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史
-
Republican Beijing
Old Beijing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growing fasc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ince the 1980s. While physical remnants from the past are being bulldozed every day to make space for glass-walled skyscrapers and towering apartment buildings, nostalgia for the old city is booming. Madeleine Yue Dong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Republican Beijing, examining how the capital acquired its identity as a consummately "traditional" Chinese city. For residents of Beijing, the heart of the city lay in the labor-intensive activities of "recycling," a primary mode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at came to characterize Republican Beijing. An omnipresent process of recycling and re-use unified Beijing's fragmented and stratified markets into one circulation system. These material practices evoked an air of nostalgia that permeated daily life. Paradoxically, the "old Beijing" toward which this nostalgia was directed was not the imperial capital of the past, but the living Republican city. Such nostalgia toward the present, the author argues, was not an empty sentiment, but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odernity. -
近代都市公园史
公园是19世纪在西方产生的都市装置,是由西方特有的思想、制度孕育出的 “文明的装置”。作者认为日本都市公园的建立是其近代化的一个诉求,具有浓厚的“欧化”色彩,故此他以“欧化”为线索,以19世纪西洋(以德国为中心)都市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为背景,梳理日本都市公园诞生之际,思想、制度、设计、建造、形态等方面的史实,缕析日本是如何在都市公园这一领域落实其近代化的追求的。本书打破将公园史作为庭园史的延伸予以探讨的窠臼,以社会史的视角综合审视公园史,对当今中国的都市规划课题深具启发之功。 -
近代天津城市史
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目录 第一编 近代以前的天津城市演进过程(远古-1840) 第二编 近代港口贸易与工商业城市地位的奠定(1842-1900) 第三编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初步形成(1900-1927) 第四编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 第五编 区域性多功能城市的变态——日、“满”、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地(1937-1945) 第一编 从发展到停滞——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终结(1945-1949) 讲叙了天津近代城市化的历史 -
未来城市的历史
1. 这是一次穿越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绝妙之旅,本书将带你探索圣彼得堡、上海、孟买和迪拜——诞生于东西方的交汇、过与未来之间的纠葛之中的四座城市——引人入胜的城市发展史,重现四座城市生长、兴盛、停滞、变革、重生的全过程。 2. 当今时代,每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有近500万人口从过去”走向“未来”。他们一起涌入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城市。呈现在这些新的城市定居者面前的,是一个由西方世界的元素所拼凑成的现代社会,一切都显得陌生。这些奇迹般崛起的新兴城市,在传统的乡土之中绘就新的生命印记的地方,是否代表着美丽新世界的新起点?或者它们的新兴繁荣景象仅仅是一时的幻象? 3. 怀着发掘历史和采访报道的双重动机,作者丹尼尔·布鲁克走访了世界多国的核心大城市,如圣彼得堡、上海、孟买等(它们也是曾经的新兴城市),观察它们在21世纪呈现的新的景象。作者认为,要理解当今的全球秩序,就需要对过去几个世纪中西方给予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加以清晰地认知。 4. 本书是《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Booklist、科克斯书评、亚马逊编辑等权威媒体重点推荐,《纽约客》《哈泼斯周刊》《西雅图时报》等竞相称赞。 -
城市的故事
“没有城市,我们能否存在?” 城市,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城市的拥趸以华美的辞藻热情讴歌其博大宽容、时尚新奇与激情碰撞,而厌弃者则将其置于自然的对立面,不遗余力地抨击城市带来的空间冲突、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本书作者选取了世界上最具特殊样本意义的城市,从“第一座城市”加泰土丘的诞生到古罗马城的衰亡,从克利夫兰的兴起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从马德里的定都再到战后柏林的重建,进行了一次次引人入胜的探索,内容则涵盖了从城防工事到下水道工程,从居民安置到市集扩张,从流行病防治到交通纾解等诸多方面。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故事书——它们如何生长、兴盛、衰亡并自我修复乃至涅槃,它们与周边乡村如何展开吸附效应和寄生关系,它们的鲜活如何依赖贸易网络和外来移民。追随作者完成这次穿越古今、环绕世界的城市之旅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不是制造麻烦的根源,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对于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改造运动和城市化进程,这些世界著名都市的经验和教训绝对不乏有益的启迪。 -
Runaway Wives, Urban Crimes, and Survival Tactics in Wartime Beijing, 1937-1949
From 1937 to 1949, Beijing was in a state of crisis. The combined force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civil war, runaway inflation, and reformist campaigns and revolutionary efforts wreaked havoc on the city’s economy, upset the political order, and threatened the social and moral fabric as well. Women, especially lower-class women living in Beijing’s tenement neighborhoods, were among those most affected by these upheavals. Delving into testimonies from criminal case files, Zhao Ma explores intimate accounts of lower-class women’s struggles with poverty, deprivation, and marital strife. By uncovering the set of everyday tactics