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梁实秋

  • 雅舍小品·上册

    作者:梁实秋

    《雅舍小品(上册)(插图典藏版最新修订)》分为雅舍和北平年景两辑。梁实秋编著的《雅舍小品》是现代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奇迹,梁实秋似乎跳出了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性,专心致志地描写人性。这些小品中自然流露着梁实秋的爱憎感情,也有形象的比喻,但是这种感情与想象力是受理性控制的,而且理性的因素还给文章增加了一种哲理内涵。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对这个题目的爱憎,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使这种文体介于纯美的艺术品与逻辑论证的论文之间。
  •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但是,心中对于中国的感情永远不变,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台湾,一颗心一直是中国的。 他的女儿梁文茜说过:“人不管流浪到多远,对于故乡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我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美国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他说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我必然要站在中国这边,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梁实秋所代表的流浪的中国人,人虽流浪,但是感情永远扎根在中国。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情,我们也都一样“流浪”在世界各地,孤独过,迷茫过,苦过累过,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感情——对故国故乡的眷恋,在这种感情的慰藉下,再多的颠沛流离,都是对人生的献礼。 本书辑选梁实秋论中国人,写中国事,念中国情的散文杂文,文中或戏谑幽默,或讽刺针砭,或优雅温和,其实都体现了他对中国的一种拳拳之意。
  • 雅舍随笔

    作者:梁实秋

    本书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多年的读书札记、写给友人的信件以及多篇充满人生思考与感悟的诗歌。梁先生的文字恰如其人,真诚、平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他广博的学识,对朋友的亲厚,和对人生以及世间万物的包容、欣赏和发自心底的珍爱。 这本书对梁实秋个人思想和经历的呈现最多,也因此烙印着他个人生活的痕迹。尤其是那些书信,比正式的文学作品更能显示出作者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虽然文字未经雕琢,但蕴含其间的那份真切赤诚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
  • 秋室杂忆

    作者:梁实秋

    《秋室杂忆》以梁实秋先生个人回忆录为主:历经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直到中年时期。加上两篇附录,共8篇文章,约10万字。
  •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本书全面收录了梁实秋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既有酒楼饭庄的招牌菜,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梁先生自嘲嘴馋,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即使身居台湾,仍对老北京的美味念念不忘。《雅舍谈吃》不仅写出了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情意。 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也不只代表着地域文化,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岁月对于故土的集体记忆。飘香的菜品,远去的叫卖声,有家的味道,有故乡的影子,每每读来心头总会泛起涟漪,触动心底那永远不会淡去的亲情和乡情。
  • 雅舍小品

    作者:梁实秋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简介: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 馋非罪

    作者:梁实秋

  • 雅舍谈艺

    作者:梁实秋

    本书将梁实秋先生《谈舍谈吃》和《骂人的艺术》两部作品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我们也将大师的幼女,美籍华人梁文蔷博士在多年前写的《谈雅舍谈吃》的文章也收入进来,意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读者从亲情角度了解和体会大师的作品,还可以了解“雅舍”后代,营养学家对于吃的艺术的研究和发展。
  • 雅舍小品

    作者:梁实秋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雅舍小品》主要内容包括: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能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即逝却又是最宝贵的。
  • 雅舍小品

    作者:梁实秋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所取都是寻常事物,或一饭一蔬,或一画一书,这一切看似平淡,却分外有趣。这份“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生活。
  • 人权论集

    作者: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

    《人权论集》(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著)主要内容: 1929年,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体制,反对“训政”,维护自由,要求尽快落实“宪政”。这场运动震动了文化思想界,许多学者先后卷入其中。最终,面对统治者的暴力专横,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 这场人权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宪政史上意义深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这场运动的原始材料记录,《人权论集》一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非常值得今天的国人重新了解阅读。
  • 沉思录

    作者:玛克斯·奥勒留(Aurelius.M.)

