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

  • 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

    作者:刘新利

    该书以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和宗教为着眼点,研究了德国历史上民族和宗教的复杂关系。该书认为,与基督教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的德意志民族,其身份认同因素除了包括语言、地域、政权、信仰等普遍内容以外,还特别有一个多元的分离性因素:不承认分裂的现实就不能统一的民族特征。 在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甚至一度出现宗教扮演民族角色,民族发挥宗教作用的现象。在德意志人从古代日耳曼人中脱离出来的同时,基督教传遍中欧大陆,德意志人在成为法兰克王国臣民的同时成为耶稣基督的信徒。后来,在欧洲列强展开争霸角逐、欧洲帝国的理想重新兴起的时候,德意志民族借助普鲁士王国由问候语民族转向政治民族,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其间,民族发挥了宗教的作用;德意志的民族国家一度成为民族的信仰。
  • 德国的故事(下)

    作者:文聘元

    《德国的故事(下):现代德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为《话说西方》丛书第十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现代德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话说西方》纵览古今,气势恢弘,展现西方历史的风云,描摹西方文化的变迁:流动的历史,深缓而又跳跃;机智的哲学,明白而又活泼;多彩的文学,灿烂而又辉煌;多姿的艺术,美妙而又鲜活;自然的地理,百态而又神奇。无论是历史、文学和艺术,还是哲学和科学;无论是令人高山仰止、叹为观止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还是现代的西方文明,在这里,历史的激荡,哲学的睿智,文学的意象,艺术的美感,科学的真谛,作者的讲述均能做到丝丝入扣,娓娓道来,在思索与描摹的求真之中,在时代与篇章的交织之中,在历史与地理的时空之中,展现了一幅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宏伟画卷。
  • 德国的历史观

    作者:(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 地图上的德国史

    作者:孟钟捷,霍仁龙

    《地图上的德国史》一书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 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古代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攻防战 ——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 ——马丁•路德的生平轨迹 ——普鲁士的崛起历程 ——俾斯麦的精妙外交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的蛛丝马迹 …… 德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 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 丛书简介 : 地图具有直观简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弥补文字之不足,增强学术作品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在国外历史学界一向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历史地图集类著作是相当成熟的一个种类,如我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和《钱伯斯历史地图集》,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他地图加文字的通俗历史地图集著作也相当常见,国内亦有所引进。 但反观地图和历史地图集在我国本土的应用发展状况,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图说”作品虽多,“地图说”作品却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可算是极为罕见,这样的空白状况,与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地位不甚符合,不利于国内研究界与国际研究界的接轨。 本套“地图说史”丛书正抓住了这样一个空白点,力图将丰富的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颇具创新意义。
  • 德意志人

    作者:(德)埃里希·卡勒尔

  • 德意志史(第二卷)(全二册)

    作者:布劳巴赫(德)等,陆

  •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作者:李工真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内容简介: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
  •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作者:[德]海靖夫人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是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在中国期间(1896年—1899年)所写的日记节选。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在德国军事强占胶州湾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大背景下,详细描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状。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十章,依次介绍了海靖在北京、武昌等地公使生活,和当时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作者海靖夫人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隽永的文字,再现了晚清时中国的内忧外患,落后残败的现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 工程师史

    作者:Walter Kaiser,Wolfga

    《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是由Walter Kaiser和Wolfgang Konig主编的Geschichte des Ingenieurs——Ein BeruFin sechsJahrtausenden一书的中译本。《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较为完整地向读者介绍了6000年来工程师在人类文明技术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所作出的贡献,旨在为历史研究人员提供工程师历史的总体介绍,希望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工程师介绍这一群体的传统,有助于他们温故知新。《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揭示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工程师的重要职业特点,例如必须不断应对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必须提高对这一职业经济、法律和伦理层面的敏感性。 《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可供工程师和从事高等工程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人士作为参考书籍使用。
  • Eichmann in Jerusalem

    作者:Hannah Arendt

    Hannah Arendt’s authoritative report on the trial of Nazi leader Adolf Eichmann includes further factual material that came to light after the trial, as well as Arendt’s postscript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that arose over her account.
  •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

    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 中国冲击

    作者:【德】弗朗克·泽林

    泽林结合游记与评述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充满吸引力的中国全球化经济战略的图景。 在作者的笔下,用时间路程和头脑刻画出的中国,让世界多了份了解,让中国人多了些陌生。在世界和中国之间,他的文字不仅是桥梁,更是一面镜子,帮助人们彼此参照并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白岩松 本书生动地反映了一位西方资深记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深刻理解,对西方发达国家日渐失去其昔日的优势流露出某种忧虑,并对欧洲少数领导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曾对中国说三道四的不当言行进行了鞭挞,值得一读。——梅兆荣 在当今世界上,好话没任何用处,真话才有价值。本书作者没带着任何先验的视角,只是将自己的走访、见闻、分析和结论真实地写出来一一不料却是一种“不一样”的看法。那么中国人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呢?我想,思辨今天的自己,为自己的明天定位。——冯骥才 弗郎克•泽林以亲历的形式,写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震惊性体验。弗郎克•泽林的观察和分析极具洞察力。这本书让西方读者震惊,也
  • 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

