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罗兰·巴特

  • A Lover's Discourse

    作者:ROLAND BARTHES

    The language we use when we are in love is not a language we speak, for it is addressed to ourselves and to our imaginary beloved. It is a language of solitude, of mythology, of what Barthes calls an 'image repertoire'. This book revives beyond the psychological or clinical enterprises which have characterised such researches in our culture - the notion of the amorous subject. It will be enjoyed and understood by two groups of readers: those who have been in love (Or think they have, which is the same thing), and those who have never been in love (or think they have not, which is the same thing). This book might be considered, in its restless search for authorities and examples, which range from Nietzsche to Zen, from Ruysbroek to Debussy, an encyclopaedia of that affirmative discourse which is the lover's.
  • 羅蘭巴特訪談錄

    作者:羅蘭.巴特,譯/劉森堯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20世紀馳名國際的法國文論家。這本39篇訪談錄,是羅蘭.巴特成名之後,從1962年到1980年(因車禍亡故這一年),總計18年之間,接受法國各報章雜誌訪談的全部紀錄。在這些訪談中,他陸續談到每一本書背後的寫作緣由,及中心題旨。他言簡意賅說出了他不同生命的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發展軌跡。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這本訪談錄是進入巴特思想世界不可少的一本入門書。
  • 偶發事件

    作者:羅蘭.巴特

  •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作者:羅蘭巴特

  • 神话

    作者:罗兰·巴特

    本书采用逐月写作的方式,各篇文章间自然就不刻意地表现任何规律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自我坚持与重复的努力罢了。
  • 显义与晦义

    作者:罗兰·巴特

    本书是罗兰·巴特的第三部“批评文集”。与他谈论文学的方方面面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四部批评文集不同的是,这第三部是有关各种艺术的论文集。像罗兰·巴特写过的其他大部分文本一样,符号学思想也贯穿着这第三部文集,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是作者论述艺术符号学的论文集。
  • Mythologies

    作者: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illustrates the beautiful generosity of Barthes's progressive interest in the meaning (his word is signification) of practically everything around him, not only the books and paintings of high art, but also the slogans, trivia, toys, food, and popular rituals (cruises, striptease, eating, wrestling matches) of contemporary life . . . For Barthes, words and objects have in common the organized capacity to say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y are signs, words and objects have the bad faith always to appear natural to their consumer, as if what they say is eternal, true, necessary, instead of arbitrary, made, contingent. Mythologies finds Barthes revealing the fashioned systems of ideas t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example, for 'Einstein's brain' to stand for, be the myth of, 'a genius so lacking in magic that one speaks about his thought as a functional labor analogous to the mechanical making of sausages.' Each of the little essays in this book wrenches a definition out of a common but constructed object, making the object speak its hidden, but ever-so-present, reservoir of manufactured sense."--Edward W. Said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Paperback edition.
  • S/Z

    作者:Roland Barthes

    Preface by Richard Howard. Translated by Richard Miller. This is Barthes's scrupulous literary analysis of Balzac's short story "Sarrasine." Roland Barthes was born in 1915 and studied French literature and the clas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fter teaching French at universities in Romania and Egypt, he joined th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 where he devoted himself to research in sociology and lexicology. He was a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until his death in 1980. "S/Z" is Barthes's scrupulous literary analysis of Balzac's short story "Sarrasine." "Language was both a luxury and a discipline for Barthes. He pursued a subject through language until he cornered it, until its disguise fell away and it was revealed in a kind of epiphany. In his own way, he cleaned the face of Paris more thoroughly than Andre Malraux did when he ordered its buildings washed down to their original colors and arranged for lights to be played upon them. Musing on the kind of painting done by someone like Ingres, Barthes says that 'painters have left movement the amplified sign of the unstable . . . the solemn shudder of a pose impossible to fix in time . . . the motionless overvaluation of the ineffable.' This might also serve as his definition of classical French prose, and in order to escape its encroachment, Barthes prodded, squeezed and sniffed at language, like a great chef buying fruits and vegetables. He munched distinctions. His sentence rhythms were those of a man who talks with his hands."--Anatole Broyard
  • 批评与真实

    作者:[法]罗兰·巴特

    《批评与真实》是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旧两派一次论战的产品,是巴特对攻击他的一篇文章《新批评还是新骗术》的反击。看来晋仪选译巴特这篇力作,除了它有文献性的价值外,另一原因是她很欣赏作者在他写作中所透露的精神境界:“绝没有权势,只有些许知识,些许智慧和尽可能多一点的趣味。” 目录: 第一部 1.批评的拟真 2.客观性 3.品味 4.明晰性 5.说示无能 第二部 1.评论的危机 2.语言的多元性 3.文学科学化 4.批评 5.阅读 索引
  • 神話學

    作者:羅蘭.巴特

    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是歐美大眾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這些作品裡,巴特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包含在事物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背後推動他的,是一股尋求意義的慾望。像是一個在沙灘上傾聽貝殼秘密的好奇小孩,巴特帶著他獨有的記號學嗅覺,為一個又一個流行符號作出詮釋,孕育著一個正在成長之中的新興學科——記號科學。
  • 罗兰·巴特随笔选

