等。 左褶口 封底文字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價──五顆星 本書字�行間盡是沙芬納對海洋「美麗與脆弱」的深刻感受,是一首廣 受歡迎的讚歌。 ──《出版人週刊》 沙芬納是當今保護海洋及海洋生物的頂尖人物。他在本書裡寫下了追隨 漁夫和生物家,奔走於必然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環保大戰場的最前線的親身 經歷。與許多環保人士不同的是,他絕不會裝得比別人更崇高,他深知人事 複雜萬端,這正是保育人士和旅伴中極可喜的特質。 --《新科學家》雜誌  沙芬納的發現悉數記戴於本書,內容絕對令人絕倒,因為沙芬納所要告訴 我們的,正是人人都該知道的事。本書誠屬普立茲獎級佳構,宜列為本世紀末 最重要書籍之一。 ──《四海飛魚》   如果你愛海洋,應讀本書;如果你關心人類在這水星球上的未來,應讀 本書。本書會讓你有種前所未有的感動。 ──《休閒垂釣》雜誌   讀到二十頁左右便會發覺,你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玩味。似沙芬納這般, 知道如何及何時該跳脫自己的故事的作家,可謂絕無僅有。 ──《全球》 本書敘事激揚,扣人心弦,發人深思,誠為劃時代之作。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以既詩意又強烈的筆觸再現自然魅力,殊為難得,令人歎為觀止。 --《華盛頓郵報》 《海洋之歌》不僅是《寂靜的春天》當代版,更堪稱本世紀壓卷之作。 此外,與邁可•柯里奇頓或彼得•班奇萊之流的魔幻小說不同的是,沙芬納 所說的全是確有其事,卻又更為奇異駭人。 --《洛杉磯時報》   沙芬納為他所摯愛的海洋和岌岌可危的海洋居民,寫下明快、感性、關 懷、理性、憤怒的謳歌,讓人讀後義憤填膺,也讓人為他所描述的奇景稱奇 不置。而本書也令人欣慰,世上畢竟還有沙芬納這般有心人,致力於保護地 球最脆弱也最為人誤解的生態系。 --《洛杉磯時報》書評 環保類著作往往對事物的人性層面略而不提,而本書則著重於為生計憂 心忡忡的真人實事,是一本充滿科學與自然觀察,蘊含出奇張力的佳構。 --《文明》雜誌 《海洋之歌》當屬永遠改變我們對某一課題看法的革命性作品。 --《訪談雜誌》   沙芬納對海洋困境的第一手描述,揭露了人性面和我們利用海洋的代 價。本書權威而客觀,是迄至目前為止在海洋保育上最值得一讀,也最為令 人激賞的作品。              ──茱莉•帕卡德(Julie Packard)                     蒙特婁水族館執行董事 1 1
  • 汤姆斯河

    作者:[美] 丹·费金

    它曾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农业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 从莱茵河辗转俄亥俄河谷扩张近百年后,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来到汤姆斯河镇,成为当地最大的私人雇主,也使小镇发展成全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了化学污染物。 1967年,对镇上的供水系统做出调查后,当地水务公司和化工厂达成秘密协议,并发布调查结果:“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 1974年,居民再次发现饮用水味道不对,当地报纸开始关注污染和健康的“传闻”,县卫生部调查后不了了之。1975年,公司再次做出回应:“饮用水绝对安全。” 1982年,13岁的兰迪被确诊患上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纽约医院的医生发出感慨:“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当地居民谈癌色变。此后,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介入调查。 1984年,汽巴-嘉基排污管道破裂,天机泄露。 1986年,新泽西州卫生部展开全面调查。 1991年,汽巴-嘉基关闭了汤姆斯河镇的排污管道。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1997年,瑞士总部把化工生产迁移到了中国和印度。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使用国。1996-2010年,中国的苯、乙烯和硫酸的产量翻了两番。巴斯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有7000名员工和40家工厂。陶氏化学,在中国有4000名员工和20家工厂。
  •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作者:Jonathan Watts

