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访谈录

  • 投资之道

    作者:理森

    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专业领域投资者,历时6年,走访两岸三地,深入华尔街金融中心,深度探访海内外最为著名、最为顶尖、最为专业的12名杰出华人投资者,这些杰出投资者经历数十年的投资历练,获得业界公认的优秀业绩,形成鲜明而又风格迥异的策略,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及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理念、风格、经历,并具有广泛的地区、行业、策略代表性。 《投资之道:全球杰出华人投资者访谈录》以访谈形式,将这12位投资者的深刻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以及奋斗经历娓娓道来,将其成功的理念、观念、策略全部或部分奉献给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的中国投资界。堪称一场与华人投资大家的灵魂交谈,一堂享受多种投资理念策略的精神盛宴,一路重温杰出投资者成功历程的辉煌之旅,一次深刻借鉴、自省、提升的心灵顿悟。
  • 卡斯特罗访谈传记

    作者:(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法国)伊格纳

    《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总司令十分成功地使我们了解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感受,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农村的生活,这一幕幕往事在总司令的笔下栩栩如生,使读者浮想联翩,宛如闭着眼睛进入他家后院的柑橘园,发现各种酸性水果应有尽有。菲德尔·卡斯特罗是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他具有人应有的美德,同时具有巨大的个人魅力。他与公众交流的娴熟才能仿佛浑然天成。他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感,他对关乎民族性的一切事物具有超级敏感。他喜欢精确、准时。他常就任何一个题目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数学计算。与他打交道,来不得半点粗疏。他记得最小的细节。能幸运地在有生之年成为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人并不多,菲德尔是其中之一。他是国际政治中最后一个“神圣人物”。他属于那一代传奇的造反者:曼德拉、胡志明、卢蒙巴、阿米尔卡尔·卡布拉尔、切·格瓦拉、卡洛斯·马里盖拉、卡米洛·托雷斯、图西奥斯·利马、迈赫迪·本·巴尔卡;他们都怀着正义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投身政治,踌躇满志、满怀希望,试图改变早期苏美冷战时代那个不平等和歧视人的世界。
  • 我心狂野

    作者:(美)克里斯・罗德雷

    《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讲述大卫·林奇,1946年1月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市,当代美国电影界的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画家、作曲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从《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诡谲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的极端暴力,从《迷失高速公路》(Lost Highway,1997)的混乱到《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的梦魇。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人们为他专门发明了“林奇主义”(Lynchian)一词。
  •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作者: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1928-1999)本人如同其影片的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他不喜欢接受采访,更希望通过影片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本书第一次将库布里克为数不多的访谈汇集在一起,影评人士和普通电影观众都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位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书中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采访者包括吉恩•西斯科尔、杰里米•伯恩斯坦和吉恩•菲利普斯等。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访谈中,库布里克还热情洋溢地谈论摄影器械和音效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影片的效果更加惟妙惟肖…… 库布里克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全程掌控,他在书中细述了这一工作习惯。“所有手持拍摄的工作都是我来亲自做,”他在1972年就《发条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我自己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发现即使是对最有才华、最敏感的摄影师,我也不可能解释清楚我想在手持拍摄中得到怎样的画面。” 访谈中呈现的库布里克既不刻意设防,也不躲躲闪闪,相反,他坦白率直,坚持己见,同时还自信满满,能说会道。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组织天赋,言语间常常一字不差地成段引用各类影评、书籍和文章。尽管在外人眼中库布里克是一位离群索居的隐士,但是书中访谈展现的这位导演平易近人,机智诙谐,渴望与他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幕后故事是怎样的? 《2001:太空漫游》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到底是什么关系? 库布里克为什么不愿提及《斯巴达克斯》? 为什么库布里克生前要禁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 揭开谜团,走进更真实的库布里克!
  •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作者:[英]达纽西亚·斯多克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容简介:1996年,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英年早逝,电影界顿时失色。《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及《红》、《白》、《蓝》三部曲给基氏来了世界级电影人的美誉。基氏为人出奇低调,甚至对自己的工作和天赋也不太经意,不过书中这些坦诚、细致的访谈显示出他对电影的一种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激励他度过了波兰在二战及战后那一段纷乱的岁月。 基氏致力于电影事业也映照出波兰重新寻找自我的斗争。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东欧诸国变故,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心也转向法国。辗转于波兰、法国期间,基氏创作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最重要的电影作品。
  • 许倬云谈话录

    作者:许倬云口述,李怀宇撰写

    许倬云,1930年生,一生辗转变动,是真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许倬云口述,从无锡世家许家谈起,回忆抗战军兴迁徙不断,杂读群书,胜利后受教辅仁中学,入台湾大学名师云集,赴芝加哥大学大开眼界,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回台身经砥砺,后任匹茨堡大学教授至今,其间与文化大家切磋学问,构建思想体系,心系台湾起飞,关注大陆改革,推动两岸高等研究院。泛舟万古江河,探索历史变幻与价值重建,思考中国转舵与世界融合。下篇从访问者角度,杂记谈话因缘,讲者动情,听者会心,相激相荡,直观呈现智者人格魅力。此外四十余幅影像,展示出一个人、一个家庭百年来的历史气象。
  • 美人赠我蒙汗药

    作者:王朔,老侠

    王朔果然是个人物,当你带着一些疑问一些挑剔想看完他的大作后好好说几句时,却发现你想到的话都被王朔在书里说完了,因此,你不能不慨叹王朔聪明,他太了解读者的心态和他们想知道的是什么了。 在这本对话形式的作品中,王朔又以他一贯的口吻说出了他对当今某些文化现象的评价,比如附庸风雅的中国电影、欺世盗名的传统,金庸的媚俗和媚俗的余秋雨,没有魂的现代文化等等,王朔对此都一一放出“狂话”······
  • 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作者:[美]乔纳森•科特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 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

    作者:[澳]拉莫娜•科瓦尔

    本书采访的二十八位小说家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举世瞩目且备受尊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晚年才接受采访,如约瑟夫•海勒、朱迪斯•莱特、索尔•贝娄、诺曼•梅勒、约翰•莫蒂默、哈罗德•品特——这类访谈苦乐参半,带着强烈的行将终结感。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则恰逢壮年,正活跃于主流文学圈,如伊恩•麦克尤恩和珍妮特•温特森——这类访谈充满兴奋和新鲜感,带着一颗依旧探索的心保持对当下的关注。 这些访谈充满了乐趣、洞察力和独一无二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拣拾意外的珍宝。 ———————————————— 清点28位举世瞩目的文坛巨擘 探寻28个走出孤独斗室的灵魂 约瑟夫•海勒 朱迪斯‧莱特 索尔•贝娄 诺曼•梅勒 哈罗德•品特 伊恩•麦克尤恩 珍妮特•温特森 奥兹…… 《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热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