    沉思录,ISBN:9787201070919,作者:(古罗马)奥勒留 著,梁实秋 译
  • 心守一事去生活

    作者:梁实秋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变化,保持欢喜;面对复杂,保持简单。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够摆脱那些和别人生活表面的相似。 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幸福才会生长;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乐。 像梁实秋一样雅致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平淡,自由,快乐。 贪婪使人混沌,混沌使人无力。最好的日子,是用心在一事一人,简单即快乐,少却有力量。 《心守一事去生活》收录豆瓣、人人、百度、新浪、网易、腾讯等亿万网友推荐最多的篇目。养鱼种花,读书写字,听戏喝茶,旅行观光等等,这些日常的轻微小事,透露出梁实秋先生知足自娱、豁达俊逸的心境;看得见其随缘简单的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 彼得·潘

    作者:James Matthew Barrie

    《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 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1904)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最為著名的劇作,而《彼得潘與溫迪》(Peter Pan and Wendy)是他1911年將其小說化的小說題目。二者皆講述了彼得潘,一個會飛的拒絕長大的頑皮男孩在永無島(Neverland)與溫迪以及她的弟弟們的所遭遇到的各種歷險故事。 彼得潘的劇作於1904年12月27日在倫敦首演,由Nina Boucicault領銜主演。1905年於百老匯上演,主演為Maude Adams。不久後由Marilyn Miller和Eva Le Gallienne參與演出的無聲電影於1924年上映。此後這部劇作曾被改編為音樂劇,電視節目以及兩部有聲電影——其中1953年的電影是由迪士尼出品的標準長度的動畫電影,另一部則是2003年的英國電影,以其華麗的場景及特效著稱。彼得潘的舞台劇在英格蘭是以其最初的形式每年上演。而美國上演的則是1954年的音樂劇版本,此版本因在電視上播出而流行。 小說於1911年首次發行。原版書包括由藝術家F. D. Bedford所繪製的一幅卷首插圖以及11幅黑白插圖。如今小說出版多冠以《彼得潘與溫迪》之名,或僅僅是叫做Peter Pan。 1929年貝里將彼得潘作品的著作權捐贈給了倫敦的一間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希望能將賺得的版稅用來救助兒童。然而這也使得彼得潘的版權問題複雜化。 ————————————————————————— 情節: 雖然彼得潘故事的戲劇和小說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相差並不大。兩版中的彼得潘都是晚上出現在倫敦肯辛頓區,在開著的窗子外聽達林太太(Mrs. Mary Darling)講睡前故事。一天晚上他被發現了,在逃跑中他丟失了影子。回來找影子時,他吵醒了達林太太的女兒,溫迪(Wendy)。 溫迪幫他修好了影子。彼得發現溫迪也知道很多故事,於是他邀請溫迪到永無島(Neverland)來做他們這一群遺失男孩(Lost Boys)的母親。他們都是在肯辛頓公園走失的孩子。溫迪答應了,同她的兩個弟弟,約翰和麥可一起跟著彼得潘前往了永無島。 在前往永無島的途中,他們充滿魔幻色彩的飛行遇到了許多危險。孩子們被大炮從空中打落,而由於小仙女叮叮鈴(Tinker Bell)的陷害,溫迪差點被一個遺失男孩殺死。之後彼得和他的夥伴們為溫迪建了一棟小房子(Wendy House),讓她住在裡面養傷。很快約翰和麥可也適應了遺失男孩的生活。 彼得邀請溫迪去他在地下的家,而溫迪也馬上習慣了母親的角色。