    An essential and incisive discussion on China today - a country on an environmental precipice that will affect the entire world.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biggest crisis. With foul air, filthy water,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encroaching deserts, China is already suffering an environmental disaster.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either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s. Traveling the vast country to witness thi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Jonathan Watts moves from mountain paradises to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responses of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to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At heart his book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 demonstration that – even with the crisis so severe, and the political scope so limited –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individual lives in a country all too often viewed from outside as a faceless stat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 and the world’s – greatest crisis. With filthy water, choking emissions and an unsustainable appetite for resources, China’s development has taken our planet to the environmental edge. Now it faces a stark choice that will affect us all: accept catastrophe or make radical chang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award-winning correspondent Jonathan Watts travels from mountain paradise to blasted desert, through eco-cities, coal mines and industrial wastelands, examin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ose at the top of society and the problems and hopes of those below. His travelogue will interest anyone concern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ecurity, globalisation or climate activism. At heart, it is not a call for panic, but an expression of hope that – despite political constraints – individual choices can make a difference. Consistently attentive to human detail, Watts vividly portrays the diversity of a country too often viewed as a faceless machine. No reader of his book – no consumer in the world – can be unaffected by what he presents.
  • 低碳阴谋

    作者:勾红洋

    《低碳阴谋》主要从“碳关税”和“碳减排”两个方面入手,挖掘出了隐藏在两者背后巨大的阴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力环保问题企图扼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让发展中国家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此次金融危机买单,继续牵制和盘剥发展中国家,以维持两极世界的格局。《低碳阴谋》深入地触及了隐藏在碳关税、碳排放等国际经济协定背后的阴谋,对欧美积极构筑的“低碳”壁垒给予了深扒,并对碳经济地图、碳贸易、低碳未来图景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动向进行了详尽地解析。 最近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被视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项事关“人类未来”的会议却演变成了一场吵架大会。针对碳排放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斗,且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 《低碳阴谋》读者对象:从事财经、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工作或对财经、管理、国际关系感兴趣的人;崇尚低碳生活的人。
  • Silent Spring

    作者:Rachel Carson

    First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in 1962, Silent Spring alerted a large audience to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dangers of indiscriminate use of pesticides, spurr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laws affecting our air, land, and water. "Silent Spring became a runaway bestseller, with international reverberations . . . It is] well crafted, fearless and succinct . . . Even if she had not inspired a generation of activists, Carson would prevail as one of the greatest nature writers in American letters" (Peter Matthiessen, for Time's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the Century). This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celebrates Rachel Carson's watershed book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 and activist Terry Tempest Williams and a new afterword by the acclaimed Rachel Carson biographer Linda Lear, who tells the story of Carson's courageous defense of her truths in the face of ruthless assault from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year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Silent Spring and before her untimely death in 1964.
  • 商业生态学

    作者:保罗·霍肯

    传统商业活动对地球资源大量吞噬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面临空前挑战,而环保主义者和支持环保企业的种种措施也未能触及问题的要害。《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指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情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惟一的真正出路。在该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自我推动的,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一致,而非道德或规章约束的。《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观点新颖,耐人寻味,1998年被美国67所商学院教授评选为商业和环境学教材的第一名。
  •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并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是一本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它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被称为其引发的轰动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要大。 “人类正在毁灭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卡逊这样警示着狂热的人们。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 大灭绝时代

    作者:[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 蕾切尔·卡逊

    作者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正是这个最终指向人类自身的潜在而又深远的威胁,让公众突然意识到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从而开启了群众性的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不仅如此,卡逊还尖锐的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今日中国,一方面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早就不是潜在问题而是触目惊心的现实。全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中,中国占7个。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达不到我们自己制定的(较低的)国家二级标准。河流湖泊全面污染,已经危及日常用水。由于环境污染,癌症患者急剧增多,且有明显低龄化趋势。癌症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成为与经济起飞奇迹相伴随的另一大奇迹。与如此恶劣的环境恶化相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保护意识都远远没有跟上。多数人希望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恰恰根源于我们现代性的存在方式。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要求一个从观念、制度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而第一步,是对问题本身有充分的意识。 45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对美国人而言或许有些过时,对中国人来说却显得是一篇委婉的时事报告文学。环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年人的。愿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优美的英文,不仅提高了英文水平,而且感受到作者苦心孤诣的生命讴歌和未来忧思,从而反省现代人的存在方式,肩负起拯救人类未来的伟大责任。
  • The World Without Us