    作者:罗兰.巴特

    内容提要 罗兰・巴特,法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创造性地 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 体系,并形成了独到的关于“文本”的分析方法――解构主 义,对法国以至欧美的文学批评影响颇深。他晚年写作的解 构主义文本《恋人絮语》成为法国的畅销书。 本书从罗兰・巴特的几部重要著作中选译了有代表性 的文论随笔和自述文字。全书按作者最初发表的时间顺序 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Z”、“阅读 的快乐”、“自述”、“恋人絮语”、“符号王国”、“杂录”等九辑。 前八辑概括了罗兰・巴特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探索历程, 作者所采用的絮语形式和独辟蹊径的理论勇气,使这些文 字极具魅力。 “杂录”一辑收选了作者一些单篇作品,其中《埃菲尔铁 塔》一文,是其随笔作品的代表作。罗兰・巴特通过对巴黎 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的详细解读,揭示了铁塔诸多层面 的象征意义,展示了铁塔本身的内在美和符号学理论的活 力。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 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界“新批评派”的重要一员,罗兰・ 巴特的理论体系自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局限性,本书意 在较完整地译介这位符号学大师的原著,至于具体观点的 是非取舍,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 米什莱

    作者:罗兰·巴尔特

    这是罗兰·巴尔特的第二部著作,是一本研究法国历史作家米什莱的专著。但是,这本书不谈米什莱的经历和思想发展,也不追求通过历史或心理根源去解释什么,而是力图找出其人全部作品中的结构性主题。巴尔特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完整的米什莱。正如后者以独特的文笔再现了历史一样,巴尔特也以独特的结构主义方法重建了一个米什莱,从而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天地。
  • 萨德 傅立叶 罗犹拉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萨德傅立叶罗犹拉》为“中期”巴尔特的四个中篇论述的汇集。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它们具有实质的主题同一性。符号学家巴尔特通过对西方思想史上的三大主题——性,信仰,社会正义——的经典分析,一方面突出了其本人的语言学主义观点,另一方面揭示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宗教主义性禁忌(萨德)、原罪论(罗犹拉)和社会主义的始源之一:乌托邦幻想主义(傅立叶)。 表面上这本小册子不过是对几本古典书的读解分析,实质上,巴尔特在此对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价值做了彻底怀疑主义的呈现。而对西方思想史的批评,不难立即扩展为对人类文明普遍价值的理性主义质疑。
  • 文之悦

    作者:[法]罗兰·巴特

    这是一部以沉思风格呈现出来的格言作品,共分四十六个片段,循字母顺序排列。作者谈论欲望,审视身体,将语言的混杂看作是达到极乐之境的契机,判定断续可引动快乐,因而采用短片的写作形式。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也是主要的话题。这个译本还补入了《增补》和《文论》两篇,增加了作者论说书写与影像的文章和片段。
  • 埃菲尔铁塔

    作者:罗兰·巴尔特

    这本小册子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文字优美,内容深刻,对埃菲尔铁塔的现代化空间和巴黎的历史性时间,穿插描绘,互为衬托。作者还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读后不免令人对此世界纪念碑产生无限遐思。本书出版以来,读者赞赏不绝,后由著名摄影师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遂使其成为一部有关埃菲尔铁塔的历史美学文献。
  •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

    作者:赵毅衡编

    符号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物研究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一门学科,也是建立 在将人类文化定义为符号表意及释义活动集合前提之下的人文学科的总拭方法论。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产生得要影响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方法论即脱胎于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和原理的相关研究。本书收录了对符号学文学理论、文艺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撮 具代表意义的文论著作23篇,作业对符号学文学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各自特点最鲜明、最完备的概括。这使得这本书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译介符号学文学理论最为全面的一本资料汇编。透过本书的“前言”,编者对符号学的理论流变、主要观点及其相关概念予以详细的梳理解说,可以看作阅读本书时可资参照的导读指引。
  • 文艺批评文集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1963年以前发表的部分文章和“序言”。这些文本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依据符号学理论就文学、艺术、批评等所提出的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二是对部分符号学理论做了简明生动的阐述,这些阐述大多结合日常言语活动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所以阅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预示着作者符号学研究的开始,也为其后来的多部符号学专著打下了基础。 1971年序 初版序 对象世界 对象文学 波德莱尔的戏剧 失明的大胆妈妈 布莱希特的革命 戏剧服饰的病态 文字文学 如何再现古代 何种戏剧的先锋派? 布莱希特批评的任务 “想要在使我们冲动” 最后的快乐作家 不存在罗伯一格里耶流派 文学与元言语活动 塔西佗与忧郁的巴洛克风格 《巫婆》 《扎齐在地铁里》与文学 工人与牧师 卡夫卡的回答 关于布莱希特的《母亲》 作家与写家 当今文学 彼此 文学与不连续性 杂闻的结构 关于罗伯一格里耶 有关符号的想象 结构主义活动 拉布吕耶尔 眼睛的隐喻 两种批评 何谓批评? 文学与意指 术语对照表 附论 ……
  • 偶遇琐记 作家索莱尔斯

    作者:[法] 罗兰•巴尔特

    这本书包含《偶遇琐记》和《作家索莱尔斯》两部分。 前者由罗兰•巴尔特在摩洛哥旅游时的一些生活散记、通常意义的两篇散文和在“巴黎的夜晚”名下的16篇日记组成,典型的巴尔特式片段写作,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意味。 后者包括罗兰•巴尔特在不同时期发表的6篇评述索莱尔斯作品的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对索莱尔斯的文学探索采取了肯定的态度,积极评价了这些探索在符号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 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

    作者:哈兰德

    《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评价了自柏拉图到罗兰。巴特的重要文艺思潮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的重要思想家。内容包括理论家的著述提要,理论流派的划分和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情况等,简洁清晰地解释了七十余个术语。并通过一份长大6页的书单反映出近三十年来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还结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 中性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