彼得帶領著溫迪和她的兩個弟弟進行了多次歷險,他們第一次真正遇到危險是在美人魚的礁湖。在那裡彼得和遺失男孩們救了虎蓮公主(Princess Lily),但是也捲入了與海盜的戰爭中。他們的敵人中就有惡魔胡克船長(Captain Hook)。胡克船長抓傷了彼得。他讓溫迪乘著風箏逃走,自己卻束手無策的躺在漲潮時的岩石上。他確定自己要死了,但是他認為死亡本身就是「一次宏大的冒險」(an awfully big adventure)。幸運的是,一隻鳥把自己的巢借給彼得當作小船,他回到了家。 因為彼得救了虎蓮,他得到了印第安族人的幫助,他們為彼得的家當守衛來抵抗下一次的海盜襲擊。與此同時,溫迪愛上了彼得。彼得對於溫迪的感情感到不解與煩躁,他說出了他的感受,卻傷害了溫迪的感情。她決定帶著約翰和麥可回到英格蘭。然而不幸的是,胡克船長抓住了他們,並且在孩子們睡著的時候向彼得的藥里下毒。彼得不知道這些事情的發生。他睡醒以後,小仙子叮叮鈴告訴他溫迪他們被抓走了。為了讓溫迪高興,彼得想喝下他的藥。叮叮鈴來不及告訴他毒藥的事,於是她代替彼得喝下了藥。在她瀕臨死亡之時,彼得祈求到了那些仍然相信仙子存在的孩子們的同情,救活了叮叮鈴。 彼得在前往胡克的船的途中看到了一隻會發出鐘錶一樣滴答響的鱷魚,於是他決定自己也學著鱷魚發出這種聲音,這樣路上就不會被野獸襲擊。然而他上船的時候忘記了停止發出這種聲音,結果海盜們以為是鱷魚來了。海盜們在船上搜尋鱷魚的時候,彼得潘潛入船倉偷到了鑰匙放了大家。當海盜察覺了床倉裡的聲音前來查看時,彼得就殺死他們。最後彼得輕易的打敗了胡克船長,讓他掉進了鱷魚的嘴裡,救出了所有人。然後他們乘著船回到了倫敦。 為了讓心碎的母親不再傷心,溫迪決定回家,並將所有的遺失男孩也帶回了倫敦。在溫迪和她的弟弟到家之前,彼得飛在了他們前面,想把窗子關上,這樣溫迪就會以為她的母親已經忘記了她。然而當看到溫迪的母親為了溫迪而傷心時,他還是痛苦的飛走了,留下了一扇開著的門。 之後不久他又回來了一次,見到了溫迪的母親。她同意收養那些遺失男孩。她希望也收養彼得,但是彼得拒絕了。他怕他們會「抓住他並且把他變成一個大人」(catch him and make him a man)。同時故事中也暗示瑪麗年幼的時候也認識彼得。 彼得承諾每年春天會為了溫迪回來。故事的最後,溫迪望向窗外,向空中說道,「你不會忘記會為我而來吧,彼得。請千萬,千萬不要忘記。」(You won't forget to come for me, Peter? Please, please don't forget) ———————————————————————— 主題: 這部劇的副標題「不會長大的男孩」強調了這個故事最基本的主題:童年的純真與成年人的責任之間的衝突。彼得拒絕了從兒童轉變為成年人,並且鼓動其他的孩子也這樣做。然而書中的第一句「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以及故事的結局表明了這個願望的不現實性。在這種轉變之中也有著悲劇的成分。 ———————————————————————— 根據日本富士電視台系列的節目「軼事泉水 ~好棒的冷知識~」裡說明,彼得潘不為人知的秘密,據節目人員他們找到貝瑞博物館裡的一位叫比爾·達令(Bill Darling)的人解釋道,貝瑞在他初版的小說裡寫著[1],原文:「When they seem to be growing up,which is against the rules. And Peter was killing them off vinddictively as fast as possible。」(當孩子們長大了,那就違反了永無島的規則,彼得會以最為惡毒的報復心態,快速的殺了那些長大的孩子們。) 之後比爾·達令的補充他的想法,就說彼得可能第一先用他隨身的匕首殺死了長大的孩子們,又或是像虎克船長的右手被鱷魚被吃掉一樣,長大的孩子們被鱷魚吃掉,彼得卻視而不見,又或是他與小仙子叮克貝爾連手,讓長大的孩子們飛上天,然後又讓他們掉下摔落致死。這就是為什麼彼得潘的朋友都是小孩子,而沒有年長的朋友。 由於有這些負面的情節,會讓後來的孩子對彼得潘有著負面的影響,因此後來的譯著和再版著把這些情節都被刪掉而替換了。但主要是原作小說彼得與溫蒂裡,頁數超過300多頁,為了讓看圖說故事的孩子們而精簡內容,而這部份又讓孩子們感到錯愕,所以這個部分被刪除了。
  • 雅舍遗珠