that women devised and utilized in their personal efforts to cope with predatory policies and crushing poverty, this book reveals an urban underworld that was built on an informal economy and conducted primarily through neighborhood networks. Where necessary, women relied on customary practices, hierarchical patterns of household authority, illegi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criminal entrepreneurship to get by. Women’s survival tactics, embedded in and reproduced by their everyday experience, opened possibilities for them to modify the male-dominated city and, more importantly, allowed women to subtly deflect, subvert, and “escape without leaving” powerful forces such as the surveillance state, reformist discourse,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s during and beyond wartime Beijing. -
六朝建康规画
六朝时期建康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題,《六朝建康规画》运用“规画”的观念。探索六朝建康城空间格局的生成过程。研讨城市空间演进的内在逻辑,努力为当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六朝建康规画》将大地作为第三重证据,与纸上之材料、地下新材料相结合,总结出建康城规画的六个基本方面,即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和因势利导,用以窥探六朝建康规画的奥秘。《六朝建康规画》适合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参考。 -
萬象小報
本書所收錄的九篇論文,從文化建構、社會行動、政治運作三個面向探討近代中國城市所萌生的「小報問題」。儘管小報一直被認為是「邊緣型媒體」,但在本書作者的研究中,它透露出豐富的城市生活內容與意涵,呈現新的思想與文化規範,不但是觀察文人心態的窗口,也是作者與讀者的接觸點,更提供文化圈內性別關係的洞見。對國家而言,小報的「另類」言論有時隱含著難以監控的顛覆性論述;對知識份子而言,它卻可能是掌握地方社會權力及提倡啟蒙觀念的工具。藉著各種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書指出更多的小報研究可能性:小報不但是城市史的資料來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城市現象。 -
唐两京城坊考
本书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 -
中華古都
本書作者郭湖生教授以中國古代的十大城市為中心,從西漢長安到明清北京,歷數城市的發展與更新。作者的研究成果是文獻整理與考古研究共同堆砌而成的,見證城市發展在文明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與文明的具體展現。本書以作者的16篇專題論文組成,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下,做增補與校正而成。不僅是研究傳統建築領域中的重要著作,亦是中國文明發展史領域必讀的佳作。 -
中国的城市变迁
《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基于我对济南和山东的研究,我断定,山东省级政府和济南地方政府,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道,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以一种中国的方式使济南现代化。然而,站在1970年代末这一更有利的时间点上去看,济南在1949年之前的些许现代化,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城市变革是行不通的。 关于欧美城市化的研究已经证实:让人们离开他们的乡村和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城市,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这确实会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变革。在1970年代我在中国旅行的时候,尽管通过报章报道和我的耳闻目睹,我都看到中国人民对一种新的中国式发展方式的热忱,我还是在琢磨中国人民能否真的得以就地转型。然而,与当年到访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我认为共产党人无需城市化就能实现他们的目标。 -
实证上海史
《实证上海史: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内容翔实,以贴近大众的写作方式和流畅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让大家知晓主要用考古材料所反映的上海历史。在2010年精彩、难忘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这部基本以考古普及为取向的著作,可以向世人展示悠久历史渊源的上海、深厚文化底蕴的上海。 -
古都邺城研究
牛润珍所著的《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讲述,邺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历时三百七十余年,三经兴衰。曹操、石勒、高欢用天人意识规划设计邺都,依据天象、阴阳、四时规制宫城、郭城、城垣城门等,城制布局规整,南北中轴线突出,主建筑位于中线北部,官署、街区围绕主建筑且沿中线左右对称,尤其是邺南城,代表了公元6世纪中国都城建筑艺术最高水平。邺城城制影响了隋唐明清以及中世纪东亚各国都城建筑,是“华夏型”都城制度的起源。这一城制甚具科学价值,对于现代都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
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
江文君等的《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以近代上海职员阶层这一新社会 群体为研究对象,将上海近代职员群体研究视为理解中国之现代的一个途 径,从“地方性知识”中寻求一种普遍性。上海职员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社 会有着同构性,即“新旧共栖”的二元格局。首次对城市白领职员阶层这 一新社会集团给予了全面、综合的考察与研究,将这一社会史上的失踪者 呈现出来。《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试图突破传统社会史与思想文化史不 可逾越的鸿沟,重新建立社会史和文化史联系的传统。通过这一研究把两 者结合在一起。 -
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
面對保存香港建築面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出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
城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从事市政设施养护事业四十八年,孔老先生有责任将数十年来调查、维修、拆除的古桥、城墙、城门、牌楼、门楼的技术状况及实施过程记录下来。晚年来,孔老先生对往事回忆起来记忆犹新,于是撰写这篇回忆录,作为《北京的城楼和牌楼结构考察》和《中国古桥结构考察》的补充。 -
高郎桥纪事
本书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以档案文献与口述访问相结合,通过高郎桥三家华资纱厂的演变(私营、公私合营、国营)、终结的百年轨迹,展示该厂几代棉纺织职工群体命运与纱厂难解的生死因缘,再现第31棉纺织厂几代职工的家庭生活,近代高郎桥地区居民(本地人、苏北移民)的生活变迁、现实处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