    作者:Alan Weisman

    A penetrating, page-turning tour of a post-human Earth In The World Without Us, Alan Weisman offers an utterly original approach to questions of humanity’s impact on the planet: he asks us to envision our Earth, without us.In this far-reaching narrative, Weisman explains how our massive infrastructure would collapse and finally vanish without human presence; which everyday items may become immortalized as fossils; how copper pipes and wiring would be crushed into mere seams of reddish rock; why some of our earliest buildings might be the last architecture left; and how plastic, bronze sculpture, radio waves, and some man-made molecules may be our most lasting gifts to the universe.The World Without Us reveals how, just days after humans disappear, floods in New York’s subways would start eroding the city’s foundations, and how, as the world’s cities crumble, asphalt jungles would give way to real ones. It describes the distinct ways that organic and chemically treated farms would revert to wild, how billions more birds would flourish, and how cockroaches in unheated cities would perish without us. Drawing on the expertise of engineers, atmospheric scientists, art conservators, zoologists, oil refiners, marine biologists, astrophysicists, religious leaders from rabbis to the Dali Lama, and paleontologists---who describe a prehuman world inhabited by megafauna like giant sloths that stood taller than mammoths---Weisman illustrates what the planet might be like today, if not for us.From places already devoid of humans (a last fragment of primeval European forest; the Korean DMZ; Chernobyl), Weisman reveals Earth’s tremendous capacity for self-healing. As he shows which human devastations are indelible, and which examples of our highest art and culture would endure longest, Weisman’s narrative ultimately drives toward a radical but persuasive solution that needn't depend on our demise. It is narrative nonfiction at its finest, and in posing an irresistible concept with both gravity and a highly readable touch, it looks deeply at our effects on the planet in a way that no other book has.
  • 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

    作者:[英]凯.米尔顿

    目录; 第一章 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决定论 1.人类学有何特别之处 2.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3.人类学与环境话语 4.环境决定论探析。 第二章 文化与生态学 1.作为中介的文化 2.环境决定论 3.文化决定论 4.忽略文化概念 5.直观感知 6.找回文化概念。 第三章 社会科学中的环境决定论 1.环境经济学 2.社会和政治理论中的环境决定论 3.人类学中的环境决定论 4.文化理论可以提供什么。 第四章 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多样性 1.考基人的信息 2.原始生态智慧的神话 3.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 4.跨文化比较的经验。 第五章 全球化、文化与话语 1.对于世界体系的研究 2.作为现代性后果的全球化 3.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4.全球化与文化理论 5.作为双重过程的全球化 6.文化与话语。 第六章 全球环境决定论的话语文化 1.全球意识 2.全球论视角 3.反全球论 4.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5.投谁一票 6.辩论之外的话语。 第七章 人类学、社会科学和环境决定论 1.再谈文化 2.一种交叉学科的方法 3.文化理论与环境决定论
  • 气候改变历史

    作者:[美]狄·约翰,王笑然 主编

    ★ 全球著名史学家亨廷顿、许倬云等关于气候改变历史的代表作,首次结集,独家引进出版。 ★ 成吉思汗征服了欧洲,最终却被气候征服;17世纪中国(明朝)和世界的普遍危机,气候居然是罪魁祸首……大师条分缕析,讲述气候角度的世界史。 ★ 雾霾等恶劣天气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历史?本书将给予现代人以历史学家的思考与启迪。 ★ 历史研究者、历史院系学生、历史爱好者,了解世界环境历史最新成果的必读书。 环境历史学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地域界限,让人回归到自然中,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人类历史。《气候改变历史》一书遴选了气候影响历史的代表性文章,话题涉及全球范围。以环境历史的开山人埃尔斯沃斯•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为起点,分别介绍世界气候的历史变化、气候对世界格局和文明形成的影响、气候对西方殖民历史的影响、中亚少数民族的大举迁移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气候在复杂性社会瞬间崩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本书入选作者,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学大师亨廷顿、汤因比,其他人亦称当代重量级的环境历史学家,特别是约翰•F•理查兹(John F. Richards)、阿尔弗烈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马立博(Robert Marks)几位,还有中国读者熟悉的台湾学者许倬云,都在环境历史上富有建树,他们叙述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选译宗旨在,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新颖、更为宽广的史学天地,让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环境历史这一全新角度,去重新认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