    作者:梁实秋

    《雅舍遗珠》包括“雅舍小品补遗”、“雅舍诗和小说”、“雅舍尺牍”三部分。“雅舍小品补遗”收集了梁实秋以诸多笔名发表的散佚于各种报章杂志的散文小品,它们或在平淡朴实中流露风趣,或在幽默诙谐中显现温厚,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潇洒隽永,明丽生辉,可与《雅舍小品》媲美。“雅舍诗和小说”重现散文大师创作生涯中长期湮没不彰的一隅,为其文学历程作了最完美的补白。梁实秋以新诗和小说在文坛初试锋芒,其早期的作品也颇具特色。 “雅舍尺牍”是梁实秋写给文友、学生及读者的私函,文笔洗练,情致丰盈,展现了文学大师“家常”的一面。
  •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雅舍谈吃(最新修订 插图典藏版)》内容简介: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雅舍谈吃(最新修订 插图典藏版)》分为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和吃东道西三辑,收录了《铁锅蛋》、《酸梅汤与糖葫芦》、《北平的零食小贩》、《由熊掌说起》、《记日本之饮食店》、《豆腐干风波》等作品。
  •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经典 (全十本)

    作者:(英)莎士比亚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我们将梁实秋的译本从台湾迎回,与大陆读者见面,选取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10部莎翁作品,组成“梁实秋译莎士比亚经典”丛书,出版双语纪念单行本。 ★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 梁实秋历时37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史和中国莎学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 ★ 独家引进台湾版权,企鹅与中译出版社联袂打造精品力作 ★ 梁实秋对莎翁作品中各种双关语、熟语、俚语、典故等,不但直译,而且加了大量注释 ★ 每剧均有序言,并对该剧的版本、着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该剧的意义及批评意见等均有论述
  • 人生忽如寄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作品涉及日常生活感触,无论是寻常小事,还是人情义理,均有一番趣味与洞见。其文风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从容洒脱,篇篇读来,幽默风趣,调侃而不失委婉,笑谑却不轻浮,博于用典,引人入胜。 本书从《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作品中撷取了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不管是《雅舍》《下棋》《孩子》,还是《旅行》《衣裳》《梦》,每一篇作品均折射出大师的光芒,篇幅不长,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意。阅读本书,能深深体味大师对人生的深刻顿悟、独到理解,既能丰富阅历,又能获得睿智。
  • 梁实秋杂文集

    作者:梁实秋著

      选编大师的作品不容易,那洋洋两千万字的大作,每一篇文章都折射着人生的历练,每一笔都凝聚着梁实秋——这位一代散文宗师的高度。 我的选择无意于置身于一座时空小屋,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从远去的年代,从月光的洁净中涌过来,迫我和大师的心灵对话,感受大师那“灿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言志小品、恋秣篇章。循着他的心迹,看他从“兼济天下”转至“独善其身”,倾心于审美地享受人生,以苦写乐再写智。他1903年1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23年自清华毕业,即赴美留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在南北数所大学执教;20世纪30年代为著名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成员;1938年入蜀,蛰居重庆北碚;1948年赴上海转广州后去台湾,直至1987年11月遽归道山。 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喜爱。
  • 骂人的艺术

    作者: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