    作者:陈星波,张啸

    1944年12月16日,纳粹德国在西线的阿登森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守望莱茵”行动。这场美军称之为“突出部之役”的战斗,在西方众多书籍和史料中都被认为是希特勒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其实不然,这次战斗之后,希特勒又下令将在阿登森林中大伤元气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下辖党卫军第1、第2、第9、第12装甲师)秘密撤出, 调往匈牙利,准备再打一场大规模进攻战,代号“春醒”。这场亦被称为“巴拉顿湖攻势”的战役虽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无任何影响,但却是德军真正在整个大战中发起的最后一次主动攻势,战役初期甚至还夺回了一些地盘。但这次战役也暴露了希特勒眼中或者说德军纸面上的那些“精锐”部队早已外强中干的事实——苏军发动反击还不到24小时,德国人就全面溃败了。在这之前,虽然德军在布达佩斯的解围行动中屡战屡败,但是得益于党卫军第4装甲军(下辖党卫军第3、第5装甲师)顽强的战斗力以及匈牙利遍布的河流和泥泞的道路,双方一直僵持到了1944年年底。权衡再三,希特勒最终还是决定把自己手上最后的精锐砸进匈牙利战场,似乎柏林方向的危机并不存在一样。他甚至还幻想着能在解救布达佩斯的同时保住匈牙利的那块小油田,顺便吃掉乌克兰第2、第3两个方面军,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再重新夺回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参战的武装党卫军几支部队更试图把重夺这座油田当作是给希特勒56岁生日的献礼,就如同当年他们重新夺回哈尔科夫一样。
  •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

    作者:【德】斯特凡·约尔丹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内容简介:历史学并没有像数学、物理学一样的一套专门的术语,历史学的语言首先是日常用语,以及来自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术语,但在历史学中,这些术语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精选一百个基本术语,涉及历史研究及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和范畴,反映当前学术界的最新见解。辞条撰写者均为国际史学理论界的著名学者,除了吕特克、科塞勒克、阿斯曼夫妇、科卡、吕森等德国学者之外,还有海登•怀特等美、英、法等国学者。
  • 回形针行动

    作者:安妮·雅各布森

    首度披露大量机密信息揭开“二战”后期美国大举招揽纳粹科学家的黑暗内幕 V-2 火箭、沙林、芥子气等令盟军闻风丧胆的纳粹武器竟是无数人体试验的成果?纳粹科学家们搞过多少令人骇然的人体试验? 为争夺第三帝国的科技遗产,美苏进行过怎样的明争暗斗?为何俘获更多科技情报的苏联最后却输掉了冷战? “阿波罗计划”成功登月的最大功臣竟是纳粹战犯?后者在美国的航天科技、生化武器、火箭与导弹等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 冷战是纳粹科学家恶意引导的结果?美国奉行霸权主义是否与纳粹思想的渗透有关? 美军是怎样将纳粹战犯转移至美国,并将其洗白成美国超级英雄的? “二战”后期的混乱岁月中,美国临诸多艰难抉择,包括如何处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他们正是昔日纳粹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背后的智囊团。一项长达数十年、旨在将希特勒麾下1600 多名科学家转移至美国的秘密计划就此展开,这就是“回形针行动”。 这些科学家大多被指控犯有战争罪,为美国效力后却在火箭技术、医疗以及太空科技领域取得令人尖叫的巨大成就!通过对数十位“回形针行动”参与者的亲属、同事以及前情报人员进行独家专访,并参阅大量政府最新解密文件,作者梳理出21位著名德国科学家完整的人生轨迹。由此,一个被美国军方小心翼翼地守护了70 年的邪恶计划就此曝光!
  • 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

    作者:丁建弘,李霞

    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普鲁士有三个含义:第一,中世纪曾在德意志骑士团统治下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人领土;第二,1701——1918年在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第三,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所设的德国的帮。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了解到,普鲁士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一个德决志邦国。
  • 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斯

    本书写于1930年。当时作者虽相当了解法西斯主义,但对国家社会主义几乎一无所知。当作者还在为书稿的完成而喜悦时,十分震惊地听说国家社会党人在1930年的选举中赢得了最初的胜利。书稿被搁置一旁有一年之久。因为我不想让它在我的三卷本《哲学》之有问世。《哲学》在1931年发表。该书发表后几星期,本书也出版了。为了阐明那个时代,作者利用了仅属于那些特别岁月的事实材料,因而本书在许多方面感染了当时的气氛。尽管自它问世以来已发生了种种事情,但是若考虑一下今天的哲学状况和世界情景,那么作者认为,它在现在和当时一样有效。
  • 最后一道命令

    作者:(德)霍夫曼

    东德末任军职国防部长及国家人民军总司令,从个人的角度描述了两个历史性日期――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之日和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日――间的日日夜夜。 这是一个政治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形势和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霍夫曼将军以其特殊的身份,位居特殊的岗位,直接目击了一系列极其特殊的历史事件。如今,他记录了两支德意志军队合并的全过程。 他的描述比较客观,尽管难免带有个人的情绪。将军在描述这一切的同时,也认真地反思了东德崩溃的历史原因,字里行间充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的回忆,为这页特殊的历史篇章作出了精彩的背景注释。
  • 腓特烈大帝

    作者:(美)基特里奇

    《腓特烈大帝》主要内容简介:腓特烈是生性残暴而又富有文化修养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儿子,年轻的腓特烈丝毫不热衷于权术和战争, 却对文学和艺术很感兴趣, 这使得国王对他的儿子很不以为然。18岁时腓特烈企图逃到英国去, 却被抓回到他盛怒的父亲身边, 命令他看着他的密友和同谋卡茨中尉被斩首,后来他又重获父亲的宠爱, 几年后在父亲的授意下娶了一位德国贵族小姐…… 《腓特烈大帝》是介绍腓特烈大帝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